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莎莎,李金純,張雪麗,葛 寧,王 慧(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湖北 武漢 430070)
侵襲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指致病真菌侵入人體內,在組織、器官或血液中生長繁殖,并導致炎癥反應、組織損傷、器官功能障礙的疾病[1]。近年來,新生兒IFI發(fā)病率逐漸升高,約占新生兒晚發(fā)性感染的10%,因病情進展快,且無明顯臨床特征,與細菌感染及其他常見新生兒疾病表現(xiàn)難以鑒別,可導致多系統(tǒng)功能損害,病死率高達40%~50%[2-3],該病的診斷和治療對于臨床來說仍是嚴峻挑戰(zhàn)[4]?;诖?,筆者通過分析臨床藥師參與2例IFI新生兒的藥物治療過程,探討臨床藥師對該類患者實施藥學服務的切入點,以期為該類患者的藥物治療提供參考。
病例1:患兒,男性,胎齡33+2周,因其母“中央前置胎盤出血”于2015年7月3日剖宮產(chǎn)出生,出生體重2 kg,Apgar評分:出生1 min后7分,5 min后8分,出生后約5 min出現(xiàn)呻吟、呼吸急促和吸氣三凹征,膚色發(fā)紺,診斷為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呼吸衰竭、早產(chǎn)兒、低出生體重兒、新生兒窒息。患兒入院胸部X線檢查示:RDS Ⅲ級,行氣管插管并給予肺表面活性物質,予保暖、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抗感染(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及靜脈營養(yǎng)治療。7月17日患兒出現(xiàn)頻繁氧飽和度波動,輔助檢查結果示PLT 85×109·L-1,CRP 29.8 mg·L-1,PCT 0.25 ng·mL-1,G試驗 2 269.3 pg·mL-1,胸部X線提示肺炎,調整抗菌藥物為美羅培南,加用氟康唑(6 mg·kg-1,qd,ivgtt),并完善相關病原學檢查、腦脊液檢查。7月20日撤呼吸機予無創(chuàng)輔助通氣,血培養(yǎng)結果回報近平滑假絲酵母菌,對5-氟胞嘧啶、兩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均敏感,臨床繼續(xù)予氟康唑抗真菌治療;氣管插管末端、胃液、尿液及大便培養(yǎng)結果回報均未檢出致病菌,腦脊液檢查陰性,予停用美羅培南。7月25日患兒出現(xiàn)二氧化碳潴留,氣管內較多黏液樣分泌物,可牽拉成絲,復查胸部X線示肺炎病灶較前無明顯吸收,G試驗4 136.80 pg·mL-1,再次給予氣管插管有創(chuàng)通氣,臨床藥師建議更換抗真菌藥物為伏立康唑,因伏立康唑藥品說明書中無新生兒推薦劑量,臨床藥師通過查閱國內外文獻建議給予伏立康唑7 mg·kg-1,q 12 h,ivgtt,并定期監(jiān)測血藥濃度,關注患兒肝腎功能。7月29日患兒情況好轉,撤呼吸機改為無創(chuàng)輔助通氣,復查胸部X線示病灶基本吸收。8月5日臨床藥師建議將靜脈用伏立康唑改為口服序貫治療,臨床采納,予患兒伏立康唑片(7 mg·kg-1,q 12 h),并關注血藥濃度監(jiān)測結果,適時調整給藥劑量?;純河?月8日停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伏立康唑血藥濃度為1.29 μg·mL-1。8月21日患兒病情好轉,G試驗降至1 560.10 pg·mL-1,復查肝腎功能基本正常,準予出院。
病例2:患兒,女性,日齡18 d,體重4 kg,因“鼻塞1周,咳嗽3 d、加重1 d”于2020年5月20日入院。入院查體:T 37.5 ℃,呼吸稍促,輕度鼻塞,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痰鳴音。胸部X線示:雙肺紋理粗糙模糊,肺野可見散在小斑片狀影。診斷為新生兒肺炎、敗血癥?患兒入院后完善相關輔助檢查提示肝酶升高,尿巨細胞病毒DNA陽性,血抗單純皰疹病毒IgM陽性,痰解脲脲原體、沙眼衣原體陽性,予氟氯西林(后更換為口服阿奇霉素)抗感染,阿昔洛韋、更昔洛韋抗病毒,葡醛內酯護肝,霧化、吸痰、電按摩等對癥支持治療。5月26日,患兒胸部CT示雙肺感染,GM試驗陽性,臨床藥師建議加用米卡芬凈(3 mg·kg-1,qd,ivgtt)抗真菌治療?;純捍嬖诙喾N病原體感染,完善體液及細胞免疫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家屬拒絕免疫相關基因檢查。6月7日患兒臨床癥狀逐步好轉,氧合穩(wěn)定,無咳嗽氣促,復查胸部X線雙肺仍可見少許斑片影,GM試驗示真菌感染情況好轉。6月11日臨床藥師建議更換抗真菌藥物為伏立康唑片(4 mg·kg-1,q 12 h)并監(jiān)測血藥濃度。6月15日患兒復查胸部X線示肺炎病灶基本吸收,伏立康唑血藥濃度為1.69 μg·mL-1。6月18日患兒病情好轉出院,囑出院后繼續(xù)口服伏立康唑,1周后復診。
病例1為早產(chǎn)兒、低出生體重兒,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成熟,應用廣譜抗生素,且暴露于各種侵入性操作及治療,是IFI的高危人群,胸部X線示肺炎,連續(xù)兩次血培養(yǎng)檢出近平滑假絲酵母菌,可診斷為IFI,抗真菌用藥指征明確。近平滑假絲酵母菌對棘白菌素敏感性低,推薦使用氟康唑治療(6~12 mg·kg-1·d-1),2~14歲兒童還可選用伏立康唑(7 mg·kg-1,q 12 h),用藥療程為末次陽性血培養(yǎng)后14 d[5]。該患兒首選氟康唑(6 mg·kg-1,qd)治療1周,無創(chuàng)輔助通氣下二氧化碳潴留,再次給予氣管插管,G試驗提示真菌感染較前加重,復查胸部X線提示無明顯吸收,復查血培養(yǎng)仍為陽性,考慮氟康唑治療效果欠佳,臨床藥師根據(jù)藥物可及性,評估患兒肝腎功能后,考慮伏立康唑適用于由氟康唑耐藥的念珠菌引起的侵襲性感染,推薦換用伏立康唑,前期靜脈給藥,待感染控制后予口服序貫治療。
病例2以咳嗽、氣促等呼吸道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示雙肺感染,GM試驗陽性,擬診曲霉菌感染。曲霉菌屬所致侵襲性肺部感染推薦伏立康唑治療,備選兩性霉素B或卡泊芬凈或米卡芬凈[6]。伏立康唑說明書中尚無2歲以下兒童用法,而米卡芬凈以良好的耐受性在歐洲及日本被批準應用于新生兒[7],美國FDA也于2019年12月批準米卡芬凈用于治療4個月以下兒童念珠菌感染,故醫(yī)師在臨床藥師建議下首選米卡芬凈(3 mg·kg-1,qd,ivgtt)治療?;純翰∏楹棉D后,臨床藥師建議換用伏立康唑口服制劑序貫治療,可縮短患兒住院時間。伏立康唑口服生物利用度大于90%,且不受胃酸影響,可在臨床使用中替代靜脈給藥。
本文2例患兒均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療,但伏立康唑在新生兒中的應用多憑臨床經(jīng)驗給藥,臨床藥師查閱相關文獻資料。2008版美國感染病學會曲霉菌病治療指南[8]提及由于兒童患者的代謝清除速度較快,因此需要更高的伏立康唑治療劑量,歐洲藥品局推薦患兒伏立康唑維持劑量為7 mg·kg-1,bid,以達到與成人患者相當?shù)难帩舛取?009版《兒童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診治指南》[9]推薦2~12歲患者,給予伏立康唑7 mg·kg-1,q 12 h,ivgtt。病例1患兒于2015年入院,病原學結果明確,且氟康唑治療效果不佳,根據(jù)上述指南制定了給予伏立康唑7 mg·kg-1,q 12 h的給藥方案。
近年來,伏立康唑用于2歲以下兒童報道逐漸增多,給藥頻次為bid,給藥劑量為2.5~12.0 mg·kg-1,根據(jù)臨床評估情況而定[10]。黃捷婷等[11]報道了伏立康唑用于4例早產(chǎn)兒IFI的治療,靜脈滴注4 mg·kg-1,q 12 h,治療14~28 d,血培養(yǎng)轉陰,G試驗陰性,未發(fā)生較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周孟玲等[12]報道了1例新生兒肺曲霉菌病,選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療,負荷劑量為6 mg·kg-1,q 12 h,維持劑量為4 mg·kg-1,q 12 h,治療13 d后改為伏立康唑片(4 mg·kg-1,q 12 h)序貫治療,治療有效。病例2患兒擬診曲霉菌感染,伏立康唑用于癥狀控制后的序貫治療,考慮其視網(wǎng)膜毒性,臨床藥師建議給予伏立康唑4 mg·kg-1,q 12 h,后續(xù)通過評估臨床癥狀、監(jiān)測血藥濃度再行劑量調整,醫(yī)師予以采納。
伏立康唑在體內呈非線性藥動學特點,主要在肝臟中經(jīng)CYP450氧化酶體系代謝,受CYP2C19基因多態(tài)性、藥物相互作用影響[13-14],此外還受特殊疾病及狀態(tài)、年齡等因素影響[15],個體間差異較大,各國指南均推薦對使用伏立康唑的患者進行血藥谷濃度監(jiān)測,特別是治療反應差者、疑似出現(xiàn)不良反應者及兒童患者[16]。新生兒的動態(tài)生理變化使得伏立康唑的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更為復雜[12],因此進行治療藥物監(jiān)測調整個體化給藥方案十分必要。目前暫無適用于兒童的伏立康唑藥物濃度監(jiān)測指南可供參考,參考成人數(shù)據(jù),各國指南對于伏立康唑治療藥物監(jiān)測的谷濃度采集時間和有效濃度范圍規(guī)定略有不同,谷濃度采集時間為給藥第2~7天,目標濃度下限的范圍在0.5~2.0 mg·L-1,上限范圍在4~6 mg·L-1[14]。中國藥理學會伏立康唑個體化用藥指南推薦的首次監(jiān)測時機不早于第5次給藥前,目標谷濃度為0.5~5.0 mg·L-1[17]。歐洲臨床微生物與感染性疾病學會/歐洲醫(yī)學真菌學聯(lián)盟推薦伏立康唑谷濃度為1.0~5.5 mg·L-1,這足以預防和治療侵襲性曲霉菌[13]。英國醫(yī)學真菌學協(xié)會指南[18]建議定期監(jiān)測伏立康唑藥物濃度直至穩(wěn)定達到目標。本文2例患兒使用伏立康唑口服制劑后測得血藥濃度分別為1.29、1.69 μg·mL-1,在推薦的伏立康唑谷濃度目標范圍之內,患兒病情穩(wěn)定好轉,故在院期間未進行劑量調整,未復測血藥濃度。
伏立康唑通過細胞色素P450同工酶代謝,包括CYP2C9、CYP2C19及CYP3A4,這些同工酶的抑制劑或誘導劑都可以影響伏立康唑的血藥濃度,臨床藥師分別梳理了2例患兒用藥,未合用與伏立康唑可發(fā)生相互作用的藥物。
伏立康唑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功能紊亂、發(fā)熱、頭痛、肝功能異常、光過敏、皮疹及視覺障礙。因此,使用伏立康唑期間應監(jiān)測肝功能,對于肝功能減退者需調整劑量,并關注是否出現(xiàn)視覺障礙(如視物模糊,畏光等),避免陽光直射。臨床藥師對上述2例患兒進行了不良反應監(jiān)測并追蹤了其隨訪情況。2例患兒給藥后均未觀察到皮疹、嘔吐等表現(xiàn),腎功能維持在正常范圍內。病例1在治療期間出現(xiàn)了總膽汁酸和直接膽紅素升高,予熊去氧膽酸對癥處理,出院后轉至當?shù)蒯t(yī)院繼續(xù)治療,隨訪轉歸良好。病例2入院即肝酶高,予護肝治療后肝酶逐漸降至正常,出院后隨訪至4個月,肺部病灶消失,GM試驗陰性,肝腎功能正常,患兒生長發(fā)育情況良好。
綜上,新生兒IFI的病原體以假絲酵母菌多見,目前氟康唑仍為國內一線治療藥物。隨著耐藥假絲酵母菌和非假絲酵母菌真菌感染發(fā)病率的增加,其他抗真菌藥物在新生兒群體中的應用逐漸增多,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藥代動力學信息值得關注。臨床藥師通過參與2例IFI患兒的藥物治療過程,選取恰當?shù)乃帉W監(jiān)護切入點,從選擇藥物品種、確定給藥劑量、監(jiān)測治療藥物濃度、關注藥物相互作用等協(xié)助醫(yī)師為患兒制定個體化的藥物治療方案,保障新生兒這一特殊群體用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發(fā)揮了臨床藥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