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董鵬磊 圖_陳 巖
我因喜愛文字與新聞宣傳結緣。在這些年的記者生涯里,在不斷歷練學習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寫作風格。我曾習慣于遲遲不動筆,呆坐窗前靜等采訪過的故事在腦中閃現(xiàn),人物和情節(jié)從眼前跳出。這個寫作習慣與兩年前的一次新聞采訪有關,至今讓我記憶猶新。
2020年6月28日傍晚6點,雷雨、龍卷風過后,原陽各地一片狼藉。多處電桿出現(xiàn)傾斜、攔腰折斷,樹木連根拔起栽倒在地,或是壓在線路、配電室T接點上,被風掀起后掛在電桿上的鐵皮瓦片隨時會引起線路斷電跳閘。尤其福寧集鎮(zhèn)受災程度更為嚴重,6條線路就有5條不能正常供電。
夜晚9點,4名搶修隊員來到劉庵村福杏線29號桿旁,發(fā)現(xiàn)智能開關接線端子斷裂導致停電。電桿立在距離村東頭公路兩米遠的莊稼地里,周圍處處是淤泥。大家好不容易走到電桿跟前,又犯了難,想要爬上去,電桿地基不穩(wěn),嘗試再三,只能借助斗臂車搶修,可無奈的是,路邊有50余棵樹干阻礙車輛通行,此時又突遭強降雨天氣。
“所長,車……我們上不去電桿,需要搶修車……樹木擋道,需要人力支援?!贝笥陜A瀉下來,砸在他們身上、打到臉上,灌進嘴里。嗆得一名隊員只能斷斷續(xù)續(xù)、上氣不接下氣地對著手機呼喊。
雨一波波地下得更急更猛。他們周身“浸”滿了水,被“淹沒”在瓢潑大雨中。周圍一團漆黑,時間似乎也靜止了下來,唯有一束束應急照明燈打著微光,從遠處看,依稀看到他們在水窩里艱難地挪動樹干。直到深夜10點,車終于盼來了,12名支援人員迅速集結,與隊員們并肩作戰(zhàn)。此處,車的燈光也加入照明“隊伍”,與應急燈一同照亮,給予黑夜希望和力量。
那束光讓我銘記于心。多年來鼓勵指引著我,載我在追逐夢想的路上一葦以航。它猶如忽然打開的靈感,促使我在電腦的鍵盤上飛速地輸出,在有筆和紙的日子里熱切地爬格子。日積月累,我也把這份喜歡寫東西的愛好“磨”成了執(zhí)著,執(zhí)著于用眼、用心去觀察、去傾聽屬于他們的電力故事,執(zhí)著于走遍他們服務的角落。因為我每一個寫下的文字,都被他們的故事悄然潤澤,拔節(jié)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