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媛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腦科醫(yī)院,廣西柳州,545000)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現階段,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年輕患者人數處于逐年攀升的趨勢,因此,進行胃腸鏡檢查的患者,也要比以往多得多,為了能夠讓患者獲得更為良好的檢查體驗,降低患者在胃腸鏡檢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醫(yī)護人員以及臨床研究人員嘗試通過不斷地研究來進行無痛技術的進一步完善與改進,令無痛技術在胃腸鏡檢查過程中能夠發(fā)揮較大的功用幫助[1]。研究表明[2],無痛胃腸鏡檢查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患者,提升檢查過程中的生理體驗,讓患者擺脫痛苦,獲得更為良好的檢查狀態(tài)。筆者就目前國內外無痛胃腸鏡檢查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無痛胃腸鏡指在心電監(jiān)護下,由有經驗的麻醉醫(yī)師采用靜脈注射麻醉藥讓病人進入睡眠狀態(tài)完成胃腸鏡檢查,通常在靜脈麻醉給藥1 分鐘后患者即進入睡眠狀態(tài),內鏡醫(yī)生可從容、詳細的檢查胃腸部,在檢查完成后3~5 分鐘后,麻醉藥物作用逐漸消失,患者蘇醒,并在休息20-30 分鐘后在家人陪同下離開。在麻醉藥的選擇上,主要包括丙泊酚、芬太尼、瑞芬太尼以及咪達唑侖。其中丙泊酚屬于短效靜脈麻醉藥物,用藥后在體內快速分布,起效快且平穩(wěn),常被用作門診麻醉、神經外科、心血管外科以及全麻誘導,不良反應小,蘇醒迅速;芬太尼具有起效快、鎮(zhèn)痛效果強、血管穩(wěn)定等特點,常與丙泊酚一起在無痛胃腸鏡檢查中,可明顯降低患者在檢查中嗆咳、躁動等不良反應,研究發(fā)現[3],芬太尼在檢查完成后患者嘔吐、惡心、呃逆等不良反應極低,且芬太尼與丙泊酚聯合時可減少丙泊酚用量,以穩(wěn)定循環(huán)呼吸。瑞芬太尼在靜脈給藥后1min 即可達到明顯藥效,聯合丙泊酚后可以減少丙泊酚用量,穩(wěn)定血壓、脈搏,縮短麻醉誘導時間,體內無蓄積;咪達唑侖在無痛胃腸鏡中主要用作抗焦慮、抗驚厥、鎮(zhèn)靜,藥物持續(xù)時間較長,可以保證患者在無痛胃腸鏡檢查過程中舒適感受,并且可防止患者在檢查中途發(fā)生轉醒的可能,但咪達唑侖僅有鎮(zhèn)靜作用,沒有確切的麻醉效果。
與常規(guī)胃腸鏡相比,無痛胃腸鏡是在患者睡眠狀態(tài)下進行操作,有效避免在胃腸鏡檢查操作鏡子下至胃腸部患者不適感受產生的應激反應,發(fā)生躲避、緊張等動作及情緒,保證操作過程順利,縮短檢查時間,同時因在檢查過程中,患者處于睡眠狀態(tài),并且在麻醉、鎮(zhèn)靜藥物的使用下,患者舒適性大大提升,配合程度高,可以保證檢查過程中胃腸鏡安全性,降低胃腸鏡對胃腸道黏膜、組織損傷程度,在降低檢查不適感受基礎上,保證患者健康水平;因患者在檢查中配合程度提高,使醫(yī)生在檢查過程中對于細小病變檢出率提升,可以明顯降低誤診率及漏診率,提升檢查效果,并以此作為治療依據,提升治療效果[4]。在對于腹部不適、脹痛、黑便、消瘦、進食量減少等疑似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基礎上,無痛胃腸鏡對于慢性腸炎、克羅恩氏病、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息肉的電凝電切治療定期復查中具有重要診斷及預后判斷作用;在腸癌患者中,術前準備需要通過無痛腸鏡明確病灶位置、范圍、腫瘤類型,而在手術完成后也需要通過定期進行無痛腸鏡進行檢查觀察恢復情況以及病情變化;對于鋇餐檢查發(fā)現的腫瘤、息肉、潰瘍等都需要通過無痛胃腸鏡進行活檢確診;無痛胃腸鏡對于誤吞的胃腸道異物取出具有準確療效。
3.1 無痛胃腸鏡檢查前(1)飲食方面:無痛腸鏡在檢查前3天,患者即開始進食低脂、細軟、少渣飲食,檢查當日禁食,檢查前禁飲4 小時。無痛胃鏡嚴格禁食禁飲,在檢查前一晚9點后禁飲禁食,包括任何藥物[5]。研究發(fā)現[6],對于胃排空延遲或幽門梗阻患者,其禁食時間應當延長,而對于高血壓患者,應在施行無痛胃腸鏡檢查時常規(guī)服用降壓藥物。(2)術前檢查:常心電圖及血常規(guī)檢查。懷疑有胃腸息肉并準備進行息肉內鏡下電切的患者,加查出凝血時間全套。(3)其他方面:對于已經進行鋇餐檢查患者應該在3 天后再開展無痛胃腸鏡檢查,而幽門梗阻患者應將禁食時間延長至2~3 天,并且檢查前需要洗胃并排空腸道;如果懷疑為腸息肉需要做電切者不應使用牛奶及其他乳制品;檢查前應該取下假牙、隱形眼鏡,女士盡量避免化妝,在進行麻醉評估時,向醫(yī)師如實告知藥物過敏史及病史[7]。
3.2 無痛胃腸鏡檢查后通常在無痛胃腸鏡后3~5 分鐘后患者可以蘇醒,在醫(yī)務人員及家屬攙扶下在復蘇觀察室休息20-30分鐘;此時絕大部分患者會感覺頭暈,嗜睡等癥狀,應嚴格休息,避免走動,以防跌倒,但在休息過程中會逐漸好轉;若在檢查后出現明顯腹痛、腹脹等癥狀,應該及時告知醫(yī)生,以便醫(yī)生進一步處理[8-9]。檢查后2 小時內禁食、禁飲,避免在麻醉藥物影響下吞咽功能受到影響,引發(fā)誤吸至氣管、肺部,發(fā)生嗆咳或吸入性肺炎;檢查后12h 內不能飲酒;檢查后24 內患者禁止吃辛辣食物,不能單獨外出,并且不能開車、騎車、高空作業(yè)等危險動作;若在檢查中需要進行治療或活檢患者,在嚴格禁水、禁食等基礎上,應在胃鏡室等待醫(yī)囑[10]。
無痛胃腸鏡臨床極易出現因為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推注速度快或注射的劑量過大,導致機體出現循環(huán)系統(tǒng)功能障礙或呼吸系統(tǒng)的障礙,藥物輸注期間密切觀察患者呼吸、心率、脈搏等情況,避免血壓下降過快;對患者口腔及呼吸道內的分泌物要及時清理,因為患者因胃腸鏡的注入,經口呼吸受限,要避免患者因為分泌物堵塞呼吸道情況,保持呼吸道通暢[11-12]。經內鏡檢查結束后,應將患者放置為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對分泌物進行清理,觀察患者的意識及生命體征,觀察患者轉醒情況,患者意識清醒可作應答反應后,將患者移到觀察室,護理人員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問查,詢問患者機體反應,是否有腹痛、腹脹、惡心嘔吐或是頭暈情況,若患者表現不適,應盡早通知主治醫(yī)生給予處理;經內鏡檢查的患者應充分觀察患者有無排黑便或是腹痛情況發(fā)生,避免內鏡檢驗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3]。
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生活結構也更加多元化,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近年來臨床中接收的消化內科疾病患者數量呈現明顯增長的趨勢,且患者的病情也更加復雜,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效果良好的診療方法。與此同時,在臨床接受相關疾病診療的過程中,對于診療效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常規(guī)的方法就很難再滿足臨床的需求。無痛內鏡可以顯著減少患者疼痛的發(fā)生,使患者在感覺不明顯的情況下完成整個診療過程,減少對于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因此無痛技術的使用對于患者安全性更好,可提高診療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