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儉建
在農工黨的歷史上,第二次全國干部會議(簡稱二干會議)是一次重要的會議。它開啟了農工黨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征程。深入研究二干會議的背景、內容和歷史貢獻,無疑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
歷史上,農工黨的前身與國民黨有一定組織淵源關系。最初,因不滿國民黨右派背叛大革命,國民黨左派領導人鄧演達等為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義,籌建了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農工黨前身,簡稱臨委會)。1930 年8 月9 日,鄧演達在上海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干部會議上明確提出“解放中國民族,建立平民政權,實現社會主義”的政治綱領。從思想淵源上考察,這一綱領與中國共產黨的主張相近。另外,早在國共合作北伐戰(zhàn)爭時期,鄧演達關于“農民革命、土地革命的思想”與毛澤東在土地、農民的問題上的觀點非常接近。這一切都為農工黨與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力合作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以中華民族復興為己任,并尋求在中國建立一種新型的政黨制度。早在中共二大通過的《關于“民主的聯合戰(zhàn)線”的議決案》就提出了聯合戰(zhàn)線的思想,之后進一步加快了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的步伐。
1931 年8 月,鄧演達因叛徒出賣被捕。同年11 月,他慘遭蔣介石殺害。臨委會的組織因此遭到嚴重破壞。章伯鈞、黃琪翔等農工黨人繼承鄧演達遺志,策動19 路軍發(fā)動“福建事變”,并建立與蔣介石政權對峙的人民革命政府。1934 年1月,“福建事變”失敗后,臨委會的領導人和干部數十人先后從福州抵達香港,著手恢復組織工作。2 月,黃琪翔、章伯鈞、彭澤民、丘哲、彭澤湘、郭冠杰等在香港兩次舉行臨時會議討論,決定恢復“臨委會”組織,按鄧演達的政治綱領繼續(xù)戰(zhàn)斗。臨委會早期負責人章伯鈞、黃琪翔等逐漸認識到,“共產黨是斗爭的主力,要革命就必須與紅軍取得聯系,必須同共產黨合作。”
1935 年,日本帝國主義向華北發(fā)動進攻。8月1 日,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為挽救民族危亡,中國共產黨發(fā)表了《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內戰(zhàn),團結抗日。臨委會領導人備受鼓舞,認為反日反蔣,事有可為,隨后率先響應中共“八一宣言”,表達了同中國共產黨合作的誠意。10 月下旬,臨委會領導人章伯鈞、彭澤民等在香港召集華北、華南地區(qū)的負責人,共同討論了重振組織的問題。至此,臨委會召開全國性代表會議的時機已經成熟。
由此可見,響應“八一宣言”成為農工黨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契機。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農工黨毅然轉向聯共抗日,為二干會議的成功舉行作了充分準備。
1935 年11 月10 日,臨委會在香港九龍大埔道召開了第二次臨時代表會議,這就是農工黨歷史上的第二次全國干部會議。出席會議的有章伯鈞、彭澤民、丘哲、彭澤湘、郭冠杰等20 余人。會議集中解決了農工黨的組織和政治路線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是會議通過了《臨時行動綱領》和《告同志書》,確立了農工黨在新時期的政治路線?!杜R時行動綱領》分析了國內外政治形勢,認為“中國革命的性質是民主主義的革命”,《告同志書》明確黨的政治任務“在于完成中國反帝反日的民族革命和土地革命”。為完成這一任務,提出了形成鞏固的聯合戰(zhàn)線的方針,決定“同共產黨合作,以馬列主義作為黨的思想武器”,以推動抗日為黨的中心工作。
二是會議決定為適應革命形勢的變化,改黨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簡稱解委會)。黨名的改變具有三層含義:要同國民黨徹底決裂,去掉“中國國民黨”的帽子,同中國共產黨合作;適應革命的新形勢,以民族解放為己任;照顧歷史傳統(tǒng),保留“行動委員會”的稱謂。
三是會議選出了中央領導機構:黃琪翔為總書記,彭澤湘為組織委員會書記,章伯鈞為宣傳委員會書記,郭冠杰為總務委員會書記,丘哲為財務委員會書記,彭澤民為監(jiān)察委員會書記。中央機關暫設在香港跑馬地。中央編印《政治通報》和《工作通訊》,以指導全黨工作。會議決定以北平、上海、廣州為據點,建立華北、華東、華南三個大區(qū)機構,大力發(fā)展組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二干會議標志著,在中共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旗幟下,解委會走上了同中國共產黨合作的新里程。其歷史意義集中體現在兩大方面:
一方面,農工黨二干會議第一次在黨綱里提出了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方針,并將馬列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標志著農工黨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旗幟下,開啟了同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征程。為了推動抗日,中共中央于1936 年9 月1 日發(fā)出了《關于逼蔣抗日的指示》,提出對蔣的政策應由“抗日反蔣”轉為“逼蔣抗日”。10 月,黃琪翔從德國回到香港,同章伯鈞、彭澤民等農工黨中央負責人在港召開會議。解委會領導層統(tǒng)一了認識,決定調整政策,由“反蔣抗日”轉為“逼蔣抗日”,在政治上同共產黨密切配合,加緊推動聯合抗日的工作。從1936 年11 月到1937 年間,農工黨中央領導人黃琪翔與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密切交往。黃琪翔在交往中受到很大鼓勵,他完全同意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提出的團結全國人民,結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張,表示愿為此盡到自己的責任和力量。1936 年11 月,解委會派中委羅任一為代表,到西安同楊虎城會晤,共商聯合抗日。西安事變后,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條件逐漸成熟,為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中共重要領導人到南京和蔣介石談判團結抗戰(zh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1937年6 月下旬,毛澤東邀請彭澤湘到延安,并連續(xù)五個晚上同彭澤湘敘談,共同分析了中國的歷史和國家的形勢,闡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針。在國民黨的高壓政策下,農工黨敢于以鮮明立場和堅決的態(tài)度批評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宣傳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的主張,對中共打開僵局、擴大影響,起到了巨大的輿論推動作用。這也為以后農工黨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奠定了扎實基礎。
另一方面,二干會議確立的聯共抗日的方針,對于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和各黨派的合作起了積極推動的作用。1937 年,全國性抗戰(zhàn)開始后,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解委會與其他愛國黨派一起,高舉民主、團結、抗戰(zhàn)的大旗,努力調解國共兩黨的關系,制止蔣介石集團的分裂、獨裁、倒退,成為維護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一支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二干會議后,解委會派得力干部到各地恢復、發(fā)展組織,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v觀抗戰(zhàn)過程,農工黨堅守民主、團結、抗戰(zhàn)、聯共的立場,與獨裁、分裂、妥協(xi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促進形成和維護了多黨合作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回溯歷史,農工黨歷經艱難曲折,從二干會議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到逐步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從走上新民主主義道路到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成為新型政黨制度和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組成部分;從一個成員構成比較復雜的民主黨派,發(fā)展為以醫(yī)藥衛(wèi)生、人口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領域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界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無論是審視當下還是展望未來,二干會議所蘊含的農工黨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初心,都具有十分寶貴的價值。
以二干會議為起點,農工黨由提出同中國共產黨聯合,到實現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到進一步靠攏中國共產黨。“五一口號”頒布以后,農工黨與其他民主黨派一起,在關鍵時刻最終選擇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新型政黨制度的正式確立奠定了基礎。
農工黨通過長期斗爭實踐,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取得勝利;民主黨派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才能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作出應有的貢獻。農工黨走上這條道路不是偶然的,是農工黨長期同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過程中作出的正確的歷史選擇。農工黨要繼承二干會議的傳統(tǒng),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擔負起新型政黨制度的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的政治責任。
二干會議之所以在農工黨的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在于它繼承了鄧演達的遺志,孕育了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初心。
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提出,各民主黨派是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并在2018 年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新型政黨制度的論述。農工黨十六大以來,全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認識參政黨的時代使命,積極履行參政黨職能,廣泛引導黨員及其所聯系群眾煥發(fā)新狀態(tài)、創(chuàng)造新業(yè)績,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不忘多黨合作初心,方得共襄偉業(yè)始終。農工黨90 多年的歷史,正是一代又一代農工黨人秉承愛國革命奉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團結奮斗,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不斷追求進步的光輝歷程。在新時代,農工黨要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以實際行動踐行參政黨的責任與擔當,在維護、踐行新型政黨制度的實踐中,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履行好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xié)商的職能,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添磚加瓦。
只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凝聚多黨合作的共識,才能使農工黨在踐行新型政黨制度的實踐中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新時代,農工黨相繼召開了十五大、十六大,完成了進入新時代的政治交接,開啟了嶄新的篇章。
進入新時代,農工黨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加強自身建設,積極建言獻策,服務社會助力民生,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充分發(fā)揮醫(yī)藥衛(wèi)生領域人才優(yōu)勢,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疫情防控專報,廣大農工黨醫(yī)務人員投身抗疫一線,用疫情防控的履職實踐,生動詮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優(yōu)越性,進一步展現了新型政黨制度的巨大效能。
如果說,我國政黨制度確立時期曾教育和引導了一大批農工黨黨員走上了正確的道路,那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它將激勵廣大農工黨黨員更加自覺地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