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平,尹清堃
(贛南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新時代教育發(fā)展是黨和政府最為關心的領域之一,教育也被認為是關系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擺在黨和國家面前重中之重的工作。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并強調,“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方位的教育,即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音樂教育等美育是作為新時代教育中提出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
美育的發(fā)展離不開優(yōu)質的師范教育發(fā)展。在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人才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中,教育實習是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名學生從師范院校步入教育崗位前最后的、最重要的學習階段。對于實踐性強的音樂教育專業(yè)而言,它是從高校側重音樂表演技能以及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向教學技能實踐的轉向,也是學生前期在舞臺上學習“如何演”轉向在講臺上“如何教”的側重。高等師范院校師范生音樂教學技能的掌握是一名音樂專業(yè)學生成為合格教師必備的“通過禮儀”。實際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實習環(huán)節(jié)又是當前音樂專業(yè)教育環(huán)節(jié)中的短板。近年來,我國高師院校的音樂專業(yè)教育實習中存在的問題逐漸突顯,各學校逐漸探索規(guī)范管理,不斷提出對相關問題的應對策略。教育部已經關注到高校教育實習存在的突出問題,并專門出臺相關文件,進一步加強高校實習管理的力度。(1)教育部出臺的《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教育部關于加強和規(guī)范普通本科高校實習管理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從國家和全社會對于新時代美育人才需求的角度而言,高等師范院校如何更好地助力音樂專業(yè)師范生是值得全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
近年來,隨著“以本為本”理念的提出,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逐漸關注到本科人才培養(yǎng)各環(huán)節(jié),而教育實習工作則是諸多學者關注的焦點。我國關于教育實習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從近年來發(fā)表的學術論文來看,學者從不同角度關注了當前的教育實習。筆者以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yè)教育實習為主題,通過對相關文獻梳理,并以電話、微信的形式對南方四省市六所高校(2)本論文是對江西、廣東、福建、湖北四省的6所大學進行調研,具體高校名稱以A、B、D、H、G、S字母代替。音樂學院師生進行訪談,了解當前高師院校音樂專業(yè)教育實習的基本情況。
教育實習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論指導下設計的程式化的教育實習方式,它是將教育實習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是實現教育實習目標的基本途徑。[1]21世紀初以來,根據教育部印發(fā)《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yè)課程指導方案》相關要求,我國多采用單一的“集體實習模式”,由高校指導教師帶隊,按專業(yè)將學生相對集中分配到若干所中小學校進行實習,一般實習時長為8~10周。近年來,部分高校從集中實習、“自主”分散式實習逐漸變成以院校集中分配安排下的實習基地實習、支教實習等多種方式,也有國內部分高校探索創(chuàng)新做法。例如,借助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教育資源,對傳統教育實習工作全新改造和創(chuàng)新,實施線上線下、滾動式計劃教育實習。[2]此外,還有“三三制”全程音樂教育實習模式[3]以及“三位一體、定點互動”教育實習模式,[4]以及“3+1”模式(3)“3+1”模式,即前3個月在實習基地實習,后1個月回學??偨Y。這是筆者對G學校的訪談,時間:2021年12月22日。等。這些具有創(chuàng)新的嘗試性做法豐富了教育實習形式,對實習工作開展具有積極作用。然而,就當前筆者對6所高校的相關人員所了解的總體情況看,音樂專業(yè)教育實習均集中在第7學期,由高校安排學生到中小學校實習基地,個別老師宏觀指導的傳統實習方式。
教師實習指導和管理是教育實習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決定實習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按一般性做法,教育實習指導教師由“中學音樂教學法”任課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對學生實習期間的觀摩、備課、試講、上課、評課、音樂活動組織、班主任工作等實習環(huán)節(jié)通過電話、網絡以及走訪的方式進行總體概要性指導。當實習生分配至各實習學校后,由實習學校校方根據學生專業(yè)特點安排對應指導教師。由于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師資配備情況不同,各實習學校的教師指導人數差異性較大。據筆者對6所高校的調查數據顯示,較少實習學校能夠做到一對一指導,有些學校甚至1名教師指導10名以上實習生。(4)在筆者調查的6所學校中,僅有高校H是一對一或一對二指導,G學校實習生生師比最高,達到12:1。高校班主任與年級輔導員則承擔對所在班級、年級學生日常安全教育作用,對前往各實習學校的學生不定期進行監(jiān)管。近年來,根據實際情況,有些學校采取了更精細化的管理,從高校教師與實習學校教師雙管齊下指導,注重實習過程性監(jiān)管。指導教師的監(jiān)管原則上主要對教學日常與生活,由實習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綜合表現給予綜合評價。
教育實習基地主要建立在高師院校與中小學校雙向互動基礎上,融合理念、共享資源、共建師資、共同管理,以提升高師院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推動基礎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和有效提高師范生實踐能力的教學實踐基地。由于它所具有的特殊性,需要高師院校、中小學校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三方高度重視、協同合作,才能達到基地建設高度的有效性。[5]自從師范院校辦學規(guī)模擴大、師范生增加后,各學校相對固定的優(yōu)質教育實習基地建設尚未緊跟步伐,基地建設滯后。就目前看,音樂專業(yè)的教育實習基地從學段層次上,包括初、高中和小學。從基地屬性看,包括師范院校附屬學校校內實習基地,以及協議、約定式的校外實習基地。校外實習基地的設置大多考慮學生畢業(yè)去向的學校類型與特點而設置。為了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與便于管理相結合,多數學校在實習基地選擇上綜合考量質量性、代表性、就近性等。實習基地為實習生提供觀摩、上課、課外活動組織班主任工作等專業(yè)上的實習安排,以及提供必要的住宿安排等。有些高校對實習基地在經費上、實習器材上以及在教學及生活條件改善上進行支持。一般情況下,有條件的實習基地多自行根據實際情況改善教學與生活環(huán)境,高校對于實習基地建設的投入不大。在筆者調查的6所高校來看,所有實習基地均由所屬中小學建設,高校并未實際投入資金。
目前,大部分音樂教育專業(yè)實習生屬于集中實習,很多院校缺少專職負責實習指導教師,一般由任課教師擔任兼職指導并給定最終實習成績。1名教師指導一個專業(yè),每年指導百余人的情況也并不鮮見。然而,指導教師除了完成學校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之外,還忙于教學與科研等。長期以來,一般師范院校的指導教師安排缺乏嚴格標準,具有一定的隨意性。由于音樂教育實踐性較強,一般指導教師多安排理論專業(yè)教師指導,實習生難以得到細致專業(yè)、有效的實際指導,教育實習的質量也難以保證。從具體的指導的要求來看,筆者調查的6所高校,僅有A和G大學對指導教師作了明確要求:A大學要求指導教師一學期聽課不少于5節(jié)(聽課記錄),10次以上的現場或線上指導記錄(提供佐證材料)。G大學采用工作坊的方式,由若干名老師組成小團隊,解答學生實習問題,要求指導教師看望學生4次。
目前,各音樂專業(yè)所在的高師院校均具有數量不等的固定教育實習基地。在對實習學生的管理上,大多由高校單方負責,以致教育實習僅是高校和中小學之間的對口聯系,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缺乏相關的政策支持。“目前所見的教育實習文件大都由高師院校制定,這對中小學難以起到實質制約作用。由于沒有相關政策文件規(guī)定中小學接待實習是應當履行的本職工作,很多中小學把安排師范生實習當作一種負擔,認為這增加了管理和教學工作并把實習生當成一種負擔?!盵6]雖然教育實習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當前很長一段時間看來,由于高校與中小學的協議并不具有實際約束性,實習學生也并非中小學教學中的必要性參與,實習學校的指導教師也屬于額外的兼職指導。此外,實習基地也不對指導教師進行考核。有人直言:“高師院校與實習學校不存在行政上的隸屬、管理關系,實習學校也沒有接待和安排高師畢業(yè)生實習的義務。中小學即便接受高師畢業(yè)生來校實習,即便接受了,也不過是形式上的敷衍。”[7]因此,作為教育實習學生,經常陷入指導缺位的狀態(tài),難以保質保量地完成課堂教學實習、班主任工作實習、教育教學調查研究實習等任務,培養(yǎng)師范實習生的反思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8]于是,部分學校實際上在教育實習過程中逐漸遁入了形式化,難以達到真正的預期效果。
評價是教育實習工作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對整個教育實習活動給予的客觀判斷與評估,是檢查實習是否達標的有效途徑。對實習生實習成績進行科學、合理、公正評價,既有利于實習生對自己能力的了解,從而改進,也為用人單位提供重要依據。從筆者的調查情況來看,大多數音樂專業(yè)教育實習關注學生諸多環(huán)節(jié),但是普遍缺乏對于成績評定的統一標準。此外,由于實習基地實際情況存在差異,加之各校指導情況不一,實習成績大多結合高校與實習學校指導教師成績進行總評。這種評價方式看起來似乎較為合理,但在人才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中教育實習是被作為必修環(huán)節(jié),且作為獲得畢業(yè)的先決條件,實習情況同時也是作為師范專業(yè)教師資格證認定的重要材料。由于它的特殊性,一般而言,教師對實習成績評定均在合格以上。從筆者的調查來看,6所高校近5年無一例因教育實習成績不合格未順利畢業(yè)的情況。此外,雖然各高校對于實習材料的完成有一定要求,但是教師對于學生各方面評價缺乏可以量化的細則,以終結性評價為主,未能充分發(fā)揮教育評價的反饋及反思功能。加之評價的工作量大,參與教師少,高校指導教師也無法根據對應指標點逐一對每個學生進行分類評價。由于長期以來這種不夠嚴謹的評價方式掩蓋了實習生存在的問題,使他們無法正視自己的錯誤,從而阻礙整體實習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教學基本素質包括先進的教學理念、課堂語言表達能力、教學設計能力等。由于高師院校片面追求表演技能的專業(yè)化,而忽視了師范性,對師范生教學素質的培養(yǎng)力度不夠,導致大部分實習生教學基本素質欠缺。例如“三字一話”是師范教育要求師范類學生必備的基本職業(yè)技能。在筆者的調研中,6所高校的老師均提到學生對于該項能力的缺乏。然而,當前的狀況是,雖然已經了解到存在的問題,但是多數音樂專業(yè)學生在校時并未對此足夠重視,更注重專業(yè)技能訓練中的練琴、練聲,忽視了書寫訓練,致使他們在中小學教育實習過程中的板書成了大部分實習生的軟肋。
由于現代技術的發(fā)展,許多中小學課堂的設備更新迭代較快,大多城市中小學均配備了現代化教學設備。相比之下,高師院校設備更新較慢,缺乏先進的現代教學設備(如現代化微格教室、多媒體實驗室等)。缺乏對設備的必要操作訓練,造成很多實習生動手能力弱,缺乏教育教學理論與現代教學設備整合技能。在實習時,他們很難適應現代化基礎教育教學的需要。因此,由于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在人才培養(yǎng)中過于強調所謂“專業(yè)性”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與中小學教學實用性教學技能的訓練。當他們進入實習階段后,這些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就被暴露出來,一時間難以真正勝任正常的教學工作。
隨著我國教育逐漸轉向內涵式發(fā)展,教育改革也逐漸轉向了深層次。實習工作是高校事關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高校的實習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也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視。2019年7月,教育部發(fā)布了《教育部關于加強和規(guī)范普通本科高校實習管理工作的意見》(教高函〔2019〕12號),明確強調“高校必須堅持以本為本、落實四個回歸,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把實習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強實習教學改革與研究,健全實習教學體系、規(guī)范實習安排、加強條件保障和組織管理,切實加強和規(guī)范實習工作,確保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不斷提升?!盵9]在國家進一步加強學校美育的大背景下,結合當前新時代特點,以及音樂專業(yè)教育實習的情況,筆者認為,應該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善和提升教育實習質量。
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主要是為中小學培養(yǎng)合格的音樂教育師資。從實際意義上看,經過高師院校培養(yǎng)的音樂教育畢業(yè)生是否真正合格,應該以是否能夠真正勝任中小學教育教學作為基本要求。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已經頒布了多版課程標準,各地中小學音樂教學也經過了多輪次的改革,中小學音樂教學理念得到進一步更新。因此,高校應拓寬與中小學交流與對接的渠道,采用邀請中小學優(yōu)秀教師進入學校舉辦圍繞中小學教育教學開展的系列講座、教學研討,有步驟安排本科學生進入中小學課堂觀摩教學,加大力度開展若干教師技能競賽等活動。通過上述方式,加強高校人才培養(yǎng)與中小學的對接,讓高師院校師生充分了解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現狀。在日常課堂教學中融入與理解中小學音樂教學理念,采取更有效、更具針對性的中小學優(yōu)秀教師培養(yǎng)的“定制化”教學。通過對接中小學教育的若干活動融入人才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實習學生才不會感到不適。
此外,應根據中小學教學的需要,有意識地強化“實習前”教育,進一步提升教育實習的基本教學技能。例如,利用先進的微格教學設備,通過智能化地分析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斷完善自我。高校應積極引進和利用現代教學設備,整體提高師范生的教育教學技能。在實習前進行考核,嚴把實習入口關,考核通過者派駐進入實習,進一步做好學生實習前的準備工作。
教育實習與日常教學不同,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側重多種實踐能力的訓練,這也是一個教師的教學風格與習慣養(yǎng)成最初模型的階段。因此,在一個教師成長過程中,教育實習階段的地位極其重要,需要具有專業(yè)、負責并且德藝雙馨的藝術教育專家進行針對性指導。因此,該階段指導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情況有針對性配備,形成指導團隊。在一個實習基地,應該配備包括音樂教育理論教師、鋼琴伴奏等實踐類教師以及具有豐富的班主任經驗的教師團隊,對學生在實習基地實習過程中,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不間斷地提供全方位指導。由于實習生均采用雙向指導制,也要求實習基地指導教師在實際指導的同時與高校指導團隊及時溝通,實現指導與管理上的雙向對接。
由于教育實習工作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應該為實習指導教師確立規(guī)范的指導方案并制定相關標準。學生在實習結束后,學校應組織對學生與指導團隊進行考核,通過以工作量核算與獎勵并行的方式激勵指導團隊。在實習基地指導教師方面,高校應進行統一管理與評價,加大表彰與獎勵力度。通過多種方式,進一步凝練與強化指導團隊,激發(fā)指導教師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實習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教學評價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手段與前提。通過對教育實習科學合理的評價,經過交流、分析與指正,發(fā)現每個實習生的潛質,進而改進和優(yōu)化師范實習生的實習。為實習指導教師提供反饋,發(fā)現實習生不足之處并進行查缺補漏是教育實習評價的最終目的。規(guī)范性的評價對于教育實習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對實習生的評價中,應分解成若干指標,從多方面多角度對實習的全過程、全方位進行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由于不同實習基地存在一定差異,在評價方式上既注重規(guī)定動作(觀摩、備課、試講、上課、評課、音樂活動組織、班主任工作等)在一般量上的考核,又要充分考慮實習學校的差異性特征(如藝術類特色學校等)。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實習的整體成效與全面發(fā)展,也要關注實習學校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每名學生在實習前的綜合能力存在一定差異,在評價中還應將關注結果評價與增值評價相統一,既要關注結果性評價,也要注重過程性的檔案式管理,充分關注學生的進步程度與努力程度。由于考量一個合格教師不僅要求其自身素質,還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溝通能力、處事能力等,在評價上還應將開展自我評價與團隊成員以及任教班級學生的評價相結合。在具體評價的數據采集上,既可以采用構建專門的線上信息采集的數據信息平臺或設計小程序收集原始數據建立數據庫,同時也要輔助實地調查與問卷等方式相結合形成最終數據。通過上述采用多元化的多維度教育實習評價,認真把好評價關,才能更好地規(guī)范教育實習,提升實習生的實習質量。
按照相關文件要求,當前高校教育實習時長一般為18周(或1學期)以上,學生在實習中需要完成若干既定任務。目前,大多數高校把教育實習安排在第7或第8學期。由于安排在大學四年級,學生們面臨就業(yè)、升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等壓力,容易受到外界干擾,不能心無旁騖地實習。更重要的是,由于畢業(yè)在即,他們在實習期間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結束回校后無更多時間進行系統理論學習與技能上的修正。因此,根據學校與專業(yè)培養(yǎng)情況,可將實習時間調整至第5或第6學期開展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工作。此外,根據人才培養(yǎng)要求,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采取實習時長總量不變,將任務進行分解到不同學期的分段式實習形式。學生通過在實習中反思自身不足,再返校學習,再實習的形式,有助于學生意識到相應問題,再進一步提升。經過反復實踐后,每名實習生都能結合理論與實踐并相互轉化,教學知識與技能得到內化與發(fā)揮,從而真正達到教育實習的預期目標。
教育見習是師范專業(yè)學生從教育理論學習到教育實習之間的過渡環(huán)節(jié)。在合理安排教育實習時間的同時,也應該充分重視教育見習階段。通過學校體驗、教學觀摩、課堂參與等專題性見習,了解中小學課堂教學、班主任工作、課外活動組織、教學研究等內容。高校應該將教育見習作為教育實習的前奏作合理安排,一并進行統籌管理。通過見習與實習的對接,將讓學生更清楚、深刻地了解到作為師范生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并對教師職業(yè)有更早的認知與認同。這樣,才能使師范生更加快速地適應教師崗位對他們的要求。
教育實習是師范院校培養(yǎng)合格教師的一項重要內容和任務,對于實現教師的專業(yè)化和促進基礎教育的改革有著重要意義。教育實習也是師范院校培養(yǎng)合格教師的“最后一公里”。我國教育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應該更加注重內涵式發(fā)展,追求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是今后的重要目標,這也對于當前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已經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作為中小學?;A音樂教育師資培養(yǎng)的高師院校,應該充分認識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與新任務,切實深化人才培養(yǎng)中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改革,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美育師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