文 | 李雨薇
《海外文學尋蹤——讀繪筆記》2020郝嵐 著山東美術出版社
如果你也向往逃出庸常生活的一場旅行,那么你一定會喜歡文學教授郝嵐的隨筆——《海外文學尋蹤——讀繪筆記》。
本書收錄了作者在海外學習、工作十余年間的隨筆與繪畫,原以自寫自繪,疏解孤獨。如書中所言,“當你從審美意義上去理解孤獨,通過地理探知來尋找自我時,孤獨不僅不可怕,實在是很優(yōu)雅。在旅行中體驗孤獨,在繪畫中記錄孤獨,在寫作中完成孤獨。” 孤獨的時刻也是最為自由的時刻,靈魂掙脫瑣碎日常的束縛享有片刻寧靜,乍現(xiàn)的靈光被捕捉記錄,不曾意圖示人的筆墨多了幾分未經矯飾的隨性與自然,我們也因而有幸得以窺見作者的自我探索與對話。行走大地,人不過浩瀚宇宙的小小過客,以筆為舟,遨游天地,旅行便是與孤獨共處、與自我和解的最佳療愈方式。在這個大力營銷“孤獨可恥”的時代,這也為焦慮的讀者帶來了一點難得的慰藉。
在人人自媒體的時代,關于旅行的記錄隨處可見,從文字到影音,從博客到Vlog,但即使到達同樣的地方,因為經歷、看法、關注點的不同,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世界也大相徑庭,這是旅行,也是游記創(chuàng)作的意義。文學教授往往給人枯坐書齋、皓首窮經的刻板印象,然而,當旅程開啟,陌生的土地展開她無限的懷抱時,你會發(fā)現(xiàn),學者敏銳的感官、豐富的情感和在旅行中不斷求索的精神,形成了書中解讀世間萬象的獨特視角:從威廉·詹姆斯到扎克伯格,哈佛周邊便是文學尋蹤最好的游樂場;從利茲火車上萍逢乘客閱讀的平裝書,漫談到戴維·洛奇充滿傳奇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從東京子規(guī)庵花影疏落的紫色朝顏,追憶此間主人正岡子規(guī)蓬勃卻早逝的一生。文學的朝圣從來無需盛裝匍行,那些未曾謀面的故人故事就藏在眼前這片土地的某段舊時光里,腳步所及,便被喚醒,跨越時間與之對話,就足以令心變得遼闊起來。而當你以為這就是一部文學百科時,作者以幽默的口吻敘述的個人體驗又會讓你感受到一種別樣溫情,異國之旅,稚子同行,因中西文化差異和語言不通發(fā)生的種種趣事,兒童天真而好奇地探索新鮮事物的可愛純真,無一不讓人覺得趣味橫生,與異國小朋友發(fā)生爭執(zhí)被作者調侃為“國際沖突”,帶喉痛的小朋友就醫(yī)時被“冰棍鎮(zhèn)痛法”帶來的文化沖擊,點點滴滴,人性中溫暖的那些因子彌散開來,不禁使人在閱讀時愉悅輕松,會心一笑。
遠方并非除了遙遠一無所有,我們心中的遠方,被賦予了精神屬性,成為詩化的意象。而當這些意象成為眼前之景時,充分放大的感官敏銳地捕捉了這一刻的情緒,以簡單而靈動的筆觸記錄下來,天地便被收進了線條和色彩的世界里。鋼筆和彩鉛這樣再簡單不過的工具,卻能生動地勾畫出埃武拉的月神廟殘存著的古樸莊嚴、瓦爾登微黃的秋葉每片都有各自的絢爛、伊斯坦布爾藍色氤氳的神秘夜空、里斯本的嘟嘟車鮮艷可愛、東京大學赤門掩映在綠葉叢間……這些極具個性化的畫作未經精雕細琢,卻讓遙遠的意象煥發(fā)出真實的生命力,那些美妙的時刻被永久地收藏,這也是這本文學隨筆不同于一般游記的地方。作者步履不停,尋蹤的足跡行經美國,訪過歐洲,也曾在亞洲的土耳其和日本停泊,少年時愿作冒險家,騎駿馬,無懼無怕,飛奔遠方,而經沉淀的心靈充滿豁達與智慧,化身大千世界的觀察者、記錄者,將沿途的故事裝進行囊,在行走與追尋中探索更廣大的天地,發(fā)現(xiàn)更終極的自我,不斷為被瑣碎磨損的生命注入新鮮的活力。
LINKS
《森林、冰河與鯨》 2020[日] 星野道夫 著曹逸冰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森林、冰河與鯨》是生態(tài)攝影師、旅行作家星野道夫生前最后一部作品。這是一部夾雜著人類學田野筆記的趣味的圖文旅行手記。書中,他從阿拉斯加東南部開始,一路向北,跨過白令海峽,再向西,完成從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亞,從美洲到亞洲的文化尋根之旅。途中,作者記錄下與部族長老的會面,以及找尋神話起源的經過,以及森林、冰河與鯨,三個關鍵詞串聯(lián)起一個永恒的主題——時間。回到洪荒,從自然中獲得直覺與領悟,堅持不懈地用照片與文字去表現(xiàn)真理,以體驗和溫度,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