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亞迪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234)
《朱子語類》是“朱熹門人記錄的朱熹講學語錄匯編”,“書中的詞語充分體現(xiàn)出宋儒講學語錄運用詞語的靈活多變特征”,“大致反映了當時文人的口語概貌”[1]?!吨熳诱Z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人口語詞,疊置了古代漢語和宋代口語,文白夾雜,層次豐富,極具特色。本文選取“把競”“串斂”“拈放”“頭邊”“消殺”“閑潑”“硬健、飽健”等詞進行考釋①本文所引古詩文語料來自中國基本古籍庫、漢籍全文檢索、國學大師網(wǎng)、漢典網(wǎng)、讀秀對校;文中所用的佛經(jīng)語料來自Cbeta電子佛典。,探明其詞義和用法,以期對《朱子語類》詞匯的研究和近代漢語辭書的編纂有所裨益。
按:《朱子語類》中“把競”僅一見。“把競”,辭書未收。徐時儀(2013)指出:“‘胡把競’人意謂與人胡爭辯”[3]129,故“把競”義為“爭辯”。
“把”本義為“持握”,《說文·手部》:“把,握也?!比纭肚f子·人間世》:“其拱把而上者。”引申有“把守”義,如明羅貫中《三國演義》:“街亭有兵把守?!币暧小罢瓶亍绷x,如《晏子春秋·諫下十九》:“然則后世誰將把齊國?”《朱子語類》中與“把”組合表示“控制”義的復音詞有“把住”“把定”等,如卷三十六:“每國有世臣把住了,如何容外人來做!”[2]972又卷十二:“把定生死路頭?!盵2]206“把”的詞義后虛化,漸趨抽象。
“競”本義為“爭競,追逐”,《說文·誩部》:“競,逐也。”如《詩·大雅·桑柔》:“職競用力?!薄案偂币暧小盃庌q”義,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前在修文令曹,有山東學士與關中太守競歷?!蓖趵骷猓骸案倸v,謂爭論歷法?!?/p>
“把競”當為“爭辯”義,竊謂“把競”與“爭競”義近?!盃帯庇小盃庌q”義,如《莊子·齊物論》:“有分有辨,有競有爭?!薄盃幐偂毕低x連文,“爭競”之“競”與“把競”之“競”義同。“把”詞義虛化,“把競”詞義偏重于“競”。這類“‘把’+V”的搭配還有“把頭”“把話”“把憑”“把交”“把總”“把攔”“把如”“把似”等,詞義均由后一個語素決定?!鞍迅偂笔加谒未?,文獻用例極少,現(xiàn)已消亡。
今且說那渾全道理便是忠,那隨事逐物串斂來底便是恕[2]689。
按:“串斂”,各大辭書皆未收。《朱子語類》中“串斂”僅一見?;罩荼咀鳌皵俊盵4],故“串斂”義即“收集”。
“串”晚起,《說文》未收,《廣韻》:“串,與慣通?!惫省按绷x為“連貫,貫穿”,如南朝梁簡文帝《妾薄命》詩:“玉貌歇紅臉,長顰串翠眉?!薄吨熳诱Z類》中與“串”組合表“貫通”義的復音詞還有“貫串”“通串”“相串”,如卷二十二:“這道理盡無窮,四方八面無不是,千頭萬緒相貫串?!盵2]520卷一百五:“后因在舟中偶思量此,將孟子上下文看,乃始通串,方始說得是如此?!盵2]2631又卷十六:“五者,其實則相串,而以做工夫言之,則各自為一事?!盵2]354事物連貫成串就會聚集在一起,故“串”由“連貫”義引申有“聚合”義。
“斂”本義為“收集、聚集”,《說文·攴部》:“斂,收也?!薄皵俊钡膶ο蠖酁槲?,常是財物,如《周禮·夏官·繕人》:“既射而斂之?!庇置鲝堜摺段迦四贡洝罚骸皵抠Y財以送其行?!薄皵俊钡膶ο笠矠槌橄笫挛铮纭渡袝ず榉丁罚骸皵繒r五福,用敷錫厥庶民?!薄吨熳诱Z類》中“斂”的對象為道德品性。與“斂”組合表“聚集”義的復音詞還有“收斂”“聚斂”“藏斂”等,如卷第十七:“但整齊嚴肅便是敬,散亂不收斂便是不敬?!盵2]371卷第十六:“如冉求為之聚斂而欲攻之,是也?!盵2]368又卷第六:“到冬天藏斂,也只是這底?!盵2]107
故“串斂”同義連文,義為“收集”?!按當俊笔加谀纤危赜弥燎宕?,如清韓文綺《韓大中丞奏議》卷二“李懷林等串斂災費,捏報戶口,侵吞需索,重情牽砌多人”。
未熟時頓放這里又不穩(wěn)帖,拈放那邊又不是然,終不成住了[2]2818。
按:《朱子語類》中“拈放”僅一見?!澳榉拧?,各大辭書未收。竊謂“拈放”義為“放置”。
“拈”本義為“用指取物”,《說文·手部》:“拈,揶也?!倍斡癫米ⅲ骸啊镀贰俄崱方栽啤溉∫病?。引申有“捏取”義,如唐杜甫《題壁上韋諺畫馬歌》:“戲拈禿筆掃驊騮,欻見騏出東壁?!痹凇墩Z類》中,“拈”①“拈”“捻”“撚”同。義多為“捏取”,“捏取”的對象可以是具體的物質(zhì),如卷五十八:“孔子是挈得個絲頭,故許多條絲都在這里?!盵2]136“7捏取”的對象也可為抽象的心志、想法、理念,如卷第五:“心、性、理,拈著一個,則都貫穿,惟觀其所指處輕重如何。”[2]89“拈”的組詞能力很強,構成“拈掇、拈放、拈弄、拈歸、拈定”等詞,例不贅述。
“放”本義為“驅逐、流放”,《說文·放部》:“放,逐也。”如《尚書·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孔穎達疏:“放逐歡兜于南裔之崇山?!盵5]“放”引申指“擱置、放下”,如《莊子·知北游》:“神農(nóng)隱幾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p>
“拈放”字面意思是“用手指抓起東西放到某處”,在例句中,“拈放”與“頓放”相對,義即“放置”。據(jù)現(xiàn)有語料可知,“拈放”最早見于宋代,至晚清仍有用例,近代消亡。文獻用例如宋陸游《寄題周丞相平園》:“倘知生死本自平,拈放一邊如把酒。”清陳弘緒《江城名跡》卷三:“曰:祗如不借不求時何如?師曰:不可拈放?!?/p>
(1)看熟久之,方見得這說似是,那說似不是;或頭邊是,尾說不相應;或中間數(shù)句是,兩頭不是;或尾頭是,頭邊不是[2]2092。
(2)至本朝人方去推得是北極只是北辰頭邊,而極星依舊動[2]535。
按:“頭邊”在《朱子語類》中共6例。“頭”本義為“首”,即“人頭”。《說文·頁部》:“頭,首也?!比纭蹲髠鳌は骞拍辍罚骸败髻劝D疽,生瘡于頭。”頭部位于人軀體的最高處,故引申為“頂端”,如西晉劉琨《扶風歌》:“系馬長松下,廢鞍高岳頭?!薄邦^”也指“開頭、開始”,如宋楊萬里《送王季山主簿省覲樞府》:“會當再奏河東賦,姓字從頭揭榜看?!痹凇吨熳诱Z類》中,“頭”有“方面”義,如卷六七:“此只說得一頭。”[2]1946
“邊”本義為“山崖的邊緣”?!墩f文·辵部》:“邊,行垂崖也。”后引申為“邊緣”,如西漢戴圣《禮記·深衣》:“續(xù)衽鉤邊,要縫半下?!薄邦^”的詞義后來逐漸虛化,《朱子語類》中有“腳頭”“日頭”“下梢頭”“話頭”“樸實頭”等詞,“頭”皆用作詞綴。
“頭”“邊”的共同義素是[+邊緣],例(1)中的“頭”側重“開頭”,“邊”側重“邊際”,二者近義連文?!邦^邊”義為“開頭”?!拔舱f”即“后來的說法”,“尾頭”即“末尾”?!拔舱f”“尾頭”與“頭邊”照應?!邦^邊”的“開頭”義已消亡。例(2)中“頭”“邊”都取“邊緣”義,“頭邊”指“旁邊”。
“頭邊”目前最早可見于晉代文獻,如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祗律》卷九:“若取死女人衣時,女身未壞者,應往頭邊而取。若身已壞得隨意取?!北藭r“頭邊”還未成詞,義為“頭旁邊”?!邦^邊”的“開頭”義到南宋才出現(xiàn)。
“頭邊”近義連文,多用作“邊緣”義,并由空間的“邊端”引申為時間上“臨近的邊緣”,如唐白居易《夜調(diào)琴憶崔少卿》:“何人解愛中徽上,秋思頭邊八九聲?!薄邦^邊”至明末可見,如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到得時節(jié)頭邊,看見春光明媚。”據(jù)《中國秘語行話詞典》,清末民初時西樂隊稱“大鼓”為“頭邊”?!肚锌凇るs流·西樂隊》:“頭邊,大鼓也。”[6]“頭邊”現(xiàn)仍見于現(xiàn)代方言,意義多為“邊緣”。在上海西南方言中,“擺頭邊”是對“吃的簡稱或戲稱”[7]。
初頭硬要做一餉,少時卻只恁消殺了,到?jīng)]意思[2]1437。
按:《朱子語類》中“消殺”僅一見?!跋麣ⅰ绷x為“消除”。
“消”義為“消除、消滅”,《說文·水部》:“消,盡也?!睎|漢班固《漢書·劉向傳》:“帝堯、成王能賢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蔡,故以大治,榮華至今。”“消”有“消失”義,《周易·泰·彖》:“內(nèi)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p>
“殺”本義為“殺戮”,《說文·殺部》:“殺,戮也?!薄渡袝ご笥碇儭罚骸芭c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薄皻ⅰ庇小跋麥纭⒊ァ绷x,如《莊子·大宗師》:“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薄皻ⅰ庇小敖K止”義,如宋歐陽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譬如千里馬,已發(fā)不可殺?!焙髞怼皻ⅰ钡脑~義逐漸虛化,語法性增強。
除“消殺”外,《朱子語類》中有很多“V+殺”的搭配,類似的詞還有“抹殺”“打殺”“說殺”“說不殺”等,如卷二十四:“曰:不干事。孔子不教他干,但云得祿之道在其中,正是欲抹殺了他‘干’字?!盵2]589卷三十四:“但雞犬有時出去,被人打殺煮吃了,也求不得?!盵2]900又卷七十八:“只說得個大綱如此便了,不必說殺了。才說殺了,便受折難?!盵2]2002茲不贅舉。徐時儀(2013)指出,“‘說不殺’意謂說得沒有結果”[3]129;陳明娥(2011)認為“‘抹殺’‘消殺’皆是近義連文形成的并列式雙音詞,表示‘消除;除去’之義?!盵8]竊謂“V+殺”的“殺”表示動作的完成,詞義由“殺”前面的動詞決定。
“消殺”最早見于漢代,沿用至今。漢荀悅《申鑒·俗嫌》:“凡陽氣生養(yǎng),陰氣消殺,和喜之徒其氣陽也?!庇痔茖O思邈《千金藥方》卷一:“凡合和湯藥,治諸草石蟲獸,用水升數(shù),消殺之法。”考“消殺”還有“蕭索”義,如唐王建《花褐裘》:“到頭須向邊城著,消殺秋風稱獵塵?!绷怼跋麣ⅰ爆F(xiàn)多用作“消毒”義。
今喚做忽與祭仲,與詩辭全不相似。這個只似而今閑潑曲子[2]2072。
“閑潑”是口語詞,詞典未收。“閑潑”最早見于南宋,沿用至今,但少見?!伴e潑”在《朱子語類》中僅一見。竊謂“閑潑”乃“閑散隨意”之義,“閑潑曲子”即民間的流行俗曲。
“閑”有“閑暇”義,如《楚辭·九歌·湘君》:“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閑。”“閑”有“悠閑”義,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夫文小易周,思閑可瞻?!薄伴e”有“無關緊要”義,如《文心雕龍·章句》:“據(jù)事以閑,在用實切。”
“潑”本義為“水漏出”,《玉篇》:“潑,水漏也。一曰棄水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造神曲并酒》:“汲水二十斛,勿令人潑水?!薄皾姟庇小靶U橫”義,“潑”參構的雙音詞有“潑悍”“潑剌”等,如明馮夢龍《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頌冤》:“越殺越上的潑悍婆娘,動輒就便拖刀弄劍。”“潑悍”即“兇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昨日說了他幾句,就待告訴他爹娘去,恁般心性潑剌?!薄皾娯荨奔础皾娎薄?。蠻橫之人行為往往直率靈活,故“潑”引申有“直白隨意”義,如宋郭應祥《鵲橋仙·丁卯七夕》:“獨憐詞客與詩人,費多少閑言潑語?!薄皾娬Z”義即“空話”。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一折:“得也么,潑說?!薄皾娬f”義即“胡說”。沈克成等(2009)指出:“溫州話的‘閑勃’……亦作‘閑潑’,是閑言潑語的檢索形式”[9],此說合理。沈克成等也認為“勃”通“?!保伴e勃”有“為無關、無聊的事爭執(zhí)不休義”,此義與《朱子語類》中“閑潑”的意義不同。
故“閑潑”連言,義當為“閑散隨意”??肌伴e潑”的用例始于宋代,后代文獻用例較少,清查揆《題馬少府詩余》:“竹爐閑潑釵頭茗,自譜新箋和細君。”田野心《七律墨》:“每曾復望每堪言,與客閑潑坐畫堂?!盵10]另,“閑潑”有“灑脫暢快”義,如明程嘉燧《松園浪淘集》卷四:“黃山云氣淋漓閑潑,沈之圖醉。”
(1)后思之,中而不硬健,便難獨立,解倒了。若中而獨立,不有所倚,尤見硬健處[2]1532!
(2)只管如此更番,則士常飽健,而不至于困乏[2]3240。
按:“硬健”“飽健”詞典皆未收。竊謂“硬健”義為“剛健堅強”,“飽健”義為“精力飽滿”。
“硬健”在《朱子語類》中三見。
徐時儀(2016)指出,“‘硬’是后起白話詞,漢代已見?!病玖x為‘堅牢,結實’,指物體內(nèi)部的組織緊密,不易改變形狀?!庇帧氨怼畧詫?,堅強’義:硬寨、老硬、干硬、苦硬、硬健、硬搶”[11]。例不贅述。
“健”本義為“強健有力”,《說文·人部》:“健,伉也。”《周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焙笠曛浮敖】怠保稳萑说纳砗托睦頎顩r良好,如西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華佗傳》:“好自將愛,一生更健。”身心強健則意志堅強,故“健”引申有“堅強”義,文獻中與“健”組合的復音詞亦有很多表示“堅強”義的用例,如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董卓傳》:“由是以健俠知名?!薄敖b”謂“剛勇俠義”。明湯顯祖《紫簫記·勝游》:“只是俺小鞋怕苔滑,要你作漢子的健節(jié)些?!薄敖」?jié)”即“堅強剛毅”。
故“硬”“健”連言,義為人的個性“剛健堅強”。據(jù)現(xiàn)有語料,“硬健”最早見于南宋,后沿用。如元吳澄《吳文正集》卷十七:“黃密塞,此疏通;黃硬健,此軟美?!贝颂帯坝步 敝肝娘L剛健有風骨;又清王鑫《練勇芻言》卷五:“身貴硬健而輕活,腰要扎得極緊,頭項肩膊兩腯均要極緊。”此處的“硬健”指身體硬朗康健。
“飽健”在《朱子語類》中僅一見。程碧英(2011)指出:“飽健謂凈利飽滿強健。”[12]甚是?!帮枴北玖x為“吃足”,與“饑”相對?!对姟ば⊙拧?zhí)競》:“既醉既飽?!薄帮枴庇小帮枬M”義,《朱子語類》中與“飽”組合表示“飽滿”義的詞有“飽足”“飽滿”等,如卷第十六:“如饑之必欲食,渴之必欲飲,皆自以求飽足于己而已。”[2]335又卷四十二:“蓋內(nèi)外無怨,是個應處,到這里方是充足飽滿?!盵2]1070“飽”又指“精神飽滿”,如《左傳·僖公十八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p>
文例中“飽健”與“困乏”相對,“飽”“健”同義連文,義為“精力充沛”。“飽健”最早見于唐代,其后沿用,如唐房玄齡等《晉書·苻登載記》:“士眾從之,噉死人肉,輒飽健能斗。”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五十三清石成金《傳家寶》:“凡遇著好書、好光景、好飽健,安穩(wěn)身體,乃謂此即吾人莫大之福,何處去覓天上真人?”此處“飽健”用作名詞“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