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丹青
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出自我國著名曲作家王志信、詞作家劉麟之手,是他們二人共同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民族聲樂作品。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于2002年創(chuàng)作面世,是一首專門為女高音打造的獨唱曲目。在這首聲樂作品創(chuàng)作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才華橫溢、正義果敢的女性形象,為民族和平作出了犧牲和貢獻。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以“A-B-A”三段結構組成,在整個創(chuàng)作中注重音樂抒情性的營造,通過故事的發(fā)展生動地塑造了人物豐滿的藝術形象。與此同時,王志信在樂曲的第二部分進行巧妙構思,擴展為兩個并置內容,體現了我國民族聲樂歌曲創(chuàng)作中獨特的連續(xù)性和創(chuàng)新性原則。并且,通過民族調式的不斷轉變來突顯音樂的抒情性色彩,從F宮—c宮—d羽調式進行了調整,充分體現了不同場景下人物的內心情感。因而,下文將結合筆者的專業(yè)實踐,對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演唱重點和處理技巧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總結。
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由三部分自由變化的多段式音樂構成。該首聲樂作品的主要特點是敘事和抒情,所以每一個演唱段落的情感呈現是不同的。第一部分的前奏部分就用低音和弦營造出沙漠中的空曠感,仿佛置身于一望無際的戈壁沙漠,營造了悲壯的氣氛。歌詞第一句“別家園,出雄關”,用悲情婉轉的語調體現了王昭君離開家園故土之后,可能此生不能歸來的愁緒,表達了王昭君對別離故鄉(xiāng)的不舍之情,以及偉大的愛國之情。隨后,描述了王昭君一路彈著琵琶前往邊陲,滿腔復雜的情感在內心翻滾,充分表達了王昭君對故土的懷念和離別的惆悵。在“女兒情,連胡漢”這句唱詞中,王昭君無法掩飾內心的悲傷,因為她知道自己承載著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偉大的使命。所以,不斷地重復“長城從此無烽煙”的堅定信念??梢姡跽丫齼刃膹娏蚁M鷿h兩地沒有戰(zhàn)爭,希望百姓得到安寧的生活。也表達了王昭君自己偉大的愿望,通過自己和親一定要換取漢朝將來的穩(wěn)定。
在樂曲的第二部分,音樂節(jié)奏產生了變化,加入了活潑的快板,因而在演唱情感上也歡愉起來。王昭君來到了邊陲,看到一望無際的草場和碧藍的天空,成群的牛羊游走,一片開闊富饒的美景。胡人歡歌熱舞,阿媽捧著奶茶,熱烈的歡迎她的到來。這也溫暖了王昭君的心靈,緩解了她背井離鄉(xiāng)的焦慮,心情也豁然開朗起來。王昭君望著故鄉(xiāng)的方向,心中千絲萬縷的懷舊之情,仿佛看到了故土層層疊疊的麥浪,百姓安詳的生活。因而,在演唱情感上也更加地抒情、優(yōu)美。進一步展現了王昭君的內心感受,她為偉大的漢朝感到自豪。所以,音色宏偉高亢,情感充沛動人。尤其是變化音的融入,體現了昭君悲壯的情感。之后,連續(xù)四個“啊”字,表達了王昭君內心不同的情感。第一個“啊”字,細膩優(yōu)美;第二個“啊”加入民族音樂旋律;第三個“啊”字弱中有情,持續(xù)推進情感;第四個“啊”字情緒爆發(fā),達到演唱高潮。
到了樂曲的第三部分,歌曲演唱的情感得到了新的藝術升華,是對王昭君使命取得巨大成功的致敬。這部分的演唱情感是深沉而激昂的,對王昭君的偉大壯舉進行了歌頌。唱詞“誰知紅顏為江山,為江山”,肯定了王昭君對江山社稷做出的貢獻,使人心靈震撼。所以,這一樂段的演唱情感有著深刻的內涵,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贊美,它跨越了千年的歷史,讓人難以忘懷。
在《昭君出塞》這首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中,要準確捕捉歌曲的演唱速度和力度的變化。聲樂作品的整體布局是“哭泣的慢板——歡快活潑的快板——沉思的中板——激情的廣板”。所以,速度上的差異使每一段的演唱速度和力度的對比更加的突出鮮明,展現了王昭君豐富的內心世界。從最開始的慢板演唱開始,演唱速度較慢給人一種悲傷憂郁的情感,表現了王昭君不愿離家的心情。“別家園,出雄關”的演唱力度較輕,刻畫了王昭君心情充滿了猶豫,又有些無力。第一個唱詞“別”,可以延長一點演唱力度,鋪墊豐富的情感。而到了“昭君琵琶馬上彈”時,“昭君”二字中間要停頓,“琵琶”唱的輕柔輕松,“馬上彈”演唱的聲音要低,速度要慢,唱腔要略帶哭泣。當重復“馬上彈”時,為了推進情感的流動,演唱的速度要轉快。
在“女兒情,連胡漢”的演唱中,情緒逐漸高漲,語氣要加的堅定,可見王昭君完成使命的決心。她想到通過自己的貢獻,可以達到民族平和的愿景,心里充滿了希望。所以,在演唱的時候要加大力度?!皬拇碎L城無烽煙”唱詞重復了兩遍,但演唱的強度、力度都是不同的。第一句表達了王昭君心里想看到的場景,希望百姓從此不再遭受戰(zhàn)爭之苦,所以采用一種更容易形成對比的語氣演唱;第二句表達了王昭君內心充滿了自信,相信自己的希望會成真,歌唱的力度要堅定。
此外,歌曲的第二部分達到每分鐘144拍,也進行了轉調。所以,演唱速度與之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形成熱情、活潑和歡樂的演唱風格。歌曲第一句中動詞與第二句中對應的詞節(jié)奏感都非常的強,演唱的時候可以著重強調力度。接下來的樂段中,作曲家采用了慢速到中速演唱速度,給人物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最后一段是對王昭君出塞的致敬,音色響亮,氣息有力。到“一支出塞曲”時強度相對較弱,第二次重復該詞時,強度應該降低,并且語句流暢。最終,“慷慨越千年”的強度越來越強,在最強的高音“年”中結束。
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演唱技巧與音色、呼吸的處理有很大的關系。演唱過程中適當調整演唱技巧,可以達到不同的演唱音色。開篇演唱“別家園,出雄關”時,音色柔美,呼吸深沉,要把觀眾的情感直接帶入到歌曲的意境里面,能夠體會到王昭君心里憂傷和信念夾著的復雜情感。在演唱時,要使用悲傷和低沉的音調。之后,王昭君在護衛(wèi)隊的保護下,來到了廣袤的草原,感受到了人民的熱烈歡迎,所以演唱的音色要抒情委婉。最后部分進行了藝術升華,要以大氣、磅礴的音色來贊美王昭君的壯舉,體現王昭君博大的民族胸懷。
此外,呼吸在這首聲樂作品演唱中的處理也非常的關鍵。唱句“昭君琵琶馬上彈”中,就將“昭”與“君”之間加入了休止符,將歌聲的基調和情感進行了升華,表現出哭訴、悲苦的感覺。所以,在演唱中即使有停頓,但也要保持呼吸的連綿感,能夠連貫地表達出內在的情緒。再如,唱詞“無烽煙”中“無”之后有一個休止符,需要在這里調整呼吸,為下一個八拍的演唱做好準備。“胡笳迎遠客,長袖舞翩躚”這句唱詞的呼吸要深沉,演唱要抒情優(yōu)美,表達了王昭君到達了草原之后,受到了草原人民的歡迎,氣息要更加的飽滿,體現了王昭君堅定不移的信念。最后,“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中的“年”是一個長音符,需要較長的氣息保持,所以呼吸要飽滿,然后漸強直到最后兩個節(jié)拍??偠灾莩獣r要注意歌曲的流暢度和優(yōu)美性,不要隨心所欲地進行呼吸,破壞了整首歌曲的完整性。
在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的創(chuàng)作中,音樂旋律融合了民樂《琵琶行》和蒙古族民歌的元素,因而在演唱中要注意這兩種音樂要素的呈現。第一樂段主要講的是王昭君離家。音樂的前奏部分加入傳統琵琶音樂,把聽眾思緒帶到兩千年前。王昭君懷抱琵琶坐在車上,隨著遠嫁車隊踏上了和親的道路。演唱的時候要體會王昭君的心情,控制好呼吸和音色,心里充滿惆悵。雖然王昭君遠離故土很是傷感,但是胸懷大志,演唱的情緒要悲愴中帶著堅韌。在“昭君琵琶馬上彈”的唱句中,在第四拍加入了休止符,以表達王昭君的悲傷。在演唱處理上要加入戲曲中的哭腔技巧,體現王昭君別離的悲傷情感?!芭畠呵椋B胡漢,從此長城無烽煙”的唱詞,要加強氣息的控制,延長音色,表達了王昭君求和的決心。
此外,在這一樂段的演唱處理中,一定要控制好演唱情感的變化,隨著敘事性和抒情性逐漸地進行調整,展現優(yōu)美的唱腔。每一個唱詞要把控制氣息的流動,使聲音的穿透力更加的持久,形成共鳴腔體,打造動人角色。另外,在第二個“無烽煙”的“煙”字與第三個“無烽煙”的“無”字間,應進行特殊的演唱技巧處理,延長“無”字的演唱時值,將聲音帶入頭腔,氣息拉住字頭,以橫膈膜控制,與“煙”字進行完美的過渡,表明了王昭君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和追求和平的精神。此外,還要把第三個“無烽煙”唱得飽滿動人,情感具有層次感,產生不同的演唱效果,彰顯王昭君實現和平的希望和決心,形成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第二部分演唱,在調式和速度上均產生了新的變化,由抒情慢板轉為快板。歡快的節(jié)奏,美好的如畫,如歌的旋律,將思緒帶到廣闊而美麗的草原上,展現了匈奴人的善良和淳樸。這一段音樂旋律取材于蒙古族民歌,所以演唱的時候要注重民歌的韻律感。在演唱的過程中,唱詞用唱念的方式詮釋,同時也加入了民歌的潤腔。比如,在唱句“牛羊接藍天”的“接”字應加入下滑音,使演唱更具民族音樂特色。同時,“接”字應置于胸腔振動,表示王昭君被他鄉(xiāng)的景色所觸動。再如,唱詞“黎民得平安”連續(xù)重復了兩遍,逐步地加強演唱的語氣,使唱腔跌宕起伏、節(jié)奏悠長、旋律優(yōu)美。隨后,四個“啊”字的演唱難度較高,每一個字都要處理的情感色彩不同。尤其是第二個“啊”要處理得更加婉轉,并加入蒙古族民歌的演唱技巧,使聲樂作品更具民族音樂審美特色,贊揚王昭君的貢獻,實現胡漢走向和平。
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第三部分唱段,用第三人稱的口吻肯定了王昭君的豐功偉績,真情地唱出“誰知紅顏為江山”。不僅展現了王昭君的使命感,也體現了女性的愛國精神與民族精神。所以,在演唱過程中要音色要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唱腔飽滿。接下來,“為江山”這句話延續(xù)了上一句地唱詞,但是轉變成了陳述性的語調,使前后的情感有了新的表達?!耙恢С鋈犊角辍敝貜土藘杀?,要注意演唱氣息的穩(wěn)定,演唱力度也隨之不斷地加強,為高潮部分的來臨做好鋪墊。而到了最后一句的“慷慨越千年”,也就是第三次重復地唱詞時,演唱強度應該增強,同第一部分唱詞“從此長城無烽煙”的演唱相互呼應。另外,“千”字的開頭咬字要清晰,氣息要穩(wěn)。最后,“越千年”的“年”以九拍長音的時值有力的收尾,再次歌頌了王昭君自我犧牲的崇高品質,讓聽眾在意蘊悠長中回味和感動。
綜上所述,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是一首情感充沛、角色動人、演唱技巧較高的佳作。在演唱的二度藝術創(chuàng)作中,演唱者需要專業(yè)的演唱功底才能詮釋出聲樂作品的藝術價值。在演唱過程中,首先要對這首作品進行演唱重點分析,從演唱情感、演唱力度速度、呼吸音色等各個細節(jié)的處理上,逐段逐句地進行演唱詮釋。不僅傾注于豐富的情感,而且還要加強對人物形象的塑造,突出民族聲樂作品卓越的藝術魅力??傊?,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對于演唱者的專業(yè)能力要求極高,需要在不斷地演唱訓練和舞臺表演實踐中,夯實演唱基礎,才能呈現歌曲的藝術價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