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莉 紀元元 白睿敏 張利敏
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常見惡性腫瘤,會對女性生命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近些年隨著癌癥篩查技術的應用,早期宮頸癌檢出率得以提高。腹腔鏡宮頸癌根治術(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LRH)是一種非常成熟的微創(chuàng)技術,在早期宮頸癌治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對于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有一定的作用,且能夠彌補既往經(jīng)腹部廣泛性子宮切除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恢復慢等不足[1-2]。在微創(chuàng)技術不斷革新下,腹腔鏡手術因器械缺乏靈活性、二維平面成像、學習曲線長等缺陷而出現(xiàn)發(fā)展瓶頸[3]。機器人手術系統(tǒng)因具有穩(wěn)定的操作性能、清晰的三維視覺、靈活的機械臂等特點,逐步被應用于婦科良惡性腫瘤治療中。然而機器人手術系統(tǒng)作為一項新興技術,有效性、安全性方面有待評估。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在宮頸癌治療中應用達芬奇機器人輔助LRH的效果?,F(xiàn)總結(jié)如下。
納入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2例宮頸癌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各41例。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活檢確診;②臨床資料完整;③符合手術指征;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③合并泌尿系疾病者;④既往有盆腹腔手術史者;⑤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⑥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對照組年齡30~55歲,平均年齡(42.05±3.14)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19~29 kg/m2,平均BMI(24.05±1.08)kg/m2;國際婦產(chǎn)科聯(lián)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xiàn)IGO)臨床分期:ⅠB期12例,ⅡA期21例,ⅡB期8例。觀察組年齡32~52歲,平均年齡(42.13±3.09)歲;BMI 19~30 kg/m2,平均BMI(23.92±1.11)kg/m2;FIGO臨床分期:ⅠB期10例,ⅡA期22例,ⅡB期9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術前準備 (1)腸道準備:術前一日囑患者無渣飲食,避免進食豆類、奶類等產(chǎn)氣食物。在術前一日17:00~19:00囑患者口服導瀉藥,要求患者術前8 h禁食,2 h禁飲,并在術前12 h、2 h時讓患者飲用250 ml的10%葡萄糖溶液。(2)皮膚準備:指導患者沐浴、更衣,清潔臍孔,并做好手術標識。
1.2.2 體位和麻醉 患者頭低腳高截石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用舉宮器抬舉子宮。
1.2.3 手術方法 (1)觀察組行達芬奇機器人輔助LRH治療:做一個12 mm橫向切口于臍孔上,然后將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tǒng)(美國Intuitice Surgical公司)腹腔鏡置入切口,其左右偏腳側(cè)15°距離8~10 cm處插入8 mm Trocar,連接機械臂。于右側(cè)腹上下分別插入5 mm、10 mm Trocar,并置入腔鏡器械。由手術助手完成切除盆腔淋巴結(jié)、游離輸尿管及切斷主韌帶、骶韌帶、盆漏斗韌帶及子宮動脈等操作。(2)對照組行LRH治療:做一10 mm縱向切口于臍輪上2~3 cm處,臍孔針連接CO2建立氣腹。使用10 mm Trocar穿刺并置入腹腔鏡,并分別置入5 mm、10 mm Trocar于兩側(cè)下腹,宮頸癌根治術操作同觀察組。
(1)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出血量、淋巴結(jié)清掃數(shù)及術中補液量。(2)術后恢復效果,包括留置尿管、首次肛門排氣及住院時間。(3)應激反應:抽取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檢測方法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時間取術前、術后3 d。(4)并發(fā)癥:如尿路感染、尿潴留、輸尿管擴張等。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中補液量低于對照組,淋巴結(jié)清掃數(shù)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留置尿管、首次肛門排氣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術后恢復效果比較
術前2組IL-8、CRP、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組IL-8、CRP、TNF-α水平高于術前,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945,P=0.331)。見表4。
表4 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近些年宮頸癌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致使部分患者有保留生育功能需求[4]。LRH是當前治療早期宮頸癌的微創(chuàng)手段,對機體損傷較小,能夠最大限度保留生育功能,在宮頸癌治療中的價值值得肯定[5-6]。隨著LRH的廣泛應用,受平面視覺局限性等影響,病灶難以徹底清除,且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易出現(xiàn)反復操作、顫抖等現(xiàn)象[7-8]。達芬奇機器人是目前臨床上最先進的微創(chuàng)手術系統(tǒng),由立體成像、床旁機械臂、操作控制三個系統(tǒng)組成,通過控制機械臂以完成手術切除,機械臂可多方進行操作,明顯擴大手術范圍,達到LRH無法觸及的“死角”,且靈巧性強,可提高手術范圍準確性。
達芬奇機器人系統(tǒng)內(nèi)置三維立體高清鏡頭,可將手術視野放大10~20倍,且機械手臂可旋轉(zhuǎn)360°,并能夠自動過濾微小震顫,可保證手術精準操作,降低手術風險[9-10]。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中補液量及留置尿管、首次肛門排氣及住院時間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淋巴結(jié)清掃數(shù)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表明對宮頸癌患者應用達芬奇機器人輔助LRH治療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促進術后恢復。隨著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臨床應用不斷增多,主刀醫(yī)生對該操作系統(tǒng)逐年熟練,故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加之手術視野得到改善,且機械手臂更具靈活性,可減少對血管、神經(jīng)造成的損傷,從而有助于患者術后康復[11]。手術操作不可避免會激發(fā)患者應激反應,刺激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致使IL-8、CRP、TNF-α升高,且造成的創(chuàng)傷越大,引起的應激反應及炎癥反應越強烈,對術后恢復效果影響越大[12-13]。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IL-8[(13.51±1.52)ng/L]、CRP[(15.34±3.06)ng/L]、TNF-α[(18.06±3.12)pg/L]低于對照組[(18.42±3.18)ng/L、(19.16±2.10)ng/L、(22.34±4.19)pg/L],表明達芬奇機器人輔助LRH對宮頸癌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唐玲等[14]研究顯示,機器人組IL-8[(13.56±1.54)ng/L]、CRP[(15.23±2.12)ng/L]、TNF-α[(18.21±3.16)pg/L]低于腹腔鏡組[(18.45±3.18)ng/L、(19.36±3.45)ng/L、(22.45±4.25)pg/L],與本研究結(jié)果具有一致性。分析原因主要是達芬奇機器人輔助LRH能夠為主刀醫(yī)生提供立體化、清晰的手術視野,確保手術操作的準確性,能最大程度減少對盆腔、胃腸道造成的刺激,減輕機體創(chuàng)傷,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同時主刀醫(yī)生可坐在手術臺進行操作,能夠避免長時間站立而引發(fā)疲倦,更加人性化,一個人即可完成手術,大大減少配合失誤[15]。本研究中,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達芬奇機器人輔助治療宮頸癌并不會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但達芬奇機器人系統(tǒng)也存在一定不足,如手術費用較高、對術者要求較高等,難以大范圍推廣。
綜上所述,在宮頸癌治療中應用達芬奇機器人輔助LRH治療具有良好的效果,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提高淋巴結(jié)清掃效果,減輕應激反應,利于患者術后盡早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