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瑛
甘肅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國高校(包括職業(yè)院校)范圍內展開了關于網癮的調查,結果顯示,所有中斷學業(yè)的學生中有80%是因為網絡成癮,可見高校生(包括職業(yè)院校)的網癮遠比想象中嚴重。分析原因,網絡環(huán)境、學生心理等多層次原因各占一定比例,本著以人為本原則,本文從網癮學生的心理成因作為切入點,以期使實際問題得到由內而外的改善。
網癮全稱網絡成癮,最初指沒有致癮物質作用的沖動上網行為、失控上網行為,有網癮的人多因過度使用網絡而體現出個體社會、心理功能受損的情況,在職業(yè)院校中的占比較大,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21年第4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前一年年末,我國網民規(guī)模已超9億,青少年網民的規(guī)模就占據其中的1/3,而這1/3的網民在全中國青少年當中已超79%的占比,可見青少年上網的人次之多已經到了不得不引起重視的地步。王立智[1]等人就西北地區(qū)職業(yè)院校的學生進行了網癮比例的走訪調查,得出結果表明網癮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在年級、專業(yè)、性別上沒有明顯的差異,但理科學生的網癮比例明顯高于文科學生,男生網癮比例要比女生大,低年級學生的網癮情況要重于高年級學生,且由于相關數據與此前研究學者的調查研究結果存在較大的差異,可見職業(yè)院校學生的網癮現狀還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此對于職業(yè)院校學生的網癮心理成因分析必須從多個角度展開,否則單一的問題溯源不能支持學校、教師干預網癮學生的心理問題。
網絡成癮之所以能稱作“癮”,可見其對人的危害程度是十分大的。很多學生對于網絡的迷戀表現得就如酗酒、賭博一般,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網絡,其上網的時間已經侵占了其個人的學習生活時間,所造成的危害也蔓延到其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網癮最容易導致學生學習成績的下降。眾所周知職業(yè)院校開設的專業(yè)都比較偏向技術,而技術類的專業(yè)內容往往單一、枯燥,對比內容豐富的上網沖浪,學生更傾向選擇后者來放松精神。長此以往,學生會成癮,進而放松甚至放棄了對專業(yè)課程的學習,造成了學生成績下降甚至輟學的情況。
其次,網癮還會加劇學生緊張的人際關系。因為網絡上有許多社交平臺,上網者可在不動身的情況下與遠在世界各地的網友交流,且網絡社交形式多樣,學生完全可以塑造出另一個身份與網友溝通,從而減少現實身份社交的局限性。久而久之,學生會對自身在現實社會中的人際交往感到不適應,進而形成一種閉塞、逃避現實社交的情形,使其人際關系陷入緊張的境地。
最后,網癮會增加學生的精神壓力。雖然上網在最初只是作為一種放松精神、舒緩壓力的方式而出現的,但一旦學生迷戀上了網絡,沉浸在虛擬世界和自己虛擬的社會角色當中,就會逐漸脫離現實生活,而人是不能離開社會開展活動的,所以當各方面事務向學生襲來,學生就會倍感壓力。很多學生為了逃避壓力甚至做出逃課、夜不歸宿的行為,不僅荒廢了學業(yè),也浪費了大好的教育資源,對于我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影響頗深。
網絡之所以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普及,是因為沒有人能夠抵擋網絡的便捷性以及豐富性所散發(fā)的魅力。但是,單方面從網絡的優(yōu)勢切入分析仍略顯片面,還是要結合學生的內在需求去闡釋網絡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加合理。
首先網絡是虛擬的,屬于一種精神文化空間,在這一空間中幾乎沒有時間、空間的界限,有時候虛擬情境設計得到位,甚至能讓人混淆現實與網絡差別,它的優(yōu)勢在于幾乎可以滿足上網者的任何信息需求,大大超過了現實世界能帶給人的體驗,所以其能帶給學生以吸引并不讓人意外[2]。
其次,網絡除了提供信息交互功能,還能使應用者在短時間內滿足自己多樣的體驗需求,例如社交軟件能實現學生的社交需求,由于網友可在不見面的情況下彼此傾訴、交流,所以相比現實的社交,學生往往在網上更能表達和表現自我,這對于現實考試失利進入職業(yè)院校的學生而言是較大的誘惑。而游戲軟件、平臺能夠幫助玩家建立新ID,令玩家在虛擬的世界中得到自身成就、控制欲的滿足,這也是網絡之所以對學生產生吸引的原因之一。
最后,職業(yè)學校學生之所以成為網癮青年,其本身對于情緒的表達與控制能力的不足也是主要的因素。由于職業(yè)院校的學生多處于青春期,且中考、高考的失利讓他們變得十分敏感,加之職業(yè)院校學生文化課水平不高,其生活的環(huán)境也缺少讓其表達情緒的環(huán)境,學生很容易將網絡當成一個發(fā)泄口,進而陷入網癮當中。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職業(yè)院校學生網癮心理的形成,可分為五個問題角度來談。
學生會沉溺在繽紛的虛擬世界,主要是因為其所處的年齡段,本能地會向外界尋求刺激,可將這一心理問題歸結為一種獵奇的心理,他們因對學校外的世界、網絡世界產生好奇,而不斷沉溺于網絡構建的多元世界。
當今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本身在成長過程中缺少傾訴對象,容易產生孤獨感,而網絡可以為這些有孤獨心理的學生提供多樣的社交平臺,給他們以充分的宣泄空間,學生對于網絡的歸屬和依賴造成了其網癮的產生。
職業(yè)院校學生由于在學習競爭中曾有過失利的經驗,導致他們大多比較敏感,加之正處于自我意識較強的年紀,對于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約束本能地反感,而網絡中的人與人相處更加平等,當他們在現實中受挫,就傾向逃避到網絡當中,通過轉換自身的角色,獲得一絲的放松與安慰,但這同樣也會導致其網癮問題的產生。
職業(yè)院校學生比普通高校學生接觸社會生活要早,但情感發(fā)育仍未成熟,常有的體現就是內心脆弱,對于生活中的不如意,如失戀、缺少關注等情感問題會產生巨大的心理波動,出現情緒低落或極端、沖動的行為,這時網絡中的一切美好正如一味“止痛劑”,將學生帶入其中不可自拔。
第五,職業(yè)院校的學生面臨較大的就業(yè)壓力,學業(yè)、各種課余生活易讓學生產生焦慮心理,而網絡作為一個虛擬的空間可成為其情緒交流、宣泄的渠道,進而讓學生感到欲罷不能。
要對職業(yè)院校學生的網癮心理進行干預,從心理學角度有幾種常見的干預手段比較適宜。一是代幣管制法。這是一種行為治療方法,一般根據操作條件的作用原理激發(fā)個體的自發(fā)行動,使其能夠配合外部的控制管理,進而令正當行為逐漸取代此前的不良(癮性)行為。代幣管制法多用于對長期精神發(fā)育遲緩、孤獨癥患者的干預,應用于網癮的控制也是針對那些癮性較大的學生而言,主要通過獎勵一定的幣券來強化目標行為,并借此矯正被干預者的問題(成癮)行為。代幣管制的優(yōu)勢在于其不斷強化目標行為能循序漸進為被干預者帶去習慣的改觀,同時這一方法也具有一定靈活性,即便被干預者在心理干預過程中出現喜歡、追求物品的轉移變化,其在干預中對追求化物的動機都不會降低。具體的干預中,教師針對學生上網時間縮短,制定幣券方法機制,如每周完成上網減半可發(fā)放獎勵卡片一張,集齊幾張卡片可換取學生喜歡的物品一份(預算控制的基礎上),以此帶給被干預者以愉悅感、自信感,并借此戒掉網癮[3]。二是厭惡干預法。這是一種通過將被干預者上癮物品與不愉快刺激聯(lián)系起來的干預方式,作用機制在于讓被干預者一接觸所上癮物品就會產生厭惡心理,進而逐漸戒掉“癮”。實際實踐中,教師可以讓有網癮的學生在自己手上系上橡皮圈,一旦學生按捺不住上網沖動就可拉橡皮圈彈自己的手,進而幫助受干預者轉移注意力。
瑪麗· 麥克默倫在《成癮心理學》中分析,判斷成癮后個體沉迷的程度要取決于成癮者所處的環(huán)境、情形和其所能做出應對的能力,如果個體發(fā)現自己已然陷入某一事物中,并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一般會自主想辦法擺脫這一困境。這一思路應用到網癮學生的心理干預當中也叫做自我警示法,可通過讓被干預者形成對網癮危害的反應機制來自我控制其網癮行為。具體的應用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列出上網成癮對其學習生活的干擾與危害,并令其思考戒除網癮的好處,讓其將觀點寫在紙上,貼在墻上,起到時刻警醒的作用。這種干預方式一般建立在被干預者良好的自控力之上,對于網癮不深的學生可起到良好的干預作用。
除了方法、手段上的干預,教師還可以為學校的網癮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使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疏導,進而減少對網絡的依賴性。具體的實踐中,各學??筛鶕F有師資選拔人員組成學生網癮心理干預的課題研究小組,以團隊協(xié)作之力提高學校心理咨詢服務的質量,面向學生開放心理咨詢,幫助個體認識自我發(fā)展中的問題困境,使其明確自身網癮的形成與戒除方法,進而在教師的建議下融入集體,通過改善與他人的相處關系、轉變學習的態(tài)度,逐漸削弱對網絡的依賴[4]。過程中教師可將學校的網癮學生集中在一起,讓他們形成相互支持鼓勵的團體關系,確保網癮學生戒除網癮過程中的安全感、自信心都能夠得到保障。
除了對已形成網癮的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對于學生產生網癮的防范工作也十分重要?;谝陨蠈W癮心理形成的分析,可知職業(yè)院校的學生對于外部刺激的向往和宣泄情感的需求是學生逐漸依賴網絡的重要原因,對此,學校方面應當加強對在校學生情感發(fā)展的重視,通過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增加學校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來幫助學生疏導焦慮、敏感等心理問題。具體的實踐中,學校方面可以多開展文體活動,如科技活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增進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多體會真實社會的有益社交,避免對虛擬的社交、虛擬的交流對象和身份過于沉迷。另外職業(yè)院校學生存在對就業(yè)、學業(yè)壓力的焦慮情況,教師應當予以重視,多與學生進行溝通,關愛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情況,及時給予學生一些幫助、提供一些發(fā)展建議,以讓他們更好地正視自己的問題,減少學生向網絡虛擬世界宣泄情緒的情況。當然學校也應當聯(lián)系學生家里,通過向其家長反映情況,增進家校共育模式的滲透,讓家長對學生依戀網絡的情況采取正確的溝通與疏導。
眾多關于網癮心理形成的調查中,有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不同也會對其網癮的形成造成不同的影響,越是對學校缺乏歸屬感的學生越容易出現網癮,相反對于學校有強烈歸屬感的學生更傾向投入到學校的學習、社團的活動當中,建立真實的社交?;谶@一調查結果,有關院校應對自身作為影響學生網癮形成的“中介”作用加以重視,從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角度增強學生在學校中的主觀幸福感,進而加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使學生在網絡中的情感寄托與宣泄轉移到現實的學習生活中,為其將來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畢竟學校是職業(yè)院校學生當下的主要活動場所,如果能夠通過加強對學生的關注、在校園的軟硬配套設施上滿足學生的心理成長發(fā)育需求,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也會加強,自然會減少對外界(網絡)的寄托。因此,學校一方面要加強活動室的建設,為更多的社團活動的建立提供空間,一方面要做好校園網站的建設,豐富網站服務板塊,在校園范圍內設立學生喜愛的論壇,提高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進而把握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動態(tài)。
綜上所述,網癮對學生的荼毒,并非單純地限制學生上網就可以解決,需要學校方面與教師從網癮學生的心理變化角度著手,厘清學生之所以會產生網癮的內在、外在原因,提出更加全面的干預對策,使學生的網癮問題得到遏制或轉移。像本文針對的職業(yè)院校學生網癮情況,學校教師要多理解學生,少一些直接的批評,從轉移學生的焦慮心理、疏導學生的抑郁心理等切入,通過網絡道德宣傳工作的開展、豐富課外活動的組織和人文關懷的給予紓解學生的心理問題,使學生的網癮得到有效的“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