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華
針對這個命題,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音樂學習與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有什么聯(lián)系?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可以為各學科的學習過程提供基本原則和合理途徑,音樂學習也不例外。學生可以在馬克思主義社會方法論的學習過程中汲取養(yǎng)分,把馬克思主義社會方法論落實到音樂學習中,運用社會科學方法論來指導、啟發(fā)音樂學習。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相當強的學科,音樂學習離不開實踐。因此,學生在進行音樂學習和音樂研究的過程中,應該認真學習和踐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以下是筆者在音樂學習中結合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之“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這一指導思想與學術觀點提出的認識。
正如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中所闡述的“實踐的需要是理論研究的出發(fā)點”“實踐也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和發(fā)展理論”,這要求人們在實踐中發(fā)展理論,并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在學習過程中,如何平衡實踐與理論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課題,尤其是在音樂學習中,這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筆者所在的小提琴表演專業(yè)的學生在專業(yè)課上得到教師的指導,與同學交流時汲取別人的經驗,這都是直接拿來的知識與經驗,但并不能夠確定這些知識與經驗是否適合自身,因此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來篩選、體驗,摸索適合自己的方法。同時,通過大量的練習,不斷總結經驗、糾正錯誤,學生能夠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練琴方法和具有個人特色的理論體系。探索自己的演奏風格如同探索自己的穿衣風格,看多了穿的衣服,便能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適合什么。而演奏風格便是在聽了許多演奏家的演奏,結合自己的性格與喜好,在每一次的練習中慢慢形成的。學生要在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指導下采取科學的方法,深化對曲子所蘊含的思想與情感的理解,并使之貫穿于演奏練習的始終。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瓶頸”,感覺一首曲子即使經過大量的練習,也沒有取得進步。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如果依舊使用原來的那套理論來指導演奏練習,即使花再多功夫,也不會有質的提升,甚至還會出現(xiàn)倒退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學生在演奏練習過程中忽略了理論的指導,一門心思只關注手上的感覺,舍不得停下來思考或是閱讀相關的書籍,以獲得新的認知、感覺。音樂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理論和感覺相互轉換的過程,學生要通過教師的口頭敘述、書本的理論知識,不斷充實和豐富感覺,然后通過大量的練習實踐把感覺轉化成屬于自己的富有個性的音樂理論體系。兩者間的平衡處理得越好,其藝術造詣就越高。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中的基本原理概論提到“事情的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事物發(fā)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在專業(y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碰到許多的困難,會感到氣餒、感到絕望,但要堅定信心,正如著名的鋼琴家郎朗所說的“彈琴有時候靠的是個人意志,意志力上去了,便能過去,若是意志力一下沒上去,那便彈不過去”。因此,學生要有堅定的信念,深刻認識“事物發(fā)展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個技巧的熟練或是一個動作的連貫需要大量的練習,需要大量的思考與身體力行的體驗。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教師耐心細致的教導下,了解這個技巧或是這種聲音的感覺,然后通過自己反復的練習,深刻體會,把教師教導的東西變成自身的東西,從生疏到熟練,從沒有把握到有把握,從不好到好。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主張社會科學研究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在日常的演奏練習中,學生常常會盲目地重復同樣的動作、同樣的片段,沒有認真聆聽和審視自己演奏練習中的聲音與動作。這樣的練習不僅會導致事倍功半,還有可能造成練得越多問題越多。要想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技巧,學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聽覺監(jiān)督能力。也就是說,只有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才有可能提升演奏的能力。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這要求學生必須全神貫注、一絲不茍、刻苦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明確方向,有的放矢??梢赃@樣說,學生能夠準確地提出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半的問題。音樂學習中的練習,不在于練習了多少,而在于有效地練習了多少。
將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應用到音樂學習上,就是要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學習音樂演奏的人都有自己鐘愛的演奏家,往往在學習新的曲目時,都會自覺地聽一聽自己所鐘愛的那位演奏家演奏的音頻,揣摩一下那位演奏家的特色和技巧,無意識地借鑒與模仿甚至是復制那位演奏家的音色、風格和音樂處理方式。但如果是這樣,便走進了一個模仿的怪圈,難以成就自我的風格。當然,模仿是音樂演奏學習起步階段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一味地沉浸于模仿中,自身演奏出來的音韻和音色自然會帶有很強烈的模仿痕跡,表現(xiàn)不出自己對曲子的理解,讓演繹失去了靈魂。在演奏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應該抱有清醒的認識,要勇于解放思想,自覺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不能因為鐘愛那位演奏家,就被那位演奏家的演奏特色制約。任何一位演奏家的演奏,都是學生學習的途徑,但絕不能單純模仿了事。每一位演奏家的音頻,都只是一個參考,是這個音樂作品眾多演繹方式中的一種。因此,學生必須解放思想,深入理解作曲家和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內涵,然后基于自己的經歷、個性等探尋適合自己的演繹方式。當今信息傳播迅速,學生要更重視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傾心演奏屬于自己的聲音,衷情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主張要分清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在學習或練習的過程中,學生要抓住主要矛盾,選對方向。小提琴演奏十分復雜,不僅需要左右手的配合,還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進行分析、鑒賞、鑒別。學生在日常的練習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就要找出問題的主要原因(即主要矛盾),是左右手的問題,還是思維或意識沒有跟上的問題,抑或是對曲子的理解問題。在這個基礎上,學生還需要分析這個問題中的核心問題(即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如果是左手的問題,學生就要分析出是左手的起落指、音準的把握問題,還是左手揉弦的問題;倘若是右手的問題,學生就要分析出是弓壓與弓速的選擇問題,還是接觸點的選擇問題。當然也有可能是左右手配合的問題,那么學生應該抓住左手,讓左手先行于右手,右手配合左手??傊瑹o論在學習還是工作中,學生都要堅持重點論,抓住問題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加以解決。
馬克思主義社會系統(tǒng)研究方法在音樂學習中的應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和豐富的內涵,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和開放性四個基本原則,彼此之間是相互關聯(lián)、互為作用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馬克思在研究協(xié)作時提到“協(xié)作是‘許多力量融合為一個總的力量而產生的新力量’”“如果我們把數(shù)學上整體等于它各部分的綜合這一原理應用于我們的主題上,那就是錯誤的”。這就告訴人們,協(xié)作整體性的重要性。在音樂學習中,學生會有許多需要與他人協(xié)作的音樂體裁,如奏鳴曲、協(xié)奏曲或獨奏。筆者在學習小提琴演奏時,深刻感受到了馬克思所說的“協(xié)作產生的新力量”。樂團里有十多把甚至二十把大、中、小提琴演奏,當這么多把大、中、小提琴演奏同一個旋律的時候,不單單是數(shù)量或音量的疊加,還會產生另一種新的聲音、新的感覺。在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返淖詈笠粋€樂章中,小提琴先獨奏一遍,后面便是所有的大、中、小提琴合奏同樣的旋律,在這里個體與整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樣的旋律,小提琴獨奏時,更多的感覺是纏綿、優(yōu)美,像是一個人在娓娓地敘述、深情地懷念真摯的愛情;而在合奏中,大、中、小提琴演奏的音域更加寬廣、宏大,不再是單純的敘述,而是衷情地演繹一首旋律悠揚、直透心靈的頌歌,宛如后人追憶和感嘆他們感情的真摯,歌頌他們對愛情的堅貞。在進行樂團演奏時,學生必須把自己的演奏融入集體,讓多把大、中、小提琴演奏的聲音融為一體,如同一把提琴演奏的聲音。
結構是系統(tǒng)中諸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要素之間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結合方式等。結構對音樂作品來說十分重要。因此,學生在接觸一個新的音樂作品時,首先要分析作品的結構,了解各個部分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演繹作品。在演奏一些比較大型的作品時,學生常常會在作品的中間部分感到迷茫,甚至失控。這是因為學生進行演奏練習時,常常把注意力放在某些片段、某些技術困難的地方,而忽略了對作品整體結構的把握。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應該停下來對該作品的結構進行認真細致分析。如一些使用奏鳴曲式的作品,若能把握好它的呈示部、發(fā)展部、再現(xiàn)部分別在哪里,同時準確把握它們之間的連接段,學生就能從整體上把握這個作品,順利地畫出這個作品的黃金分割點,找到這個作品的高潮點,從而更好地完成作品。
馬克思主義系統(tǒng)論認為事物整體總是呈現(xiàn)出高低、前后的不同層次。音樂作品中層次性的體現(xiàn),更多的是聲音的對比,如強弱的層次對比、音樂色彩間的對比。這一組一組的對比,分得越細致,作品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就越好。如強與弱的對比,并不是單純的只有強和弱兩種選擇,這兩者之間還有中強、中弱這樣的過渡層次。同時,還有遠、近的聲音感覺,這在繪畫中十分常見,而繪畫與音樂都隸屬藝術這個范疇,兩者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在音樂中,遠近層次體現(xiàn)在聲音的模糊與清晰、很強或是很弱,若是能把這種層次表現(xiàn)出來,聲音會有很強的畫面感。音樂世界的歷史系統(tǒng)是作為若干層次而存在的。例如,西方音樂的歷史長河大致分為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及近現(xiàn)代音樂時期。正如這些時期的分布一樣,每個時期的音樂特征與音樂的訴求是不一樣的,而且在各個時期的不同時段中,它們也是不一樣的。學生在分析音樂作品時,要明確該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間是在該時期的前期、中期還是后期,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曲家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等內涵。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科學、創(chuàng)新的,它為社會科學提供根本的方法論指導。音樂學習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所以在音樂學習中,學生可以借鑒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反復實踐,總結理論,再落實到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