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樹欣
(作者單位:南皮縣農業(yè)農村局)
近年來,為優(yōu)化“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南皮縣通過采取“行政+推廣”“技術+服務”等方式,積極打造“華北優(yōu)質苜蓿示范基地”。2021年全縣優(yōu)質苜蓿種植面積達到2.2萬畝,同時新培育滄州青宸農業(yè)服務有限公司牧草龍頭企業(yè),寨子鎮(zhèn)建成萬畝飼草產業(yè)示范區(qū)。在推進產業(yè)建設中,總結出一套完整的無公害苜蓿栽培技術規(guī)范,現予分享如下:
本標準規(guī)定了苜蓿無公害栽培的產地環(huán)境、生產技術、貯存等。本標準適用于滄州市無公害苜蓿的生產。
該技術規(guī)范以實現苜蓿栽培無公害技術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為目的,根據滄州地區(qū)無公害苜蓿栽培管理的實踐經驗和需要,在經過大量試驗驗證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制定而成。主要針對無公害苜蓿栽培管理技術的選種、整地施肥、播種時間和方式、田間管理、排水、除草和松土、病蟲害防治、收獲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規(guī)定和要求,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指導作用明顯,其技術水平居國內先進。
該技術規(guī)范符合國家農業(yè)產業(yè)政策,符合國家有關環(huán)境保護政策要求,自推廣以來,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促進了滄州市苜蓿生產的發(fā)展。
根據地質和水肥實際情況,選用不同的苜蓿品種,種子質量符合GB6141的規(guī)定。
播前整地,達到疏松表層,土壤細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使用肥料的原則和要求按NY/T394規(guī)定執(zhí)行。
1.播種時間。以春播和秋播效果最好,春播在春分前后15天內,秋播在白露前后15天內。偏鹽堿地塊不宜春播,因為幼苗正值返鹽高峰期,死苗嚴重。
2.播種方式。采用條播方式,推廣合理密植,行距15~20厘米,播種深度2~3厘米,畝用種量1.5~2.0千克,播后鎮(zhèn)壓。
1.補苗。播種后要及時查苗補種,確保種植密度。
2.澆水。一般春季返青后澆一遍水,入冬時進行冬灌,苜蓿刈割后,視干旱情況,適時澆水。澆地水質符合GB5084的規(guī)定。
3.追肥。根據土壤條件,可結合春季澆返青水,適量追施有機肥和磷肥或鉀肥。
苜蓿耐澇力差,水淹2天以上將引起根部腐爛,造成死亡,要做好苜蓿地雨季排水。
1.除草。苜蓿地除草時,可選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除草劑進行混用,能有效防除田間多種雜草。
2.松土。一年以上的苜蓿地在早春返青時用釘耙順壟淺耙或縱橫淺耙一次,達到滅雜草和保墑的目的。
苜蓿病蟲害較多,常見病害有銹病、霜霉病、褐斑病、白粉病、黃斑病等,可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治療;常見蟲害有蚜蟲、薊馬、盲蝽蟓、金龜子等,可用10%吡蟲啉、5%啶高氯等防治蚜蟲,其他蟲害可用4.5%氯氰菊酯水劑等防治。使用農藥的原則和要求按GB/T8321.10執(zhí)行。
1.收割期。第一茬苜蓿以現蕾盛期至初花期收割最佳,之后,每隔35天左右收割一次。每年最后一次收割不宜太早,在霜降前15天內刈割最好。
2.收割次數。春播苜蓿當年收割2~3次,秋播苜蓿當年不收割,之后每年收割4~5次,可連續(xù)收割6年。
3.留茬高度。每次收割留茬應控制在7厘米~10厘米。
苜蓿草曬干后,貯存,存放地點必須通風、防火、防雨、防潮、防霉變,嚴禁與有毒物品一起存放。
2019年,滄州青宸農業(yè)服務有限公司建立了500多畝紫花苜蓿高產高效示范基地,種植紫花苜蓿優(yōu)良品種,推廣苜蓿適期播種、配方施肥、高效灌溉、病蟲草害高效防治等標準化生產技術。據專家現場測產,示范區(qū)紫花苜蓿折合年干草產量每畝1.06噸,每畝增產15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