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國
面對2022 年版《藝術課標》所帶來的課程開設的重大變化,以及實現(xiàn)音樂、美術分科教學向“藝術”課程的平穩(wěn)對接,除了理論、觀念等政策層面的宏觀導向外,課時、課程、教材、教師四大要素也值得重點關注。
按照2022 年版《課程方案》規(guī)定,藝術課程總課時量未因?qū)W科門類(“新三科”)增加而增量,仍與22 年前(2000 年)一樣,占國家規(guī)定義務教育總課時(9522 課時)的9%——11%。原音樂、美術各一半——分別占總課時的4.5%——5.5%,即428——523 課時,平均每學期為23——29 課時。
中小學藝術課程教學科目“擴容”及相關聯(lián)的課時安排問題,與美國20 世紀80 年代中期學校增設藝術科目遇到的問題相似。至于美國聯(lián)邦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是如何用行政手段處理或協(xié)調(diào)的,筆者未能從1994 年和2014 年兩版美國藝術課程標準中找到答案。所幸在雷默的著作中,可以看到美國音樂教育領軍者對本國藝術教育科目增設及課時安排的“預期估算”:
憑我們自己,我們永遠不會贏得我們想要在學校中擁有的那么多時間,因為我們的要求會被看成是沒有道理的,是自私的。比如,按照我們的標準,我們每天應給小學和初中各年級上20 到25 分鐘的音樂課。這個標準為什么不能適用于視覺藝術教育呢?好的。這樣我們每天就有了50 分鐘可利用的時間了。難道舞蹈沒有同樣的要求嗎?很難不同意它同樣的要求。于是,我們每天就有75 分鐘可利用的時間了?,F(xiàn)在,我們再給戲劇、詩歌、文學、電影同樣多的時間,它們都和我們一樣有充分的理由要求分上一塊餡餅。到此為止,我們每天已經(jīng)排出兩個半小時的課來了,還有其他幾種人文藝術學科還沒能染指這塊餡餅呢。①
對于雷默先生這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著作,筆者引用的譯本是原著1989 年的修訂版。這即意味著,他打的“如意算盤”,至少是針對美國30 多年前的學校藝術教育情況。讀了這段話,似乎就能理解他當年對藝術課程教學科目“擴容”所持立場(見前面雷默的兩段引語)的部分原因了。當然,面對這一問題,他還從哲學、政治、心理、專業(yè)等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和評估。
然而,中國的情況不同。在不增加藝術課時總占比的情況下,“新三科”的進入,勢必將改變原科目的課時和教學容量。中國的中小學藝術課教師不能指望得到雷默預期的那塊“大餡餅”,而應以發(fā)展的眼光、寬廣的胸懷、務實的行動和智慧的協(xié)調(diào),積極面對藝術課程變化的客觀現(xiàn)實。
這里所說的“務實的行動”,對于音樂教師而言,首先就是要利用一切機會,虛心向姊妹藝術的行家里手學習、請教,或邊教邊學,在實踐中磨煉、積累,努力補充與提升舞蹈、戲劇、戲曲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表現(xiàn)能力,盡快適應新的教學工作。同時,有志氣、有抱負的音樂教師更應“深耕”自己的專業(yè)領地,結合我國的教育實情,潛心發(fā)掘民族或地區(qū)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資源,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拓寬以音樂為載體的育人之路。
此外,2014 年《美國國家核心藝術標準》中音樂科目(音樂、音樂理論作曲課程、傳統(tǒng)與新興音樂重奏課程、和聲器樂課程、音樂科技課程),占全部藝術課程九分之五的格局,其生成背景、教學內(nèi)容及能力水平要求等,值得我們細致探究。
隨著“新三科”的進入,義務教育階段的藝術課程在不同學段將呈現(xiàn)不同的樣態(tài)。其中,1——7 年級,本著藝術形式相近、學科便于“綜合”的原則,2022年版《藝術課標》明確了“新三科”在綜合中的“主要依托”關系:
于是,音樂教師在9 個學年中,有可能面對3 種類型的課程:
無論哪種類型,2022 年版《藝術課標》中規(guī)定的音樂學科“課程內(nèi)容”所涵蓋的4 項“藝術實踐”是共通的,且與2011 年版《音樂課標》中設置的4 個“教學領域”完全一致。
不僅如此,就連“藝術實踐”項目下包含的具體“學習內(nèi)容”(共14 點),與2011 年版《音樂課標》也完全相同。分項對比如下:
表2
通過兩版課程標準中課程內(nèi)容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對音樂學科課程“教什么”的重要問題,在認識和實踐上是成熟且穩(wěn)定的。下面分別解析音樂教師有可能面對的3 類課程。
1. 1——2 年級唱游·音樂
2022 年版《藝術課標》將此課程的“學習任務”設定為趣味唱游、聆聽音樂、情境表演和發(fā)現(xiàn)身邊的音樂。這些學習內(nèi)容(任務),音樂教師們大都已經(jīng)十分熟悉。這里,我們只需要對小學低年級音樂教材目錄中出現(xiàn)的“單元活動主題”稍加回顧、瀏覽,便可了解和把握此類課程了:
2. 3——7 年級(或3 —— 9 年級)以音樂為主,融入相關姊妹藝術
2022 年版《藝術課標》將此學段課程的“學習任務”設定為聽賞與評述、獨唱與合作演唱、獨奏與合作演奏、編創(chuàng)與展示、小型歌舞劇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樂。這6 點學習內(nèi)容,也是音樂教師熟悉并早已付諸教學實踐的。這類課程現(xiàn)在需要探討的是如何“融入”?音樂課早就有融入舞蹈、戲劇、戲曲等藝術表現(xiàn)元素的傳統(tǒng)?!疤岢珜W科綜合”及“關注學科綜合”分別是2001 年版和2011 年版音樂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重要內(nèi)容。據(jù)此理念編寫的小學和初中音樂教材,涉及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美術等藝術形式的一些典型課例,相信都在廣大教師的記憶中。
2022 年版《藝術課標》對這一學段“以音樂為主,融入相關姊妹藝術”的比例,沒有明確規(guī)定。如果參照2022 年版《課程方案》研制組長崔允漷教授在全國范圍作的“新課標解讀”視頻報告中的建議——“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教學”,現(xiàn)行音樂教材實際上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跨學科”理念,預計新編教材會邁出更大步伐,“融合”的教學內(nèi)容必定會超出這一比例。
3. 8——9 年級分科選擇課程
根據(jù)不同學校、不同學生選課情況,在舞蹈、戲?。ê瑧蚯┑葘I(yè)背景的藝術師資尚不能及時進入中小學教學崗位的相當長的時期,這一學段現(xiàn)有的音樂教師將有可能承擔音樂、舞蹈、戲?。ê瑧蚯?,甚至影視的分科課程教學任務。
面對這一學段可能出現(xiàn)的多樣的課程教學任務,音樂教師自應有足夠的信心。試想,普通高中設置的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舞蹈表演、戲劇表演等模塊,不也多半是由音樂教師承擔嗎?自2004 年以來的教學實踐證明,我們的音樂教師經(jīng)過努力,完全能夠駕馭姊妹藝術的學科課程。原因在于,其教學內(nèi)容均是相關姊妹藝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表現(xiàn)技能,是可以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積累,并熟練掌握的。
依照2022 年版《課程方案》,新版藝術類學科教材將包括:
按教材局2022 年5 月12 日的部署,新的藝術類學科教材按計劃將安排一定數(shù)量的不同版本:
編寫中的新版音樂教材預期將會有兩大突破:
第一,更鮮明地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學科定位,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品的選材比重,從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入手,培育學生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應地,外國作品在音樂教材中曾一度占據(jù)三分之一的狀況將明顯改變。
第二,將更為自覺和有效地實踐“跨學科綜合”教育理念,多方面、多角度地利用一切有益于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藝術表現(xiàn)材料、形式、方法和手段,在聽覺與視覺、表演與造型、時間與空間的交匯融合中,以教材內(nèi)容呈現(xiàn)、教學活動設計為主體的音樂教材整體面貌,將更加生動活潑、多姿多彩,且教師好教、學生樂學。
如前所述,面對2022 年版《藝術課標》帶動的課程諸多變化,音樂教師自應有足夠的信心。這信心從何而來?筆者認為,主要來自音樂藝術獨有的形式特征及音樂教師不可取代的學科地位。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作品的音響隨時間流動而展現(xiàn),其表現(xiàn)“內(nèi)容”不具有語義的確定性和事物形態(tài)的具象性,從而擁有自由、開放、包容、交匯的藝術表現(xiàn)時空。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皆不同程度地可以視作造型+表演展示的視覺藝術(或“空間藝術”),其表現(xiàn)“內(nèi)容”多直觀可辨,具有事物形態(tài)的具象性。分屬聽覺與視覺(時間與空間)兩大類的5 門不同的藝術形式,在藝術創(chuàng)作或教學環(huán)境中融合共生、對應互補、協(xié)同合力,如同人類5 個手指的關系。
音樂藝術的形式特征,使其在藝術家族中具有特殊功能和價值。可以說,音樂是最易于與其他姊妹藝術相融合,生成新藝術表現(xiàn)形式(如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的“原生性”藝術。音樂單獨或與姊妹藝術融合共生,產(chǎn)生出無比豐富多樣的藝術樣式,使其具有各類藝術產(chǎn)品應用的普遍性,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密切伴隨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
由此,作為聽覺藝術的音樂,與作為視覺藝術典型代表的美術,最早進入教育資源及發(fā)展水平均有限的國民教育課程體系中就是很自然的了。但我們還應客觀地看到,與其他藝術學科相比,也正是由于音樂藝術的形式特征,為民眾學習音樂、理解音樂,以及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帶來了固有的特殊性和相對的難度。
下面引述的兩段話,源自我國音樂教育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的作曲家黃自(1904——1938 年)于1929年12 月所著的《音樂欣賞》:
黃自先生近一百年前說過的話,通俗、簡明地道出了“一個不知道音樂的人”對音樂的直觀反應。正因如此,處于國民教育基層的中小學音樂教學,歷來是最容易受到誤解和“傷害”的弱勢學科課程。
原因在于,長期以來一些“不知道音樂的人”,確實不知道音樂音響材料、創(chuàng)作過程和表演形式具有的特殊性,不理解音樂的藝術特征決定了音樂教學過程(包括基礎教育階段)必然含有特定的知識與技能要求。在他們眼中,音樂課就是“唱唱跳跳、熱熱鬧鬧”的“體驗性”課程,誤以為“中小學音樂教育不是為培養(yǎng)音樂家,不需要知識與技能”。寫到這里,筆者禁不住想問:小學語文課不是為了培養(yǎng)作家而設置的,為什么語文教師還要教識字、閱讀、作文等知識與技能呢?
事實上,音樂教育作為一門實踐性非常鮮明的學科,其主干教學內(nèi)容——“唱、奏、聽、動、創(chuàng)及樂譜識讀”,無一不包含知識與技能。中國老百姓心中認為的音樂標志事項——“吹、拉、彈、唱”,只要一開口、一動手,勢必涉及音樂知識與技能技巧:唱姿、口形、手形、發(fā)聲、唱名、定弦、指法、音準、節(jié)奏、力度、速度、音色、視譜……哪樣能離開知識與技能?!這些最基礎、最基本的教學內(nèi)容,實實在在是音樂學科的規(guī)定性。
對音樂藝術的形式特征缺乏認識、了解,自然就可能成為“一個不知道音樂的人”,也就容易形成對音樂教學特點的誤解。這是由來已久、似乎根深蒂固的客觀存在,不必太過在意。但音樂教師群體,必須清醒地把握自己的學科特點,認識到教學中必要的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應達到的標準,是培育和提升學生音樂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和必經(jīng)路徑。
我們之所以被稱為“音樂教師”,就是因為大家擁有音樂藝術領域的“一技之長”,這是要經(jīng)過相當長時間、花費相當多精力的專心學習、刻苦修煉,方可逐步積累、不斷提升的??梢哉f,音樂知識與技能及相關人文修養(yǎng),以及音樂與姊妹藝術融合共生、互補兼容的學科特點,是音樂教師的專業(yè)本色,是音樂教師學科地位不可取代的根基。這也是我們當下必能自如應對2022 年版《藝術課標》變動帶來的挑戰(zhàn)的信心和底氣!
上述內(nèi)容是筆者研讀2022 年版《藝術課標》相關內(nèi)容后,從音樂學科和音樂教師視角出發(fā)的一些思考。其中,對有些問題的認識并不是因這次課程變動才產(chǎn)生的,而是由來已久。例如,音樂藝術的形式特征決定自身學科教學的特殊性和相對難度,及其對音樂教學特點易受誤解的影響(當然另有深層的社會和教育環(huán)境因素);同時想闡明,也正是由于音樂藝術的形式特征,決定了其易于與姊妹藝術相交匯、融合,產(chǎn)生新藝術形式的屬性,為音樂教師不可取代的學科地位提供了基礎。
寫作此文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期望音樂教育同人,面對與自己工作直接關聯(lián)的課程變動,應葆有足夠的自信和定力,以發(fā)展的眼光、寬廣的胸懷、務實的行動、智慧的協(xié)調(diào),積極投入新課程的有效實施。
注 釋
① 〔美〕貝內(nèi)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年版,第292——293 頁。
② 上海音樂學院“黃自遺作編委會”編《黃自遺作集(文論分冊)》,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 年版,第6 ——1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