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人們的心理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造成心理失衡,而且對人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響。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精神疾病主要分為先天和后天兩種。精神疾病患者大多伴有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后天的刺激引起,因此后天的刺激是形成精神障礙的主要原因。從某種程度上說,外部干預對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能起到更大的作用。近幾年來,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療越來越受到醫(yī)學界的關注。心理治療是心理治療師與患者的互動,通過心理治療可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消除抑郁和焦慮。心理治療與物理治療大不相同。在心理治療中,需要醫(yī)務人員積極深入患者群體,與之建立起良好的醫(yī)患關系,讓患者對醫(yī)務人員產生心理信任,進而積極配合醫(yī)務人員進行治療,并結合其他綜合性醫(yī)療措施,全面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復水平[1]。本研究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62 例精神疾病患者,探討心理治療在精神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62 例精神疾病患者,依據(jù)數(shù)字表隨機法分為研究組與常規(guī)組,各31 例。研究組年齡23~55 歲,平均年齡(45.12±2.01)歲;病程2~11 年,平均病程(4.21±2.22)年;男女比例為20︰11。常規(guī)組年齡25~53 歲,平均年齡(45.21±2.21)歲;病程2~12 年,平均病程(4.21±2.45)年;男女比例為18︰13。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1.2.1 常規(guī)組 給予常規(guī)治療,針對患者的精神疾病特點選用相應的藥物:若為興奮型,則選擇五氟利多片,20 mg/次,每4 天服用1 次,療程2 個月;若為抑郁癥,則選擇鹽酸帕羅西汀片,20 mg/次,1 次/d,連續(xù)服用14 d;若為焦慮癥,則選擇佐匹克隆片,7.5 mg/次,每日睡前服用1 次,連續(xù)服用14 d。
1.2.2 研究組 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給予心理治療,內容如下。①加強溝通。醫(yī)務人員通過自己的言行來影響患者,如用親切的態(tài)度、親切的語言與患者溝通,對患者的情況表示關心和理解,疏導患者的消極情緒,使患者保持平靜、愉快的情緒,讓患者感覺得到鼓勵和支持,提高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醫(yī)務人員應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發(fā)展,積極與患者建立良好關系,主動與患者溝通,通過溝通來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針對患者的情況,采取合理的指導,主要是讓患者感受到理解與支持,緩解激動情緒,引導患者樹立陽光健康的信念。②認知干預。加強對患者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溝通與理解,在醫(yī)患之間建立信任關系,引導患者形成正確的認知,鼓勵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與理解,促進患者心理的康復。③不同心理的干預。a.興奮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療方法。對這類患者的治療,應適當減少其心理刺激,并且對患者進行深入了解和溝通,了解疾病的主要原因,制定詳細的治療方案,讓患者更加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創(chuàng)傷。b.抑郁癥患者的心理治療。對這些患者進行治療時,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實際需要很重要。但也有部分患者存在邏輯判斷錯誤,面對這些患者,心理治療師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導患者正確地判斷事物,改善患者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緩解患者抑郁情緒,提高精神疾病治療質量和效率的目的。c.焦慮癥患者的心理治療。需要讓患者感受到身邊人的關懷,心理治療師需要與患者深入交流,了解患者的真正需求,制定相應的計劃,幫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他人的關懷和鼓勵,促進精神疾病康復[2,3]。④積極暗示。根據(jù)患者的心理、生理需求,做好心理護理,盡量減少外界因素的干擾,及時有效地給予患者支持和鼓勵,提高患者的心理免疫力,最終促使患者能以正確的心態(tài)面對負面刺激。對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患者,積極的暗示比較容易接受。身為精神科醫(yī)生,要與患者建立很好的醫(yī)患關系,時刻保持和藹的服務態(tài)度,讓患者感受到精神科醫(yī)生的關懷,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支持,從根本上幫助患者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動力和信心。⑤幫助患者建立信心。自我形象喪失,是精神疾病患者常見癥狀,和患者溝通時,只要患者及時配合治療,病情就能得到控制。在此過程中,醫(yī)生和家屬及時向患者傳達他們的希望,發(fā)揮個體的積極性,讓患者樹立起積極形象,增強自信心。⑥對患者的接納與尊重。由于世俗偏見的影響,精神疾病患者的地位是不公平的,很容易受到歧視,造成許多精神疾病患者產生自卑心理。在心理層面上,患者對醫(yī)務工作者有一定的信任。醫(yī)務人員只要接納患者,尊重患者的個性,可以贏得患者的信任。⑦注意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在與患者溝通時,不僅要做好語言溝通,而且還要有活力、莊重、樂觀等。這樣的品質有助于塑造患者良好的形象,使患者對醫(yī)生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并積極與醫(yī)生溝通。⑧患者感知的變化。通過幫助精神疾病患者無意識地改變自身的能力、感情和自我需要,幫助他們逐步改善,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現(xiàn)實與認知的沖突,提高患者認知及行為改變。⑨患者自身需要分析。從人的需要結構的理論和層面上分析患者的自我滿足和需要,準確認識患者的缺點和心理失衡,探討患者的沖突需求結構,通過細致的分析來解讀患者的心理需要和實際需要,通過臨床治療來解決患者的沖突需求。⑩根據(jù)患者的需要進行角色交換。通過角色交換來分析患者的心理缺陷和需要,幫助患者排除能力發(fā)展的障礙,讓患者了解外部條件的不變性,推動患者自我發(fā)展,滿足其自我需要[4,5]。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BPRS評分及HAMD 評分,采用BPRS 評分評價患者精神疾病癥狀嚴重程度,總分18~126 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精神疾病癥狀越輕。采用HAMD 評價患者抑郁情況,總分0~50 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抑郁癥狀越輕。比較兩組治療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治療滿意度評定量表進行評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BPRS 評分及HAMD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BPRS 評分、HAMD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BPRS 評分、HAMD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PRS 評分及HAMD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PRS 評分及HAMD 評分比較(,分)
注:與常規(guī)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治療滿意度100.00%(31/31)高于常規(guī)組的74.19%(23/3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185,P=0.002<0.05)。
在現(xiàn)代社會激烈的競爭中,人的欲望隨著知識的增長而不斷膨脹,為了更好地生活,越來越多的人給自己設置了更多的工作和更大的生活壓力。但如果心理壓力長期不能得到緩解,就會發(fā)展為精神疾?。?,7]。近幾年來,抑郁癥患者的數(shù)量有明顯增加的趨勢,甚至有部分患者自殺,對家庭造成嚴重傷害[8,9]。另一些人因為感情經(jīng)歷而受到傷害,導致個性極端、易怒、容易傷害他人,如躁狂;另一些人經(jīng)歷悲傷和恐懼,不愿與外界接觸,性格孤僻,不愛說話,如孤獨癥。精神疾病種類繁多,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僅損害患者的身體健康,而且使其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臨床上對精神疾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藥物只能緩解病情或進行短期控制,無法治愈患者[10-12]。因此,精神疾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僅要進行藥物治療,還要結合心理治療,因為精神疾病的治療也要考慮到心理因素,把二者科學合理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質的飛躍,才能達到更好的診療效果[13,14]。如果缺乏心理疏導,就難以使精神疾病患者對相關醫(yī)務人員產生心理信任,從而降低最終治療效果。心理治療主要是通過對患者的關心和理解,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能夠正視自己的問題,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
綜上所述,精神疾病患者實施心理治療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癥狀和心理狀態(tài),提高患者治療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