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較瘦 問:
現(xiàn)在“動物表演不人道”好像已經(jīng)成了共識,聽說國家也出臺了法規(guī)禁止動物表演,但我去過的很多水族館、海洋公園里還是普遍存在海豚和海豹表演。這種表演對動物來說殘忍嗎?我們應該拒絕觀看嗎?
紅色皇后(果殼網(wǎng)科普作者)答:
我們應該拒絕觀看海豚和海豹(以及它們的親戚們)表演。首先,動物園和水族館存在的意義之一就是保護野生動物。飼養(yǎng)海豚等動物用來表演,對保護它們的野生同類并沒有幫助。動物在水池里學不到野外生存的本領。有些動物甚至是從野外捕來被關(guān)到水族館里的,這更會對它們造成傷害。
其次,在廣闊無垠的大海里,海獸活動的范圍極大,而動物園提供的水池環(huán)境單調(diào)又無聊,對于聰明又好奇的海獸來說是很大的折磨。很多海獸都是社會性動物,生活在大家庭里。人們有時把陌生的動物強行放到一起,有時又把一只動物單獨關(guān)在一個水池里,會讓它們遭受恐懼、緊張和孤單的折磨。
最后,表演的環(huán)境也可能對動物造成傷害。海豚等動物主要依賴敏銳的聽覺來感知周圍的環(huán)境。海豚表演的場所充滿了來自觀眾、音響、水泵等的各種噪音,它們待在水池里,退無可退。有的水族館會允許人們投喂和撫摸海豚,這對人和海豚都有危險,比如有人投擲垃圾騙海豚吃下去,或者出現(xiàn)海豚把人咬傷、撞傷的情況?;ⅥL在野生環(huán)境下最多能活到100 歲左右,但在水族館里最多活到40 歲,不適當?shù)娜︷B(yǎng)環(huán)境和心理壓力,會對它們的身心造成傷害。
梁婉冰(廣東省開平市開僑中學)問:
近幾年,高校外語類專業(yè)的報考熱度有所下降,不如以前熱門。有人說,這是因為如今翻譯軟件功能齊全,同聲傳譯、出國旅游樣樣皆可,大家沒有必要再學外語了。難道語言僅僅是用來交流的工具嗎?
陳瑋(浙江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譯者,出版譯著《論靈魂》《藝術(shù)的力量》等)答:
語言是工具,但不僅僅是工具。在某種意義上,語言規(guī)定了人是具有理性的存在者,能夠使用語言來認知、抽象、思考和交流,這就使人與其他不使用語言的動物區(qū)分開來。比如,古希臘語有個著名的詞logos(邏格斯),它的基本意思就是語言,但它同時也指對話、故事、邏輯、論證、思想、神諭和真理??梢姡褂谜Z言是人類進行絕大多數(shù)思維活動的基本動作。再比如,當代某些語言學家、認知科學家和腦科學家認為,不同的語言決定了不同的思維方式,而習得一種新語言就像“獲得了一個新靈魂”。所以,語言對人類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在人類向外認識世界和進行交流的同時,向內(nèi)規(guī)定并塑造了我們自身。
我覺得,翻譯軟件大概不會取代人類譯者、消滅翻譯專業(yè),但可能會倒逼著翻譯成為一門更“高端”、更“專業(yè)”的手藝甚至藝術(shù)。如果我們交流的目的是想要了解一些更復雜、更深層、更含混、更涉及審美或者說更“人性”的內(nèi)容,那么可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翻譯軟件都無法達到一個好譯者的境界。所以說,翻譯行業(yè)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但未來也會要求譯者具有更廣博的人文知識、更扎實的語言功底以及更卓越的理解力。這樣,就算語言“僅僅”是一種工具,它也不是類似于傳送帶或者運輸機的工具,而是像家里做飯時要注意的“火候”,是一種不斷跳躍變化的、能夠創(chuàng)造美和生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