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安平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茅山位于江蘇鎮(zhèn)江,六朝以來即為江南名山,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稱,是道教上清經(jīng)派的圣山,故上清系又被稱為茅山宗。到唐代,茅山宗因吸收了靈寶等其他道派而更為壯大,成為唐代道教的主流(1)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修訂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9-139頁。,加之唐代皇室攀援老子,大崇道教,茅山宗師受到極高的禮遇,茅山也因此成為“天下學道之所宗”[1]324,所謂“道門華陽,亦儒門洙泗”[1]320。
茅山在南北朝時就已在當?shù)鼐哂泻芨叩挠绊懥?。傳說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大茅君會與總真王君、太虛真人、東海青童等在山中相聚,所以信眾們就在此兩日上山朝拜。陶弘景編修《真誥》時記載了其所見景況,“今臘月二日多寒雪,遠近略無來者。唯三月十八日,輒公私云集,車有數(shù)百乘,人將四五千,道俗男女,狀如都市之眾”[2]。四五千人齊聚茅山,其盛況可以想象。到了唐代,茅山道教的地位依舊崇高,又因諸茅山高道與帝王和文士間的廣泛交往,茅山在社會各階層均有影響。柳識《茅山白鶴廟記》記載了普通民眾參加三月與十二月的白鶴廟朝拜活動,“每歲春冬,皆有數(shù)千人,潔誠洗念來朝此山”[3]3828。五代時,該風俗繼續(xù)得以保持。南唐徐鉉在《茅山紫陽觀碑銘》有云:“每至日薄星回,歲之云暮,桐華萍合,春聿載陽,赤城旋軫之初,白鶴會朝之際,都人士女,舉袂成帷。”[4]401人們因其慕道之心,或游覽,或隱居,人數(shù)眾多(2)相關研究主要有:孫昌武《走上茅山——唐代詩人與茅山道教》,出自《詩苑仙蹤:詩歌與神仙信仰》,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56-318頁;王羅杰(Roger Greatrex)《茅山道教和唐宋文人》,出自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6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第367-387頁。兩位學者的研究涉及到隱居、游覽茅山的人,但因重點不在此,只是提及一部分,不夠全面。,他們的往來對于茅山形象的塑造和茅山道教的傳播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如能知曉在唐代何人曾隱居、游歷茅山,將有助于深入理解茅山道教在唐代的地位及其影響力,故筆者據(jù)相關史料分類考述如下,人物則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排列。
孫思邈隋唐時處士,以醫(yī)藥學著稱于世。李宗閔《馬公家廟碑》:“公之五代祖曰士儒,為隋江亳二州剌史。亳州生伯達,入唐舉進士,為懷河內(nèi)尉,樂黃老長生之說,棄官從孫思邈游隱于茅山?!盵3]7333
馬伯達同上。
唐若山玄宗時人。正史無傳,主要事跡見杜光庭《仙傳拾遺》?!疤迫羯?魯郡人也。唐先天中,歷官尚書郎,連典劇郡。開元中,出為潤州,頗有惠政,遠近稱之。若山嘗好長生之道,弟若水為衡岳道士,得胎元谷神之要,嘗征入內(nèi)殿,尋懇求歸山,詔許之。若山素好方術,所至之處,必會爐鼎之客。雖術用無取者,皆禮而接之。家財迨盡,俸祿所入未嘗有余。金石所費,不知紀極,晚歲尤篤志焉。潤之府庫官錢,亦以市藥。賓佐骨肉每加切諫,若山俱不聽納。”[5]可見其對道教之癡迷。只是傳中不言唐若山隱居茅山,然《茅山志》記載,“唐若山菴在郭干塘東,若山唐開元中潤州刺史,棄官來山”[1]273。既有舊居,加之其奉道如此篤定,茅山又正在州境之內(nèi),隱居山中,當有此事。
王 炎李白友人。開元十九年(731),李白在長安作《劍閣賦》送王炎入蜀,寶應元年(762)李白在宣州作《溧水道哭王炎三首》。其一曰:“故人萬化盡,閉骨茅山岡?!逼涠?“哭向茅山雖未摧,一生淚盡丹陽道?!盵6]王炎可能晚年隱居茅山并卒于此。
崔 芊初隱居茅山,貞元十六年(800)春受詔赴京,任右贊善大夫充太子侍直,貞元十七年致仕,再回茅山。據(jù)《冊府元龜》卷九八:“(貞元)十六年五月,征茅山山人崔芊,召對于延英殿,賜緋魚袋?!盵7]1174又據(jù)《舊唐書·韋渠牟傳》:“茅山處士崔芉征至闕下……皆渠牟延薦之?!盵8]3729由前述記載可知,崔芊受征是因韋渠牟舉薦,韋渠牟曾于茅山學道,彼時或已相識?!秲愿敗肪砥摺鸢耍骸按捃纷悦┥秸鳛橛屹澤拼蠓虺涮邮讨?新名也?!盵7]8440此為所授官職。崔芊在京時間不久,次年即致仕,權德輿有《奉送崔二十三丈諭德承恩致仕東歸舊山序》,其中較為詳細地記載了崔芊在茅山的生活和受征召的過程,“初,躬耕于延州三茅山之趾,安仁食力,聲利不入。心虛曠而體胖,道義富而家肥。閨門淑行,流于鄉(xiāng)黨。泊然與白云鷗鳥,同其無事。去年春,鶴書下江南,江南守臣多方以起之。至止之日,褐衣召見,未受命而被以章綬,既受命而侍于宮朝。循性蹈道,不遷于物,抗章乞身,詞直而明。凡五上而后得請之詔下,寵秩優(yōu)禮,周行聳視”[9]395。又《冊府元龜》卷八九九:“崔芊為左贊善大夫、太子侍直,累乞還山。以太子左諭德致仕,放還山”[7]10649可互證。
崔稚璋曾與其弟隱于茅山。權德輿《送臺州崔錄事二十一丈赴官序》:“古之君子……滿歲罷去,則與令弟躬耕于茅山之下,睦姻食力。修家法,考農(nóng)政,嘻嘻申申,有義有仁,起于棖闑,被于鄉(xiāng)黨。”[9]170權德輿又有《送臺州崔錄事》《寄臨??ご拗设啊返仍姟?/p>
秦 系貞元七年后,秦系曾隱居茅山(3)參見趙昌平《秦系考》,《中華文史論叢》,1984年,第141-154頁。。據(jù)《茅山志·樓觀部》:“秦系山房在石墨池?!盵1]274
顧 況早年生活在丹陽,《哭從兄萇》即言“共居云陽里,坎坷多別離”。云陽即丹陽,即茅山桃花崦。顧況還曾在茅山元陽觀讀書,這是唐代士子讀書山林的普遍風氣?!睹┥街尽怯^部》:“元陽觀,古觀名,見顧況詩……今觀在茅洞之上。”[1]271其后顧況遷居、出仕,在貞元九年后回歸茅山隱居,并受道教上清箓,有自作詩《崦里桃花》可證:“崦里桃花逢女冠,林間杏葉落仙壇。老人方授上清箓,夜聽步虛山月寒。”[10]
高 遂事跡不詳。祝元膺《送高遂赴舉》:“句曲舊宅真,自產(chǎn)日月英。既涵岳瀆氣,安無神仙名。松桂邐迤色,與君相送情。”[11]865則高遂赴舉前應隱于茅山,與祝當為同時人,祝元膺生平未知。寶歷二年(826)二月廿七日《潛山石牛洞題名》有“魯郡祝元膺”[11]865。又有《唐詩紀事》:“元膺,句曲人。與段成式同時。”[12]1919不知是否為同一人。
周隱遙隱士。寶歷年間曾居茅山寶歷崇元圣祖院。賈餗《唐寶歷崇元圣祖院碑》:“本其經(jīng)始,實感周先生出應昌運,為唐廣成,薦瑞表祥,式旌不朽……夫明天子勤求于上,必賢方伯感致于下。君臣一德,而道德可興。乃其年秋七月,公以天子之命,齋戒虔懇,果得周先生曰息元,實元精之全德,大道之宗師也?!盵1]328-329又令狐楚《送周先生住山記》:“先生姓周氏,名隱遙,字息元。宗其道者相號為太元先生,汝南人也?!盵3]5506《冊府元龜》亦有記載:“周息元,浙西隱士也。寶歷二年八月,征至闕,息元上言識張果、葉靜能,有詔命畫工李士昉就問其狀而寫之。息元居淮浙間,自號數(shù)百歲,其實一常人也。及是,又多虛誕蠱惑之說,人頗非之?!盵7]10891可與賈《碑》互證。皮日休《游毛公壇》:“我愛周息元,忽起應明主?!盵13]7037又有小注:“周征君名曰息元。”息元為字,“名曰息元”當屬誤記。《茅山志·采真游》有其人。
顧非熊顧況之子。困于科場三十年。項斯《送顧非熊及第歸茅山》:“吟詩三十載,成此一名難?!盵13]6420會昌五年(845)及第,王定?!短妻浴罚皶?陳商發(fā)榜,上怪無非熊名,詔有司追榜,放及第。時天下寒進,皆知勸矣”[14]1355。據(jù)《舊唐書·武宗紀》“(會昌五年二月)諫議大夫、權知禮部貢舉陳商選士三十七人中第”[8]604可知,其進士及第的準確時間是會昌五年。顧非熊曾任盱眙尉,劉得仁有《送顧非熊作尉盱眙》,后隱居茅山?!缎绿茣に囄闹尽酚?“(顧非熊)況之子,大中盱眙簿,棄官隱茅山?!盵15]1612盱眙簿為誤[16]353。然《唐摭言》卷九記:“顧況全家隱居茅山。竟莫知所止。其子非熊,及第歸慶,既,莫知況寧否,亦隱于舊山。或聞有所遇于長生之秘術也?!?4)參見王定?!短妻浴?,清學津討原本。顧非熊及第后歸茅山,從項斯詩可知確有其事,但如依《唐摭言》所言似回山后即隱居,因有劉得仁詩可證他曾任官,《唐摭言》恐誤。
高 蔓生平事跡無考。儲嗣宗有《和茅山高拾遺憶山中雜題五首》,許渾有《贈茅山高拾遺》《祗命許昌自郊居移入公館秋日寄茅山高拾遺》,章孝標有《贈茅山高拾遺蔓》(《茅山志》題作顧非熊詩),可知高拾遺名蔓。此人應曾任官拾遺,后隱居茅山。又顧非熊有《下第后寄高山人》:“我家堂屋前,仰視大茅巔。潭靜鳥聲異,地寒松色鮮。人眠甕牖月,鹿飲竹門泉。多愧鄰高隱,無成又一年?!盵13]5787此高山人或許即高拾遺,茅山居所與顧非熊相鄰。
盧山人隱士,名、字未知。許渾有《盧山人自巴蜀由湘潭歸茅山因贈》:“華陽舊隱莫歸去,水沒芝田生綠莎?!盵17]從詩題和所引詩句可知盧山人隱于茅山,與許渾同時。
張 賁晚唐人。與皮日休、陸龜蒙等交好。據(jù)《唐詩紀事》:“賁,字潤卿,南陽人。登大中(847-860)進士第,唐末為廣文博士,寓吳中,與皮、陸二生游?!盵12]2150《松陵集》中存其詩歌。從皮、陸作品中可知張賁隱于茅山。皮日休《江南道中懷茅山廣文南陽博士三首》其一:“寒嵐依約認華陽,遙想高人臥草堂?!逼涠?“住在華陽第八天,望君唯欲結良緣?!逼淙?“如何世外無交者,一臥金壇只有君?!标扆斆捎小端蜐櫱溥€華陽》《南陽博士還雷平后寄》等。
陳 琡陳鴻之子。全家居茅山?!短綇V記》卷二十二引《玉堂閑話》:“陳琡,鴻之子也……咸通中,佐廉使郭常侍銓之幕于徐,性尤耿介,非其人不與之交。同院有小計姓武,亦元衡相國之后,蓋汾陽之坦床也,乃心不平之,遂挈家居于茅山。與妻子隔山而居,短褐束絳,焚香習禪而已?;蛞荒臧胼d,與妻子略相面焉?!盵14]1527-1528
吳 融生于會昌末至大中初,字子華,山陰人,龍紀元年(889)進士,擅長律賦?!短妻浴ず⒉挥觥吩?“子華才力浩大,八面受敵,以八韻著稱,游刃頗攻騷雅?!雹偌暗谥霸[于茅山,《祝風三十韻》“故隱茅山西,今來笠澤涘”一句可證。
崔立言晚唐茅山隱士。據(jù)《增修詩話總龜》卷三七引《南部新書》:“崔立言高退隱茅山,善謔浪為詩?!?5)參見阮閱《增修詩話總龜》,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現(xiàn)存《醉中謔浙江廉使》詩一首。
儲光羲潤州延陵人,茅山在其家鄉(xiāng)境內(nèi)。儲光羲開元二十一年(733)辭官歸鄉(xiāng),作有《游茅山五首》[16]217,另有《泛茅山東溪》《題茅山華陽洞》,不知作于何時。
綦毋潛有《茅山洞口》一詩:“華陽仙洞口,半嶺拂云看。窈窕穿苔壁,差池對石壇。方隨地脈轉(zhuǎn),稍覺水晶寒。未果變金骨,歸來茲路難。”[13]1371據(jù)王維《送綦毋校書棄官還江東》可知,他于天寶初曾回江東歸隱(6)參見陳鐵民《王維集校注》(卷三),中華書局,1997年,第223頁。,此間或曾到茅山游覽。殷藩《河岳英靈集》評其詩曰:“潛詩屹崒峭蒨足佳句,善寫方外之情?!盵18]230
王 旻玄宗時代修道之人,曾奉命至茅山請李含光書寫道經(jīng)。顏真卿《有唐茅山玄靜先生廣陵李君碑銘》:“玄宗詔山人王旼強請先生楷書上經(jīng)一十三紙,以備楊、許之闕?!盵1]325王旼即王旻,號太和先生。玄宗給李含光的御制詩序言:“遂與太和先生啟是仙宗,起予虔奉?!盵1]53由此可見其地位?!短綇V記》引《紀聞》曰:“太和先生王旻者,得道者也,常游名山五岳,貌如三十余人……天寶初,有薦旻者,詔征之,至則于內(nèi)道場安置。學通內(nèi)外,長于佛教。帝與貴妃楊氏,旦夕禮謁,拜于牀下?!盵14]447后隱居牢山。
高力士玄宗時宦官,天寶六載九月二十五日至茅山宣旨。李含光表奏:“道士臣含光言:今月十八日品官王游仙宣口敕,賜臣法衣六副。又今日將軍高力士宣旨,賜臣御制詩一首,縑二百匹,并香爐等?!盵1]63
王游仙玄宗時宦官,天寶六載九月十八日至茅山宣口敕,見上引。
啖庭瑤玄宗時宦官,多次往來于長安與茅山,為玄宗傳達旨意,見于李含光表奏,如“今(七)月十八日中使啖庭瑤赍御詞并香至山”“去(五)月八日中使啖庭瑤至山宣口敕,以赍縑二百匹并香三合,令臣于茅山用施齋醮,并賜臣衣兩副”[1]63。
吳善經(jīng)在中唐長安道門中,吳善經(jīng)具有重要地位[19]。權德輿《唐故太清宮三洞法師吳先生碑銘》記載了吳善經(jīng)青年時期的漫游經(jīng)歷,“年十七,本郡以制度,居縉云山。其后遍登匡廬、天臺、三茅、句曲,泛然不囿于物,虛己以游代”[9]682。據(jù)此可知,他曾到茅山游歷。
吉中孚大歷十才子之一。據(jù)《新唐書·盧綸傳》,“綸與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fā)、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號大歷十才子”[15]5785,吉中孚初為道士,后還俗入仕。李端《聞吉道士還俗因而有贈》:“聞有華陽客,儒裳謁紫微。舊山連藥賣,孤鶴帶云歸。柳市名猶在,桃源夢已稀。還鄉(xiāng)見鷗鳥,應愧背船飛。”[13]3249李嘉祐《晚春送吉校書歸楚州》題注亦言:“吉中孚曾為道士?!盵13]2151李詩有“聞有華陽客”,即以華陽洞代指茅山,吉中孚為楚州(今江蘇淮安)人。入仕前,可能在距離較近的茅山修道。
李 端大歷十才子之一。據(jù)《極玄集》卷上,“李端,字正己,趙郡人。大歷五年進士”[18]680,又據(jù)《舊唐書》,“端自校書郞移疾江南,授杭州司馬而卒”[8]4266,李端可能至江南后游覽茅山,有詩《贈茅山道者》《宿華陽洞寄袁稱》等。
權 器權德輿從叔,占籍潤州丹徒,距離茅山不遠?;矢θ健冻隀嗥鳌?“回舟朝夕待春風,先報華陽洞深淺?!盵13]2821華陽洞即在茅山,即使權器不是在茅山,也離茅山很近,可經(jīng)常前往。
皇甫冉潤州丹陽人。茅山正在丹陽境內(nèi),他現(xiàn)存詩中還有五首送友人往茅山的詩歌,則其游歷茅山自在情理之中。
陸潛夫生平不詳?;矢θ接小端完憹摲蛲┥劫x得華陽洞》《又送陸潛夫茅山尋友》。
鄭員外名字、生平不詳。皇甫冉有《送鄭二之茅山》《送鄭員外入茅山居》。
陸 羽廣德元年(763),劉長卿作《送陸羽之茅山寄李延陵》,可知此年陸羽赴茅山。
劉長卿著名詩人。廣德二年(764),劉長卿作《自紫陽觀至華陽洞宿侯尊師草堂簡同游李延陵》。李延陵即李摯,可知此年他與友人李摯同游茅山。
李 摯曾為延陵令。廣德二年(764)與劉長卿同游茅山。
權德輿潤州丹陽人。貞元七年(785)罷江西從事,回江南時游覽茅山,有《春游茅山酬杜評事見寄》《題崔山人草堂》《題柳郎中茅山故居》等詩。
李侍御名、字未知。大歷詩人張南史作《送李侍御入茅山采藥》:“苦縣家風在,茅山道錄傳。聊聽驄馬使,卻就紫陽仙。江海生岐路,云霞入洞天。莫令千歲鶴,飛到草堂前?!盵13]357可知此李侍御在茅山受道箓,并往茅山采藥。
劉 商大歷、貞元時人,工于山水畫,詩名亦甚著。武元衡《劉商郎中集序》:“矧公遐情浩然,酷尚山水,著文之外,妙極丹青……著歌行等篇,皆思入窅冥,勢含飛動?!盵3]5384尤其是《胡笳十八拍》,盛行于世。武《序》又言:“晚歲擺落塵滓,割棄親愛,夢寐靈仙之境,逍遙玄牝之門?!盵3]5389其人好神仙之事,故以入《續(xù)仙傳》:“性躭道術,逢道士即師資之,煉丹服氣,靡不勤切?!庇謹⑵溆螝v:“過江游茅山,久之,復往宜興張公洞。”[14]289《咸淳毗陵志》卷二五《仙釋》亦言:“劉商……東游茅山,至義興張公洞罨畫溪,極愛賞,遂隱湖洑渚?!盵20]《茅山志·采真游》有劉商,內(nèi)容本之《續(xù)仙傳》?!独m(xù)仙傳》雖為小說家言,但劉商晚年居于江南,又好道,游歷茅山當屬可能。
裴 肅《茅山志·括神區(qū)》記載,“華陽南洞,在大茅山下柏枝壟中。唐越州刺史裴肅,字中明,造松子石案,用以朝真”[1]148。裴肅在貞元十四年(798)九月任越州刺史。據(jù)《舊唐書·德宗紀》,“(貞元十四年九月乙卯)又以常州刺史裴肅為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8]388,又據(jù)《舊唐書》卷一五四《許孟容傳》可知,裴肅于貞元十八年(802)卒于浙東,則他于茅山朝真應在此段時間中。
薛伯高元和時人,擅醫(yī)藥之學,曾任刑部郎中、道州刺史等。柳宗元《道州毀鼻亭神記》:“元和九年,河東薛公由刑部郎中刺道州,除穢革邪,敷和于下,州之罷人,去亂即治,變呻為謠,若痿而起,若蒙而了,騰踴相視,歡愛克順。”[21]與劉禹錫交好,二人曾討論醫(yī)方,見《答道州薛郎中論方書書》。劉禹錫《含輝洞述》介紹了薛伯高的早年經(jīng)歷,“若薛公者,少居江湖,閑游名山。東探禹穴,上四明、句曲、金華、陽羨;南過九江,薄匡廬以涉彭蠡,天下山水之籍,存乎胸中,第其高下,銖兩不失”[22]。句曲即指茅山。
章孝標字道正,睦州桐廬人,元和十四年(819)進士及第,有六言詩《游地肺》,可知其曾游覽茅山。
劉言史中唐詩人,皮日休《劉棗強碑》記載,“先生姓劉氏,名言史,不詳其鄉(xiāng)里。所有歌詩千首,其美麗恢贍,自賀外,世莫得比”[23]。嘗至潤州,有《夜泊潤州江口》,又作《題茅山仙臺藥院》:“擾擾浮生外,華陽一洞春。道書金字小,仙圃玉苗新。芝草迎飛燕,桃花笑俗人。樓臺爭聳漢,雞犬亦嫌秦。愿得青芽散,長年駐此身?!盵13]5322可證,他游覽過茅山,并有隱居的愿望。
成煉師劉言史《贈成煉師四首》其二:“黃昏騎得下天龍,巡遍茅山數(shù)十峰。采芝卻到蓬萊上,花里猶殘碧玉鐘?!盵13]5328此成煉師為女道士,從“巡遍茅山”句看,當曾游歷或隱居茅山。
李德裕長慶二年(822)九月,李德裕由御史中丞出任浙西觀察使、潤州刺史,茅山在其轄境內(nèi)。寶歷二年(826)于茅山建崇元圣祖院,賈餗作《唐寶歷崇元圣祖院碑》:“唐寶歷二年,歲直景午,浙右連帥、御史大夫、贊皇公新建圣祖院于大茅峰下崇元觀之前,上直夫華陽洞之南門。集群仙之靈慶,資圣壽于億萬。本其經(jīng)始,實感周先生出應昌運,為唐廣成,薦瑞表祥,式旌不朽。于是恩錫院額,號曰‘寶歷崇元圣祖院’。”[1]328同年又親作《三圣記碑》。大和二年(828),李德裕仍在浙西,作《寄茅山孫煉師》及《又二絕》[24]158,孫煉師即茅山十六代宗師孫智清,孫智清去世后,李德裕又有《遙傷茅山孫尊師三首》以寄哀思。綜合以上推斷,李德裕雖無直接關于茅山游歷的詩文,但以其與茅山和茅山道士的關系,他在浙西任期內(nèi)游歷茅山當屬可能。
劉致柔李德裕之妻。李德裕《唐茅山燕洞宮大洞煉師彭城劉氏墓志銘》:“煉師道名致柔,臨淮郡人也……中年于茅山燕洞宮傳上清法箓。悅《詩》《書》之義理,造次不渝;寶老氏之慈儉,珍華不御?!盵25]所謂中年,傅璇琮以為當在寶歷二年前后[24]149。
許 渾潤州丹陽人,晚唐詩名甚著,韋莊《題許渾詩卷》:“江南才子許渾詩,字字清新句句奇。十斛明珠量不盡,惠休虛作碧云詞。”[13]8016大和六年(832)進士及第,會昌三年任潤州司馬,期間作《茅山贈梁尊師》[18]77,丁卯橋別墅也應是在此期間所置[16]238,《嘉定鎮(zhèn)江志》卷六《地理》:“丁卯港在城南三里,即晉所立丁卯埭。”此外還有《茅山題徐校書隱居》等詩,都可證許渾常游覽茅山,與茅山道士也有交往。
張 祜晚唐著名詩人。會昌元年(841)由蘇州遷居丹陽[26]。陸龜蒙《和過張祜處士丹陽故居》序曰;“以曲阿地古澹,有南朝遺風,遂筑室種樹而家焉?!盵27]居住丹陽期間,居處正與茅山相對?!兜り栃戮铀氖崱?“茅峰遙自對,練水曲相沿。”[11]218《江南雜題三十首》其一:“遠對三茅嶺,踈開一槿籬。”其三:“茅峰三點翠,練水一條輝?!逼涫?“三峰前望峻,一派上游斜。”[11]179性好山水的張祜,必然常到茅山游覽,與茅山道士也常來往?!端蛹词铝住菲湮?“三茅道士朝攜手,五柳先生夜對棋?!盵11]189張祜還閱讀道書?!督想s題三十首》其五:“何當謝貞白,真誥是吾師。”[11]180
劉玄靖據(jù)杜光庭《洞玄靈寶三師記》,劉玄靖是唐代上清經(jīng)派南岳天臺系的重要傳人,即司馬承禎→薛際昌→田虛應→劉玄靖,又是唐武宗的度師。晏殊《類要》卷五引趙櫓《廣成先生劉玄靖傳》:“武宗將授法箓,遂召入內(nèi),居靈符殿。事畢,除銀青光祿大夫、崇玄觀大學士,賜紫,仍號廣成先生,別立崇玄觀,置吏鑄印,先生堅讓不獲。又乞還山,時上亦欲令茅山投龍,遂許,自茅山歸衡岳?!盵11]2310宣宗即位后,杖殺了趙歸真等道士,但劉玄靖不僅幸免,還為宣宗授道箓,大中五年(851)于南岳去世(7)參見雷聞《山林與宮廷之間:中晚唐道教史上的劉玄靖》,《歷史研究》,2013年,第6期。。
董少卿皮日休、陸龜蒙均有《送董少卿游茅山》。據(jù)陶敏考證,“董少卿,董賡。詩云:‘曾佩魚符管赤城。’《赤城志》卷八刺史:董賡,咸通七年(866)授?!杜f唐書·懿宗紀》:‘(咸通六年二月)制以……大理少卿董賡試拔萃選人’”[28]。又皮詩有自注:“卿嘗為大理,用法有廉平之稱?!盵13]7088與《舊唐書》合。
陸龜蒙晚唐詩人。與皮日休并稱“皮陸”,未仕,長期隱居蘇州長州縣甫里,與茅山隱士張賁往來頻繁?!逗蛻讶A陽潤卿博士三首》其三:“曾尋下泊常經(jīng)月,不到中峰又累春?!盵13]7183陸龜蒙可能到過茅山,在其他詩中還常表達向往、隱居的意愿,《上真觀》:“他日向華陽,敲云問名氏?!盵13]7121《寄懷華陽道士》:“常思近圃看栽杏,擬借鄰峰伴采苓?!盵13]7121
皮日休晚唐詩人。咸通八年(867)進士,咸通九年東下?lián)P州。據(jù)《太湖詩》序:“浮汴渠至揚州,又航天塹,從北固至姑蘇?!笨芍四晁竭^潤州,但是否游歷茅山未知。到蘇州后,與茅山隱士張賁來往密切?!秱_元觀顧道士》:“腸斷雷平舊游處,五芝無影草微微?!笨勺C皮日休確曾到過茅山,具體時間無考。
杜荀鶴晚唐詩人。大順二年(891)進士及第,有《游茅山》詩記其見聞(8)一作許渾詩,羅時進以為“貴池劉氏翻汲古閣本《杜荀鶴詩》已有此詩,而汲本來自南宋書棚本,則作杜荀鶴所作近是”。參見羅時進《丁卯集箋證》,中華書局,2012年,第244頁。。
熊 皎后唐清泰二年(935)進士。其詩《懷三茅道友》:“塵事何年解客嘲,十年容易到三茅。長思碧洞云窗下,曾借黃庭雪夜抄。丹桂有心憑至論,五峰無信問深交。杏壇仙侶應相笑,只為浮名未肯拋?!盵13]8410從詩內(nèi)容看,可知熊皎曾在茅山游歷或隱居。
徐 鉉南唐名臣。與茅山關系密切,曾為茅山道士王棲霞撰碑,即《唐故道門威儀玄博大師貞素先生王君之碑》。碑文言:“鉉也不佞,夙承教義。雖復仙凡異跡,靜躁殊途,而誠心所感,素交斯在?!盵4]414又有《贈王貞素先生》詩,可見二人相交頗深。此外,徐鉉還撰有《茅山紫陽觀碑銘》。徐鉉游覽茅山之時作有多首詩歌,如《宿茅山寄舍弟》《題紫陽觀》《題碧巖亭贈孫尊師》《題白鶴廟》等。
許 堅南唐隱士。據(jù)潘佑《送許處士堅往茅山》可知許堅曾游覽或隱居茅山。許堅《題茅山觀》:“嘗恨清風千載郁,洞天今得恣游遨。松楸一色古壇靜,鸞鶴不來青漢高。茅氏井寒丹已化,玄宗碑斷夢仍勞。分明有箇長生路,休向紅塵嘆二毛?!盵13]8614由此可證。又有馬令《南唐書·隱者傳》有許堅傳記道:“不知其家世,或曰晉長史穆之裔。形陋而怪。或寓廬阜白鹿洞……后或居茅山,或入九華,適意往返,人不能測。”[29]亦可與二詩互證。
李 中南唐文士,有《碧云集》。孟賓于《碧云集序》:“今覩淦陽宰隴西李中,字有中,緣情入妙,麗則可知,出示全編,備多奇句?!盵3]9127有《游茅山二首》。
沈 彬南唐文士。保大中致仕,其游歷茅山可見李中有《送致仕沈彬郎中游茅山》。
鐘尊師五代時道士。其游歷茅山可見李中有《贈鐘尊師游茅山》。
張 緯南唐文士。據(jù)徐鉉《張員外好茅山風景求為句容令作此送》和《虞部員外郎史館修撰張緯可句容令》,可知張員外即張緯,赴任句容令時在南唐保大元年(943)[4]66。徐鉉游覽茅山時還有寄詩《晚憩白鶴廟寄句容張少府》。
許 碏生活年代未知?!短綇V記》卷四十引《續(xù)神仙傳》:“許碏,自稱高陽人也。少為進士,累舉不第,晚學道于王屋山。周游五岳名山洞府,后從峨眉山經(jīng)兩京,復自襄汴,來抵江淮,茅山、天臺、四明、仙都、委羽、武夷、霍桐、羅浮,無不遍歷?!盵14]255《全唐詩》中存詩二首。
以下諸人之事跡都出自筆記小說,也無其他文獻可佐證,故存疑。
楊泰明《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八記載,楊泰明本為儒生,嘗為郭子儀幕僚,但因“終日戰(zhàn)斗,有傷慈心”,于是為長安令,“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乃易道士衣,棄官潛遁。初隱茅山,以其淺近,遂來廬山峰頂結庵,造青精飯辟谷,造松栢為香,禱于九天使者真王,求長生之道”[30]317。然而《廬山太平興國宮采訪真君事實》卷七所記楊泰明經(jīng)歷則是他“永泰元年棄官來廬山峰頂結庵”[30]697,無茅山隱居經(jīng)歷。以上都為后出材料,存疑待考。
崔希真《太平廣記》引《原化記》:“大歷初,鐘陵客崔希真,家于郡西,善鼓琴,工繪事,好修養(yǎng)之術……后將圖并丸藥詣茅山,問李涵光天師?!盵14]247李涵光天師即茅山十三代宗師李含光。
夏侯隱者不知名、字?!短綇V記》引《神仙拾遺傳》:“夏侯隱者,不知何許人。大中末,游茅山、天臺間,常攜布囊竹杖而已。”[14]267
龔道者不知名、字?!睹┥街尽げ烧嬗巍?“龔道者,逸其名,居東海蓬萊觀,服食十余年。唐咸通中,得入華陽洞,大有靈異?!盵1]257
劉至孝咸通中人。杜光庭《道教靈驗記》:“……號曰白鶴廟……咸通中,有劉至孝者,既冠之年,喪其父母,禮制雖畢,而不易其服,不衣絲綿,愿終身麻衣而已。其后來往,住廟中,入道修奉,勤瘁數(shù)年……殿宇既畢,遂游名岳諸山,云水而去。”[5]203白鶴廟在茅山。
宋玄白《太平廣記》引《續(xù)仙傳》:“宋玄白,不知何許人也。為道士……多游名山,自茅山出潤州希玄觀,后游括蒼仙都,辟谷養(yǎng)氣?!盵14]293
李 玨唐宣宗時修道之士?!睹┥街尽げ烧嬗巍肥杖?依據(jù)為《續(xù)仙傳》?!短綇V記》引《續(xù)仙傳》:“適李玨出相,節(jié)制淮南。而玨以新節(jié)使同姓名,極用自驚,乃改名寬。李玨下車后數(shù)月,修道齋次,夜夢入洞府中……玨問:‘此何所也?’曰:‘華陽洞天。此姓名非相公也?!k驚,復問:‘非玨,何人也?’仙童曰:‘此相公江陽部民也?!盵14]200-201據(jù)此可知,此李玨與文宗宰相李玨重名,宰相李玨在《舊唐書》有傳,大中三年至六年任淮南節(jié)度使[31],平民李玨為同時人。
以上所列文人,只是就現(xiàn)存文獻所可考見者,實際人數(shù)必然遠多于此。但就所考可知,唐人隱居或游歷茅山在初盛唐時還比較少,中唐以后人數(shù)增多,涉及不同身份、各個階層的人物。這表明茅山道教在文士群中的影響在中、晚唐時更大。究其原因,一是安史之亂后大量士人南移,出現(xiàn)了“多士奔吳為人?!?顧況《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東都序》)的現(xiàn)象,茅山由于地理上的近便而受到文人的注意;二是士人心態(tài)的變化,初盛唐時的豪情壯志漸漸消退,中唐后文士們心態(tài)更為內(nèi)斂。以大歷詩歌來看,他們的詩中充滿了迷惘、衰老、孤獨等(9)參見蔣寅《大歷詩風》第四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9-113頁。,缺乏一種奮發(fā)有為的力量。如此心態(tài),與道教“內(nèi)丹化”(10)道教內(nèi)丹之說自隋代蘇元朗重新發(fā)掘《周易參同契》后開始,之后影響逐漸擴大,如張元德、張果等人的著作。司馬承禎在這一轉(zhuǎn)變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當時修煉外丹的風氣中,司馬承禎力倡‘坐忘’,以老莊思想為依據(jù),吸收佛教止觀、禪定的方法,給后世道教以極大影響,特別是在道教由外丹轉(zhuǎn)向內(nèi)丹、由外向內(nèi)尋求成仙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理論作用,成為宋元道教內(nèi)丹學的理論先驅(qū),并給宋明理學以一定影響”。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二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4頁。后追求修養(yǎng)心性的趨勢正好合拍。茅山作為當時最富盛名的道教圣地,自然也就被一些思想上傾向道教的文人看重,隱居、游歷者自然增多。文人的隱居、游歷以及相關的詩文創(chuàng)作,會隨著文人的流動及其作品的傳播進一步擴大茅山和茅山道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