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國良
在2021 年末有這樣一則消息,引起了諸多科研人,尤其是“傳感”人的注意:美國斯坦福大學John P. A.Ioannidis 教授團隊發(fā)布了第3 期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1),陳志超教授入選“2020 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同時也入選“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
陳志超,是誰?他是深圳技術大學聚龍學院的特聘教授,也是生物及化學傳感領域的探路人。在感興趣的領域,奮斗了20 年的陳志超,在面向醫(yī)療可進入肉體分布式測溫系統(tǒng)、基于光纖布拉格光柵(FBG)的船槳應力實時檢測系統(tǒng)、基于FBG 的牙齒咬合力測量系統(tǒng)研究、基于FBG-FP 腔的光纖聲波探頭研究、面向海洋探測準分布式光纖壓力傳感器等領域,均取得了不斐的成績。
當然,在諸多研究成果中,基于光纖光柵鋰電池熱失控預警系統(tǒng)的研究是他極為看重的,因為,這項研究,與汽車電池的安全息息相關。
在陳志超教授的認知中,安全是新能源發(fā)展的重中之重,作為新能源發(fā)展的代表,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安全一直備受關注,于是,陳志超教授帶領團隊,進入了探索模式。
項目首先探究了薄片制造工藝,通過旋涂法制備薄膜,將光纖布拉格光柵排布在薄膜中,封裝制成玻片傳感器,不僅有效地保護了光纖,還便于傳感器的排布。經(jīng)過處理使其固化制成300 微米到400 微米的薄膜,薄片式的傳感器體積小且薄,所需空間少,能夠更加方便地應用于電池組中,且不會對電池組排布造成影響。
同時項目基于長周期光纖光柵原理探究在空間級聯(lián)的長周期光纖光柵,能夠檢測電池表面的曲率變化大小進而判斷電池鼓包情況。在同一根光纖同一位置旋轉角度寫入了多個不同周期的光柵,由于有著不同的傳感方向,因此能夠實現(xiàn)識別多方向曲率,并能夠根據(jù)長周期波長漂移大小判斷曲率的大小。
陳志超教授(右三)和其他專家合影
最后通過光纖光柵解調儀,采集傳感器所監(jiān)測到的鋰電池溫度以及曲率信號,經(jīng)過處理可實現(xiàn)溫度曲率的數(shù)據(jù)化顯示,同時通過在上位機軟件中設置閾值,能夠有效的對鋰電池狀態(tài)進行判斷以及預警,這種傳感器在鋰電池安全監(jiān)測方面有著極高的應用價值。
每一位科研人,都扛起了時代的責任與使命。陳志超教授,亦是如此。如果說,生物及化學傳感探索,是陳志超的探索領域,那么,推動產(chǎn)學研合作,同樣是他的奮斗目標。
“與企業(yè)攜手,不僅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還可以加速成果轉化,激發(fā)更多創(chuàng)新的火花?!彼裕闋柼仉娮樱ㄉ钲冢┯邢薰?、北京華夏光谷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浩源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太辰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都是他們的合作伙伴。在合作的過程中,人才培養(yǎng)、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都得到了很好的實現(xiàn)。
這就是陳志超,一位鐵肩扛責的科研人。未來,他將繼續(xù)帶領團隊開拓進取,砥礪前行,用更多的科研成果,為中國的科技發(fā)展,添磚加瓦,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