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益彬
(1.浙江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4;2.杭州市清河實驗學校, 浙江 杭州 3120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對核心素養(yǎng)之思維能力予以內涵界定: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lián)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的表現(xiàn)[1]。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既是語文課程的需要,也是語文教育的目標。于漪先生認為:“批判性思維是思維中最高級也是最核心的能力?!盵2]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既薄弱又易被忽視的板塊,其中想象習作更甚。然而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是人在頭腦中對已有存儲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習作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使學生想得更遠,寫得更好。
如何認知批判性思維,既關系到課程理念的更新,又直接影響教學實施的效果。結合文獻資料,本文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理性的思維過程,它包括認知能力以及情感態(tài)度。批判性思維就是對事物的性質、意義、客觀性和準確度進行個人的辨別,進而個人對接下來做什么和相信什么給出合理的決定。
1.“依樣畫瓢”缺失獨立思考。學習是辛勞的,要獨立思考,且發(fā)散思維更是艱辛,因此習作練習中,學生依賴于效仿,模仿大眾范式,甚至搬抄相關語句,不為善思而得之。
2.“人云亦云”缺乏反思意識。批判性思維,個體需具備反思性思維模式,且反思過程需多角度變換立場,辯證地分析問題,但學生一旦完成練寫,就停滯評判、比較修改,缺少為改而辯之。
3.“坐井觀天”缺少創(chuàng)新能力。想象習作的選材可天馬行空,不受邊界限制,在自身積累的相關元認知的基礎之上,并在元認知策略的監(jiān)控下大膽創(chuàng)新,遺憾的是這樣的嘗試與探索缺位,不為突破而知之。
1.從本源上看,重低階思維輕高階思維。習作表達在解決“寫什么”和“怎么寫”兩大問題,這也是學生的困難所在。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有助于其問題的解決,因為習作教學本身就是發(fā)展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墒菑牧曌鹘虒W的實際情況看,課堂以培養(yǎng)學生低階思維能力為主,并未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給予足夠重視。在課堂觀察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習作教學多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學習以識記、模仿等低階思維為主,不能較好地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寫作,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等高階思維能力得不到激發(fā)與培養(yǎng)。
此外,強調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其初心是鼓勵質疑,承認學生有差異,引導學生自由思考、相互對話,在親歷中將思維不斷從形象發(fā)展至抽象,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
2.從學理上看,重講述傳授輕遷移運用。學生習作的過程是語言輸出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能力其實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語言的輸入與輸出之間存在重要聯(lián)系,輸入是基礎,只有打牢基礎,才能進行有效輸出。同時,想象習作輸出的難點何在?學生雖然擅長想象,但把心中的某個想象點擴展成一篇文并非易事。想象雖然可以天馬行空,可不少學生會把故事編成打打殺殺,或者淺薄得有趣好玩,缺少審美價值,更無新意可言。問題癥結在學理的環(huán)節(jié)上,對文本分析講解過重,學生未能接受充分的批判性閱讀學習和訓練。故此,學生較難在習作學習過程中,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練習的質疑與批判。
3.從設計上看,重形式多樣輕內省思辨。想象習作教學過程中,以打開學生話題思路、培養(yǎng)學生基本言語表達能力為主,同時教師常常在課堂形式的表征上花足精力,卻未能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設有批判性思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時在批閱過程中,由于班額數(shù)大,教師在有限的時間精力下,只能對學生習作做言語層面上的批改,無暇關注學生習作思想是否清晰有邏輯,立意是否正確新穎,段落安排是否合理。久之,學生只關注教師的評分側重點,照搬教師講解的習作套路,缺失內省思辨力,造成思維僵化。
英國批判性思維專家費希爾說,批判性思維需要有相當?shù)南胂罅?。想象習作的?yōu)劣不僅要看學生基礎言語表達的情況,還要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強弱。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會影響他們想象的邏輯自洽,能否對言語表達進行反思性評價。故此,在習作教學中要從多方面著手,采取相應策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1.梳理要素明路徑?!墩n程標準》在各學段寫話(習作)的教學目標中指出:寫想象中的事物(第一學段)、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想象(第二學段)、能寫簡單的想象作文,學習聯(lián)想與想象,嘗試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第三學段)。教材是落實《課程標準》的最重要載體,跟原人教版教材相比,統(tǒng)編教材大大增加了想象習作的數(shù)量,由原人教版教材中的6次增加到了11次(參見表1)。
表1 統(tǒng)編教材“想象習作”內容及要求的編排
由表1內容可發(fā)現(xiàn):這11次想象習作主題大致可劃分為創(chuàng)編童話故事、再編他人故事、創(chuàng)想未來事物以及對現(xiàn)實生活(未來生活)的感受、思考與想象。指向批判性思維的教學路徑要從學生的語文生活的實際出發(fā),依據(jù)不同階段的主題內容以及學情特質,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與求知欲。
2.優(yōu)化環(huán)節(jié)明策略。在習作教學設計中批判性思維的著力點可從共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入手。在審題環(huán)節(jié)中,均可抓住題眼,審清題意,尤其要審明要求,關注習作要求中的限定條件。選材構思中,借助學習資源,在對照、比較的分析中遴選最佳素材。行文修改中,學會與教師、伙伴、自身對話,依據(jù)要求審視表達。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需在教學實踐中予以落實,需將思維訓練的要求內隱于教學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之中。11次想象習作,雖大致可劃分為幾大主題,但具體細化至每次習作,訓練要素仍有不同差異(參見表2)。譬如同樣是創(chuàng)想未來,四年級下冊的奇思妙想,側重于寫一寫自己想發(fā)明的東西,這里就需辨析是否依據(jù)興趣或需求有針對性地想象未來之物。而五年級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需大膽想象二十年后家鄉(xiāng)的巨變,把想象到的場景或事件分段寫下來。在具體設計上要辨析想象是否有條理,反應家鄉(xiāng)積極的發(fā)展。總之,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情,將批判性思維訓練設計成習作思維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語言實踐中激活思維,積極表達,大膽想象,用文字記錄自己的奇思妙想。
表2 統(tǒng)編教材中“想象習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著力點
1.借用生本資源促思辨明題意。當學生具備較好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時,習作思維才不會固化,才能多角度地剖析與論證相關問題。想象習作的第一關是“審題能力”,借助批判性思維審清題意。具體在教學中,借用學生資源來助力于學生對題意進行審辨與分析。主要可通過兩條路徑來達成:
其一,基于“個人思考”加“集體思辨”的課堂實踐。例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的《我和____過一天》時,題意是如果有機會和神話或童話里的其中某一位過上一天,你會選擇誰?你們會一起去哪里?會做些什么?看似簡單的要求,卻蘊藏著諸多審明題意的要點。假若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點明要注意是神話或童話中的其中一位,學生就錯失獨立學習與建構的學習機會。這里先借助“個人思考”,收集學生的初步設想,教師將學生事先的選擇進行歸類呈現(xiàn),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其中審題上的錯漏,發(fā)現(xiàn)第三列是童話故事中的角色,與本次習作不符。這樣自主審辨的過程,就是最樸素的批判性思維輸入與輸出的過程?!凹w思辨”中同樣借助學生資源,通過歸類呈現(xiàn),通過同類比照,集體討論甄選,從而對選材有更為全面、多元的認知與評判。
其二,基于問題發(fā)現(xiàn)的情境模擬推進審辨題目的能力。這類審題借助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并以學生現(xiàn)實情境的認知為原點,在問題的發(fā)現(xiàn)中不斷審清題意。諸如《這樣想象真有趣》中的插圖,螞蟻變得比樹還大,從而激活學生的認知沖突,大螞蟻會帶來哪些好處,同時又會有哪些麻煩?如果你變得那么大,又會怎樣呢?通過問題衍生下的情境模擬,使學生對畫面所隱藏的內容有更深入的審思。
2.借助學情調查促教學明流程。能力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歷經較長時間的訓練,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養(yǎng)成亦是如此。審清題意的能力是建立在良好的通識知識、專業(yè)知識以及邏輯知識的基礎之上,反復操練的過程中形成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可借助問卷星等技術工具調查學情,梳理學情信息后再進行教學設計。一般會采用“學情調查—發(fā)現(xiàn)問題—分組討論—交流評價—明晰題意”的教學流程。
1.巧設支架突破難點促構思。想象習作容易走兩個極端:一類天馬行空型,認為想象故事是可以亂編的;另一類恰好相反,思維同質,故事套用舊版,缺乏新意。僅憑“要展開大膽想象”的要求來驅動,不給予相應的習作支架,對于學生而言是無用的。搭建支架不僅為學生提供“怎么寫”的框架結構,還回應基于批判性思維之下的“怎么好”的創(chuàng)想自省。統(tǒng)編教材提供了諸多的圖表支架,如情節(jié)梯、故事山、時間軸、魚骨圖、流程圖……這一類支架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把頭腦中的想象通過圖表的形式表達出來,梳理故事情節(jié),做到有序表達。例如《我來編童話》一課中,面對教材給予的關鍵詞,如何選擇其中三個關鍵詞有機勾連創(chuàng)編童話,這里借助“故事山”的勾畫,直觀形象地打開學生思維,為自主編寫故事搭設構思的支架。借助“故事山”講述故事的同時,也將童話故事起因、經過、結果的發(fā)展線隱含其中,攻破習作教學構思的難點。
2.借助支架展現(xiàn)思維促思辨。運用支架圖利于思維過程的顯現(xiàn),便于師生在評論、辨析、甄選中完善習作構思。例如四年級下冊的《故事新編》中,利用魚骨圖填寫情節(jié)的方式,解決“怎么寫”的問題,而后通過問題追問的方式進行批判性思維,審視情節(jié)的優(yōu)劣。學生在自述各自的情節(jié)魚骨圖后,教師創(chuàng)設“情節(jié)的新意”“角色的新鮮”的評價支架。讓學生聚焦“情節(jié)”與“角色”,在星級評價的形式的表征下,讓學生邏輯清楚地說清評價的理由。在評述與論證的過程中,不斷回敲《故事新編》的“新”字,打破與優(yōu)化學生原有的思維結構,使習作情節(jié)創(chuàng)寫得以進一步的提升。習作教學不是為了給學生知識和標準答案,而是要發(fā)展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搭建習作支架,借助批判性思維,就是為了提高判斷、分析、評價等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
1.內含表達要求,創(chuàng)學習任務單。從想明白到寫清楚的言意轉換過程中,學生能有序清楚的表達更困難。如何將思維與言語共生,如何提升學生的言語轉換能力,這里創(chuàng)設挑戰(zhàn)任務,把言語訓練的要點內隱于挑戰(zhàn)任務中,并借助批判性思維進行審辨想象片段中的表達。例如在創(chuàng)寫《我和某某過一天》中,習作片段的學習任務要求是不準出現(xiàn)神話或童話人物的名字,但寫完之后大家能猜測出是誰。這里內含的習作要求是要凸顯人物的特點,學生在挑戰(zhàn)創(chuàng)寫時就會關注該人物獨有的外貌、動作、言語等,不知不覺中就把本次習作的難點予以突破。同時在評賞的過程中,學生會帶著批判的眼光去探尋表達線索,從而再一次強化了該項習作的要求。
2.標識評價標準,設評價任務單。清晰性與準確性是衡量批判性思維的標準之一。清晰表達是指表達什么要清楚,要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為人所知。為了達到清楚地表達則需借助讀者意識,利用評價清單,引導學生審閱、修改、回顧。例如六年級上冊的《變形記》,教師展示學生習作題目,讓學生挑選想聽的變形故事,并預測故事的主要內容。隨后指名學生讀習作,引導學生與預測對比,說說誰的構思更有趣。接著繼續(xù)通過同伴習作的比照,抓住“動作、心理、語言”等方面的描寫,誰把故事寫得更生動具體。在這樣的評說、修改的過程中,不斷將批判性思維予以滲透落實,繼而達成習作目標。
想象習作教學中的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基于當下教學現(xiàn)象,思考小學批判性思維缺失的原因,并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嘗試采取為小學想象習作教學切實可行的批判性習作教學的策略。習作教學從審題、選材、構思、布局、行文、修改,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調用思維。從“說”到“寫”的鏈接是“思”,將習作化難為易的關鍵是喚醒學生的思維,讓思維為習作導航。運用批判性思維在想象習作教學的過程中,依循以生為本,創(chuàng)設交互的習作思維活動,形成互動循環(huán)的課堂生態(tài)場。學生在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路徑中,不斷加強批判性思維的訓練,繼而提升習作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從學生層面講,一方面促進了學生思考上的全面性與思辨性,表達上的清晰性與準確性;另一方面也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樂思、善思、求思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及習慣。
從教師層面講,要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要做好示范引領作用。在教學中,要體現(xiàn)出虛心、求真、理性、開放、反思和公正的態(tài)度,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鼓勵學生的質疑與獨創(chuàng)性表達,使其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言之有物有情、有理有據(jù)。同時在教學設計上,也會更加側重于高階思維的運用,采取更多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更為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