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繼燕,王 博,仇 偉
(1.重慶能源職業(yè)學院,重慶 江津 400041;2.山東省泰安英雄山中學,山東 泰安 271021)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日益增長的城市生活垃圾已經成為城市發(fā)展的負擔,許多城市生活垃圾正以每年9%~10%的速度增長,面臨“垃圾圍城”的危機[1],這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環(huán)境衛(wèi)生。2016年12月21日,習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強調“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tǒng)”的重要論斷。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率先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繼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頒布之后,北京、杭州、深圳等多座城市也相繼將垃圾分類提上日程。如今,“垃圾分類回收”已成為城鎮(zhèn)居民關注的熱門話題。
1)垃圾分類回收能更好地實現(xiàn)垃圾資源化
生活垃圾中大約有三分之一可以回收利用。例如,1 t 廢紙可再造 700 kg 好紙,可使17棵大樹免于砍伐,還能減少生產紙漿過程中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1 t 易拉罐熔化后能結成 1 t 很好的鋁塊,相當于采 20 t 鋁礦;1 t 廢玻璃可生產2萬只 500 g 的玻璃瓶;1 t 廢塑料可回煉 600 kg 柴油,等等。
2)減少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危害
合理規(guī)劃和實施垃圾分類是一個熵減過程,既能避免大范圍侵占土地,也能防止因垃圾混合處置不當帶來的次生環(huán)境污染。例如,填埋在土壤中的廢塑料會導致農作物減產;焚燒的廢塑料可能會產生二噁英等致癌物;含有汞或鉻等重金屬的廢舊電池會污染土壤,通過雨水的淋溶,污染地下水;等等。重金屬污染對人的危害特別大,例如,20世紀震驚世界的“痛痛病”和“水俁病”公害事件。
3)減少垃圾處理費和設備消耗,降低處理成本
垃圾無害化處理的費用較高,經過垃圾分類回收后,部分垃圾作為再生資源重新投入生產,不僅大大減少了最終需處理的垃圾量,而且也降低了垃圾處理設備的消耗和費用,相應的工程費和運營費也減少。
日本、德國、瑞士、美國等國家在垃圾治理上有較為成熟的經驗和技術,逐步實現(xiàn)了垃圾分類回收和穩(wěn)定的低水平垃圾產生量。
瑞士政府頒布了垃圾分類處理的相關法規(guī),并制定了嚴格的垃圾回收制度,形成了垃圾分類回收國策。通過不斷地知識宣講、教育和督促,瑞士在垃圾資源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現(xiàn)在亂扔垃圾的現(xiàn)象大幅減少,被認為是世界上垃圾綜合處理利用做得最有效、最徹底的國家。歷經三十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大多數(shù)瑞士人已形成垃圾分類態(tài)度和習慣,但少數(shù)投機取巧、心存僥幸的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因此,瑞士各城鎮(zhèn)設有垃圾檢查員定期對轄區(qū)內的垃圾開袋抽查,對于少數(shù)將所有垃圾扔進一個袋子里的人,檢查員會從垃圾中找到“蛛絲馬跡”,設法聯(lián)系到當事人并給予提醒,絕大多數(shù)人都能在接到提醒后加以改正。
日本被稱為垃圾分類最嚴格的國家,主要分為資源垃圾、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和粗大垃圾,每類垃圾有嚴格細分并有固定的回收時間,如果亂扔垃圾,“不法投棄”,可能面臨高額罰款甚至判刑。日本的垃圾處理站稱為“資源循環(huán)站”,回收的資源垃圾包括紙質類、塑料類、金屬類、玻璃類等,經過分類處理后變廢為寶,分類后的紙制品被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產再生紙;塑料類被送到工廠重新生產成產品;可燃垃圾處理后用于火力發(fā)電;無法利用的垃圾會粉碎、焚燒,最后填埋。日本垃圾分類始于20世紀80年代,形成了“誰污染誰付費”的收費制度和規(guī)范的垃圾分類回收體系。
在德國,垃圾分類寫進小學課本,孩子們從小接受系統(tǒng)性的垃圾分類實踐學習,意識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和垃圾分類的集體意識。德國還通過立法禁止隨意丟棄和處理垃圾,居民不按照分類要求丟棄垃圾,將受到高額罰款,且個人的社會信譽也會受到影響。為讓居民熟悉正確的垃圾分類原則及投放要求,德國政府每年會制定新的垃圾分類手冊和垃圾清運日歷,清楚地告知民眾不同垃圾的管理方式和收垃圾的時間。在獎懲政策的激勵和全民參與下,德國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65.6%,資源化利用率高達88.2%,成為世界上垃圾分類水平較高的國家之一[2]。
1)垃圾分類過于粗糙
我國城鎮(zhèn)街道垃圾桶主要是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這造成大部分危害性垃圾和普通垃圾混合回收。這種粗獷式垃圾分類難以充分利用垃圾中的有效資源,同時也增加了垃圾后續(xù)處理的難度和成本。
2)居民尚未建立垃圾分類投放的意識
長期混合投放的丟棄方式下,我國的絕大部分居民仍認為垃圾分類、回收、和后期處理都是政府相關部門的職責,廣大群眾缺乏垃圾分類投放的主動參與行動和意識。此外,分類投放在實際操作中的復雜性和不便等多方面因素,導致公眾參與分類的積極性不足。大多數(shù)居民根本不理這個茬兒,垃圾胡亂扔。垃圾分類回收裝置成為了一種擺設。而垃圾桶倒是“表里如一”,內外一樣臟。
3)監(jiān)管不到位
我國城市的垃圾回收設備和監(jiān)管都較為落后,直接影響了垃圾回收處置的效率。盡管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多個城市積極開展垃圾分類試點,但是在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加速跑”的同時垃圾分類回收缺乏系統(tǒng)健全的法律體系和法治約束,缺乏政府主導的相關頂層設計和系統(tǒng)規(guī)劃。關于不同地區(qū)垃圾分類指導方案不明晰,后續(xù)分類回收處置、監(jiān)督管理工作尚未到位,導致出現(xiàn)多數(shù)垃圾分類終端虛有其表,公眾意識淡薄、參與度不高,無法實施垃圾有效分類、資源化管理[3]。
4)智能化技術市場不完善
我國一些城市嘗試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推動垃圾分類回收的治理體系,如網(wǎng)上預約回收可利用收資源,垃圾分類投放兌換積分等激勵機制,但受眾面窄,覆蓋面不全,持續(xù)性不足,尚未進入“智能化”。如何規(guī)范垃圾市場無序狀態(tài),準確定位“垃圾去哪里了”,實現(xiàn)垃圾信息化管理是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智能化管理的難題。
5)缺乏長效機制
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城市垃圾管理僅重視分類投放一環(huán),缺乏分類投放后期的分類收運、分類處理的系統(tǒng)。后端“散亂臟”直接導致收運效率低下、資源化利用率不高等弊端。由于分類收運能力不足,即使居民進行了垃圾分類投放,后續(xù)收運也是“一鍋燴”,使“前端分類”工作喪失意義。
1)加強宣傳教育
要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工作,讓廣大民眾明確垃圾分類知識,認識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生活垃圾分類觀念和意識深入人心。對于公眾的宣傳教育,一方面,應注重基礎性。將“不亂扔垃圾 分類投放 資源利用”的理念納入各級學校教育,讓每一個人從小接受垃圾分類并參與實踐練習,形成回收利用等環(huán)保理念和參與意識。另一方面,應注意針對性。為不同階層的人員確定合適的宣傳引導模式,采取多種形式制作不同文字的宣傳材料,可以充分利用電視、網(wǎng)站、公交車、地鐵等載體宣傳,同時使宣傳品寓教于樂、老少皆宜。通過有效的督促引導,全社會人人動手,使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在更廣泛的空間得到推廣。
2)完善法律體系建設和推行垃圾分類制度
在垃圾分類立法方面,發(fā)達國家多采取強制性立法措施,而我國目前以鼓勵性措施為主,國家和地方法規(guī)中對垃圾分類的強制性要求相對不足。我國垃圾分類試點試行多年來收效甚微,重要原因是沒有完善法律體系建設和垃圾分類制度。政府要加快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活垃圾分類手冊、強制垃圾分類的法律,鼓勵有條件的地區(qū)如北京、上海這類國際性大都市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先“宣傳教育 督促責改”,后執(zhí)行“丟垃圾付費 亂扔罰款”及“分類獎勵”等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形成以法治為基礎、獎懲并重;政府推動、人人參與;循序漸進、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
3)使用垃圾分類回收智能化裝置
我國廣大民眾普遍缺乏自覺分類回收垃圾的方法和習慣,垃圾分類工程浩大,需要花費政府大量的精力和資金投入以及全民的參與意識和行動。針對我國民眾多、垃圾多的特點,使用垃圾分類回收智能化裝置,方便市民識別垃圾分類,提高民眾參與積極性,提高國民環(huán)境保護和資源回收利用的意識,進行垃圾分類投放。
4)鼓勵資源回收利用,實現(xiàn)生活垃圾源頭減量
政府應在財政投入上加大扶持力度,配套改造和更新城鎮(zhèn)居民小區(qū)垃圾收集點,增加垃圾收集處置中心的建造,規(guī)范回收的操作流程,尤其是規(guī)范后期的垃圾處理和利用,增強“前端分類”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對再生資源回收企業(yè)和加工處置企業(yè)給予支持和幫助,給予垃圾收集的從業(yè)人員更多的培訓和引導。建立獎懲機制,一方面對沒有分類和亂扔垃圾者給與罰款,另一方面對資源回收相關企業(yè)和個人給予一定補貼。
聯(lián)合國倡導全世界節(jié)能減排、綠色環(huán)保,發(fā)起了“綠色行動”;瑞典為鼓勵全民參與垃圾分類,專門設置了“保持潔凈瑞典日”;德國設有垃圾分類的“環(huán)境警察”;很多日本人以“使用再生紙”為榮。全球正在行動,致力于最大化地消減垃圾從產生到處置的全過程環(huán)境影響,實現(xiàn)物質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4]。雖然我國垃圾分類工作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但生活垃圾分類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需要長期宣傳教育和依法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