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維
中國傳統(tǒng)美學和藝術精神的根本所在,與對傳統(tǒng)音樂的影響是怎樣的?在江南絲竹藝術和竹笛藝術中,體現(xiàn)著哪些中國藝術精神,是我執(zhí)筆寫作的初衷。在大學4年的學習中,激發(fā)了諸多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在本文的闡述中,我將依次介紹竹笛藝術與江南絲竹藝術,以及中國傳統(tǒng)藝術精神,在江南絲竹藝術中的體現(xiàn)。文中所述皆為大學四年積累的個人所感,個人所得。
笛—是我國目前出土距今最久遠的樂器已有九千六百年的歷史,根據(jù)其材質(zhì)的不同可分為骨笛、竹笛等。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也有水晶材質(zhì)或者陶瓷材質(zhì),而其中發(fā)展流傳最為廣泛的便是竹笛。竹笛是用纖細的竹子為材料,經(jīng)過匠人師傅的打磨,刷漆,纏線等工藝制作而成。一只音質(zhì)透亮的竹笛離不開竹子的品質(zhì),更離不開一方薄如禪翼的笛膜。笛膜是蘆葦?shù)膬?nèi)側薄膜,加工而成的,不同的材質(zhì)的笛膜,會使笛子發(fā)出不同效果的音色或清脆或滄桑。
竹笛的演奏對于演奏者的氣息、手指、唇舌都有著相應的標準。氣息,要在舒適、自然的前提下,氣沉丹田腹部用力。孟曉潔教授曾具體化的將吸氣的感覺比擬成聞一種氣味,比如花香味。手指要迅速可以準確敏捷的完成音與音之間的轉換與跳躍。在不吹奏竹笛的狀態(tài)下進行練習,應可聆聽出手指敲打笛身類似水滴低落的聲音。唇舌,嘴唇不宜過厚,舌頭要靈巧口腔打開。雖然有著許多具體的演奏上的標準,但竹笛演奏的學習仍十分具有挑戰(zhàn)性,音樂的抽象性在竹笛藝術的學習中無處不在,從五六歲開始學習直到十八九歲仍然學習狀況不佳的例子也很常見。在竹笛藝術的學習中,不只是要求演奏者可以努力的練習,做到熟能生巧,也要求演奏者具備對主體藝術有較高的審美感知力,從情感上能夠充分理解與反應樂曲的內(nèi)容。
在竹笛藝術中大概分為兩個派別有南派和北派,北派泛指內(nèi)蒙古地區(qū)東北地區(qū)和陜北地區(qū),北方一帶。演奏時嘗使用小c調(diào)、小a調(diào)、G調(diào)、F調(diào)、E調(diào)等高音竹笛。南派,流行于江浙滬廣東南方一帶。演奏時常使用E調(diào)、D調(diào)、G調(diào)、C調(diào)大A調(diào)和大G調(diào)中低音竹笛。在北派的音樂風格中。二人臺、陜北秦腔、內(nèi)蒙古長調(diào)等比較突出,大多熱鬧非凡。而南派更具有代表性的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曲風更為溫柔恬靜。這些音樂風格造就了竹笛藝術的多元性,使得這一文明燦爛發(fā)展,不斷表現(xiàn)著華夏民族人民的生機蓬勃,勤勞勇敢。
江南絲竹是我國音樂文化中的瑰寶,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有著“人間仙樂”的美譽。追根溯源,它最早流傳于我國江南地區(qū)的江浙滬一帶。而絲竹,顧名思義,便是我國傳統(tǒng)的拉弦樂器和吹管樂器。拉弦樂器,其中包括二胡、揚琴、琵琶等。整體風格淡雅,輕柔。吹管樂,包括竹笛、笙和蕭等。音色表達更加清亮,透徹。江南絲竹由民間藝人組成的小樂隊演奏而成,樂隊編制多為五人至八人。在江南絲竹音樂中,著有八大名曲,分別為《歡樂歌》、《云慶》、《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八首。在曲目的曲式結構中,多采用曲牌連綴的手法。在演奏的技法中,多使用加花變奏的方式。早期的江南絲竹中并沒有明確的曲譜記載。同一曲目藝人們會受自然氣候,主觀情感或狀況場合等因素的影響,而演奏出不用的版本,這也是江南絲竹的自由灑脫之處??梢苑从吵鏊l(xiāng)生活的每一刻靜謐與喧囂。多用于江南地區(qū)重大節(jié)日、婚喪嫁娶等場合。
江南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文人騷客集聚之地。從宋朝開始就是我國政治中心、經(jīng)濟中心、文化中心。素有“魚米之鄉(xiāng)”之稱,瓜果飄香,魚肥味美。百姓在此,安居樂業(yè)。江南絲竹旋律閑適悠然,節(jié)奏輕快明朗,是對水鄉(xiāng)生活最好的詮釋。相比于北方風格的傳統(tǒng)音樂,同樣喜慶的場面,江南絲竹音樂不同于二人臺的鑼鼓喧天,熱鬧非凡。但多了幾分吳儂軟語的不急不躁,可人溫婉。
如果說二胡、笙是江南絲竹文化中,存于市井的煙火氣。那么竹笛便是飄在煙火氣上方的云彩。相比于其他樂器的音色,竹笛的音色更加的明亮、清脆。如果說二胡是一位老者的自述,那么竹笛便是少女的吟唱吧!它輕柔、明亮又帶有歡脫之氣。江南絲竹中的竹笛演奏不同于竹笛在北方音樂中的表現(xiàn)。在北方音樂中竹笛演奏者們常使用梆笛演奏,梆笛笛身短小,音調(diào)高亢。就像北方人的性格,熱情直接。曲目聽起來,好似豐年秋收時,伴著急促馬蹄聲農(nóng)民大哥的號子;也好像小姑娘送情郎時,那一嗓聲振林木的“早些回家”。笛雖小,但也有著迸發(fā)似的力量。在演奏中也多運用歷音、花舌、雙吐、三吐和剁音等技巧演奏。而在江南絲竹中,演奏者們則常用曲笛演奏,相比梆笛曲笛笛身更加的粗長,曲笛的音色更加的低沉,婉轉。就像傍晚樹下?lián)u椅上兩個老者的對答;就像門前飄著船舶靜靜流淌的溪水聲。曲中則常運用顫音、贈音、疊音、打音等裝飾手段。
如《行街》,此曲又名《行街四合》。正所謂“行街”,就像一邊逛一邊演奏,走向街角的四面八方,常用于民間重大節(jié)日、婚嫁迎娶。全曲分別為《小拜門》、《玉娥郎》和《云陽板》三部分。曲中的慢版由《小拜門》和《玉娥郎》組成?!缎薪帧肪椭饕憩F(xiàn)于我國南方的廟會場面。由表達安逸的閑逛行板,慢慢轉變?yōu)楸粺狒[氣氛所渲染的快板興奮心情。慢版部分平穩(wěn)流暢,抒情柔美。就像廟會的剛剛開始,商戶們還在準備中,三三兩兩的行人在游玩觀賞。快板部分也是由小快板開始逐漸加速到急板,而后在熱烈的氣氛中戛然而止。在快板的演奏過程中,不同于慢版的悠閑,而像是到了廟會的高潮部分,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雜耍的藝人們在賣力的表演,小商販們也不斷的吆喝著,洋溢著歡脫的氣氛。由街頭巷尾中流動演奏,由此得名《行街》此曲雖然節(jié)奏較快、情緒熱烈,但和二人臺的鑼鼓喧天相較,便是南方人和北方人性格的差別吧。快節(jié)奏中,依舊透著“慢”。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無論是古代文人騷客的吟詩作賦;民國時期藝術家們的救亡圖存;還是當代大數(shù)據(jù)時代背景下文化軟實力的創(chuàng)新,成為了文化全球化的輸出大國。無不展現(xiàn)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數(shù)千年傳承與發(fā)展而來的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
在我國古典哲學中,最早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一書,有著“道生萬物,天人統(tǒng)一于道”,“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闭J為“道”是一切萬物之始,后而分為兩種組成因素“有”與“無”。運用“有”與“無”的陰陽調(diào)和,從而生出萬物?!叭f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種觀念引領著我國藝術美學中,“自然美”和“人文美”高度融合的審美取向。如詩中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贊美大自然的同時,也寓意著人不設不施、品性高潔方為妙。贊美其事物本質(zhì)中不經(jīng)雕琢之美,樸素之美。
氣為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美的本源,并倡導藝術要刻畫和體現(xiàn)宇宙天地間的生生不息和世間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中國古典美學主張要求藝術家們,需“養(yǎng)氣凝神”。早在我國古代著作《管子》中便提出了“精氣神”的觀點。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也提出了:“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的美學觀點。人民把“氣”看作為事物內(nèi)在的生命力。不斷提升自身文化修養(yǎng),藝術造詣,增強領悟力與創(chuàng)造力,將自身主觀之氣與客觀之氣想融合。就像我國著名繪畫藝術家謝赫提出的“氣韻生動”。有了精氣神,藝術便靈動了起來,便有了生命與共鳴。
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精神中十分重視人的主體作用。主張藝為心之表,心乃物之軍,心樂一元,心物一元。在同種藝術元素構成的形式中,主體對于藝術形式的排列也十分的重要。不同的主體性為根源,對于促進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多樣性。在品鑒藝術品中,也常用“畫如其人”、“歌如其人”等來贊美作者自身的品性。也更加強調(diào)主體性的作用,即“人品如藝品”。
在古代藝術中,詩樂舞三者一體。經(jīng)過時間的推移與時代的發(fā)展,這種樂舞精神逐漸分化、滲透到各種類藝術中。舞,表現(xiàn)性空間藝術,是空間中流動的線的藝術。宗白華先生說:“舞是一切藝術境界的典型”。無論是建筑藝術中的飛檐,書法中的一撇一捺,還是音樂中旋律線條的流動。都離不開各藝術領域中的“飛舞”,有“舞”方能“動”。
“悟”是體現(xiàn)在藝術家門身上敏捷的直覺思維以及超前的審美能力。它分為“頓悟”與“妙悟”。在悟的過程中,或是“頓悟”的瞬間了然,或是“妙悟”突如其來的靈感。雖在時間維度很短暫,但卻也是藝術家門常年累月的自我提升,駛于無形之中快馬加鞭而來的質(zhì)變。時?!拔蛐浴钡母叩鸵矝Q定了藝術的創(chuàng)新力以及表現(xiàn)力。
在中國古代哲學的樸素辯證思想觀中,主張對立統(tǒng)一的思想,認為萬事萬物的發(fā)展中斗存在著矛盾。如時常相伴出現(xiàn)的“剛柔”、“虛實”、“情景”等對立關系。前文中所提到的“道分有無”中,也同樣充斥著辯證統(tǒng)一的觀點。而“和”便是我國傳統(tǒng)藝術中的辯證思維,認為“中和為美”。了解矛盾雙方,把握好“度”,使得“剛柔并濟”、“虛實相生”、“情景交融”。在音樂表演中,“和”的美學理念也比比皆是。在對于古典音樂的塑造中,大多不會形成高強度音量的情況,不會過多引起欣賞者的劇烈情緒,更傾向于給欣賞者以“平和”“中正”的感受。同時“和”也擁有著包容性的特征,“有容乃大”為多元性的“融合”與“和諧”之意。
江南絲竹經(jīng)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曲譜記載的時期,而得以流傳下來便是靠著演奏者們主觀的心有所想,音有所聲。幾人組成的默契團隊演奏江南絲竹音樂,以此為生計為娛樂,摻雜著物質(zhì)所托,又重疊著一生所好。彼此之間不斷改變,有相互包容,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排列組合,打磨出了屬于江南絲竹音樂的“中和之道”。
許是歲月的遷移,又或是人生閱歷的改變,使得師傅們的妙悟源源不斷。讓江南絲竹音樂戲說著吳儂軟語反映著自然與生活的同時,又是那樣貼合人的主觀性,人的內(nèi)心,自由而灑脫。使音樂留有自身鮮明特征的同時,不斷豐富自身的表現(xiàn)形式。它不僅僅反應了水鄉(xiāng)人民的小生活,更是華夏民族藝術中深深烙印著的寧靜與祥和。雖地域上江南絲竹音樂僅流傳于江南地區(qū),可在我國傳統(tǒng)美學中,“天下無心外之物”。靈動的音符,飛舞的旋律,走進了人心,便是走進了最廣袤的疆域。江南絲竹雖為我國傳統(tǒng)音樂,但也逐步的適應當下的時代發(fā)展。嘗試著用新時代下的藝術語言,傳播著更多的民族精神,走進更多青年人的內(nèi)心。
綜上所述,江南絲竹藝術與竹笛藝術,今日的傳承與發(fā)展離不開中國傳統(tǒng)美學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精神的引領。反映著華夏民族的生活的點點滴滴與人情冷暖。本文對竹笛的藝術風格與竹笛本身的種類以及歷史進行了大致的概括,而后簡介了江南絲竹的編制以及常用技巧和中國傳統(tǒng)藝術精神中的道、氣、心、舞、悟、和等問題。最后闡述了這些精神在傳統(tǒng)藝術中的作用與體現(xiàn),進行了逐一的論述。音樂是一門,既具備抽象性又貼近人內(nèi)心的藝術,作為一名音樂研究者將永遠本著藝無止境的初衷,永遠熱淚盈眶的追逐藝術。學生尚才疏學淺,文章所表現(xiàn)為學生所感不足之處,請老師批評與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