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玲 寧夏財經職業(yè)技術學院
從當前的國際發(fā)展格局來看,文化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國家軟實力,同時更是促進國民思想意識進步的重要途徑。不管是英國倫敦的賴斯特廣場、法國巴黎的戰(zhàn)神廣場,還是德國柏林的勃蘭登堡廣場、日本北海道的札幌雕塑公園,這些藝術廣場中的城市雕塑都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地域性文化的城市特性與地域屬性,同時也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突出其自身的藝術設計作用與文化宣傳作用[1]。城市雕塑及其藝術場域不僅能夠凸顯出城市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內涵,同時還能夠提升城市的藝術形象與國民的藝術底蘊。但相較之下,我國在城市高質量發(fā)展的過程中,卻逐漸出現了嚴重的“文化缺失”現象,傳統文化傳承應用與現代社會發(fā)展之間的內在矛盾也在不斷加深。因此,在城市雕塑藝術設計與空間規(guī)劃的過程中,我國也應當充分結合傳統文化這一寶貴資源,不斷提升傳統文化在城市藝術設計領域中的文化營造作用,從而實現文化傳承與現代生活的有效結合,由此真正實現我國現代化城市形象的升級與高質量發(fā)展。
從社會學、傳播學角度來看,傳統文化對于城市雕塑的設計風格與藝術發(fā)展都能夠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不僅能夠為我國的城市雕塑創(chuàng)作提供諸多設計靈感與藝術素材,同時還能夠直接使城市雕塑具有文化藝術性,這樣不僅能夠在不同程度上滿足國民的審美需求,同時還能夠促進國民思想意識的進步,從而有效改善我國普遍的“文化缺失”現狀?;诖?,在城市雕塑的藝術設計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不僅要正確處理好環(huán)境與作品之間的平行關系,同時還應該重視傳統文化對于城市雕塑的藝術影響,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材料與新工藝的運用。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應有的民族精神與文化素養(yǎng),將其應用在城市雕塑的藝術設計過程中,不僅能夠為城市雕塑注入更鮮活的生命力,同時也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體現出城市雕塑的地域文化特征,從而通過城市雕塑的藝術性與文化性,逐漸啟發(fā)現代人對于傳統文化的深度思考,而傳統文化對于城市雕塑的影響作用也就進一步說明了傳統文化與城市雕塑創(chuàng)作理念的內在關系。城市雕塑若想要將傳統文化應用其中,則必須要充分重視其創(chuàng)意性與文化性。創(chuàng)作者不僅要充分了解不同環(huán)境、不同地域所擁有的歷史文化背景,同時還應該進行多方面的結合與權衡。從上述分析來看,傳統文化無疑就是城市雕塑的現代藝術設計靈魂,將二者在文化維度與精神維度上進行結合,不僅是城市雕塑文化性發(fā)展的內在要求,更是其未來藝術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只有讓城市雕塑具備傳統文化內涵,才能夠使其展現出更具現實意義及時代價值的藝術魅力。
在城市雕塑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若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作為主題,不僅能夠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精神特征與民族屬性,同時還能夠喚醒國民對于精神文化世界的內在訴求。從雕塑的創(chuàng)作起源來看,其自身原本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種重要藝術表現形式,其自身不僅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同時更承載著中國人的“鬼神信仰”內涵[2]。而現代的城市雕塑則更傾向于一種城市文化的載體,其在展現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同時,也在不斷訴說著城市的歷史故事。由此可見,若能夠在現代城市雕塑的藝術設計過程中,應用并且傳承傳統文化,不僅能夠引導現代人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與認知觀念,同時還能夠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發(fā)展。以民俗文化、科技文化、器物文化等元素為主題的城市雕塑不僅能夠將傳統文化通過更生動的形象展現出來,更能夠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這樣不僅能夠改善我國城市普遍存在的“文化缺失”現狀,而且有助于現代國民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學習與傳播。
作為我國青銅文明的發(fā)源地,銅陵不僅具有近3000年的采銅、冶銅史,同時擁有十分豐富的銅文化,其中不僅包括傳統失蠟法、有色金屬銅冶煉、彩銅制作等獨特銅工藝,同時還包含著諸多的古樸銅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原型,這也使得“中國古銅都”(銅陵)逐漸形成了自身極具地域代表性的城市雕塑特點與傳統文化風格,其中銅陵國際銅雕藝術園便是傳統文化在城市雕塑中應用的典型案例之一。銅陵國際銅雕藝術園不僅是傳承傳統銅文化的藝術創(chuàng)意園區(qū),同時更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展示場域。
鍛銅圓雕《起舞》,是銅陵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雕塑之一。其設計靈感以中國古代的“酒爵”形態(tài)為藝術原型,通過夸張的藝術表現手法構建出二人翩翩起舞的藝術造型,這樣的傳統文化應用途徑不僅詮釋了銅陵生活“如歌舞、如美酒”的美好寓意及城市特色,同時也實現了對中國傳統酒文化的延伸。對于城市雕塑而言,若失去了傳統文化,便會使得城市雕塑直接淪為現代城市的“附庸品”[3]。而鍛銅圓雕《起舞》之所以能夠成為銅陵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雕塑之一,其內在原因便在于青銅文化在銅陵這座城市的“久遠劫來”。將傳統的青銅文化與酒文化應用到城市雕塑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僅能夠使其煥發(fā)出獨特的城市文化魅力,同時更能夠體現出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蘊。由此可見,以青銅酒器作為城市雕塑的藝術原型,再通過藝術設計手段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不僅能夠使其成為城市的視覺焦點,同時更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提升現代化城市的藝術內涵與文化內涵,這樣不僅實現了城市雕塑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應用,同時更能夠培養(yǎng)和提高現代人的審美意識與欣賞水平。
自清代乾隆年間起,蕪湖便是我國重要的米業(yè)市場之一,其貿易范圍貫穿南北,遍布全國,蕪湖市鎮(zhèn)經濟文化產業(yè)的繁榮發(fā)展也對蕪湖城市雕塑作品產生了極為直接的影響。將傳統文化應用到蕪湖的城市雕塑作品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僅能夠以三維藝術品的形式反映出蕪湖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時更能夠為蕪湖這座城市增添強烈的時代感與厚重感。
雕塑作品《一粒大米》便結合了蕪湖這座城市的“魚米之鄉(xiāng)”歷史文化背景,以“符號擴大”這樣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段彰顯出了蕪湖這座城市“天下糧倉”的重要歷史地位,這不僅是城市雕塑對于傳統文化的應用,更是對于城市業(yè)態(tài)發(fā)展的繼承。諸如此類的城市雕塑作品在蕪湖雕塑公園中幾乎是最大的一個主題單元,城市雕塑中這樣的傳統文化融合與應用不僅充分展現出了城市的地方文化特性與社會人文歷史背景,同時也充分展現出了現代城市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多維度空間對話。從這一城市雕塑作品可以看出,作為一種現代城市的公共藝術形式,若將傳統文化融入城市雕塑的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僅能夠突出其城市景觀的地域文化價值與人文景觀價值,同時還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現代化城市的文化主題性,從而構建起現代城市文化與傳統文化相互結合的創(chuàng)新性文化體系。
除“魚米之鄉(xiāng)”這樣的城市文化背景,在蕪湖雕塑公園中還能夠看到更多種城市雕塑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應用?!而F頂澤瑞》作為蕪湖最具標志性的城市雕塑,其創(chuàng)作靈感不僅參考了“鳩茲”這一蕪湖的城市古稱,更是將《山海經》中的古長江文化融入其中。在《山海經》所記載的古長江文化中,鳩鳥部落是極為重要的原始社會部族之一,其不僅定格了蕪湖“魚米之鄉(xiāng)”的農業(yè)經濟格局,同時也在極大程度上奠定了蕪湖地區(qū)的先進農業(yè)生產技術?;诖?,城市雕塑《鳩頂澤瑞》將上述傳統文化背景應用到藝術設計之中,不僅體現出了現代藝術設計對于歷史文化的敬畏與傳承,同時更通過夸張的創(chuàng)作手法表現出了現代蕪湖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位于蕪湖雕塑公園西側的城市雕塑作品《花好月圓》,則是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花紋樣式”、“月形象”、樂器“二胡”與西方的人物形象雕刻手法進行了巧妙結合。創(chuàng)作者以簡單的幾何線條作為設計語言,從而構建出一種中西結合的美學空間,以銅材質呼應雕塑旁的景觀基調,這樣的藝術設計構思不僅向人們傳遞出一種美好的藝術觀感,同時更是在現代藝術設計的范疇中,凸顯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古代先人從未停止過對生命的積極探索和對宇宙的研學思考。不管是《山海經》這樣的古代典籍,還是“紫微斗數”這樣的天文學說,都能夠看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對于時間與空間的探索與崇拜。正是因為中國古代先人這樣的時空觀念才鑄就了我國現代航天事業(yè)的輝煌成績[4]。而將這樣的傳統文化應用到現代的城市雕塑之中,則能夠進一步體現出城市雕塑的哲學觀念與美學思想。蕪湖雕塑公園中的雕塑作品《時空》,便是城市雕塑對上述傳統文化的應用與繼承。蕪湖雕塑公園中的城市雕塑《時空》以四根似龍非龍的銅柱和金屬圓環(huán),表現出東南西北與宇宙太空之間的永恒關系。這樣的設計結合與文化應用不僅展現出了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同時也從一種整體化的哲學觀念上凸顯出了城市雕塑的藝術抽象性。
對于我國現代化城市雕塑而言,雖然其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受到了中國傳統陵墓雕塑和中國傳統佛教雕塑的極大影響,但其中卻依舊能夠看到西方雕塑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不僅使得現代城市雕塑創(chuàng)作不斷突破著傳統文化的既定堡壘,同時更逐漸衍生出一種具有多文化融合特性的藝術創(chuàng)作趨勢。在這樣的藝術創(chuàng)作趨勢下,傳統文化在城市雕塑中的應用也更具抽象性與結構性,但是其最終所呈現出的藝術特性還是與西方雕塑存在著很明顯的差異的[5]。例如,蕪湖雕塑公園中的《月影》便是西方雕刻意識形態(tài)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的代表作之一。雕塑作品《月影》利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月形象”描繪了“明月山河皆入畫”的意境,但材質方面卻選擇了法國盧浮宮的現代不銹鋼鏡面工藝技術。這樣的創(chuàng)作應用不僅通過溝壑深陷的造型體現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飽經滄桑,同時又通過極具現代化的工藝技術展現出了城市雕塑的現代藝術格調,在應用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現代文化藝術的發(fā)展。
寶雞市不僅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同時更是周秦文化的發(fā)源地,這不僅使其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時也在極大程度上擴充了城市雕塑的設計素材。寶雞蟠龍文化公園中的雕塑主要以文化多元性與歷史再現性為創(chuàng)作主題,通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歷史器物等的多重構思,最終實現了城市雕塑與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這樣的城市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不僅能夠使得藝術形式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同時還能夠讓觀者對城市雕塑作品產生較為深遠的藝術遐想。
《秦將白起》這一城市雕塑作品,其藝術設計內容的人物原型便源于真實的歷史人物。整體雕塑作品通過黃銅鍛造工藝、顏色搭配以及材料選用等方面的藝術創(chuàng)作,充分體現出了戰(zhàn)神白起在戰(zhàn)場上的常勝形象與剛毅性格。雕塑旗幟為黃銅鍛造工藝,以此體現出黃色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帝王形象;人物形象選擇紅色花崗巖,充分傳遞出大戰(zhàn)告捷的激情與大秦帝國的軍威;雕塑環(huán)境中的黑色地磚則是對應著秦國“尚黑”的傳統文化思想,這樣的藝術創(chuàng)作思想不僅能夠直接還原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同時也能夠從傳統文化的色彩寓意方面密切現代人與城市雕塑作品間的內在關系。
《太公垂釣》這一城市雕塑作品,其藝術設計內容的故事原型源于周文王訪賢姜太公的歷史故事。在雕塑作品的藝術造型方面,太公身形如鐘,穩(wěn)坐磐石垂釣,周文王躬身行禮,太公手中魚鉤筆直,但魚簍中卻收獲頗豐。太公對河垂釣悠然自得的神情充分體現出了“愿者上鉤”的思想內涵,而周文王躬身行禮的身姿則充分表明了其內心求賢若渴的政治夙愿。這樣的城市雕塑作品內涵不僅增添了整體作品的互動性,同時也極為生動地從兩個維度(頂視和后視)對歷史場景進行了真實還原。
綜上所述,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在人類社會中強盛崛起的重要因素,同時更是一個國家在世界格局中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對于中國的未來發(fā)展而言,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是一種極具民族性與地域性的文化載體,更是城市雕塑生命力與藝術價值的重要來源。傳統文化不僅充實了現代城市雕塑的創(chuàng)作內容,同時更為其注入了獨一無二的藝術靈魂。因此,在未來的城市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的優(yōu)勢,不斷創(chuàng)作出更多具有民族性與地域性的城市雕塑作品,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