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 豆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麻醉科,北京 100044)
喉痙攣是圍麻醉期一類嚴重的氣道梗阻并發(fā)癥,常見于小兒,成人發(fā)生率較低[1-2],一旦發(fā)生如不能及時發(fā)現與正確處理,將導致患者出現嚴重低氧血癥,影響循環(huán)系統(tǒng)及全身其他重要臟器功能,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收治1例宮腔鏡下子宮內膜診刮術中出現喉痙攣的年輕肥胖患者,將其處理經過及相關文獻分析報告如下。
患者,32歲,身高155 cm,體重69 kg,BMI 28.72 kg·m-2。因“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12年余,發(fā)現內膜增厚7 d”于2020年7月30日入院?;颊?0多年前出現月經不規(guī)律、量大及中重度貧血,曾行宮腔鏡檢查提示子宮內膜單純性增生,局部復雜性增生,口服藥物治療欠佳,月經周期、量仍不規(guī)律。患者為求進一步診療,就診于本院門診,行超聲檢查示內膜增厚不均,右卵巢囊腫,遂以“宮腔占位,性質待查”收住入院。既往剖宮產史、多次宮腔鏡下診療史和紅細胞輸注史,其余病史無特殊。入院后復查血常規(guī)示血紅蛋白110 g·L-1,排除相關手術禁忌后,擬擇期靜脈麻醉下行宮腔鏡內膜診刮術。術前訪視患者測得床旁血壓105/65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66 次·min-1。心肺未及異常,腹部飽滿。氣道評估馬氏分級Ⅱ級,頭頸活動度正常,頸項短,甲頦間距2橫指,張口度3橫指,舌體偏大,輕度睡眠打鼾,無缺齒義齒。
患者入室后開放靜脈通路一條,連接心電圖,監(jiān)測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呼氣末二氧化碳(EtCO2)和無創(chuàng)血壓,測得入室BP 105/60 mmHg,竇性心律83 次·min-1,SpO2100%。考慮患者擬行靜脈麻醉暫不予氣道干預措施、手術操作無氣道刺激及無顯著氣道分泌物增多等因素,術前未予患者阿托品、東莨菪堿等抗膽堿能藥物。面罩4 L·min-1充分吸氧5 min后,靜脈緩慢推注予咪達唑侖1 mg、芬太尼0.05 mg和丙泊酚50 mg靜脈誘導,隨后調整丙泊酚靜脈輸注速度為35 mL·h-1。約10 min后,外科完成消毒鋪巾,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改良警覺鎮(zhèn)靜評分(MOAA/S)2分,手術開始。外科醫(yī)生操作至擴張宮口時,患者出現劇烈體動,意識狀態(tài)欠佳,暫停手術調整丙泊酚泵速至40 mL·h-1,同時靜脈推注2 mg丙泊酚補救鎮(zhèn)靜,1 min后患者MOAA/S 2分,SpO2降至92%,間斷予托下頜及輔助通氣,患者SpO2可維持在95%~98%。此后,外科較強刺激下患者均會出現體動,致手術無法順利進行,遂調整泵速至42 mL·h-1,手術可維持。調整泵速后,患者開始出現血壓及心率降低,SpO2降至88%,EtCO2圖像呈鋸齒狀,間斷伴有不均勻鼾聲,腹式呼吸為主,呼吸節(jié)律欠佳。遂予調整患者頭頸位置,進一步墊高雙肩保持氣道通暢,調整吸入氧流量至6 L·min-1,間斷予托下頜及輔助通氣措施?;颊叻逝郑鮾淠芰Σ?,滿足手術要求的鎮(zhèn)靜深度無法維持SpO2,遂于深度鎮(zhèn)靜下置入口咽通氣道。由于患者舌體肥大,最終置入位置欠佳,固定后SpO2維持在93%~95%。距手術結束約10 min時逐漸調整丙泊酚泵速至32 mL·h-1,患者無不適表現。手術結束前宮腔沖洗時,患者再次出現體動,伴有喉鳴和咽部吞咽動作,腹式呼吸劇烈,分泌物增多,心率、血壓快速上升,心率108次·min-1,血壓132/87 mmHg,SpO2降至80%,意識狀態(tài)模糊。遂停止一切手術操作,立即取出口咽通氣道,予患者面罩加壓給氧,100%純氧吸入,同時積極備喉罩和氣管插管,備齊丙泊酚、舒芬太尼和羅庫溴銨等麻醉誘導藥物及阿托品等抑制分泌藥物。約1 min后患者喉鳴及SpO2降低無顯著改善,此時靜脈予以5 mg丙泊酚推注,由于患者肥胖(BMI>28 kg·m-2)且正壓通氣時可能存在氣體進入胃內使得患者胃內壓增加,為避免出現反流誤吸加劇低氧血癥進展、更好改善患者通氣和保護氣道,準備為患者行氣管插管。3 min后,患者喉鳴逐漸消失,口唇顏色恢復,SpO2逐漸開始回升,繼續(xù)面罩加壓給氧維持,同時靜脈予10 mg地塞米松預防喉頭水腫。約8 min后,患者逐漸蘇醒,SpO2恢復至96%,血壓120/66 mmHg,心率85次·min-1,神志清楚,安返病房。術后4 d順利出院。
喉痙攣誘發(fā)的原因可能包含麻醉深度減淺、外科操作刺激、氣道分泌物增多、口咽通氣道置入位置欠佳及放置刺激、術中長時間通氣不佳、肥胖、自身氧儲備功能較差和吸痰刺激等。本例患者術畢宮腔內沖洗時出現體動,隨后出現血壓心率快速上升,SpO2迅速下降至80%,伴有喉鳴音,考慮在淺麻醉下,因氣道輔助通氣裝置置入刺激誘發(fā)氣道痙攣的可能。
圍手術期喉痙攣主要見于既往合并哮喘或過敏史、氣道高反應性、近期上呼吸道感染、肥胖、睡眠呼吸暫停、被動吸煙史和電解質紊亂的患者[3],各類手術均會發(fā)生。麻醉深度、麻醉操作、麻醉用藥及圍麻醉期氣道管理等是喉痙攣發(fā)生的重要影響因素,麻醉深度偏淺是喉痙攣發(fā)生的主要原因。特別當患者在淺麻醉狀態(tài)下接受手術刺激(如疼痛)、氣道刺激(如吸痰、插管和拔管)和伴有氣道分泌物增多時,術中喉痙攣的發(fā)生率則大大增加[4-5]。
喉痙攣是指咽喉部肌肉反射性收縮使得聲門內收、部分或完全關閉,出現呼吸困難甚至完全性呼吸道梗阻。表現為典型的吸氣性喉鳴音、通氣困難、長時間低氧血癥和紫紺[6],發(fā)作時應與支氣管痙攣、分泌物或異物導致的氣道梗阻等相鑒別。長時間缺氧會進一步導致循環(huán)波動和腦組織等其他重要臟器的損傷,氣道梗阻嚴重者還可出現負壓性肺水腫,嚴重時可出現死亡。因而預防喉痙攣的發(fā)生、及時判斷和積極處理尤為重要[7-8]。
喉痙攣一旦發(fā)生,應立即中止所有可能的誘發(fā)因素及不良刺激,予以持續(xù)面罩正壓通氣,同時注意預防反流誤吸的發(fā)生[4]。靜脈推注丙泊酚可通過降低喉反射達到緩解喉部肌肉反射收縮的作用[8]。此外,重度、持續(xù)喉痙攣應立即靜脈予以快速起效的肌松藥行氣管內插管,常用肌松藥包括琥珀膽堿和羅庫溴銨等[9]。采用阿芬太尼或右美托咪啶等減輕患者不適和躁動發(fā)生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喉痙攣的發(fā)生率[10]。其他可采用的治療方案還包括靜脈予以地塞米松預防喉頭水腫、利多卡因改善喉部肌肉痙攣和咳嗽,以及鎂劑、地西泮等,但其有效性還需進一步驗證[11]。
本案例為一成人術中喉痙攣患者,術前訪視可見肥胖、頸項短、舌體大和既往睡眠打鼾史,提示此類可疑困難氣道和氣道梗阻高?;颊邞斏鬟x擇麻醉方式。不應因宮腔鏡手術持續(xù)時間短、周轉快、對蘇醒速度和質量要求高而盲目選擇無插管全身麻醉,喉罩或氣管插管等對于此類患者是更為安全的選擇。即使選擇無插管麻醉,也應備好各類氣道管理工具,同時長時間低氧血癥和分泌物增多均有可能誘發(fā)喉痙攣,術中應加強術中氣道管理。此外,對于置入口咽通氣道的患者,其麻醉深度要求也相應增高,在手術結束前,麻醉醫(yī)生不應為加快蘇醒速度而提前減淺麻醉深度,這些均可能成為發(fā)生喉痙攣的誘因。而針對可能誘發(fā)喉痙攣的潛在因素也應積極預防和處理,如術前或在置入氣道輔助通氣裝置時予以抑制腺體分泌的藥物,及調整口咽通氣道位置或型號使其對位和通氣良好,避免可能誘發(fā)氣道痙攣的麻醉藥物氯胺酮等[12]。未來,關于成人術中喉痙攣的預防和圍麻醉期管理還應進一步探究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