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亞(作家、株洲市教育局教師培訓(xùn)中心教師)
湖湘之美在于清新秀麗的自然山水和富有歷史厚度的人文景觀,也在于那些廣為流傳的詩詞佳句所刻畫出的經(jīng)典文化印象。擁有秀色麗景的湖湘大地,是歷代文人墨客游覽抒懷的重要主題。
展湖湘之美,《十幾歲》雜志特聯(lián)合株洲市教師培訓(xùn)中心策劃“古詩詞中的錦繡瀟湘”系列專欄,在國學(xué)名篇中親近經(jīng)典,感受古詩詞視角下的湖湘景致與人文。
“郴”,意為林中之邑。郴州青山作伴,一水繞城,由郴江溯游上可至云夢之澤,從騾馬古道能下到嶺南兩廣。南塔鐘聲朝暮渾沉,蘇仙嶺上道觀仙渺,北湖渺闊深碧。城中青墻黛瓦,巷陌縱橫,炊煙依稀,雞犬相聞。裕后街的古碼頭有無數(shù)謫人的落拓身影,也有冬夜奏響的哀怨寒砧。曾有州郡志記載:“郴為佳山水,東有仙山,南北湖,皆由來名勝。”
郴州大約是北宋文人秦觀的傷心地。時值暮春,淫雨綿長。嶺上紫云氤氳,煙氣裊裊,青山、臺閣、桃源、津渡,都隱在煙云間,隔閡又孤單。深重離恨更層層疊疊地堆砌著,猶如身后的郴山,高無重數(shù),厚無重數(shù),欲歸而不得。便是有千里之外的音書,孤凄也不得慰藉。
孤單的背景前還有一座郴州旅舍,黑漆的門,門環(huán)已經(jīng)長久沒有響過,只有山間杜鵑的泣血孤鳴,聲聲凄厲——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一問,竟也似杜鵑鳥的凄厲鳴聲。郴江尚且能奔北而往,秦觀卻只能在這里向北而望。
秦觀終究未能北歸,在藤州自作挽詞一首后,茹哀與世辭。無人設(shè)薄奠,無人飯黃緇,空有挽歌辭,而無挽歌者。
幸而秦觀留給這個世界最后的表情是笑?!端问贰酚涗浟怂淖詈笠粋€表情:“徽宗立,復(fù)宣德郎,放還,至藤州,出游光華亭,為客道夢中長短句,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p>
踏莎行·郴州旅舍
[北宋]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唐代文人韓愈與張署的貶謫之路又何嘗順遂?他們一路九死一生,船行到水盡頭,這罪人謫地才算到了。蠻荒之野以沼氣瘴癘和隨時出沒的蟲蛇迎接兩名“罪人”。千余年后,一首郴州民謠呼應(yīng)了他們的行程——“船到郴州止,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擺子?!?即便這樣,郴州仍舊可圈可點。入蘇仙嶺行不遠,是秦觀《踏莎行》里的桃源。
桃源之美,綻放在秦觀的《點絳唇·桃源》里?!盁熕C?,千里斜陽暮。山無數(shù),亂紅如雨”,此際的桃源如深陷迷霧中的一個夢境。夢里,秦觀飲了不少酒,醉后就棹一輕舟,聽任水流將他帶到桃花深處。桃源煙水茫茫,兩岸青山延綿。余暉之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如隔絕塵囂的仙境。只無奈為俗塵牽累,不能解脫,“無計花間住”。走出桃源后,秦觀也曾企圖如武陵漁人一般往尋桃源,最終也同漁人一樣,“不記來時路”。
韓愈說郴州有“清淑之氣”。韓愈的郴州有張署,能同升共黜,可詩酒酬和;有廖道士(廖法正),多藝而善游。
郴州山水清淑之氣磅礴,郴州物產(chǎn)皆名材,郴州的人們?nèi)缌蔚朗?,氣專而容寂。至少韓愈是這么看的。何況郴州還有張署,那就悲歌暫歇,有酒且飲,臨水斫膾。秋月升時自飲酒賞月,春潮起時便執(zhí)叉叉魚。還作一紙“叉魚”詩。
韓愈“叉魚”詩亦有些跌宕,卻也只如湖上澹澹輕煙,春風(fēng)一到即散。昔日賈誼被黜長沙,見鵩鳥入宅,憂思難平而作《鵩鳥賦》。韓愈偏不問鵩,只棹舟叉魚,對月飲酒,將自己當成一個郴州人。
人生由命,有酒須飲。這是韓愈過郴州時的人生信條,在郴州的秦觀無論如何也做不到。韓愈和秦觀因“諫迎佛骨”和“抄佛書”而謫至郴州,都無非欲加之罪。千里的輾轉(zhuǎn),韓愈做了郴州的過路人,而秦觀成了郴州旅舍的常住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