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娥
摘 要 為了響應國家提出的糧食安全戰(zhàn)略,需要進一步探索小麥增產技術手段。在小麥種植中,種植人員需要合理使用有機肥、無機肥,結合小麥生長發(fā)育的不同時期,科學施肥,有效節(jié)省資源,減少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推動農業(yè)生產可持續(xù)發(fā)展。結合甘肅省的小麥種植情況,基于不同種植區(qū)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分析了小麥種植過程中對不同肥料的需求,闡述了小麥種植過程中的施肥技術,旨在提高甘肅省各地區(qū)小麥施肥技術水平,促進小麥產量的提升。
關鍵詞 小麥種植;施肥技術;施肥原則;甘肅省
中圖分類號:S512.1;S36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8.008
當前,我國小麥種植正面臨著優(yōu)質專業(yè)小麥生產不足、種植技術不高等問題。據農業(yè)農村部的統(tǒng)計,自2016年以來,我國小麥種植面積呈減少趨勢,為確保小麥的總產量保持穩(wěn)定,必須要研究現代化的播種技術,從施肥、病蟲害防治、灌溉等方面入手,提高小麥產量。為全面提高小麥施肥管理水平,優(yōu)化施肥技術,種植人員必須要了解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的需肥特點,結合小麥的生長發(fā)育階段,推動小麥高產、增收。
1 甘肅省自然條件概況
甘肅省位于我國西北地區(qū),境內為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土壤大致可分為隴南黃棕壤、棕壤、褐土地區(qū);隴東黃綿土、黑壚土地區(qū);隴中麻土、黃白綿土地區(qū);甘南草甸土、草甸草原土地區(qū);河西漠土、灌漠土地區(qū)及祁連山栗鈣土、黑鈣土等6個地區(qū)及19個土壤區(qū)。
甘肅省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具有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特征,干旱缺雨、溫差較大。四季氣候特征明顯:冬季寒冷時間長,降水少;春季冷暖變化較大,升溫較快;夏季降水非常集中,氣溫較高;秋季初霜較早,降溫速度快。由于甘肅省境內有許多高山,所以氣候變化情況也較為復雜,省內可以分為8個氣候區(qū),分別是隴南南部河谷亞熱帶濕潤區(qū)、隴南北部暖溫帶濕潤區(qū)、隴中南部溫帶半濕潤區(qū)、隴中北部溫帶半干旱區(qū)、河西北部溫帶干旱區(qū)、河西西部暖溫帶干旱區(qū)、河西南部高寒半干旱區(qū)和甘南高寒濕潤區(qū)。
2 甘肅省小麥種植的施肥原則
2.1 因地制宜,落實分區(qū)施肥
甘肅省氣候變化復雜,共有8個氣候區(qū),土壤類型多樣,擁有19個土壤區(qū),因此,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結合甘肅各地區(qū)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小麥產量潛力、養(yǎng)分綜合管理需求等,實施分區(qū)域施肥,提高施肥的精準性、有效性。在以往的小麥種植中,很多農民盲目施肥,不但浪費了肥料,增加了種植成本,還會對土壤造成污染和破壞。所以,種植人員需要結合小麥在不同生長時期的營養(yǎng)需求,學習先進的施肥技術,采用測土配方的方法,因地制宜地進行施肥,全面提高施肥效果[1]。
2.2 調整結構,優(yōu)化肥料配比
在甘肅省的小麥種植中,種植人員需調整肥料的使用結構,對氮肥、磷肥、鉀肥等進行科學配比,同時促進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配合,使肥料施用適應現代農業(yè)的發(fā)展需求,推廣新型的肥料。對于小麥而言,氮肥能促進小麥莖、葉的生長;磷肥能促進細胞分裂,加快細胞繁殖,同時促進糖類代謝,提高小麥的抗寒、抗旱、抗病能力;鉀肥能增加小麥植株中纖維素的含量,有助于小麥莖稈發(fā)育,使小麥的莖稈更加粗壯。小麥種植中氮肥、磷肥、鉀肥的施肥推薦用量如表1所示[2]。
除了科學搭配氮、磷、鉀肥料以外,小麥種植人員還需要在施肥中做到科學施用鋅、硼、錳等微量元素肥。其中,鋅能促進小麥根系的生長,促進小麥分蘗,增加單位面積穗數;硼能促進小麥抽穗揚花期花粉?;盍?,調節(jié)光合產物的分配,在小麥開花、結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錳肥的施用有利于氮元素的轉化,適當施用錳肥能使小麥更好地吸收氮元素和磷元素,幫助小麥抵抗早春的低溫冷害,降低凍死苗率。表2為小麥種植中微量元素肥的推薦施用量如表2所示[3]。
2.3 改善土壤,應用有機肥料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有機肥能夠有效改進土壤結構,無機肥能夠滿足小麥對各類營養(yǎng)元素的需求,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使小麥健康生長。有機肥具有成本低廉、肥效長等特征,能夠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狀,推動小麥增產增收。但有機肥也有不足,如有機肥中的各類營養(yǎng)成分含量偏低、肥效相對較慢,這些問題可以通過配施無機肥來解決。小麥常用的有機肥包括腐熟的農家肥、羊糞等,這些肥料可以使土壤更加肥沃,調節(jié)土壤的酸堿度,對小麥生長十分有益。
2.4 提升技術,改進施肥方式
在甘肅省的小麥種植中,種植人員要采取測土配方的施肥方法,做到科學施肥。此外,種植人員還要優(yōu)化施肥設備,將以往的表面施肥改為機械深施,結合葉面噴施等施肥方式。在播種之前,種植人員要對農田進行翻耕,然后施入基肥,對于比較干旱的農田,可將肥料深施于犁底,對于一些土壤比較黏重的農田,可應用先撒肥、后翻耕的方法。在播種過程中,種植人員還要為小麥施種肥,種肥能幫助小麥更好地生根發(fā)芽,促進小麥分蘗,增加小麥的產量,對于底肥不足的麥田,種肥能起到良好的彌補作用[4]。
3 甘肅省小麥分區(qū)施肥技術
在甘肅省,小麥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灌溉農業(yè)區(qū)、隴中黃土高原農林牧區(qū)、隴東黃土高原農林牧區(qū)、南部山地農林區(qū),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結合不同區(qū)域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特征,采取針對性的施肥措施。
3.1 河西走廊灌溉農業(yè)區(qū)
河西走廊灌溉農業(yè)區(qū)是甘肅省境內灌溉型農業(yè)種植區(qū)和主要糧食生產基地,小麥是主要的作物類型。該區(qū)域屬于干旱地區(qū),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降水量稀少。從地形和土壤的角度來說,河西走廊灌溉農業(yè)區(qū)地勢較平坦,但土壤貧瘠的問題較嚴重,存在土壤板結、土壤鹽漬化的現象。
1)在小麥種植中,種植人員要結合該區(qū)域便利的灌溉條件,做到以水定肥、以肥調水,統(tǒng)籌水肥資源,減少氮肥的施用,嚴格控制磷肥,結合小麥生長需求調節(jié)鉀肥用量。2)在微量元素肥的施用上,種植人員要為小麥補充鋅、鐵、鉬、硼等微量元素肥料,促進小麥健康生長。3)在施肥技術上,小麥種植人員可采用機械深施、機械追肥、種肥同播等施肥技術,通過生物手段、物理手段等改善土壤結構,使鹽堿土壤轉變成適合耕種的肥沃土壤。4)地方農業(yè)部門需積極推廣膜下滴灌、微噴灌施肥等水肥一體化管理技術,充分利用肥料和水資源。
3.2 隴中黃土高原農林牧區(qū)
在甘肅省境內,隴中黃土高原農林牧區(qū)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該區(qū)域內晝夜溫差和四季溫差都比較大,大部分地區(qū)都存在嚴重干旱的問題,降水量分布不均勻。從地形和土壤的條件來看,該地區(qū)山地較多,平地較少,土壤的養(yǎng)分狀況良好,部分農田擁有良好的灌溉條件。
1)在小麥種植方面,種植人員要減少氮肥的施用,穩(wěn)定磷肥,調節(jié)鉀肥,配合施用鋅、鐵、鉬、硼等微量元素肥,提高施肥的全面性。2)在施肥技術上,該地區(qū)可推廣秸稈粉碎還田技術、秸稈快速腐熟還田技術,農民可積造農家肥,將農家肥堆漚腐熟還田,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5]。
3.3 隴東黃土高原農林牧區(qū)
隴東黃土高原農林牧區(qū)屬于半干旱地區(qū),日照充足,降水量較少,晝夜溫差較大。從地形和土壤方面來看,該區(qū)域的耕地以山地為主,土壤的肥力狀況良好,小麥種植以冬小麥為主。
1)在該區(qū)域的冬小麥種植中,種植人員要減少氮肥和鉀肥的施用,穩(wěn)定磷肥的施用,搭配其他的中微量元素肥料。2)在施肥技術上,該地區(qū)可在冬小麥的種植中增施有機肥料,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充分發(fā)揮配方肥料的作用。3)該地區(qū)還可采用循環(huán)農業(yè)技術模式,將禽畜糞便用于肥料當中,全面提高耕地質量。
3.4 南部山地農林區(qū)
在甘肅省境內,南部山地農林區(qū)屬于濕潤半濕潤氣候區(qū),四季溫差和晝夜溫差較小,降水量相對豐富。從地形和土壤條件來看,該區(qū)域山大溝深,耕地以山地地形為主,土壤比較貧瘠,小麥是重要的農作物,大部分地區(qū)以一年一熟為主,成縣等地有“小麥-大豆”二茬復種模式,另外還有“小麥-玉米-馬鈴薯”倒茬三年兩熟種植模式。
1)該地區(qū)的施肥原則是穩(wěn)氮、穩(wěn)磷、調鉀,微量元素的施用以鋅、硼為主。2)在該地區(qū)小麥種植的施肥技術上,種植人員要采用測土配方的施肥技術,全面優(yōu)化氮、磷、鉀肥料的配比,在高寒陰濕地區(qū),種植人員要增加有機肥料的施用。3)在隴南山區(qū),小麥種植人員要采用秸稈粉碎還田技術、秸稈快速腐熟還田技術、秸稈覆蓋技術等,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層的厚度。
4 小麥種植過程中的施肥措施
4.1 春小麥的施肥措施
1)在甘肅省境內,針對春小麥的種植,種植人員要每667 m2增施農家肥3 000 kg,也可用商品有機肥替代農家肥,每667 m2施用有機肥200 kg,同時采取秸稈還田措施,實現有機肥和無機肥的結合。2)小麥種植人員還需科學調整基肥和追肥的比例。一般情況下,基肥要占整體施肥量的70%,追肥要占整體施肥量的30%。在施基肥時,種植人員需多施有機肥,輔以化肥,將氮肥、磷肥、鉀肥搭配起來,采取分層施肥的方法。3)基肥的施肥量需結合農田的土壤肥力、產量、土壤質地等因素進行綜合確定。在甘肅省的春小麥種植區(qū)域,如果目標產量為每667 m2產500 kg
以上,需施氮肥16~20 kg,磷肥12~15 kg,鉀肥6~8 kg;如果小麥目標產量在每667 m2 400~500 kg,需施氮肥12~16 kg,磷肥9~12 kg,鉀肥4~6 kg。施肥人員要確定好不同營養(yǎng)元素的比例,然后結合小麥的產量水平變化,科學調整施肥量。4)在農業(yè)生產中,為確保施肥技術科學,種植人員要結合作物類型、土壤類型、營養(yǎng)元素等,對土壤養(yǎng)分進行評價,確保施肥技術符合小麥的生長發(fā)育要求。
4.2 旱地冬小麥的施肥措施
為進一步提高小麥施肥技術的科學性,促進小麥健康茁壯生長,種植人員要結合麥田的情況,采取恰當的施肥技術。1)對于甘肅省的旱地冬小麥來說,種植人員要在2月底到3月10日左右進行一次“頂凌追肥”,或結合降雨施肥。2)對于缺氮的農田,種植人員要每667 m2施用5~7 kg的尿素;對于缺磷的田塊,每667 m2要施用7~10 kg的磷酸二銨,采用施肥機施入土壤。3)對于灌溉條件良好的旱地,種植人員可結合春季灌水,適當提高氮、磷、鉀肥料的施用量。在隴東和隴南地區(qū),冬小麥的種植區(qū)域要按照12∶8∶3的方案施用氮、磷、鉀肥料。
5 結語
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要充分考慮小麥所需要的根系營養(yǎng)、光合營養(yǎng),了解小麥在不同生長時期的營養(yǎng)需求,為小麥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推動小麥高產增收。在實踐中,種植人員需要合理施用不同比例的有機肥料和無機肥料,注重基肥和追肥的互補作用,采取分層施肥的方法,充分發(fā)揮不同肥料的優(yōu)勢。此外,種植人員還要結合麥田的目標產量,科學施加肥料,通過施加有機肥,改善土壤結構,全面提高施肥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黃以發(fā).小麥種植的施肥技術探討[J].廣東蠶業(yè),2021,55(12):87-89.
[2] 有德寶,王寧.華北地區(qū)小麥種植過程中的施肥技術應用要點[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21(8):205-206.
[3] 周步霞,劉欣.小麥種植過程中的需肥特性及施肥技術探討[J].農家參謀,2021(11):29-30.
[4] 張紅.小麥種植技術的優(yōu)化及病蟲害防治[J].種子科技,2022,40(16):40-42.
[5] 楊淑芳.淺析小麥種植過程中的施肥技術應用要點[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20(12):186-187.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