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鷗
鍵盤音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高校學生掌握音樂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鑒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針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短板和缺陷,將“前沿動覽+專題研討+項目實訓”的模塊化教學理念引進《鍵盤即興演奏》課程,將“知識、素質(zhì)、能力”高度融合作為培養(yǎng)目標,確立教師與學生雙向平行互動的教學結構,努力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又以新的教學經(jīng)驗和實績促進、優(yōu)化鍵盤即興演奏模塊化教學,豐富并拓展鍵盤音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路徑。
即興演奏是熔理論素養(yǎng)和熟練技藝為一爐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鍵盤即興演奏這門課包含從即興伴奏到即興變奏、再到即興演奏的漸進過程。傳統(tǒng)鍵盤教學模式的短板在于,教師一味填鴨式的滿堂灌輸,學生被動填充,教與學缺乏平等互動而處于僵滯狀態(tài);課程緊緊圍繞大綱轉(zhuǎn),缺乏針對不同施教對象的個性設計;受教對象的主動性調(diào)動不起來,知識、能力與素質(zhì)未能融為一體,未達至相互促進相互提升;大部分學生缺乏感知音樂和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在演奏中缺少對獨特個性的追求和想象力,不能自主性地去發(fā)揮求異性和創(chuàng)造性。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根源,在于當下音樂教育方式相對滯后,不能與時俱進,不能吸收優(yōu)秀的教育理念和更為人性化的教學模式。
例如模塊化教學法遠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便由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開發(fā),強調(diào)教育的能動性、情境性、開放性,主張以現(xiàn)場教學凸現(xiàn)情境,增強感性刺激與知覺映射,加深對學習目標和練習項目的深刻理解,注重將“知、行、研”融為一體,使學生在知識體系中主動操練技能,同時在項目訓練中增進對學科體系中邏輯關系的理解與把握。模塊化教學法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被我國職業(yè)教育中心引進和借鑒,在適合國情的教改實踐中取得一定的成果。
中南民族大學康翠萍教授借鑒模塊化教學理論,構建了“三模塊”課程模式,為改良舊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所謂“三模塊”教學模式,即“前沿動覽(Dynamic browing)+ 專題研討(Discussion) + 項目實訓(Practice)”,簡稱 DDP 模式。三個模塊各含且修且練的教學內(nèi)容,以“知、研、行”為各自核心,相對獨立又彼此關聯(lián),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需要按一定邏輯平行組合與縱向延伸,由知而研、由研促行,以行帶知;或者由研導知,由知引行,由行入研,不拘一格,靈活變通。就音樂專業(yè)而言,鍵盤演奏的“三模塊”教學改革,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視奏能力、編配能力、合作能力、演奏能力、感悟能力以及想象力,而綜合能力正是鍵盤即興演奏的基石和前提。
前沿動覽。此為“三模塊”教學法之第一模塊,核心是“知”,適合在音樂課程開始或講授新課時動用。“前沿”模塊包括音樂學科的思想新銳、邏輯體系的文化語境、專業(yè)發(fā)展的趨勢和前瞻等。學生通過動覽式學習達到對音樂史和音樂學的整體感知與理解,有助于開啟音樂專業(yè)之門。該模塊設計可以從以下幾部分內(nèi)容入手:1.音樂發(fā)展史和世界音樂版圖。興趣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向?qū)?,通過宏觀地了解音樂發(fā)展史、世界音樂版圖以及音樂家的感人事跡,適當融入現(xiàn)代流行音樂或者其他類型音樂作品,架起學生情感與鍵盤演奏之間的橋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窺見音樂發(fā)展的脈動和規(guī)律,有助于學生對音樂專業(yè)有一個概括的理解。2.音樂學科的邏輯體系。以梳理學科邏輯體系為主線,幫助學生把握音樂體系的內(nèi)在關聯(lián),真實感受各科間的交互影響與滲透。這種系統(tǒng)性和連續(xù)性,在高校表現(xiàn)為多門相關課程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比如樂理知識、視唱練習與演奏實踐是相互交叉相互促進的。3.學科發(fā)展的趨勢與前瞻。了解本專業(yè)的最新理論、音樂潮流和學術動態(tài),有助于學生調(diào)整主攻方向,找到與社會應用相交接的契合點,進而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與求知欲投入課程學習中。
專題研討。此為“三模塊”教學法之第二模塊,核心是“研”,適合音樂課程漸進漸深后以研討為主要方式,在教師引導和啟發(fā)下,學生圍繞某個理論或?qū)嵺`的專題,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比如即興演奏課中有一些共性的和聲理論知識、鋼琴彈奏技術、作品風格特點、即興編配、演奏中的經(jīng)驗性問題等。教師可以以問題為導向,以分組討論為方式,學生以主角身份加入到教學活動中來,還可以延伸到課余的閱讀與交流中,融入“翻轉(zhuǎn)課堂”。事實上,即興演奏練習中的重點和難點,也必須在與學生切磋、交流、糾錯中完成。
項目實訓。此為“三模塊”教學法之第三模塊,核心是“行”?!靶小痹阪I盤即興演奏課中主要是“練”。此模塊以項目為載體,以訓練為手段,其項目實訓以藝術素材作為主體內(nèi)容,教學方法可靈活采用啟發(fā)式、探究式、體驗式、合作式、分組式、互評式等,實訓中有獨奏表演、合奏、移調(diào)、正譜伴奏、即興伴奏以及自彈自唱等多種方式;至于信息查閱、作品設計、作品編配以及作品成果的評價,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以小組形式合作完成。在小組切磋過程中,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生自評與互評之環(huán)節(jié),通過現(xiàn)場展示讓學生作為旁觀者重新審視自己;當學生進入演奏實訓時,教師與其他學生在一旁觀察、記錄并醞釀評論要點。演奏者的自評是自我觀照、自我認知與自我評價,互評則如同在眾多鏡子中照自己,通過比較辨析出彼此的長短優(yōu)劣。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與稍微后進的學生在探討中形成互補互促之關系,教與學、學與學進入良性循環(huán)。最后,教師談自己的觀感,并現(xiàn)場作示范演奏,將項目實訓帶入課前設計的情境,預設的問題如同冰塊不知不覺在自解與互解的春水中融化,“教學相長”在新的語境中開花結果。這是“三模塊”教學模式的獨特魅力。
現(xiàn)代教育的特質(zhì)在于對主體性和差異性的強調(diào)。樹立并激發(fā)受教者的主體意識,將理性思考和快樂帶入課堂,使教育成為類似果園里的主動擷取和愉悅采摘,而不是鑄模成器式、拔苗助長式,千人單面式。而差異性則強調(diào)受教者的個體差異——受教者在家庭背景、成長環(huán)境和遺傳基因所呈現(xiàn)出來的差異,理應受到教育工作者重視和尊重,并在施教過程中予以充分的考量和細化。在我看來,模塊化教學恰好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育的這些特質(zhì),對教學三大要素——教師、學生和教材形成的固化結構,重新作出良性調(diào)整與優(yōu)化,從而形成活性互動與智性空間。
首先,教師作為教學主體是模塊化教學的主導因素,其教學思路和方法的轉(zhuǎn)變決定了模塊化教學改革能否取得成效。在我看來,教師實施模塊化教學必須完成三個步驟:課程設計、課堂變構、課后集思。
所謂課程設計,即由傳統(tǒng)備課轉(zhuǎn)變?yōu)槭┙淘O計。傳統(tǒng)教學大都圍著教材轉(zhuǎn),備課就是吃透教材、大綱、重難點等,往往忽略教學對象及其需求;模塊化教學的首要步驟是做好施教設計,必須摸清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針對學科與專業(yè)、專業(yè)與課程、課程與知識、知識與學生、學生與社會的關聯(lián)點進行考察與設計,有的放矢,將因“材”施教與因“才”施教有機結合起來,使不同受教個體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滋育與培植。
所謂課堂變構,即課堂教學由喂魚式轉(zhuǎn)變?yōu)榇螋~式。傳統(tǒng)課堂以教師為施教主體,學生往往被動接受,學習的主動性調(diào)動不起來,課堂互動無形僵滯,一潭死水,因而被垢病為填鴨式或滿堂灌并不奇怪。模塊化教學的要義就是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平等參與到與教師對話、辨析的過程中,將“要我學”轉(zhuǎn)變?yōu)椤拔乙獙W”。形象地說,教師與其一遍遍地“喂魚”,不如讓學生主動去“打魚”,這樣得來的知識與技能更有趣,也更牢固。
所謂課后集思,指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后除了個人反思外,善于收集和反饋學生對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體會和意見,這樣才能不斷修正和完善施教設計,不斷針對性地補充新的教學內(nèi)容,不斷調(diào)整和變化教學方法。說到底,鍵盤即興演奏課是個體性很強的課程,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素養(yǎng)和技能都不相同,遇到的學業(yè)困難也不盡相同,甚至他們的個性特征都影響到即興演奏。顯然,百人一面的教學模式無法適應個性極強的鍵盤即興演奏教學。課后集思表明,課堂教學不是終結地,不是完成式,而是重新出發(fā)的啟錨地,正在進行時。這體現(xiàn)了模塊化教學的長處和魅力。
其次,學生作為受教主體更是實現(xiàn)模塊化教學的關鍵。很顯然,傳統(tǒng)以教為中心的模式,必須讓位于以教為中心與以學為中心并重的“雙核”模式。這意味著學生作為受教主體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被動式,改變單向的“被填充”狀態(tài),將導學、問學、研學作為學習途徑和方法,使課前的動覽式預習與課堂的研討式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對音樂知識的自主吸收,演奏技巧的自為內(nèi)化,實現(xiàn)專業(yè)素養(yǎng)與演奏技巧的深層融合、激活與提升,才能打開鍵盤即興演奏之門。筆者警惕當下一種傾向,即由一種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片面地強調(diào)“以學為中心”而忽略或排斥“以教為中心”。事實上,在新型的模塊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施教、學生受教的角色不可能發(fā)生根本轉(zhuǎn)變,改變的只是二者的關系型態(tài)、互動方式和切入角度。例如傳統(tǒng)教學也有問答式,但僅局限于老師提問,學生起立作答,而且答案單一。新型模塊化教學除了老師提問,也可以學生向老師提問,或者學生相互提問。老師在面對學生提問時,不能采取居高臨下的教訓口吻,而應以平等態(tài)度予以探討,循循善誘,可以容納多元答案,尤其人文命題更是如此。至于學生間的相互提問,正是研討式學習的精髓,是“以學為中心”能否落實的關鍵所在,老師在其間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而問題的解決仍由老師來主導和總結。
再次,教材作為知識和技能的載體須將模塊化作為編排體例,為實施“三模塊”教學法提供堅實的保障。眾所周知,傳統(tǒng)教材的編排體例以“單元”作為結構要件,以此為基礎的授課計劃將教學進程格式化,教師的自主性發(fā)揮的空間極為狹窄。而模塊化教材的編排結構將不同模塊預設為可以平移、互換、顛倒的開放空間,賦予教師自主設計與發(fā)揮的空間,為“因材施教”向“因才施教”轉(zhuǎn)變提供了條件。在康翠萍教授“三模塊”教學法的總體框架下,可以將鍵盤音樂教材的各部分內(nèi)容細化為更小模塊——具有潛在邏輯聯(lián)系的有機模塊;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打造特色教學模塊,比如藝術歌曲即興伴奏、芭蕾舞即興伴奏、風格模仿與音樂主題動機發(fā)展、對古典作品進行不同風格的創(chuàng)編等,作為統(tǒng)編音樂教材的有益補充,探索別具特色的鍵盤音樂教改之路。總之,音樂教材的模塊化編排,有利于教師根據(jù)施教對象和社會需要設計課程,也有利于學生在受教與自教的互動中設計自我,在中西文化的淵深背景下塑造文化品格與音樂個性。
鋼琴即興演奏是難度極高的演奏,必須熟練掌握調(diào)式、調(diào)性、和聲以及伴奏織體等基本功。這部分教學內(nèi)容,與古典鋼琴、樂理、和聲、曲式以及視唱練耳等課程相交叉。在大量演奏練習的基礎上,即興音樂思維訓練也必須達至高水平。在我看來,“三模塊”教學法能使知識、技能和思維的訓練相互促進、相互激活,尤其學生自主分析和研究即興伴奏的內(nèi)容、風格、結構、調(diào)式以及和聲編配,擇取合適的伴奏織體,能夠立體地獲得即興演奏能力。單就古典鋼琴課程,模塊化教學有助于提高視奏和自主分析樂譜的能力,提升對于和聲色彩的敏感度、對于音樂形象的感悟力、審美想象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至于樂理、和聲等音樂理論課,紙上談兵是不夠的。鍵盤演奏的智性訓練,必須建立在視覺、聽覺訓練的基礎上;通過聽覺辨析一系列音樂作品的和聲進行,并對各種和弦連接的音響效果在頭腦中形成“樂音”概念,使學生打牢樂理、和聲的理論基礎。
《鍵盤即興演奏》模塊化課程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步驟和方法),將“三模塊”各自所含的動覽、研習和實訓加以優(yōu)化和細化。教學周期為兩年(四個學期),每學期共三十二節(jié)課時,其中復習課時四節(jié),隨堂考試四節(jié)。以下摘其要概述之。
兩年總目標: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鋼琴即興演奏的基本彈奏方法、和聲基礎知識、了解并掌握各種類型、風格的伴奏音型,并能綜合運用。在此基礎上,能熟練運用各種類型、風格的伴奏音型在常用調(diào)性上為歌曲伴奏;能獨立完成并快速而準確地為歌曲配置與之相適應的和聲織體伴奏;能熟練地運用鋼琴進行課堂教學及課外即興演奏活動。
第一學期課程設計:1.知識動覽:《即興演奏的學習方法與基本彈奏技術》(2 節(jié)),了解正、副三和弦、屬七和弦的和弦用法;2.難點研習:《大調(diào)基本和聲語匯》(6 節(jié))、《小調(diào)基本和聲語匯》(6 節(jié))、《如何選用和變化伴奏織體》(6節(jié)),通過小組討論領會與歌曲相匹配的和聲色彩和編配法則,比如代理和弦、順階bass 等具體的用法。3.技巧實訓:即興伴奏技能(4 節(jié))、合奏技能(4 節(jié)),能夠用和弦方塊和分解這兩種形式的伴奏織體獨立完成帶旋律的歌曲伴奏編配。
第二學期課程設計:1.知識動覽:《為聲樂作品即興伴奏的技巧與要點》(2 節(jié)),學習副屬和弦、重屬和弦的和弦用法; 2.重點研習:《如何讓和聲色彩更加豐富》(4 節(jié))、《調(diào)式調(diào)性的變化》(6 節(jié))、《中國聲樂作品的即興伴奏》(3 節(jié))、《外國藝術歌曲的即興伴奏》(3 節(jié))、《如何給歌曲設計前奏、間奏和尾聲》(2 節(jié)),完善歌曲編配,掌握如何給歌曲設計前奏、間奏和尾聲。3.技巧實訓:即興伴奏技能(2 節(jié))、合奏技能(2 節(jié))、移調(diào)技能(2 節(jié))、正譜伴奏與合作技能(2 節(jié)),在獨立完成帶旋律的伴奏編配基礎上給旋律聲部加入和弦以豐富和聲效果,并能根據(jù)歌曲的情緒設計出與之匹配的前奏、間奏和尾聲,掌握與聲樂合作的能力。
第三學期課程設計:1.知識動覽:《伴奏織體對音樂情緒表達的重要性》(2 節(jié)),了解不同風格歌曲的伴奏特點,比如民族風、歐美風等歌曲樂理圍繞附屬七和弦展開;2.難點研習:《流行音樂常用和弦》(14 節(jié))、《歐美現(xiàn)代歌舞曲節(jié)奏》(4 節(jié))、《中國民族歌舞曲節(jié)奏》(4 節(jié)),關于引申和弦的使用。3.技巧實訓:彈唱技能(2 節(jié))、合作技能(2 節(jié)),掌握鋼琴彈唱的和弦方塊與分解伴奏以及它們的變化形式,比如帶有休止符、附點節(jié)奏、延留音的一些加花使用;在此基礎上加入演唱與鋼琴彈奏的配合。
第四學期課程設計:1.知識動覽:《流行音樂中的常用和聲模式》(2 節(jié)/每學期)。在即興演奏當中掌握一些空拍、休止和斷奏的設計。2.難點探習:《和聲語匯的復雜化》(8節(jié))、《伴奏對旋律的補充》(2 節(jié))、《主題(動機)的展開方法與風格模仿》(4 節(jié))、《對古典作品進行不同風格的創(chuàng)編》(2 節(jié))、《芭蕾舞基本訓練的即興伴奏》(6 節(jié)),辨析爵士風的節(jié)奏型特點。3.技巧實訓:即興演奏技能(2 節(jié))、合作技能(2 節(jié)),掌握一至二種鋼琴即興彈唱雙手互動的伴奏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鋼琴即興演奏與舞蹈之間的合作能力,同時對學生彈奏、演唱、聽覺和踏板之間的配合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