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竹,彭 陳
(1.華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41;2.福建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學習黨的歷史,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雹倭暯剑骸对邳h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頁,第10頁。時值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契機,崇史學史的黨史學習教育不僅具有重要節(jié)點的紀念意義,更重要的是總結百年黨史的經驗教訓,保持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勢能發(fā)揮,實現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新時代教育目標。因此,系統(tǒng)深化、全面闡述黨史學習教育推進高校時代新人培育的現實依據和理論意義,提出其實現路徑,對于高校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辦學方向、從黨史中汲取規(guī)律和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新時代背景下,以黨史學習教育培育時代新人,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和永葆生機的必然要求,也是助推高等教育實現內涵式增長的必然選擇,更是促進新時代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題中之義,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始終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不放松,在推動社會革命的同時進行徹底的自我革命?!雹诹暯剑骸对邳h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頁,第10頁。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今朝旖旎風光秀,百年絕非蒼老,恰是風華正茂。黨史學習教育正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和永葆生機的重要武器。一方面,以史為鑒知興替,黨史學習教育推進黨自我革命。無論是政黨還是國家,在時代局勢的亂云飛渡中,能夠抓住的最大確定性其實是自身建設。黨史學習教育正是從黨史的寶貴經驗和深刻教訓中革新圖強,從自我深處找到強大的基礎和深厚的力量,以黨的初心和使命為價值標準進行自我革命,及時革新我們黨不適應履行歷史使命的因素,理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資源結構和初心使命。另一方面,以史為源資后人,黨史學習教育促進黨永葆生機。政黨的活力在于新鮮血液充實肌體,政黨的后勁在于培育優(yōu)秀接班人,政黨的生機在于自我革命、積極創(chuàng)新。在自我革命的基礎上培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黨一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永葆生機的重要法寶?;厥装倌?,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黨領導人民不懈奮斗的歷史,不斷從歷史學習中汲取合理養(yǎng)分,以黨史感召新人,吸引和培育勇?lián)姑?、腳踏實地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推進黨的偉大事業(yè)后繼有人、蓬勃發(fā)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現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fā)展。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6頁。相比于以往的高等教育發(fā)展目標,內涵式發(fā)展更加聚焦于教育內部的要素協(xié)調和質量提升,特別是高質量人才的培育?;厥孜覈叩冉逃挠四繕?,歷經了“又紅又?!钡臒o產階級革命事業(yè)的接班人、“四有新人”、“四個統(tǒng)一”的跨世紀人才、“四個新一代”、“時代新人”的演進過程。這些育人目標都是依據當時的世情國情黨情而做出的教育事業(yè)頂層設計,始終圍繞為黨和國家培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線,在歷時性上具有價值連貫性。即是說,高等教育唯有回答時代之問、培育時代新人才能完成自己的時代使命和歷史任務,教育需要以前瞻性的理念和行動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因此,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能夠對黨在各個時期的人才需求和教育要求進行系統(tǒng)整理,厘清貫穿其中的政治性與先進性、黨性與人民性要求,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理順內部要素結構提供價值指引。特別是在當前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中,黨史學習教育既是“回頭看”亦是“向前走”,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性問題的系統(tǒng)解答,是當下破除高等教育存在的工具主義、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傾向的有力武器,事關社會主義高校的辦學方向的根本堅持,是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時代新人之“新”在于新時代的歷史契機,是機遇與挑戰(zhàn)共在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危機與先機并存的中國發(fā)展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是責任與榮光俱有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這些歷史契機正是當下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時代使命。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zhàn)呼喚青年謀新篇。歷史表明,個人的榮辱興衰、是非成敗與社會進步、國家發(fā)展密切相關。大學時期是青年的情感心智、知識體系、三觀塑造的重要階段,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明辨時代演進真理,打破自我中心式的小格局,明白唯有緊緊依靠人民,依靠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才能勇立時代潮頭。新時代的危機與先機需要青年開新局。百年很長,是黨帶領人民一個世紀的艱苦奮斗;百年很短,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開篇。青年可以從黨史學習教育中筑牢信仰、信念、信心,勇?lián)y(tǒng)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的時代任務。新時代的責任與榮光召喚青年創(chuàng)新績。當前“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②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2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任需要青年擔當,中國未來的發(fā)展不是依靠學習他人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依靠青年的力量、民族的力量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青年可以從黨史學習教育中學會擔當,融小我于大我,為黨和國家的事業(yè)從勝利走向勝利再創(chuàng)佳績。
新時代呼喚時代新人,呼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45頁,第52-53頁。。時代新人是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具有精神力量、物質力量、實踐力量的新時代青年。黨史學習教育是以史警勉、武裝青年頭腦的清醒劑,也是以史育人、錘煉青年本領的教科書,更是以史明志、充實青年人生的營養(yǎng)劑,能夠從理想、本領、擔當三個層面推進高校時代新人培育,為黨和國家塑造“想干事”的奮進者、“有本事”的開拓者、“能成事”的奉獻者。
理想是時代新人的精神力量。所謂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能夠實現的對未來社會的美好向往和對人生的幸福追求”②吳潛濤:《正確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學含義》,《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4期,第5-9頁。,是存在于人的頭腦中的構想與愿景,最開始可能只是一個想法或念頭,而經過深思熟慮和反復推敲,其中合理程度越高越能夠成為理想。理想不是胡思亂想,理想因其“理”而具備實現可能性;理想必須存在于人腦中,理想因其“想”而彰顯主觀能動性。正是“理”與“想”的結合、實現可能性與主觀能動性的碰撞才造就了理想的熠熠生輝,淬煉了理想的磅礴精神力量。時代新人的理想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的中國前進方向,是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合理構想。因此,有理想是時代新人的首要條件,是精神上的“鈣”,是時代新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精神力量。
黨史學習教育是以史警勉、武裝青年頭腦的清醒劑。黨史學習教育緊扣時代背景,展演了國家救亡圖存和民族賡續(xù)傳承的宏大篇章;聚焦人物形象,展現了各個時代先進人物的鮮活樣貌;著眼革命事跡,展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傳奇史詩。如今青年成長于新中國國力富強之時,未親歷山河破碎、舉國悲憤之過往,難免以為幸福與生俱來,因而更需要從黨史學習教育中了解篳路藍縷、玉汝于成的黨帶領人民的艱苦奮斗歷程全貌。青年對黨史知之愈深,愈是震撼于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業(yè)不易,愈是感懷于當今美好生活的不易,為精神注入清醒劑。
黨史學習教育鑄就“想干事”的奮進者。作為清醒劑的黨史學習教育直接作用于時代新人的理想培育。誠如恩格斯所說:“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表現在人的頭腦中,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為感覺、思想、動機、意志,總之,成為‘理想的意圖’,并且以這種形態(tài)變成‘理想的力量’?!雹邸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8頁。百年前,初創(chuàng)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人是當時中國最先覺醒、最有理想的人,在國家風雨飄搖之際吹響了馬克思主義的集結號,理想指引自強不息的前進、理想給予逆風飛翔的力量,將“理想的意圖”實踐為“理想的力量”,終于證成了“偉大覺醒”的磅礴力量。思想就是力量,覺醒迸發(fā)偉力。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既是時代新人的精神力量,也是新時代的覺醒偉力,擁有此精神力量的新時代青年才能成為“想干事”的奮進者。
本領是時代新人的物質力量。所謂本領,指的是人的體力、智力、德性的總和,其不僅是人安身立命的綜合素養(yǎng),更是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yè)靠本領成就。廣大青年要自覺加強學習,不斷增強本領。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45頁,第52-53頁。本領有基礎層面,也有專長層面?;A層面的本領是為人處世、自力更生的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專長層面的本領是深耕一隅、精研一道的專業(yè)能力、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每個人一生都在不斷錘煉自身本領,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本領的應用,新時代要求時代新人既有基礎本領,更要有專長本領,特別是創(chuàng)新能力。有本領是時代新人的素質要求,是時代新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物質力量。
黨史學習教育是以史育人、錘煉青年本領的教科書。黨史學習教育為青年學習本領提供榜樣典型,本領過硬的中國共產黨人遍布各行各業(yè),陳望道對翻譯事業(yè)的孜孜以求、錢學森在科學領域的巨大貢獻、屠呦呦于醫(yī)藥行業(yè)的顯著成就等都是青年本領學習的楷模。黨史學習教育為青年運用本領提供價值指引,“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06頁,第416頁。,黨史“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主線教育青年將本領用于實干、用在正道、服務人民。黨史學習教育為青年創(chuàng)新本領指明根本遵循,百年黨史中無論是理論創(chuàng)新還是實踐創(chuàng)新,始終遵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三個有利于”為評價標準。青年對黨史的理論知識知之愈深,愈是啟迪本領的學習,愈是渴望于自身本領的增長。
黨史學習教育打造“有本事”的開拓者。作為教科書的黨史學習教育直接作用于時代新人的本領培育。青年人正處在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yè)靠本領成就的觀念,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45頁。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青年通過理解黨史進程,學習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青年可以研判時代潮流,掌握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本事;青年能夠把握時代主動,開拓自身專業(yè)領域的創(chuàng)新能力?!跋敫墒隆毙枰浴坝斜臼隆睘榈讱?,從老一輩共產黨人手中接過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接力棒,成為“有本事”的新時代開拓者。
擔當是時代新人的實踐力量。所謂擔當,是指人勇于承擔,并愿意付以行動和負擔責任,是高尚的精神品質,更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主體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將擔當的內涵高度概括為“擔當就是責任”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06頁,第416頁。。擔當可大可小,個人的“小擔當”匯聚成為集體的“大擔當”,一起構成新時代的磅礴擔當力量。在新時代,時代新人擔當的是民族復興大任,集合理想的精神力量、本領的物質力量于擔當的實踐力量。有擔當是時代新人的價值旨歸,是時代新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實踐力量。
黨史學習教育是以史明志、充實青年人生的營養(yǎng)劑。黨史學習教育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能夠到達以情動人的教育效果;黨史學習教育具有強大的說服力,能夠達到以理服人的教育效果;黨史學習教育強大感召力,能夠達到以志引人的教育效果。青年學子的生活范圍大部分以學校為中心,對于社會的參與感、連結感、“主人翁”意識需要進一步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為青年塑造古今、家國、群己的連結感,在歷史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自我的生成性實踐,對自我認知進行全面性延展,誠如馬克思所言:“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易變的絕對運動中。”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39頁。青年對黨史知之愈深,愈是希望進一步充實自己的人生,愈是具有承擔大任、志存高遠的勇氣。
黨史學習教育淬煉“能成事”的奉獻者。作為營養(yǎng)劑的黨史學習教育直接作用于時代新人的擔當培育。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體悟中國青年擔當力量的薪火相傳,深入理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少年強則國強”、“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造青春之國家”、“青年興則國家興”的時代大任。特別是革命前輩英勇在前,青年一輩自然效仿?lián)?,融個人發(fā)展于國家發(fā)展之中,融個人進步于社會進步之中,為個人成長賦予時代使命。鐵肩擔道義,黨史學習教育將青年“想干事”的奮進和“有本事”的開拓集結于“能成事”的奉獻,為新時代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對于時代新人的培育,需要從應然上理順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意義,更要從實然上發(fā)揮黨史學習教育的現實價值。對此,通過守正創(chuàng)新、分類研究、制度完善等路徑,全面提升黨史學習教育培育時代新人的實效性、針對性、制度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雹倭暯剑骸栋阉枷胝喂ぷ髫灤┙逃虒W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高校的根本方向,政治屬性是高校的鮮明底色,牢牢堅持黨的領導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高校要堅守的正道、大道。因此,以守正為前提,以創(chuàng)新為重點,以黨史學習教育與生俱來的政治性為底色,加之內容、空間、話語的創(chuàng)新,通過黨史學習教育的落細、落小、落實,達到時代新人培育的入腦、入心、入行效果。
高校時代新人培育要加強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建設。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非常豐富,在歷時性上凝結了黨從弱小走向強大、國從破碎走向富強、民族從蕭瑟走向復興的百年奮斗;在共時性上涉及了理論與實踐、政治與經濟、國家與民族等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現實性上也面臨著暗流涌動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因此,高校時代新人培育可以從歷時性、共時性、現實性三個維度加強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建設。歷時性的內容建設要有邏輯,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為主線,加強黨史與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聯(lián)系,為學生搭建學習的邏輯主線和思維圖式。共時性的內容建設要有重點,加強對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等重要歷史文獻的學習,講清黨史重點問題、重大事件、重要人物?,F實性的內容建設要有斗爭,黨史本身就是一部充滿了斗爭的歷史,在黨史學習教育中不能坐而論道、紙上空談,而是要著眼現實問題,特別是對于歷史虛無主義和政治虛無主義的攻訐必須主動回應、重拳出擊。
高校時代新人培育要延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實踐空間。空間不僅是物質的場域,也是思維的意義地,更是人際互動的發(fā)生地。黨史學習教育的空間布局直接關系教育情景創(chuàng)設、教育意義生成、教育對象互動、教育方法采用、教育效果達成等諸多方面。因此,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延展其實踐空間,結合大學生社會生活實際,打造多層次、立體化的空間布局。黨史學習教育浸潤校園實體空間,在校園人文景觀布置中融入黨史元素,巧妙利用人物雕塑、文化長廊、教室成設、校史展館、校園廣場等實體空間展現黨史風貌,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浸潤式教育成效。當前,網絡空間已成為學生的精神棲息地,為了全面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作用場域,除了“青年大學習”、“學習強國”外,還要加強校園“兩微一抖”的內容發(fā)布、流量引導、實時監(jiān)控等網絡空間建設,用活新媒體技術,實現虛擬空間的文明素養(yǎng)與現實課題的黨史教育有機結合。
高校時代新人培育要創(chuàng)新黨史學習教育的話語體系。話語體系包含思想理論、價值導向、文化傳統(tǒng)等基本內容,在人類的表意、解釋、接受、評價、認同等認知關系中發(fā)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因此,黨史學習教育的話語體系必須創(chuàng)新,也必然創(chuàng)新,要破除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霸權,打破學術上“言必尊西”的不良風氣,以“四個自信”指導話語體系的建構,具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歷史觀。黨史學習教育話語創(chuàng)新要守好經驗成就的論斷權,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的成就是全中國人民有目共睹的,中國國力的綜合提升、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需要外人的指手畫腳、妄加置評,對于黨史的經驗成就只有中國人民有資格進行評價和論斷。黨史學習教育話語創(chuàng)新要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解釋權,要主動解釋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基本問題,從歷史潮流大勢中作好理論闡釋。黨史學習教育話語創(chuàng)新要抓住概念術語的定義權,定義好革命、共產主義、實事求是等基本概念術語至關重要,這既是對經驗成就、歷史發(fā)展的觀念性總結提升,也是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性建構的根本工作,更是話語體系發(fā)展的底層邏輯生長點。
高校在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過程中依據學習研究的主體不同,對于內容、深度、任務、方式要有所區(qū)別。對于全體學生、社科類學生和學生黨員因材施教、量體裁衣,從最廣泛層面、專業(yè)研究層面、黨內教育層面進行設計,逐層遞進、逐步深入,有針對性地達成黨史學習教育的覆蓋廣度、學理深度和政治純度。
在最廣泛層面上,面向所有在校學生,拓展黨史學習教育的覆蓋廣度。一方面,開展豐富多樣、形式多樣的校內實踐活動。充分運用建黨節(jié)、建軍節(jié)、國慶節(jié)、清明節(jié)等具有紀念價值的法定節(jié)日,以及“五四運動”、抗美援朝勝利等具有紀念意義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將其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契機,通過開展黨史知識競賽、黨史專題報告會等內容豐富的教育活動,有助于大學生充實精神生活、提升思想境界,努力使自己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另一方面,形成內外聯(lián)動、相互補充的實踐活動模式。高校可以加強與紅色紀念館、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單位等場所建立實踐教學基地,使大學生在實踐活動當中將嚴肅的教育內容轉換為生動的教學內容,將抽象的黨史理論知識轉換為切身的思想觀念,并潛移默化地滲透在大學生的內心深處,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
在專業(yè)研究層面上,面向社科類學生,挖掘黨史學習教育的學理深度。黨史學習教育的豐富度一方面隨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繼續(xù)奮發(fā)有為而拓展,另一方面也有賴于對黨史細節(jié)的深入挖掘,需要依靠專業(yè)的學生、教師、學者進行學理探索。特別是對于社科類的大學生而言,不僅要有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的理想,更要有腳踏實地的學術耕耘,需要做到爬梳黨史文獻,實事求是地閱讀黨史;探賾黨史重點,有的放矢地研究重點問題;索隱黨史細節(jié),以問題意識地創(chuàng)新考察;揭橥黨史主線,與時俱進地為現實提供借鑒。
在黨內教育層面上,面向青年黨員,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政治純度。大學生黨員是大學生中的佼佼者和先行者,是大學生中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是旗幟鮮明講政治的擔綱者。對大學生黨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注重以政治素養(yǎng)培育為抓手,充實政治認知,對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達到充分領會端正入黨動機;催化政治情感,統(tǒng)一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政治情感;引領政治認同,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塑造政治信仰,形成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
制度化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石和根本保障,黨史學習教育也要進行制度化建設,從“強運動型”向“強制度型”轉變,通過立法立規(guī)、建章立制長效化、常態(tài)化解決黨內有關問題、加強黨的有關建設的實踐模式。①陳榮武:《黨史學習教育的歷史考察與發(fā)展路向》,《思想理論教育》2021第3期,第76-82頁。在以黨史學習教育推進高校時代新人培育的實踐中,可以通過高校領導制度、師德師風制度、“三全育人”機制等方式加以完善。
以高校領導制度保障黨史學習教育的戰(zhàn)略性制度地位。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黨對高校的領導制度,是新時代背景下堅持黨對高校領導權的重要保證。高校黨委應當注重政治建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發(fā)揮高校黨組織的功能效用,以服務全校師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導向,建立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委教師工作部統(tǒng)籌協(xié)調、相關部門協(xié)調推進的工作機制,各部門齊抓共管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全方位調動各方力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與時代新人培育的任務有效結合起來,保證高校始終以時代新人培育為動力、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
以師德師風制度健全黨史學習教育的規(guī)范化制度運行。新時代在全社會尊師重教方面提出的要求比以往更高,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提出的要求也比以往更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雹倭暯剑骸对谌珖鴮W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教師隊伍的文化素養(yǎng)和專業(yè)水平將直接決定時代新人的培育成效,換言之,教師隊伍的道德素質和精神面貌對學生厚植愛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唯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教師隊伍方能培育敢想、敢為、敢擔當的時代新人。因此,高校要從源頭抓起,在教職工的入職之初,便做好黨史的宣傳引導和理論教育,通過開展咨詢服務、社會調查等教育實踐活動,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鑄造優(yōu)良高尚的師德師風,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正確地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把學生培養(yǎng)成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以“三全育人”機制促進黨史學習教育的常態(tài)化制度發(fā)展。“三全育人”視域所培育的人是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抱負的“有理想”的人,是切實解決重大理論實踐問題的“有本領”的人,是對個人、家庭、社會的發(fā)展勇于擔責的“有擔當”的人。因此,以“三全育人”機制促進黨史學習教育的常態(tài)化制度發(fā)展,不僅要在黨史學習教育的知識目標上進行深化拓展,還要在教育對象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場、綜合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過程進行管理;不僅要加強社會、政府集高校在黨史學習教育資源的挖掘和開發(fā)中的協(xié)調合作機制,還要全面整合各類教育資源,逐漸形成多維主體人才共育的合作關系,以培育擔任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