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墉
“發(fā)語詞”在講話時非常有必要,為什么?因為除非你一個人演講,否則當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閑聊的時候,你貿(mào)然開始說話,不容易一下子引起大家的注意,于是你前面的幾句話可能會被大家忽略,說話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怎樣讓大家集中注意力聽你說呢?就是抓住時機用“發(fā)語詞”。
甚至連一個人演講,都可能要用“發(fā)語詞”。演講的“發(fā)語詞”可以很強烈,比如對全場喊:“請各位安靜!”可以像外國人在派對里那樣用茶匙敲酒杯,要全場注意。也可以用比較含蓄的方式,比如咳嗽一聲,清一下喉嚨,或敲一敲、吹一吹麥克風。還有人會站在臺上,板著臉,不動,也不說話,等到大家意識到,彼此做個噓的手勢安靜下來才開口。
無論用什么方式開頭,目的都是為自己說話制造時機。
你是否注意到,記者采訪時常常在每一句的開頭都說“那么”?
比如,記者先問:“那天你到哪里去了?”對方答:“我早上起來,先澆了澆花,再騎自行車去附近找朋友聊天……”才說到這兒,記者就打斷他的話,說:“那么,為什么有目擊者說早上在加油站看到你在加油呢?”對方答:“我不可能在加油,因為我才加的……”記者又打斷他的話,問:“那么,你是不是能證明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加油,有收據(jù)嗎?”
“那么”是記者的口頭禪,還是改不掉的壞習慣?抑或是記者反應(yīng)差,口才不夠好,需要靠這幾個字來想?答案是:“那么”是必要的廢話,算是“發(fā)語詞”,用來打斷對方的話,也用來作為自己要發(fā)言的提示。
你是不是注意到許多人都愛講“事實上”?他難道常說謊嗎?還是大家都愛說謊?否則他為什么左一句“事實上”,右一句“事實上”?
“事實上”如果用在一群人交談或談話節(jié)目上的時候,最重要的意義就是作為“發(fā)語詞”,意思是:請聽我說!當然,有些人更干脆,他直接用“你聽我說”“你知道嗎”來作為“發(fā)語詞”。
如果碰到“那么”“事實上”“你聽我說”“你知道嗎”或一些很粗魯?shù)娜耍闳绾螒?yīng)對?
答案只有一個字:干!
如我前面談的,為了避免你給人留下左一句“事實上”,右一句“事實上”之類的好像口才不好的印象,你可以把那些“發(fā)語詞”交換著用。比如,你每次都先說“那么”,中間可以加幾個“但是”“好”“您認為”“我以為”之類的詞句,照樣能達到提示的效果,別人卻感覺順暢多了。
(林一摘自《把話說到心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