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中堯,李潤東,李金玲,陳志遠
(1.羅定市農業(yè)發(fā)展中心,廣東 羅定 527200;2.羅定市豐智昌順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羅定 527200;3.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640)
廣東省云浮市羅定市是典型的華南雙季稻區(qū),地處北回歸線南側,北緯22°25′11″~22°57′34″,東經111°03′08″~111°52′44″,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夏長無嚴冬,氣溫偏高,熱量豐富,春秋暖和,雨量變幅大,溫、光、熱地域差異明顯,干旱及倒春寒災害較多。全年平均日照率42%,平均氣溫在18.30℃~22.10℃。年降水量1 260~1 600 mm,年平均降水量1 400 mm。
一般雙季稻區(qū)光溫水條件充足,早稻、晚稻插秧前養(yǎng)役鴨,插秧后養(yǎng)田鴨,水面養(yǎng)紅萍,晚稻套種紫云英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自然資源條件生產糧食、肉食,實現了既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又生產出綠肥養(yǎng)地的良性循環(huán)。
宜選擇品質優(yōu)良、適應性廣、抗病蟲能力強、企業(yè)適銷對路、市場需求量大、通過國家或地方審定的水稻品種[1]。考慮水稻品種的遺傳多樣性,在羅定市早稻使用感溫秈稻品種,晚稻使用感溫、感光秈稻品種都可以,種植基地要符合有機產品植物生產產地環(huán)境GB 15618—2018、GB 3095—2012、GB 5084—2005等標準要求,水稻生產要早播早插搶抓農時,適當稀植。在廣東羅定,根據品種生育期,早稻于2月下旬—3月初播種,3月下旬—4月初插秧,7月上、中旬收割;晚稻于7月上、中旬播種,7月下旬—8月初插秧,11月上、中旬收割。人工插秧的秧齡是5.5~6.5葉齡,機械插秧的秧齡是3.0~3.5葉齡。人工插秧的規(guī)格是:25cm×17cm,每穴3~5苗,每0.067 hm2基本苗數6.3×104苗左右;機械插秧的規(guī)格是:30 cm×14 cm,每穴3~5苗,每0.067 hm2重基本苗數6.3×104苗左右。早稻加晚稻目標產量為每0.067 hm2年產有機稻谷600~800 kg。
早稻、晚稻插秧前使用的役鴨和插秧后放入稻田圈養(yǎng)的田鴨。在廣東羅定,鴨的品種選擇當地農家用來放田散養(yǎng)的鬼頭鴨。水稻種植基地設置鴨塘用于役鴨的馴養(yǎng)、田鴨苗馴水、田鴨回收集中飼養(yǎng)。早稻役鴨在使用前60~70 d開始馴養(yǎng)。晚稻用的役鴨馴養(yǎng)可以放養(yǎng)于抽穗后的早稻田。田鴨放入稻田是鴨苗與水稻一同成長在水稻齊穗期回收。
1.2.1 插秧前役鴨
役鴨的準備:早稻,12月中旬開始馴養(yǎng)至次年2月下旬體質量達2.0~2.5 kg;晚稻,5月上旬開始馴養(yǎng)至7月上旬達到每只體質量2.0~2.5 kg;每66.7 hm2投放150只。在馴養(yǎng)役鴨過程中,人工捕捉些福壽螺,先打碎讓鴨吃,之后成只讓鴨吃,令役鴨熟悉福壽螺,鴨放出到田后,見到福壽螺就會搶著吃。
役鴨的工作:插秧前役鴨的工作需要人工的驅趕、控制才有好的效果。早稻:2月下旬—3月上旬,跟隨旋耕機水打壓青綠肥紫云英,捕食蛄螻等;3月中旬,耘田,捕食福壽螺、稻象甲等,抑制雜草生長;3月下旬—4月初,踏田把田面有機肥與泥漿混勻。晚稻:7月上、中旬,跟隨著灌水翻耕漚田,覓食落地谷,耘田,捕食福壽螺、稻象甲等,抑制雜草生長;7月下旬—8月初,踏田把田面有機肥與泥漿混勻。
役鴨的效果:蛄螻、福壽螺、稻象甲、雜草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供秧苗返青、扎根、分蘗的有機肥的肥效。
1.2.2 插秧后田鴨
插秧前的耘田役鴨可以控制萌發(fā)的雜草。插秧后的雜草主要靠插秧后田鴨控制。
田鴨的準備:人工插秧是插秧當天,機插秧是插秧后3 d購買剛孵化的鴨苗在鴨池進行育稚、馴水。每0.067 hm2投放12~15只。
圍網、建鴨舍:放鴨前,以0.33 hm2左右為1單元圍網分隔,每1單元建1間簡易鴨舍,每群鴨控制在75只以內。
田鴨的工作:人工插秧是插秧后7~9 d,機插秧是插秧后10~12 d放入7~9日齡的鴨苗,12~15只/0.067 hm2,即:插秧后雜草未長成時放鴨入田,這時,雜草很矮,鴨子也很小,足夠數量的鴨子活動能控制雜草的生長。禾苗長大,鴨子也長大也同步控制雜草的生長。田鴨除草外還啄食害蟲、福壽螺,尤其控制著稻飛虱、稻葉蟬、黏蟲的數量,還有分萍、幫助施肥、耘田、混水等。
田鴨的效果:雜草、稻飛虱、稻葉蟬、粘蟲、稻象甲、福壽螺等得到有效控制,令水面紅萍生長良好,提高水稻對肥料的利用率。
綠肥是水生紅萍(品種為細綠萍)和旱作紫云英(品種為粵肥2號)。
1.3.1 大田水面養(yǎng)紅萍
紅萍是稻田重要的水生綠肥,如果利用得好,其周年累計生長量可以超過紫云英,每0.067 hm2鮮重可達4 500 kg,同時又是鴨子的飼料,在有機水稻種植中意義重大。第一,創(chuàng)造良好的越冬越夏環(huán)境。紅萍怕冷、怕熱、怕旱、怕陰、喜光,低于10℃和高于35℃都不利于其生長,缺水則很快死亡,因此,可以保持田間適度濕潤,利用地溫冬暖夏涼,讓紅萍在泥面安全越冬越夏。第二,及早形成水面是關鍵。早稻在2月下旬、晚稻在早稻水稻收割后及早灌水打田,紅萍被打散浮于水面,又有役鴨耘田起分萍作用,紅萍的繁殖速度會很快。第三,由于早稻氣溫適宜,是擴繁和利用紅萍的黃金季節(jié),紅萍會很快鋪滿水面迅速長厚,旺盛生長時間長,晚稻由于氣溫高紅萍生長量不如早稻好,因此,抓好早稻紅萍的利用是重點。
紅萍封閉了田間水面,追肥時有機肥質輕被紅萍隔住不能落入水里,田鴨的活動正好把這個問題解決。
1.3.2 晚稻套種紫云英
紫云英又稱紅花草,黃芪屬,是我國稻米種植重要的綠肥品種之一,最宜在肥沃、濕潤、排水良好、pH值5.2~6.2的土壤上生長,既怕旱又怕漬[2]。紫云英播種期為晚稻抽穗后15 d左右,每0.067 hm2播種量為1.5~2.0 kg,播種前需擦傷種皮,浸種催芽,接種根瘤菌,薄水播種,濕潤出苗,灌“跑馬水”保苗。由于紫云英苗期和水稻生長后期在一起,水分管理就要有所協調,一般紫云英齊苗后,要斷水,田面適度開裂、硬實有利于水稻收割,這樣對紫云英幼苗的傷害最少。在水稻收獲后開好田間水溝旱能灌、澇能排。在紫云英盛花初莢期需及時灌水翻耕入田并形成水面讓在紫云英底下越冬的紅萍被打散后浮上水面繁殖,這是兩綠肥應用的關鍵點。紫云英一般每0.067 hm2產鮮草2 000 kg,高產時產量可達3 000 kg。
水稻施肥選用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每0.067 hm2總施肥量為自制有機肥135kg。自制有機肥中氮(N)、有效磷(P2O5)、鉀(K2O)含量分別為3.92%、1.86%、4.32%,有機質含量≥70%。由于早稻收割后秸稈直接還田,晚稻基蘗肥占比有所提高。
稻田秸稈直接粉碎還田。早稻收割至晚稻移栽時間短,為20 d左右,收割時稻茬要盡量剪低,并立即翻耕漚田讓秸稈盡快腐熟才有利于晚稻的移栽和生長。晚稻水稻收割時稻茬盡量留高,有利于紫云英幼苗期遮蔭和減少稻草覆蓋的影響[3]。
一是保護基地周邊和田間環(huán)境,嚴禁捕捉鳥、蛇和青蛙等,營造原生生物廊帶,維持生物多樣性。二是實施健身栽培。三是稻田養(yǎng)鴨。四是插秧后保持水層封閉田面,以水控草。以上措施未能有效控制病蟲草鼠螺害時,使用一些物理方法、有機植物生產中允許使用的植物保護產品、人工等措施解決。使用鐵絲網防鼠。使用殺蟲燈、誘捕器誘殺害蟲。
每年每0.067 hm2系統外加自制有機肥原料花生粕、棕櫚灰、磷礦粉、鎂礦粉等分別是145.8 kg、27.0 kg、21.6 kg、13.5 kg,共207.9 kg;每年每0.067 hm2因為病蟲害防治的需要系統外投入氨基寡糖素、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蘇云金桿菌等植物保護產品分別約400 mL、480 mL、200 g,共約1.08 kg;每年每0.067hm2系統外投入鴨苗約30只。
每年每0.067 hm2產出稻谷約700 kg,約500 kg稻谷用作碾米,產出精米約275 kg,副產品(谷殼、米糠、碎米、次品米等)約215 kg;約200 kg稻谷用作釀酒,產出成品酒約76 kg,副產品酒糟干約70 kg。谷殼、米糠、碎米、次品米和酒糟干等共約285 kg,其中,谷殼+米糠+酒糟干62.1 kg用作制作有機肥,谷殼(制成粗糠)+米糠+碎米+次品米+酒糟干(制成粗糠)約222.9 kg用作制作鴨飼料,每只鴨分配的補充飼料約7.43 kg。
每年每0.067 hm2產出水稻秸稈(干品)約742 kg,全部直接還田;每年每0.067 hm2產出成鴨約24只;每年每0.067 hm2產出紅萍鮮萍約4 500 kg,折干萍約209.7 kg,全部還田;每年每0.067 hm2產出紫云英鮮草約2 000 kg,折干草約220 kg,全部還田。
以上,在系統內產出并返還到系統中的物質以干品計共約1 456.7 kg,系統外投入的物質共約208.98 kg,系統外投入的物質約占總投入物的12.5%。此外,雜草、福壽螺等在系統內產出并返還到系統中的物質并未有統計。
華南雙季稻區(qū)廣東羅定環(huán)境友好型有機水稻農業(yè)生產模式,按照每0.067 hm2年產有機稻谷約700 kg、水稻售價12元/kg,成鴨約24只、成鴨售價60元/只,每0.067hm2年產值約9 840元。
綜上所述,華南雙季稻區(qū)廣東羅定環(huán)境友好型有機水稻農業(yè)生產系統中,帶走了鴨子和稻谷,稻谷無論是碾米還是釀酒,用去的只是精華部分,谷殼、米糠、碎米、次品米、酒糟等又通過制成有機肥、鴨飼料返回系統中,在系統外加的有花生麩、棕櫚灰、磷礦粉、鎂礦粉和一些植物保護產品,而這些占系統內物質循環(huán)的很少部分,通過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種植基地土壤保持松軟、肥沃的狀態(tài),經檢測,有機質為37.1 g/kg、全氮為2.31 g/kg、有效磷為38.4 mg/kg、速效鉀為235 mg/kg,均高于土壤肥力分級Ⅰ級指標值,因此,文章認為華南雙季稻區(qū)廣東羅定環(huán)境友好型有機水稻農業(yè)生產模式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可以復制的、值得推廣的農業(yè)生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