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怡,常少英,王莉,王銳澤,許青,張岷,劉小琴,陳海平,羅林云,徐愛強,肖艷慧
1.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2.山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0;3.晉中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西 晉中 030604;4.陜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陜西 西安 710054;5.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 濟南 250013
手足口?。╤and,food and mouth disease,HFMD)主要是由于感染腸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EV71)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可誘發(fā)神經系統(tǒng)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并發(fā)癥,嚴重時可導致死亡[1-4]。HFMD主要在5歲以下嬰幼兒之間傳播并具有高度傳染性,其主要通過糞口或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傳播,易在幼兒園等幼兒集中場所暴發(fā)[5]。EV71疫苗是預防HFMD最重要和有效的手段[6]。我國自行研發(fā)和生產的EV71疫苗先后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生產注冊審批,為預防EV71所致HFMD,特別是重癥和死亡病例提供了有效的防控手段。為進一步研究不同月齡接種EV71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本研究分析了6和8月齡健康嬰兒接種EV71疫苗后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山東、湖南、山西和陜西4個省份分別經各省倫理委員會批準(山東:倫研批第2008-1號;湖南:湘疾控IRB2018002;山西:SXCDCPJ-2018014001;陜西:2018-MY02)后同時開展現場。在受試者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前提下,按隨機原則選取6和8月齡健康嬰兒共540人,每組270人。在入組第0和30天分別注射1劑次EV71疫苗,共2劑。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入組標準:①研究1組入組當天月齡≥6;研究2組入組當天月齡≥8;②由受試者合法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簽署日期;③受試者與最近1次疫苗接種時間間隔≥14 d;④受試者未曾接種過EV71疫苗,無EV71感染發(fā)病史;⑤受試者體溫≤37.0℃。排除標準:①對疫苗中任一成分過敏者,既往有任何疫苗接種嚴重過敏史者;②急性發(fā)熱性疾病體溫>37.0℃者及傳染病者;③有可能影響試驗評估的任何情況。
1.3 研究設計 研究1組為6月齡組,在6和7月齡分別接種1劑EV71疫苗,0.5 mL/劑;研究2組為8月齡組,在8和9月齡分別接種1劑EV71疫苗,0.5 mL/劑。2個研究組均在接種第2劑疫苗后30 d采集靜脈血5.0 mL。EV71疫苗由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為201707034,有效期為2020.07.22。
1.4 安全性觀察 每劑疫苗接種后均需進行30 min留觀、發(fā)放日記卡,監(jiān)護人記錄接種后30 d內不良反應情況,全程免疫后6個月內通過電話隨訪收集嚴重不良事件。收集的不良事件主要分為注射部位不良事件(包括紅腫、腫脹和硬結等)和全身不良事件(包括發(fā)熱、皮疹、咳嗽、流涕和腹瀉等)。疫苗接種后的全身和局部等反應均按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關于《預防用疫苗臨床試驗不良反應分級標準指導原則》(2005版)[7]進行判定。
1.5 血清學檢測 采用微量中和試驗(細胞病變抑制法)[8],陽轉定義為接種前中和抗體滴度<1∶8,接種后中和抗體滴度≥1∶8;或接種前中和抗體滴度≥1∶8,接種后中和抗體滴度出現≥4倍的增長。
1.6 質量控制 嚴格按照《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guī)范》(GCP)相關要求進行研究現場的質量控制;對試驗所用體溫計進行標化;試驗數據經培訓后的專人錄入,采用雙份獨立錄入法,由兩組人員獨立完成,錄入完成后,數據管理員對2份獨立錄入的數據庫實施比對。
1.7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據庫,SPSS 2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于血清學結果,用人數、率構成比等形式進行描述,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t檢驗。對于安全性結果,用人數、率構成比等形式進行描述,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統(tǒng)計學檢驗采用雙側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本情況 共入組540名6和8月齡受試者,其中6和8月齡組每組270人。研究期間共脫落29人(6月齡組13人,8月齡組16人),脫落率為5.37%;超窗31人(6月齡組13人,8月齡組18人),超窗率為5.74%;另有1人無免疫后抗體結果。共479名受試者完全符合方案,占入組受試者88.70%。
最終納入分析的479人中,6月齡組243人,其中男生118人,占48.6%(95%CI:42.2%~54.9%),女生125人,占51.4%(95%CI:45.1%~57.8%);8月齡組236人,其中男生122人,占51.7%(95%CI:45.3%~58.1%),女生114人,占48.3%(95%CI:41.9%~54.7%)。兩組男女分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471,P=0.493)。
2.2 總體安全性分析6月齡組總體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33.7%,8月齡組為36.9%;6月齡組全身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31.7%,8月齡組為36.4%,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月齡組局部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4.1%,高于8月齡組(0.8%),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對于全身不良事件發(fā)熱、皮疹、咳嗽、流涕和腹瀉癥狀的發(fā)生率,兩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于局部不良事件發(fā)紅、腫脹和硬結癥狀,兩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共報告7例嚴重不良事件,均與接種疫苗無關。見表2。
2.3 第1與第2針安全性分析 兩組間第1針總體不良事件、全身不良事件和局部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1針全身不良事件不同癥狀發(fā)生率:6月齡組第1針發(fā)熱發(fā)生率為9.5%,低于8月齡組(16.1%),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其余全身癥狀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1針局部不良事件發(fā)紅、腫脹和硬結癥狀,兩組間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兩組間第2針總體不良事件、全身不良事件和局部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2針全身不良事件不同癥狀發(fā)生率:6月齡組第2針全身其他癥狀發(fā)生率為0.4%,低于8月齡組(4.2%),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第2針兩組其余全身癥狀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2針局部不良事件發(fā)紅、腫脹和硬結癥狀,兩組間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免疫原性分析 免疫前EV71中和抗體:6月齡組抗體陽性率為19.8%(95%CI:14.8%~24.8%),高于8月齡組[6.4%(95%CI:3.2%~9.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8.812,P=0.000);免疫后EV71中和抗體:6月齡組抗體陽性率為99.6%(95%CI:98.8%~100.4%),8月齡組為99.2%(95%CI:98.0%~100.3%),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66,P=0.545)。6月齡組陽轉率為98.8%(95%CI:97.4%~100.2%),8月齡組為99.2%(95%CI:98.0%~100.3%),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74,P=0.677)。
免疫前EV71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滴度(GMT):6月齡組為5.07(95%CI:4.63~5.54),高于8月齡組[4.40(95%CI:4.12~4.6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511,P=0.012);免疫后EV71中和抗體GMT:6月齡組為851.33(95%CI:740.97~978.36),高于8月齡組[652.83(95%CI:560.27~760.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537,P=0.012)。
表1 總體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分析Tab.1 Incidence rate of overall adverse events
表2 嚴重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Tab.2 Incidence of serious adverse events
近年來我國發(fā)生了幾次HFMD流行[9],2008—2018年我國HFMD總報告數為20 537 199例,年均發(fā)病率為137.53/10萬,其中死亡3 667人。我國自行研發(fā)的EV71疫苗是預防HFMD的重要手段[10]。EV71疫苗上市前臨床試驗安全性結果顯示,無嚴重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11-12]。目前我國EV71滅活疫苗基礎免疫程序為2劑次,時間間隔1個月,鼓勵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可用于6月齡—5歲兒童預防EV71感染所致HFMD。
本研究安全性分析結果顯示,6月齡組和8月齡組嬰兒總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全身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全身不良反應中發(fā)熱和腹瀉為主要癥狀,兩組發(fā)熱比例分別為19.8%和24.6%,且發(fā)熱多為接種后7 d內出現。2021年LI等[13]在廣州開展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注射2劑次EV71疫苗全身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最高的為發(fā)熱;2019年LUO等[14]在浙江開展的一項對照研究結果顯示,接種2劑次EV71疫苗全身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最高的為發(fā)熱和腹瀉。以上2項臨床研究結果均與本研究安全性結果相似。注射部位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月齡組嬰兒局部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高于8月齡組,與ZHANG等[15]研究結果相似,接種EV71疫苗后局部不良事件均以發(fā)紅為主。兩組發(fā)紅、腫脹和硬結癥狀的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注射部位不良事件多為注射后7 d內癥狀,且發(fā)紅、腫脹和硬結直徑大部分在15 mm以內屬于輕度。6月齡組嬰兒注射部位不良事件較高的原因可能與該年齡段嬰幼兒接種國家免疫規(guī)劃疫苗劑次較多有關,隨月齡增大,疫苗接種密度降低,不良反應也下降。
免疫原性分析結果顯示,6月齡組嬰兒免疫前EV71中和抗體陽性率和GMT均高于8月齡組,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是由于雖然新生兒可以從母體中獲得EV71中和抗體,但中和抗體水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下降[16],導致8月齡組嬰兒中和抗體水平明顯低于6月齡組。同時,6和8月齡組嬰兒中和抗體陽轉率均處于較高水平,分別為98.8%和99.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XU等[17]在山東開展的一項Ⅳ期臨床試驗中獲得的陽轉率結果接近。另外,6月齡組嬰兒接種EV71疫苗后的中和抗體GMT高于8月齡組,表明盡早接種疫苗可獲得更高的中和抗體水平。
目前尚未見發(fā)表不同小月齡嬰兒接種EV71疫苗安全性與免疫原性比較的相關臨床研究結果。根據已發(fā)表文獻顯示,EV71母傳抗體水平出生后逐漸衰減,在嬰兒5~11月齡時最低,且發(fā)病率最高年齡組為1~2歲[6]。因此,6月齡開始接種疫苗可及時為易感兒童提供免疫保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6年6月8日發(fā)布的《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使用技術指南》中也明確建議,EV71疫苗接種對象≥6月齡易感兒童,越早接種越好,鼓勵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程序,以便盡早發(fā)揮保護作用[18]。本研究為該建議提供了臨床證據。
綜上所述,6和8月齡組嬰兒接種EV71疫苗后,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6月齡組嬰兒接種后抗體水平更高,建議應盡早接種EV71疫苗以達到更好的免疫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