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facility)系指進行放射性廢物處理、整備、貯存和處置的場所。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涉及核燃料循環(huán)前處理、后處理,核電廠,放射性同位素生產(chǎn)、核武器研發(fā)和核研究中心等許多企業(yè)和部門。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隨核設施和輻射設施的大小、放射性核素操作量和放射性核素類別的不同,差別很大。多數(shù)核廢物管理設施是核設施的配套設施,由企(事)業(yè)單位自營管理;少數(shù)核廢物管理設施是社會公用或有安全上有重大影響的設施。由地區(qū)或國家經(jīng)管(如核技術利用廢物庫和放射性廢物處置場)。我國現(xiàn)行法規(guī)標準將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列入核設施范圍,但從嚴格意義上說,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屬于輻射防護設施范圍。
設施類別
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名目很多,可分為廢物處理設施、廢物整備設施、廢物貯存設施和廢物處置設施等。
廢物處理設施
如:廢氣凈化裝置,廢液凈化裝置,廢液蒸發(fā)裝置,廢物焚燒裝置,廢金屬熔煉設施等,有的工藝比較復雜,設備較大,安全性要求較高,有的相對簡單。
廢物整備設施
如水泥固化廠、瀝青固化廠、塑料固化廠、玻璃固化廠,密封廢放射源打開分揀重新包裝設施,超壓產(chǎn)生的餅塊灌水泥漿裝箱(桶)設施;α廢物重新分揀包裝設施等;這類設施規(guī)模大小不等,有的安全性要求很高,如玻璃固化廠由厚壁混凝土鑄成,完全需要遙控操作和維修。
廢物貯存設施
核設施和大型核研究中心一般都有自己的廢物貯存設施,包括廢液貯存庫和固體廢物貯存庫。廢液貯存庫要嚴防泄漏,一般說來,廢液貯存庫建設標準比固體廢物貯存庫高。對于核技術利用,我國政府要求各省、市、自治區(qū)設立集中的核技術利用廢物庫,現(xiàn)在全國已建立了31座核技術利用廢物庫。
廢物處置設施
不同類型的廢物應選用不同的處置設施。廢物處置設施有深地層處置庫、中等深度地質(zhì)處置庫、近地表處置庫和極低放廢物填埋場等。
重要作用
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是為主工藝服務的輔助設施,但是,它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沒有完備的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不能確保核設施和輻射設施的正常運行;沒有必要的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不能完成核設施和輻射設施的退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規(guī)定了放射性污染防治設施必須與核設施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三同時制度。
安全要求
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的選址、設計、建造、運行和退役,必須貫徹“安全第一”方針,確保工作人員和公眾不會受到不可接受的輻射照射,并且合理可達到的盡可能的低,保護環(huán)境不受影響和損害。
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要有足夠的輻射防護屏蔽;氣流、人流、物流有合理走向;設施內(nèi)有足夠的通風風量和換氣次數(shù)。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應保證運行安全,設有必要的監(jiān)測設備和控制措施(如防火滅火、防水淹、防噪聲、防雷擊等),制訂應急預案和做好應急響應準備。一般說來,廢液貯罐泄漏、焚燒爐爆炸等嚴重事故的概率是極低的,因為在設計和建造時采用了縱深防御措施,加上有嚴格的管理,但前蘇聯(lián)高放廢液貯罐爆炸事故是值得記取的教訓。1957年,前蘇聯(lián)南烏拉爾克什特姆(Kyshtym) 高放廢液貯罐發(fā)生爆炸事故。由于監(jiān)測設備的缺陷和受腐蝕,冷卻系統(tǒng)失控,溫度升高,水蒸發(fā),沉淀物蒸干,溫度達到300~350 ℃,引起爆炸,威力相當于70~100 tTNT 炸藥, 污染面積15 000~23 000 km2,撤出居民所受集體有效劑量約為1 300人·Sv, 留下居民所受集體有效劑量約為1 100人·Sv。這次事故屬于國際核事件分級(INES)的6級重大事故。
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應建立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有關人員應接受專門的培訓,包括安全文化的培養(yǎng)。
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應重視安保,設置有效的技保和人保措施。特別要加強對獨立的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的安保,如核技術利用廢物庫、近地表廢物處置場和極低放廢物填埋場等的安保,防止發(fā)生惡意襲擊、盜竊和無意闖入,造成設施的破壞或放射性物質(zhì)的丟失,傷害公眾和環(huán)境,給社會安定帶來不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