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其茂 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心病科主任
心力衰竭(下文簡稱“心衰”),可以說是所有心臟疾病的“終點”,冠心病、心肌梗死成功搶救后、心肌病、高血壓病、心臟瓣膜疾病等,最后都將指向這一疾病?;颊邥霈F(xiàn)胸悶、氣喘,活動或登樓后加重;疲倦乏力、下肢水腫、尿少、納差等;嚴重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不能平臥等癥狀。目前,西醫(yī)主要采取利尿和減少心肌耗氧等藥物治療,雖然有較好的效果,但是依然很難解決所有患者的個體癥狀。而中醫(yī)通過辨證論治,標本兼顧,與西藥結合,能達到更好的個體化治療的效果。
中醫(yī)認為,心衰屬于“水腫病”,最早見于2 0 0 0多年前《黃帝內經·素問》。中醫(yī)認為,心衰的根本機理是心的氣血陰陽虧虛,從而產生痰飲、瘀血、水濕,并停留體內。治療原則是益氣溫陽、活血利水,同時結合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病證,兼顧標本、補虛袪邪,實施個性化辨證治療,能取得良好效果。中醫(yī)將心衰分為三期:
早期階段主要是心氣陽兩虛,或伴有肺氣虛,當病情逐漸演變,機體將無法正常運行血液產生瘀血,治療應益氣溫陽,佐以活血化瘀。
中期階段主要是脾陽虧損,脾虛與肺氣虛,機體水道阻滯,形成肺積水或下肢水腫,治療應益氣健脾,活血利水。
后期階段人體腎虛陽衰,膀胱不能順利排小便,出現(xiàn)嚴重水腫,治療應溫陽心腎、活血化瘀、化氣行水。
每個患者體質、癥狀、證候各不相同,中醫(yī)會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出發(fā),給患者進行個體化處方治療,使患者臟腑的陰陽氣血重新恢復到平和狀態(tài)。
若患者常合并有情志不暢,如出現(xiàn)胸悶不舒、喜嘆氣、心煩、急躁、失眠、焦慮等癥狀,應加以疏肝理氣、養(yǎng)心安神的藥物進行調理;若心衰患者服用西藥往往會出現(xiàn)血壓偏低、不能耐受,患者常出現(xiàn)氣短、頭暈、疲勞、乏力等癥狀,應加以人參、黃芪等補氣升提之品;心衰患者后期多出現(xiàn)夜間潮熱、盜汗、手足心發(fā)熱,舌紅少苔,屬于陰虛表現(xiàn),應加以滋陰清熱之品進行調理;患者如怕冷、手足不溫,舌淡胖,屬于陽氣虧虛,應加以溫補陽氣的藥物進行調理。
在日常生活中,心衰患者要保持情緒穩(wěn)定、切忌疲勞、低鹽飲食、葷素搭配、生活規(guī)律、大便通暢、良好睡眠。最后,推薦給大家一個心衰穩(wěn)定期的茶飲方。
專家推薦
“生脈三七茯苓茶”
生曬參6克、麥冬9克、五味子9克、三七粉3克、茯苓10克,沸水沖泡后代茶飲,具有益氣養(yǎng)陰、活血利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