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軍 侯莉娜 菅士良
(1.中鐵西安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710054,西安;2.西安工業(yè)大學建筑工程學院,710021,西安∥第一作者,高級工程師)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大規(guī)模發(fā)展,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地鐵隧道以及地下車站的暗挖通道與市政水電管線交叉穿越的情況。目前,對于此類情況,設計中主要采取管線遷改、增加暗挖通道埋置深度、小距離下穿通過等措施進行處理。但對于施工中遇到的新管線,或當管線實際標高與圖紙出現(xiàn)偏差時,如何低風險、低成本地解決問題是城市軌道交通在目前發(fā)展中遇到的新難題。
當管線侵入暗挖通道時,常用的處理措施有換拱法以及將暗挖通道斷面由弧形拱頂改為直線形拱頂[1]。但換拱法在既有支護拆除及回填過程中,存在非常大的施工風險;而改為直線型拱頂?shù)姆椒ㄓ譄o法在隧道上方形成有效的拱效應,進而容易導致結構受力不合理和施工風險高等問題。除此之外,該方法還需調(diào)整線路或通道坡度[1]?,F(xiàn)有案例多針對暗挖通道施工時,分析管線下方保持一定距離的穿越問題,對零距離或負距離(已侵入結構)下穿管線的問題涉及較少。
本文以西安地鐵3號線某站暗出入口挖通道負距離下穿自來水閥門井的結構侵占問題為切入點,對暗挖通道及閥門井施工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以給水管沉降變形控制標準為目標,對暗挖通道的斷面形式進行方案設計及數(shù)值模擬驗算,提出暗挖通道下穿閥門井施工工法的設計思路及方案。本文研究可為類似地鐵工程施工中,解決突發(fā)性管線侵限問題提供參考與借鑒。
西安地鐵3號線延興門站共設置5個出入口及2個風亭,其Ⅳ號通道共設3段暗挖通道(A、B、C通道)、4個明挖基坑(1~4號基坑)、1個消防通道以及2個風亭。結構底板最大埋深15 m左右,通道總長約為308 m。車站Ⅳ號出入口暗挖通道從Y型節(jié)點明挖段結構進洞向車站方向開挖,設計采用CD(中隔壁)工法。在1號導洞開挖至18.0 m處遇混凝土結構,侵入結構凈空尺寸約為500 mm,影響隧道施工。結合管線資料及現(xiàn)場地面情況調(diào)查,同時經(jīng)產(chǎn)權單位確認,此混凝土結構為JS DN 2 200 mm(JS為給水管)自來水閥門井基礎,此閥門井為東南二環(huán)自來水的控制樞紐,無遷改和停止供水的可能。根據(jù)現(xiàn)場調(diào)查可知:
1) 車站Ⅳ號通道上方JS DN 2 200 mm實際標高較原設計標高低0.600 mm,導致通道暗挖段初支與管線較近;
2) 車站Ⅳ號暗挖通道上方WS DN 1 000 mm(WS為活水管)、JS DN 600 mm及PS DN 1 200 mm(PS為排水管)等管線與暗挖通道平面相交,但豎向距離較遠,對本工程影響較?。?/p>
3) 車站Ⅳ號通道的主通道上方存在一處給水管檢修閥門井,閥門井內(nèi)凈空尺寸為4.0 m×4.5 m×4.1 m,檢修閥門井基礎部分侵入Ⅳ號通道主通道510~610 mm,如圖1所示。
圖1 延興門站Ⅳ號通道 DN 2200 mm給水管及閥門井分布情況
Ⅳ號暗挖通道1號導洞開挖至16.5 m處時,發(fā)現(xiàn)給水管閥門井基礎侵入結構問題,致使通道無法繼續(xù)施工。同時,由于暗挖通道初期支護無法閉合成環(huán),導致支護鋼架結構變形持續(xù)發(fā)展,且未有趨于穩(wěn)定的跡象。此外,暗挖通道施工還面臨以下問題:①暗挖通道部分導洞已施工,現(xiàn)階段無法改變路徑;②地鐵3號線已全面進入安裝裝修階段,后續(xù)安裝工程時間緊迫;③給水管一旦漏水,巨大的水壓力可迅速填充已開挖通道,并反灌至地鐵車站和區(qū)間。
1.2.1 暗挖通道施工現(xiàn)狀
Ⅳ號出入口部分通道采用淺埋暗挖法施工。暗挖段采用CD法施工,如圖2所示。
圖2 暗挖通道施工步序圖Fig.2 Construction steps of underground-excavated passage
JS DN 2200 mm給水管橫跨Ⅳ號出入口,埋深為5.4 m,管底距結構頂面310 mm。閥門井為4.0 m×4.5 m×4.1 m混凝土結構,呈東南-西北走向;JS DN 400 mm給水管從JS DN 2 000 mm主管道接出,走向西南向,管底與JS DN 2 200 mm結水管齊平, 如圖3所示。
圖3 暗挖通道與給水管及閥門井關系
1.2.2 閥門井施工現(xiàn)狀
JS DN 2 200 mm給水管閥門井地面埋深約為4.5 m,閥門井為鋼筋混凝土+蓋板形式,閥門井內(nèi)為給水管節(jié)點,節(jié)點處設置伸縮補償器。暗挖通道在施工過程中,閥門井基礎侵入暗挖通道拱頂。
根據(jù)DBJ 61-98—2015《西安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CJJ/T 202—2013《城市軌道交通結構安全保護技術規(guī)范》,以及國內(nèi)外其他資料調(diào)查結果,參考已建地鐵穿越類似市政管線和沉降實測資料[2-4],確定JS DN 2 200 mm給水管沉降變形控制標準如下:
1) JS DN 2 200 mm給水管:允許沉降控制值≤20 mm,差異沉降控制值≤ 0.25%Lg(Lg為管節(jié)長度),變形速率控制值≤2 mm/d,施工前應與產(chǎn)權單位確認。
2) 檢修閥門井:由于檢修閥門井內(nèi)為JS DN 2 200 mm給水管接口,兩節(jié)管線間通過伸縮補償器適應變形。在節(jié)點處允許沉降控制值≤5 mm,差異沉降控制值≤0.1%Lg,變形速率控制值≤1 mm/d,施工前應與產(chǎn)權單位確認。
3.1.1 設計方案
為減小換拱帶來的施工風險,提出在暗挖通道拱頂中心增加一平直段的斷面形式,如圖4所示,這樣既增寬了斷面又避免了已施工通道換拱,通道截面亦對稱。
圖4 通道拱頂增加平直段Fig.4 Straight section added to the passage vault
3.1.2 數(shù)值分析
建立拱頂增加平直段的暗挖通道結構有限元模型,并進行結構初期支護、二襯內(nèi)力及變形計算,結果如圖5和圖6所示。由圖5和圖6可知,暗挖通道拱頂增加平直段受力合理,可滿足結構承載力和變形的要求,同時所提方案也符合施工現(xiàn)狀。
圖5 初期支護內(nèi)力及變形仿真模擬結果
3.2.1 施工工法方案設計思路
暗挖通道在下穿檢修閥門井段的開挖工法由CD法改為雙側(cè)壁法施工,如圖7所示[1]。由于拱頂下壓空間有限,為保證暗挖通道起拱效果,拱部格柵鋼架高度由350 mm漸變?yōu)?50 mm,拱部格柵鋼架主筋設置附加鋼筋,超前支護盡量打設;施工中二襯不拆除豎撐,在豎撐中焊接水平鋼板作為止水環(huán),豎撐直接埋置于二襯中,待二襯混凝土凝固后割除多余豎撐。
3.2.2 施工工法方案
1) 調(diào)整開挖工法:為保證管道使用安全,暗挖通道下穿管道、閥門井段開挖工法由CD法調(diào)整為雙側(cè)壁法。相比于CD法,雙側(cè)壁法增加一道臨時支撐,減小一次開挖面積與臨空面,可最大限度保證不對閥門井基礎產(chǎn)生擾動。
圖6 二襯內(nèi)力及變形仿真模擬結果
圖7 通道內(nèi)雙側(cè)壁法施工Fig.7 Double side wall construction method in passage
2) 加強超前支護:暗挖通道施工時,按照設計施工雙排超前小導管,使小導管在拱部開挖范圍外側(cè)形成棚洞結構,降低開挖施工對開挖范圍以外土體的擾動。超前小導管內(nèi)壓注水泥砂漿,以增強小導管剛度。
3) 控制開挖進尺、鋼架密排:格柵鋼架在穿過自來水管道段時采取密排通過??刂崎_挖進尺,每循環(huán)進尺不超過50 cm。開挖完成后及時安裝初期支護格柵鋼架,噴錨支護。
4) 支護背后注漿回填:初期支護完成封閉后及時進行初期支護背后注漿,控制好注漿壓力(不超過0.3 MPa),確保初期支護與土層間密實,進一步減小土層沉降的可能性。
為確保暗挖通道在施工期間上部給水管及閥門井安全,經(jīng)研究決定在施工期間將閥門井蓋板掀開,以便于對給水管及閥門井采取加固和監(jiān)測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 沿JS DN 2200 mm給水管周邊,在閥門井側(cè)壁鉆孔,使給水管在閥門井側(cè)壁處由原先的剛接改為柔性連接,從而避免了閥門井發(fā)生沉降變形時,帶動給水管變形造成破壞。
2) 在閥門井接口處進行沉降監(jiān)測,并安排專人進行現(xiàn)場巡視。當發(fā)現(xiàn)節(jié)點處滲漏水時,及時進行落實緊固,防止漏水。
從2016年7月初—2016年8月中旬,車站Ⅳ號通道暗挖段按照所提方案進行暗挖通道下穿自來水閥門井施工,施工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自來水泄露和變形超標的情況,隧道內(nèi)變形監(jiān)測也滿足設計要求,施工順利完成,并于2016年8月底完成地面閥門井回填施工,同時恢復路面交通。在施工期間,給水管的最大沉降為4 mm,差異沉降控制值小于等于0.25%Lg,為1 mm,滿足設定目標。施工期間檢修閥門井最大沉降為5 mm,差異沉降控制值小于等于0.1%Lg,為2mm,滿足設定目標。
在對暗挖通道及閥門井施工現(xiàn)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對暗挖通道的斷面形式進行設計和數(shù)值模擬,同時對暗挖通道及閥門井施工工法進行方案設計,研究結果表明:
1) 按照所提方案進行暗挖通道下穿自來水閥門井施工,未發(fā)現(xiàn)自來水泄露和變形超標的情況,隧道內(nèi)變形監(jiān)測滿足設計要求;給水管及閥門井變形均達到方案設定目標。
2) 所提出的在拱頂增設水平段的方法,保持了拱頂弧形的主體形狀,使其受力保持較為合理的狀態(tài);在隧道內(nèi)導洞已經(jīng)施工的情況下,避免了換拱等情況的發(fā)生,大大減小了施工風險。
3) 所提設計和施工方案有效、便捷、系統(tǒng),可使現(xiàn)場問題得到快速解決,可為類似施工方案提供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