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海英,胡振全,沙學平
(遼寧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1)
嫁接育苗是利用接穗與砧木結合部位形成層薄壁細胞的再生能力,使二者在結合部位形成愈傷組織并分化出輸導組織,并使輸導組織聯(lián)通,實現水分、養(yǎng)分運輸通暢,使兩種植物形成一個新的植株的育苗方法。供嫁接用的枝和芽稱為接穗,承受接穗的植株叫砧木。以枝條作接穗的稱為枝接,以芽作接穗的稱為芽接。
嫁接時選用的接穗,都采自發(fā)育程度較高的母樹,具有穩(wěn)定的遺傳性,能保持品種的優(yōu)良性狀。接穗受砧木遺傳性狀的影響比較小,母樹原有的優(yōu)良特性能繼續(xù)被接穗保持。砧木對接穗會產生生理影響,可增強接穗品種的適應性和抗性,從而提高嫁接苗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甚至起到改良品質的效果。從發(fā)育程度上來看,嫁接所用接穗都處于成年期;砧木有發(fā)達的根系,能提供其旺盛生長所需要的充足養(yǎng)分,因此嫁接苗常較實生苗明顯提早開花、結果。對于扦插、壓條、分株不易繁殖的樹種品種,都可用嫁接繁殖。嫁接所用的砧木可用種子繁殖,易獲得大量的砧木,繁殖系數大。
小葉白蠟又名小葉花曲柳,為木犀科白蠟樹屬落葉小喬木或灌木,產于華北地區(qū)及遼寧、安徽、四川等地,遼寧省主要產于遼西地區(qū)[1]。喜光,耐干旱瘠薄,較耐寒,稍耐陰,常在土層較薄處及陡坡生長。喜鈣質土,多見于雜木疏林地及石灰?guī)r山地的陰坡[2]。樹皮灰色光滑,奇數羽狀復葉,對生,小葉5(3~7)片、卵圓形或菱狀卵形、邊緣具鈍鋸齒[3]。圓錐花序生于葉腋及當年生小枝頂端,后于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花瓣4,花白色帶黃綠色[4]。翅果倒披針形或倒卵狀長圓形?;ㄆ?月,果期9月[5]。
小葉白蠟是白蠟樹屬少有的有花冠的樹種,5月初開花,正是城市開花喬木短缺的季節(jié),樹形優(yōu)美、樹干端直、枝葉繁茂,圓錐花序大而豐滿、花序頂生、花繁如雪,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6]。因此,掌握小葉白蠟嫁接與管理技術對于推廣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可從外地外圃調入粗度3 cm以上的美國花曲柳作砧木,栽植株行距均為1~1.2 m,可在前一年10月末定植,便于第二年4—5月進行硬枝嫁接;也可在翌年4月初定植,5月上旬進行嫁接。也可直接利用圃地原有胸徑3 cm以上的美國花曲柳作砧木,按株行距1.2 m×0.6 m進行留株。
準備芽接的砧木,可在4月或10月進行斷砧處理,砧木預定高度為1.0 m或1.5 m;準備4—5月進行插皮接的砧木不必提前斷砧,準備硬枝劈接的可在4月、10月進行斷砧處理[7]。
嫁接前可對砧木進行造形。獨干形斷干高度1~1.2 m,斷干頭數2~3個。雙干形斷干高度同獨干形,斷干頭數4~6個。3~5個主干的,斷干高度0.8~1.3 m,斷干頭數7~9個。具體斷干數依據樹上發(fā)生分枝的實際情況確定。斷干時按圓頭形、扇形或叢狀形整形。
2月上旬至4月初,從3年生以上小葉白蠟樹上剪取一年生枝條,要求枝條充分木質化、無干枯、無凍害、粗度大于3 mm,存于0℃以下場所,如山洞、冷窖、菜窖中,并混埋于沙中,沙子含水量25%左右。亦可存于冰箱中,溫度控制在5℃以下。嫁接前20 d抽取少量接穗,插于水瓶中觀察萌芽情況,以確定是否可用于嫁接。為確保嫁接成活率,最好在嫁接前24 h將接穗基部2 cm伸入冷水中。
4月上中旬適宜采用劈接法進行嫁接。削接穗:接穗采用1年生枝,穗長5~6 cm,保留2~3個健壯的芽,先在頂芽上方0.5~1 cm處剪斷,剪口為平口,然后在芽下方1 cm處向下削2個對稱的偏楔形削面,長1.5~2 cm。斷砧木:砧木上萌發(fā)枝條的保留長度為5~6 cm,在橫斷面正中心垂直向下剪一個長2 cm左右的剪口。插接穗:將已經削好的接穗厚的一側朝外插入砧木切口內,確保砧木和接穗一側的形成層對齊。包綁:用寬2 cm的塑料條嚴密纏綁接口。
砧木粗度為2.5~5 cm時可采用側劈接法嫁接。削接穗:削法和穗長同劈接法。斷砧木:在預定的高度處(如1 m或1.5 m)鋸斷砧木,在橫斷面相對應的兩側各剪1個距砧木外表皮約0.5 cm的切口,切口長2 cm左右。插接穗:將接穗插入砧木切口內,削面厚的一側朝外,漏白2~3 mm,形成層要對齊。包綁:用寬3 cm左右的塑料條嚴密綁扎接口,確保接穗的削面和砧木斷面切口不漏縫隙。
切接適宜于4月下旬進行。削接穗:接穗長5~8 cm,帶2~3個芽。削穗時削成長、短2個切面。第一刀從最下一個芽的背面或側面向內切,切面長2~3 cm,需削除部分木質部,且內切深度不應到髓部。第二刀削成一個呈45°、長0.5~1 cm的短斜面,在已削好切面的對側下刀。斷砧木:砧粗0.5~2 cm,在適當長度處剪斷,修剪砧木并削平切面,用刀在切面?zhèn)炔枯p輕削一下,露出形成層,然后從另一側稍帶木質部垂直切下,深度2~3 cm。插接穗:接穗削好后把長削面向內插入砧木切口中,使接穗與砧木形成層對齊。為了促進接穗和砧木愈合,可在接穗削面上端露白約0.2 cm。包綁:將砧木切口皮層包在接穗外,用塑料薄膜帶由下向上將砧、穗綁扎好。
插皮接適宜的嫁接時期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削接穗:接穗長5~6 cm,有2~3健壯的芽,削成長2~2.5 cm的馬耳形單斜面,厚0.3~0.4 cm,削面超過髓心且平、直,接穗背面末端削1個0.5~0.6 cm的小斜面。斷砧木:在高1.2 m或1.5 m處切斷砧木,要求切口平滑。插接穗:將削好的接穗插入砧木木質部與韌皮部之間,接穗的長斜面朝著木質部,且貼緊木質部,接穗上端留白。包綁:用寬2~3 cm的塑料布封纏接口與砧木斷面,包綁要嚴密,否則水分散失影響成活率。
嵌芽接適宜的嫁接時期為5月上中旬,接穗未離皮時。削芽片:在接穗芽上部1 cm處,用刀呈20°角向下稍帶木質切至芽下部1 cm處,再在芽下部1.5 cm處呈30°角向下切1刀與上刀口相交,取下芽片,芽片長1.5~2 cm左右。砧木切口:距主干1~2 m的預定高度處,在旁側削1個深2~3 mm、長1.5~2 cm的嵌槽。貼芽片:將削好的芽片緊貼于砧木切口上,并使二者形成層對齊。包綁:用寬1 cm的塑料條由下至上纏綁接口,注意要密封好。此外,芽應外漏。
使用的嫁接刀要鋒利,確保切削砧、穗時不撕皮,不破損木質部,利于成活。砧木與接穗的切面要平整光滑,保證砧木與接穗切面緊密結合,便于成活。為了盡快形成愈傷組織并分化成各組織系統(tǒng),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一定要對齊,以促進上下部的養(yǎng)分和水分運輸。嫁接時操作速度要快,切面在空氣中暴露時間短可減少切面失水,易于成活。接穗和砧木形成層的接觸面大、接觸緊密,利于輸導組織聯(lián)通,成活率也高。砧木與接穗切面保持清潔,不被泥土污染,可提高成活率。為了促進切口愈合,綁扎時不能露出嫁接部位,綁扎松緊應適度,不能被雨水淋入切口。將嫁接部位與接穗用塑料袋套上,可降低水分散失,促進愈合。
芽接在嫁接后14 d檢查成活率,枝接在嫁接后20~30 d檢查成活率。芽接的接芽芽體、芽片呈新鮮狀態(tài)并開始膨大為成活,若接芽干枯、發(fā)黑則表明未成活。枝接成活后接穗上的芽新鮮飽滿,并逐漸膨大、萌發(fā)生長,若接穗上的芽干枯、發(fā)黑、腐爛表明未成活。
插皮接、劈接和切接,嫁接后可用塑料條封纏接穗上剪口及四周表皮,但芽需外漏。這樣有利于接穗和砧木接口處保濕增溫,也有利于愈合。
芽接檢查成活率后要及時剪砧,促使接芽萌發(fā)。5月上旬嵌芽接,接芽可在當年萌發(fā)抽梢,待到接芽長至3~5 cm時在其上部1~1.5 cm處剪斷砧木。
當接穗上方芽萌發(fā)長至20~25 cm時割斷綁條,進行解綁處理。解綁要選無風天或風小天。對于風害地區(qū)或地塊,采用插皮接時,需半解綁后重新綁扎斷面以下的砧樁,避免大風致使接穗從接口處脫落。過晚解綁易出現縊痕,過早解綁接口仍有被風吹干的可能。
嫁接成活后,當接穗上萌發(fā)的新梢長至25~30 cm時,為保證接穗新梢生長有充足的養(yǎng)分,需及時剪掉砧木上萌發(fā)的根蘗或萌條。若不除或晚除砧萌,接穗生長量小、水分和養(yǎng)分供應不足,易導致接穗干枯死亡。
嫁接成活后,病蟲害防治的重點應放在新梢萌發(fā)的葉片上,要及時向樹上噴灑2.5%溴氰菊酯類藥劑滅殺害蟲。同時也要注意嫁接口較大的傷口處,沒有愈合前可噴施50%多菌靈、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等,預防接口腐爛。
按照“適時適量、見干見濕、澆則澆透”的原則及時灌水,定期進行松土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確保田間土壤疏松、無雜草。新稍快速生長期可追施1次尿素,7—8月追施1次磷酸二氫鉀肥,促進當年萌發(fā)的新稍快速生長,提高木質化程度,增強抗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