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婧勔 長江水利委員會宣傳出版中心
接受美學是一種以接受者為中心的接受理論,將接受美學運用到文化傳播中,可以為文化傳播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接受美學注重對文化傳播內容本身,以及讀者接受心理規(guī)律的研究,能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方式和新聞話語方式,也能使讀者接受達到最佳的效果?,F(xiàn)對接受美學概念在文化傳播中的應用進行分析,探討接受美學在文化傳播活動中運用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注意點。
接受美學于20世紀60年代誕生于德國,主要代表人物是漢斯·羅伯特·姚斯和沃爾夫岡·伊瑟爾,它是指在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藝術欣賞的系統(tǒng)中,把藝術欣賞——即讀者或觀眾對藝術作品的接受提到中心地位。接受美學能為文化傳播活動打開思路,解決讀者接受中的一些難題,更有效地推動文化傳播活動的開展。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接受活動由作者、接受客體、接受媒介、接受主體和接受環(huán)境等要素組成。按照這個理論,將其對照到文化傳播活動的接受過程中,文化傳播者相當于作者,文化傳播內容相當于接受客體,傳播的方式方法相當于接受媒介,讀者相當于接受主體,社會環(huán)境相當于接受環(huán)境。接受美學理論可以為文化傳播活動的研究提供新的科學依據(jù)。
美育的根本任務是提高人們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鑒別、欣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提高人們的生活情趣,使人們全面健康地成長。優(yōu)質的文化作品可以展現(xiàn)出內容美、人性美和社會美。文化傳播的目的就是使受眾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繼而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操,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和正能量。兩者相似的目的為接受美學在文化傳播活動中的嘗試提供了可能。
如今,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他們已經(jīng)不再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選擇想獲取的內容。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受眾面對的信息環(huán)境越來越復雜,許多人傾向于用“更快”的方式獲取信息。但是有些傳播內容真假難辨,一些自媒體傳播者為了博取關注,制作的內容只能刺激受眾的觀感,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并不能提升他們的審美水平,受眾面對這樣的傳播內容也沒有時間和機會進行深入思考。長期沉迷于這種劣質的文化傳播內容中,不僅會使受眾脫離社會實際,還會降低受眾的審美能力,甚至對其心理和精神健康造成危害。
文化傳播只有在受眾接受的過程中才能實現(xiàn)它的價值,傳播的最終結果取決于接受者,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在信息爆炸時代,媒體越來越需要關注受眾在接受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這與接受美學強調以讀者為主體的觀念一致。然而,在現(xiàn)實傳播過程中,有時由于過分強調宣傳,文化傳播容易忽視讀者接受,使其難以達到預期傳播效果,難以引起接受者的重視。接受美學強調接受者的主體地位,注重接受者在接受時對文章中文字的內涵、圖畫中色彩和線條的運用、舞蹈中所用節(jié)奏姿勢等的理解,將接受美學理論運用到文化傳播活動中,能夠拓寬文化傳播的渠道。
研究讀者的接受活動,是新形勢下增強文化宣傳效果,促進文化傳播科學化的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能抓住文化傳播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接受美學主要包括“接受者中心論”“召喚結構”“期待視野”幾個主要理論,下面就從這幾個方面探討接受美學在文化傳播活動中的具體運用。
文化傳播不僅要重視作品內容,還要重視接受者。“接受者中心論”告訴我們,接受活動是接受者進行的活動,受眾是接受的主體。因此,要想提升傳播效果,就要把接受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只有他們接受了傳播的信息,文化傳播才有價值,才能達到傳播的目的。特別是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受眾有篩選信息的能力,他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整合、解讀、加工信息,然后通過轉發(fā)等方式成為新的傳播者,在此過程中,接受者的“中心”地位進一步提高。
要想讓受眾成為文化傳播活動的“中心”,就要在進行文化傳播時尋找他們樂于接受的方式。通常來說,人們都有求“新”、求“近”的心理。求“新”心理表現(xiàn)為對未知、新鮮奇特的事物進行追逐;求“近”心理則表現(xiàn)為人們對與自身狀態(tài)比較接近的事物表現(xiàn)出一種“認同”的心理趨向。在這種心理趨向的影響下,受眾在接受事物時表現(xiàn)出極大的接近性。這種接近性包括生活認知和生活意義的接近性、地域的接近性、文化的接近性以及情感的接近性。在這種接近性的驅使下,人們在接受過程中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
近年來,“國潮”文化熱度不斷提升。如何讓博物館中的文物、圖書館里的古籍等“沉睡”的文化蘇醒過來,是文化傳播者一直在探索的問題。《我在故宮修文物》用樸實的方式,將一群藏在故宮里的手藝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和遙不可及的故宮相比,故宮里的手藝人與受眾有很多共同點,如需要每天上班、下班,而這種共通點使受眾產(chǎn)生了“親近感”,從而縮短了節(jié)目所要傳播的文化和受眾之間的距離。與此同時,故宮在受眾心中是神秘而遙遠的,那么在故宮里的工作和其他工作有什么不同?這又讓觀眾產(chǎn)生了“好奇心”。受眾的親近感和好奇心,加上精心選擇的故事,以及讓人舒適的節(jié)奏,使得故宮“出圈”,成為流行IP。
有些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沒有熱情,是因為他們覺得傳統(tǒng)文化和自己有“距離感”,特別是如今許多受眾習慣了“短視頻”,不愿花大量時間去理性思考和深入研究。為了增加與受眾的親近感,在文化傳播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枯燥無味、模糊抽象的理論和概念。具體來說,可以以身邊故事為突破口,用大眾容易接受的通俗化的方式把所要傳遞的思想文化內容表達出來;也可以利用人們求“新”的心理,利用傳播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如借助短視頻、公眾號等當下流行的傳播媒介,增強傳播的現(xiàn)場感和沖擊力;增加語言的親和力,多用簡單、口語化的語言。如在文化類節(jié)目《圓桌派》中,主持人和嘉賓每期都會設定一個主題,以聊天的形式討論社會熱點話題,其中一期請鄧亞萍做嘉賓,不僅探討了乒乓球的專業(yè)技術,還以乒乓球比賽為切入點,深入分析了成功者必備的心理戰(zhàn)術。這一節(jié)目通過生動活潑、質樸自然、形象直觀、深入淺出的語言,把抽象的內容變?yōu)橹庇^的信息,最后升華成做人做事的智慧與哲理,不僅拉近了節(jié)目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還讓受眾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順利完成了接受活動。在接受美學理論中,文化傳播的價值會隨著接受者的參與,不斷得到修正、豐富和補充,繼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讓傳播活動自身不斷地完善。
伊瑟爾認為,文學文本和非文學文本的區(qū)別在于,非文學文本描述的對象具有一種外在的現(xiàn)實性和確定性,而文學文本是一種虛構,于是形成了不確定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形成了文學文本特有的結構特征——“召喚結構”。
事實上,這種不確定性認為傳播的內容是什么不重要,關鍵在于接受者在接受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更加注重文化傳播后取得的結果。為此,將文化傳播內容分為未定性內容和讀者接受具體化內容兩部分。文化傳播者只是提供了未定性內容,只有經(jīng)過接受者大腦的具體化加工,文化傳播才能真正完成。任何傳播內容作品都具有未定性,內容的未定性與意義空白是連接創(chuàng)作意識和接受意識的橋梁。文化傳播也應該具有某種程度的未定性,在傳播具體目標、形式和方法以及渠道上表現(xiàn)出多樣性。
傳播內容的未定性和空白性越大,接受者的想象空間就越大,加上接受者的價值取向、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多樣性、層次性,同一個文化內容會對不同的接受者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陶淵明的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他的詩“似淡而實美”,還有的人認為他的詩“質而實綺”,這和接受者的生活閱歷、知識結構有關。
通常情況下,文化傳播者是面對整個社會的,沒有特定的傳播對象,傳播潛在接受者的人員類別較為復雜,他們的文化程度、工作類型、生活環(huán)境不同,對文化傳播內容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在文化傳播中,如果采用具體的、理論性強的方式,人們就需要增加理解成本,隨之,接受的程度就會降低。因此,在進行文化傳播時,要輸出多層面的、具有滲透性的信息,開展大多數(shù)接受者都樂于接受的某些觀念、某些內容、某些種類、某些形式的傳播活動,使這些文化傳播內容具有公共性和溝通性,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接受效果,也才更容易引發(fā)接受者共鳴。
在文化傳播中,民生類、社會類、娛樂類話題一般更容易受到社會關注。這種話題常常涉及家庭、社會倫理道德等,不確定性和空白性都很強,對其可以進行淺層次理解,也可以進行深層次挖掘,從多種角度進行解讀,如某些旅游景點該不該收費等社會問題。這使得內容中的空白成為傳播中的主要關注點,讓接受者有意識地去發(fā)現(xiàn)空白,充分挖掘文化內容中那些“沉默”的因素,并積極參與其中,進行思考、討論,讓受眾憑借自己的想象和思維參與到文化傳播的“接受”中去,讓文化傳播真正入腦入心。
在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的過程中,信息發(fā)酵的速度越來越快,不僅提高了受眾參與度,還能延長傳播內容的“生命周期”,使傳播的內容多次發(fā)酵,引發(fā)受眾的多次參與和互動。
“期待視野”是接受美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文學理論家漢斯·羅伯特·姚斯稱其為接受美學的“方法論頂梁柱”,指的是接受者事先擁有并作為標準或框架而帶入接受活動的全部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不同,人們接受事物的前提條件也就不同。
期待視野大體包括三個層次:文體期待、意象期待、意蘊期待。這三者緊密交融,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接受活動的結果,所以,對讀者的“期待視野”進行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在文化傳播過程中,應盡量消除傳播內容的陌生感,盡量用淺顯直白的語言對其進行表達,用創(chuàng)新的方式對其進行演繹,所傳播的內容要與受眾的認知、價值觀等相符,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引導受眾進行思考,以達到文化傳播的預期效果。
我國美食文化博大精深。食物不僅關系著百姓的日常生活,還聯(lián)結著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并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和各地不同的人文風情。近些年,不少關于美食的紀錄片受到好評,如《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人生一串》等。這些紀錄片不只講述美食,還把中國各地的美食和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家國情懷聯(lián)系在一起:春節(jié)回家吃團圓飯,作料好比人生的不同經(jīng)歷;起早貪黑做生意的老板是勤勞智慧的勞動者的代表。這些紀錄片用獨特的方式展現(xiàn)美食,用人情味之美來烘托美食之美。例如李子柒的視頻,不僅展現(xiàn)了中華美食,還展現(xiàn)了有別于城市的鄉(xiāng)村之自然美、村民之樸實美。這些文化傳播活動看似是在通過平凡人講各地的美食,實際上卻與中國人的民族無意識聯(lián)系在了一起,能夠讓受眾在觀看的過程中跨過認知的鴻溝,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親近感,還能提升接受者的審美能力。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文化傳播活動越來越豐富,這要求文化傳播者要用創(chuàng)新的方式展現(xiàn)中華民族的豐富文化,多制作傳播“真善美”的作品,以便不同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認同感。這意味著文化傳播者要不斷提升傳播內容的核心質量和創(chuàng)新意識。
要想讓接受美學在文化傳播活動中起到良好效果,就要把握好傳播的度。接受美學啟示文化傳播者:傳播內容如果符合受眾的興趣,在受眾的經(jīng)驗、知識結構水平范圍之內,就能較容易地與受眾相互呼應和互動。人們通常更容易接受簡單、娛樂性較強的事物,但是文化傳播活動不能一味地迎合受眾的好奇心和獵奇心理,這樣只會導致文化傳播活動趨向“低俗化”“庸俗化”,甚至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使傳播內容不再有高度,失去啟迪性和教育性;使接受者失去思考能力。
文化傳播的內容不應簡單地迎合接受者既有的期待視野,而是要積極打破他們熟悉的視野,為其開拓新的思想空間,讓其接受更為先進、更為系統(tǒng)、更為理論化的文化傳播內容,使接受者的“期待視野”和更高水平的文化傳播內容慢慢對應??傊?,文化傳播內容的水平應略高于接受者的認知文化水平,這樣不僅能更容易讓人接受,還能更好地發(fā)揮接受美學在文化傳播活動中的引導、啟迪和教育作用。優(yōu)秀的文化傳播活動應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新穎性,應保持對人的思想引領作用,應當在“寓教于樂”中完成。另外,在進行文化傳播時,要注重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以提高受眾的參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