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桂英
(灌陽縣婦幼保健院,廣西 桂林,541600)
剖宮產切口部妊娠具體指的是,孕期階段妊娠胚胎的著床位置,在前次剖宮產手術后留下的子宮瘢痕處[1]。目前臨床對導致其發(fā)病的主要機制,仍然不是完全清楚,大部分學者在研究后認為,其發(fā)病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對子宮內膜及肌層造成一定的損傷,使子宮下段前壁肌層的延展性受到破壞,該位置的瘢痕病灶,會有微小管道及裂隙存在,在受精之后,受精卵運動到該位置,可以通過內膜浸潤到子宮肌層當中,進而形成瘢痕妊娠病變[2]。
本文主要從診斷、治療等方面出發(fā),對剖宮產切口部妊娠治療的進展情況實施綜述。
剖宮產切口部妊娠在發(fā)病的早期階段,患者不會有特異性的癥狀表現,故臨床在對該病進行診斷的時候,多數會結合病史實施檢查。經陰道超聲是目前臨床診斷該疾病的首選方法。該類病變的在超聲下的特征性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宮腔和子宮頸管內部較為空虛,沒有觀察到孕囊的存在[3];②孕囊在子宮前壁下段肌層的位置著床,部分孕囊內部能夠觀察到胎芽或胎心的搏動[4];③子宮前壁肌層的連續(xù)性發(fā)生中斷,孕囊與膀胱間的子宮肌層厚度明顯變薄,甚至完全消失;④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結果顯示,孕囊周邊存在著高速低阻血流信號[5]。通常情況下,在孕早期階段,實施超聲檢查,基本能夠確診,部分通過超聲檢查沒有能夠確診的患者,可以進一步接受MRI檢查。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的高低,在該疾病的診斷過程中沒有任何的特異性,但屬于治療效果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6]。
2.1 期待治療 對早期胚胎死亡,或胚胎停育的剖宮產切口部妊娠,可以考慮實施期待治療,否則不推薦實施期待治療(1B級)。選擇期待治療和繼續(xù)切口部妊娠者,在妊娠34周左右,建議以剖宮產手術的方式終止妊娠。治療的實施往往與子宮動靜脈畸形的產生具有一定的關系[7]。
2.2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指的是,在患者的局部或全身應用具有殺胚左右的藥物,在局部或囊內通過注射方式給予氨甲蝶呤,是目前臨床對該病進行藥物治療的首選方法,但關于該藥局部注射的最佳劑量,仍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從1-50mg/kg不等[8]。米非司酮、氯化鉀、高滲糖、天花粉等也可以用于該項指標。
2.3 手術治療 清宮術:單純銳性刮宮,不建議作為剖宮產切口部妊娠的治療方法,在沒有任何輔助治療措施的前提下,單純實施擴宮和刮宮操作,出血、穿孔等風險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會明顯提高,但在超聲技術引導下負壓抽吸術,治療效果較為理想,且基本不會產生并發(fā)癥[9]。清宮術的手術方式相對較為簡便,治療所需費用較為低廉,手術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害程度輕,術后恢復速度快。但由于滋養(yǎng)層細胞、絨毛組織植入子宮肌層,甚至穿透宮前壁漿膜層侵入到膀胱等因素的影響,在清宮操作之后,會有瘢痕缺陷加重、憩室形成、前壁破裂、大出血、膀胱損傷等情況發(fā)生,急診通過剖腹的方式進行探查,如果由于清宮不全,而導致出現殘留,則需要再次實施手術[10]。宮腔鏡手術:除Ⅲ型剖宮產切口部妊娠外,藥物或清宮術治療均以失敗告終、內生型病變、妊娠物向宮腔進行生長、病情表現較為穩(wěn)定、孕周不足7周的剖宮產切口部妊娠的患者,均可以考慮通過宮腔鏡手術方式進行治療[11]。通過宮腔鏡,能夠對孕囊著床部位進行準確的觀察,吸引瘢痕位置的妊娠囊,手術操作時間會明顯縮短,在直視條件下進行操作,可以充分避免大出血、子宮穿孔、宮內組織殘留等情況的發(fā)生,達到有效止血的效果,宮腔鏡聯(lián)合超聲技術在治療過程中應用,能使治療更有效、安全、徹底[12]。腹腔鏡手術:近年來腹腔鏡在剖宮產切口部妊娠治療過程中被廣泛應用,對于妊娠組織向腹腔或膀胱凸出或生長、病灶血流動力學指標相對穩(wěn)定、子宮前壁漿膜層瘢痕組織厚度相對較薄、血流狀態(tài)較為豐富的剖宮產切口部妊娠患者,以腹腔鏡手術方式治療,具有較大優(yōu)勢[13]。經陰道瘢痕妊娠病灶切除術:陰式手術過程中,需要對宮頸前唇進行下拉,經陰道進行操作,將黏膜切開,分離間隙、上推膀胱、剪開腹膜,隨后進入到腹腔當中,在妊娠包塊突出最為明顯的位置進行切開,將包塊內部的妊娠囊快速吸出[14]。經腹手術:對于Ⅱ、Ⅲ型剖宮產切口部妊娠患者,尤其Ⅲ型當中的包塊型病變患者,子宮瘢痕位置肌層厚度菲薄、病灶血流信號狀態(tài)豐富、有明確的生育要求、病情表現緊急、無法通過腔鏡手術進行治療的時候,通常建議采用開腹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子宮瘢痕位置極薄的瘢痕組織物,需要盡最大可能切除,從而確保切口在被縫合之后,上下緣位置的肌層組織能夠達到完美愈合狀態(tài)。由于創(chuàng)傷大、子宮肌層延續(xù)性受到破壞的可能性大、出血量多、手術操作所需時間長、費用昂貴等幾大缺點的影響,開腹手術通常不作為剖宮產切口部妊娠治療首選[15]。子宮切除術:通常不推薦,將該術式作為剖宮產切口部妊娠治療的常規(guī)方式,除非有大出血、沒有生育要求的時候,為了能夠更好的挽救患者的生命,選擇該方式治療[16]。
2.4 輔助治療 子宮動脈栓塞術:該項手術可以使瘢痕病灶減小,并控制周圍的血液供應,使栓塞后病灶的出血明顯減少,對于病情程度危重的大出血者,能夠達到迅速止血、保留子宮的目的,該術式聯(lián)合其他方式,可以對剖宮產切口部妊娠進行更好的處理[17]。超聲引導下導管球囊術:在并發(fā)出血的剖宮產切口部妊娠治療,或需要預防出血的時候,需要在超聲技術的引導下,置入Foley導管,該項治療患者的耐受性和有效性較為理想[18]。
2.5 聯(lián)合治療 由于剖宮產切口部妊娠的病理表現及預后較為特殊且復雜,根據患者情況,通常會選擇兩種或多種方式治療,以氨甲蝶呤聯(lián)合清宮術、氨甲蝶呤聯(lián)合子宮動脈栓塞術、氨甲蝶呤聯(lián)合宮(腹)腔鏡、子宮動脈栓塞聯(lián)合清宮術、子宮動脈栓塞聯(lián)合宮(腹)腔鏡等方案在臨床上最為常見[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