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怡民 / 黃穎儀
《禪院鐘聲》由粵樂作曲家崔蔚林于1939-1940年間創(chuàng)作,是一首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粵樂作品。此曲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所面臨的社會環(huán)境的不滿,使長期處于抵抗日本侵略戰(zhàn)爭的歷史背景下的人們與之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它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社會到來的向往與追求,因此該作品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最終成為廣東音樂的經(jīng)典之作,流傳至今。
《禪院鐘聲》這部作品采用了的是“乙凡線”調(diào)式,其調(diào)式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大量地在樂曲中運用7、4兩音,使得音樂的情感呈現(xiàn)出凄涼、悲切、哀怨及纏綿。這首作品中借用了“禪院”之名,意喻希望人們?nèi)プ非笃胶团c安逸,但實際上這首樂曲始終給人以一種深深觸動內(nèi)心的感傷,表達出一股濃烈的悲痛、哀怨之情。
椰胡主要用于演奏軟弓時期的“廣東音樂”以及為粵劇、粵曲和其他廣東戲曲伴奏,也用于新型民族管弦樂隊作為中音拉弦或次高音拉弦樂器,既可獨奏亦可重奏、合奏,其音色圓潤、柔和、醇厚,風味濃郁,擅長于演奏恬靜優(yōu)美或哀怨凄涼的曲調(diào)。椰胡的琴筒由半個椰殼制作而成,常用小貝殼作為琴馬,在廣東音樂中演奏的椰胡也被稱為廣府椰胡,它采用五度定弦即g~d1定弦,且音域較窄約兩個八度g~g2,它在廣東音樂演奏時常用的技法有滑音、裝飾音以及花指等傳統(tǒng)演奏技法。
運弓作為弓弦類樂器在演奏時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關鍵是控制弓毛、弓桿與琴筒摩擦的力度及角度,做到肩、臂、腕互相配合并達到平、直、勻、穩(wěn)四大要點。在演奏椰胡時,由于運弓力度的不同會帶來不一樣的音樂效果且每個演奏家對作品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因此兩者在作品的力度處理上都存在著差異。張尊連演奏力度處理上變化大,力度強弱分明,為突出音樂效果,他在旋律的強弱處理上十分注重弓速與弓弦長短交替的運用,以豐富其演奏表現(xiàn)力,強的時候走快弓速且運弓短,弱的時候走慢弓速且運弓長,使其達到明顯的強弱效果;文傳盈注重音頭的加強但是其力度整體變化與張尊連相比沒有明顯的波動起伏,力度較為平緩,雖然演奏時也有強弱變化但在演奏中以原譜的演奏強弱標記為主,在運弓上對弓速的運用沒有太大變動,主要對樂曲進行原譜的完整再現(xiàn)。
音樂中的速度,基本可以歸納為慢板、中板和快板這三種類型。在樂曲中,通常把緊張、激動、熱烈歡快的情緒用快板來體現(xiàn);對深情、親切等情緒常用中板來體現(xiàn);慢板通常用來表現(xiàn)悲壯、敘述以及歌頌等情緒。
張尊連演奏版本比文傳演奏版本的全曲耗時更長,但其慢板的演奏時長比文傳盈的短,這說明他在慢板的速度處理上,運弓整體速度偏快,其旋律流動性增強;而文傳盈在慢板的速度處理上整體運弓速度較慢,加深了椰胡音色的厚重感。其演奏旋律悠長,耐人尋味,一幅男子在訴說自己悲痛經(jīng)歷的畫面油然而生。在快板的速度處理上張尊連演奏的時長更長,他在快板的速度處理上采用慢起漸快的手法,拉寬漸快的時間線,由慢速一點點過渡到快速,其運弓從滿弓向短弓過渡,運用椰胡的快弓現(xiàn)代演奏技法將該曲推到高潮并漸慢回到原速來結束整部作品,而文傳盈在快板的速度處理上則是由慢到快過渡的時間線較短,快弓在快板部分旋律上占據(jù)主要支配地位,保留了漸快的傳統(tǒng)音樂風格,加深廣東音樂的韻味。
1、椰胡滑音技法的差異
廣府椰胡的滑音是演奏者有意識地控制手指在琴弦上進行上下滑動而發(fā)音,它與廣東方言的語調(diào)有著密切聯(lián)系,它的適當運用給樂曲增添濃厚的地域風格性韻味。在廣府椰胡的滑音技法中,常用的有上滑音、下滑音和回滑音這三種以及音程跨度較大的大滑音。
張尊連使用的滑音次數(shù)比文傳盈使用次數(shù)多,在演奏速度上也是比較慢,滑音的厚重感增強,濃郁的廣東音樂地域性風格油然而生,聽眾聽完仍意猶未盡;文傳盈在樂句尾聲處使用一次滑音,與原譜相比這個下滑音在此處卻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原本沉寂的尾聲因這個滑音的出現(xiàn)如同注入靈魂般變得活靈活現(xiàn),其結尾的終止感強烈為該樂曲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2、椰胡裝飾音技法的差異
在演奏廣東音樂作品中,為了凸顯其廣東音樂風格性韻味,會適當在旋律音上加入一些裝飾音對作品進行修飾,豐富樂曲曲調(diào),它屬于色彩性的演奏技法。在廣府椰胡的裝飾音技法中,常用的有倚音、顫指音和波音這三種。
張尊連比文傳盈使用裝飾音次數(shù)要多,他將顫指音都運用在“7”音上,注重突出乙反調(diào)式的特點,烘托凄涼、哀怨之情,并加入“4”音的倚音,豐富旋律主干音,加深廣東音樂韻味;文傳盈在原曲譜基礎上加入倚音和顫指音兩種裝飾音技法,在“7”音上使用顫指音,突出調(diào)式特點以及情緒感染,將旋律進一步細膩化,注入豐富的情感色彩,展現(xiàn)出婉轉獨特的廣東音樂風格韻味。
廣東音樂花指技法,又稱加花,為了豐富旋律、突出廣東音樂韻味而使用的常見手法。傳統(tǒng)廣東音樂的記譜簡潔,演奏者為了傳遞樂曲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推動情緒進一步升華通常在時值較長的音符和疏松的節(jié)奏型之間適當加入其他音符,使其更具廣東音樂風格韻味。加花也是演奏者運用胡琴獨有的風格性演奏技法對原曲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的過程。
張尊連的二度創(chuàng)作豐富樂曲旋律,廣東音樂風格性韻味也因此更加的濃厚;而文傳盈的二度創(chuàng)作更多是在原譜基礎上進行,注重對傳統(tǒng)的廣東音樂風格的再現(xiàn)。從兩者的加花對比中,能讓我們更加鮮明地對比出兩者在加花技法使用上的不同,以及音樂風格韻味也隨之有了明顯的變化,這對于日后眾多椰胡演奏者及學習者來說,具有借鑒作用。
同一時期的演奏家由于審美趣味和藝術追求的不同,其演繹出的藝術風格也各不相同。為了進一步了解個人演奏風格,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簡要分析與探討。
1、個人演奏風格的差異
由于每個人對作品的理解以及對演繹作品所追求的藝術層次不同,因此個人演奏風格會形成較大的差異。兩位演奏家在演奏《禪院鐘聲》這部作品時,由于他們對該作品有著不同的理解,導致樂曲的演繹側重點不同,使得他們演奏該作品時給聽眾帶來的聽覺體驗也存在著差異。張尊連的演奏注重情感的表達,為了突出廣東音樂韻味,他在演奏過程中每一個樂句都運用了廣東音樂獨有的滑音風格性技巧,并在樂句尾部的音上都釆用了傳統(tǒng)揉弦技法,并使用快弓的現(xiàn)代演奏技法的處理,突出其大膽創(chuàng)新、熱情豪邁的個人演奏風格;而文傳盈注重對濃郁的廣東傳統(tǒng)音樂韻味的完整再現(xiàn),在力度和速度處理上都按照原譜的標記,他在演奏過程中揉弦運用范圍很廣,幾乎每個樂句都離不開揉弦,他通過靈活運用揉弦來凸顯廣東音樂韻味,雖然他對滑音的使用較少,但是每次滑音的出現(xiàn)都恰到好處都為作品帶來情緒的升華,他同樣加入快弓的現(xiàn)代技法并使其與作品完美結合,突出其溫婉細膩、內(nèi)在飽滿的個人演奏風格。
2、個人演奏風格不同的成因
(1)不同的個人演奏風格與演奏者所處環(huán)境相關。
張尊連出生于山東青島,因其長年生活在北方且受北方人文大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了他為人灑脫、大氣的性格,他的演奏風格以灑脫豪邁為主,在情緒的表現(xiàn)上也更加激動且有張力;文傳盈祖籍海南人,一直在廣東學習和工作,對廣東的方言以及音樂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南方人文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便形成了他細膩、溫和的性格,他在演奏過程中注重音色的干凈清晰以及廣東音樂獨特韻味的展示,因此形成了婉轉細膩的個人演奏風格。
(2)不同的個人演奏風格與演奏者所受教育背景相關。
張尊連從小接受北方胡琴教育,在他中學期間曾跟隨蔣青教授學習二胡并得到蔣風之的親傳,成為蔣派二胡傳人之一,“蔣派”演奏風格以典雅細膩、富于變化而著稱,他對其進行傳承與創(chuàng)新,因此便形成了古樸深邃、熱情豪邁的個人演奏風格;文傳盈在學琴期間一直接受廣東胡琴教育,畢業(yè)后便加入余其偉的廣東音樂五架頭演奏組并受到廣東音樂的影響,他演奏十分注重廣東音樂韻味的流露,這便形成了他內(nèi)在飽滿、柔美細膩的個人演奏風格。
1、傳統(tǒng)椰胡演奏技法與現(xiàn)代胡琴演奏技法有機融合
傳統(tǒng)椰胡因其圓潤渾厚的音色,多被用于演奏恬靜、優(yōu)美或哀怨的一些速度較慢的音樂作品中,它的演奏技法與傳統(tǒng)二胡演奏技法相同,如滑音、揉弦、花指以及顫指音等多種傳統(tǒng)演奏技法。在演奏《禪院鐘聲》這部作品時因椰胡自身琴筒呈橢圓形,琴弦較粗,按弦指距較寬,為了凸顯它的韻味,演奏過程主要采用滑音、揉弦以及花指這三類傳統(tǒng)演奏技法為主。該作品由慢板與快板兩大部分組成,演奏慢板旋律主要圍繞滑音、揉弦以及花指這些傳統(tǒng)演奏技法進行展開,通過傳統(tǒng)技法的靈活運用將廣東音樂韻味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而椰胡在演奏快板旋律時因其存在一定的自身局限性,快板的出現(xiàn)便是對傳統(tǒng)椰胡演奏技法的挑戰(zhàn)。因此演奏家演奏快板時,采用傳統(tǒng)的滑音、揉弦等椰胡演奏技法與現(xiàn)代胡琴演奏的快弓技法有機融合,需要通過控制手腕的力度實現(xiàn)椰胡演奏快板時弓法上采用一弓一音、縮短弓長加快弓速的方法,要求兩手緊密配合,弓段要均勻且運弓力度要集中。即使在快板演奏時仍要保持每個音的飽滿和清晰程度,使音極富顆粒性,并突破椰胡自身不夠靈活輕巧而無法演奏快板的限制。通過兩者不斷的磨合,我們不僅可以欣賞椰胡慢板時所表現(xiàn)出圓潤濃厚、旋律悠揚的韻味,還能感受到融合了快弓現(xiàn)代演奏技法的椰胡給我們帶來全新的聽覺體驗。該曲既有廣東音樂風格韻味又加入了現(xiàn)代胡琴演奏技巧,兩者的有機融合為椰胡今后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一個全新探討的角度。
2、廣東音樂風格性技巧的靈活運用
廣東音樂風格性技巧是嶺南音樂文化衍生出的產(chǎn)物,也是先人們長期實踐、探索出來的結晶。它結合了廣東當?shù)氐囊魳肺幕厣捎眉踊ㄘS富樂曲的旋律韻味,通過揉弦加深樂曲的情緒表達,運用滑音增強樂曲的語氣感,為了使廣東音樂更加生動并被大眾所接受,這些廣東音樂風格性技巧的靈活運用便顯得尤為重要。以本文《禪院鐘聲》為例,兩位演奏家在演奏該作品時加入花指、揉弦以及滑音等廣東音樂風格性技巧。在花指的運用上,他們根據(jù)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對音進行加花擴充,將原有時值的節(jié)奏型進行進一步的展開,豐富樂曲的表現(xiàn)力,推動情緒的變化,展現(xiàn)其獨有的廣東音樂韻味;在作品的長音處以及樂句的尾音處靈活運用揉弦,通過控制揉弦的力度來把握樂曲情緒的跌宕起伏,將聽眾帶入到音樂中來,使聽眾近距離感受該作品的哀怨、悲痛之情;巧妙運用廣東音樂獨有的滑音風格性技巧,做好滑音與樂句之間的氣口銜接,把握指尖與琴弦上下滑動的度數(shù)使該作品從氣韻上得到升華并突出其獨特的音樂魅力。除了花指、揉弦以及滑音這三類廣東音樂風格性技巧以外,該作品中還運用到了顫指音、倚音等裝飾音對作品進行修飾,為其增添濃郁的音樂色彩,觸動聽眾的內(nèi)心,將情感更深層次的傳達出來。因此為了給大眾提供更優(yōu)質(zhì)、更有韻味的廣東音樂,演奏者要擅于靈活運用廣東音樂風格性技巧并將其作用到每一部廣東音樂作品中。
本文選取了張尊連及文傳盈的《禪院鐘聲》作為代表進行關于廣東音樂的研究,通過各方面的對比以及分析,引發(fā)了我們對廣東音樂與現(xiàn)代胡琴演奏技法有機融合的一些啟發(fā)。兩者的個人演奏風格的差異都給聽眾帶來不一樣的聽覺盛宴,也讓我們對個人演奏風格的差異與形成有進一步的認識,幫助我們在今后椰胡的學習和演奏中更好地把握廣東音樂風格性技法的使用以及靈活運用想象力來對廣東音樂作品的韻味有更深入的領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