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6月7日報道(鏈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2-06/07/content_25921660.htm)當前,“三夏”生產正在全國展開,各地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大力推廣高效新型農機,裝備性能更趨綠色、智能,力促夏收提質增效、顆粒歸倉。6月4日發(fā)布的小麥機收進度顯示,全國已收獲小麥1.21億畝,連續(xù)兩天日機收面積超過2000萬畝,夏糧主產區(qū)小麥收獲進度加快,目前已過四成。為保證夏糧顆粒歸倉,助力農戶增產增收,各地紛紛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提供精準服務,做好夏糧機收跨區(qū)作業(yè)組織和服務,為糧食豐產豐收做好保障。
農民日報客戶端6月5日報道(鏈接http://fx.farmer.com.cn/share/news/detail_index.html?contentType=5&contentId=34746&cId=0&we-media=1&fromFlag=2)近年來,農業(yè)農村部將糧食機收工作重點放在機收減損上,各地機收減損意識不斷增強。去年在山東舉行的國際糧食減損大會上,農業(yè)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三大主糧作物之一的小麥機收率達到97.49%。意味著以2021年糧食產量為例,我國夏糧機收損失率降低一個百分點,可增加糧食產量125萬噸。隨著三夏麥收的全面展開,當前濰柴雷沃服務力量正在各夏糧收獲區(qū)域嚴陣以待,2200輛服務車與4500名服務隊員,將保障各類機具高效運行,與機手共同達成“機收減損”的目標,確保夏糧應收盡收、顆粒歸倉。
《人民日報》6月10日報道(鏈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06/10/nw.D110000 renmrb_20220610_2-18.htm)從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揮鐮割麥,到現在農機“長眼睛”“裝大腦”,麥收速度不斷刷新,鄉(xiāng)親們收麥方式的變化見證著農業(yè)機械化的發(fā)展。天上飛著無人機、地上跑著大農機,我國農業(yè)生產已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進入了機械化為主導的新時期。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我國冬小麥97%以上都靠機收,其中30%為跨區(qū)機收。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升,農機作業(yè)服務提質擴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提升農業(yè)經營效益和競爭力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農機更給力,種地就能更省力。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機縱橫馳騁,農民辛勤耕耘,農業(yè)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美麗畫卷將更加色彩斑斕。
南方網6月18日報道(鏈接https://opinion.southcn.com/node_cca1d2dd92/dbe11eb30e.shtml)農業(yè)農村部最新小麥機收進度顯示,截至6月17日,全國已收獲小麥2.75億畝,夏糧主產區(qū)小麥收獲進度過九成,全國夏糧生產豐收在望。夏糧由“豐收在望”到“豐收到手”,離不開農業(yè)機械化助力。據新聞聯播報道,小麥機收損失降低一個百分點,就能挽回糧食25億斤以上。要加快科技賦能農業(yè)機械,大力推廣機收減損技術,推進聯合收割機更新換代,加強農機手操作培訓,確保糧食收割在“適收期”,多挽回一斤是一斤,做到顆粒歸倉。同時,要全面提升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力,注重科技與生產深度融合,引導科研人員瞄準農業(yè)關鍵環(huán)節(jié),將科學技術、措施、成果落地到產業(yè)上,轉化為農業(yè)生產力,為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經濟網6月24日消息(鏈接http://www.ce.cn/cysc/sp/bwzg/202206/24/t20220624_37792207.shtml)據農業(yè)農村部消息,截至6月21日,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江蘇、陜西、山東、河北、山西等9省已收獲小麥3.01億畝,收獲進度達99.2%,全國大規(guī)模機收基本結束。據悉,今年全國“三夏”小麥大規(guī)模機收從5月28日全面展開,由南向北快速推進。60多萬臺聯合收割機、80多萬專業(yè)收割機手奮戰(zhàn)在麥收一線,累計機收面積2.98億畝,收獲機械化率超過98%,為將“豐收在田”轉化為“豐收在手”提供了機械化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