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琢 喬旭敏
1.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2.山西省汾陽市人民法院,山西 呂梁 032200
自“三聚氰胺毒奶粉”以及“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發(fā)生以來,人們越來越追求綠色無公害的產品,并且我國政府也逐漸加大了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管制。那么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犯罪的特征以及原因有哪些,又如何對其犯罪行為實行更為有效的防控與治理,正是本文的寫作目的所在。
(一)犯罪行為多發(fā)生在畜禽養(yǎng)殖、加工及保健品銷售環(huán)節(jié)。據有關數(shù)據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犯罪行為所發(fā)生的行業(yè)相對比較集中,主要以畜禽養(yǎng)殖行業(yè)、食品加工行業(yè)及保健品銷售行業(yè)為主。具體來說,比如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一些違禁與違規(guī)的原料進行加工、銷售不符合安全食品標準的產品、收購并且出售病死的畜禽等。近些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所發(fā)生的頻率越來越低,加之社會各界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日漸重視,使得過去一些令人深惡痛絕的食品安全事件日漸減少,比如非法添加“瘦肉精”喂養(yǎng)肉牛的案件就已很少發(fā)生。
(二)犯罪主體特征明顯。從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犯罪的數(shù)據來看,其犯罪主體呈現(xiàn)以下特征:男性比女性偏多;犯罪主體的年齡主要集中在中年;文化程度往往較低;無業(yè)、待業(yè)、個體經營者以及農民所占的比例較高[1]。
(三)組織化程度低。從近些年來的食品安全犯罪來看,大多是自然人犯罪,很少存在組織化程度較高的犯罪行為,主要以簡單的共同犯罪行為為主。雖然一部分犯罪行為發(fā)生在生產與銷售環(huán)節(jié),但是并沒有形成一整條的犯罪鏈條,僅僅在單個環(huán)節(jié)內實施犯罪。
(四)生產以及銷售有毒、有害的案件較為突出。從當前食品安全犯罪的類型上來看,生產以及銷售有毒、有害的產品犯罪案件較為突出,同時,生產以及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行為所占比例也很高。
(五)不同地區(qū)的刑罰差異性較大。從對食品安全罪行處理的結果上來看,由于我國不同地區(qū)的刑罰適用標準不一,所以在判罰結果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具體來說,首先雖然各地的刑罰標準存在著差異,但是從整體的判罰結果上來看,呈現(xiàn)出實刑適用少、緩刑比例高的特點。其次,不同地區(qū)的刑罰差異較大,比如同樣是銷售具有違禁成分的保健產品,在案件背景、數(shù)量等基本上一致的情況下,有些地區(qū)的刑罰是主刑刑期長、罰金數(shù)額低,而有的地方則是主刑刑期短,所處罰金較高。最后,對于食品安全案件在罰金數(shù)額的確定上目前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從而導致在判罰時自由裁量的空間較大,而這也是當前我國刑事法律中有待改進的地方。
通過對食品安全案件的分析,大致上可以將其犯罪原因歸為兩類,一類是犯罪主體自身的個人因素,另一類則是制度上存在的缺陷,即制度因素[2]。
從犯罪行為人的個體因素來看,很多人在實施犯罪行為之前,往往并不知道其問題產品會給人們的健康造成多大的影響,而還有一部分人則是為了從中謀取利潤,從而選擇鋌而走險,與其僥幸心理也有著很大的關系。
1.對于犯罪危害性認識不足。造成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無知,二是無良。如上文所說,從犯罪主體的特征來看,很大一部分人在文化水平程度上較低,由于缺乏基本的文化素養(yǎng)以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從而走上了食品安全犯罪的道路。還有一部分人則完全是漠視社會責任與法定義務,故意通過不誠信的行為來謀取利潤,也就是無良。具相關調查研究表明,在對犯罪行為人的調查中,往往很大一部分人存在著這一觀點,即認為吃了這種不符合安全生產規(guī)范的食品對于身體也并沒有什么影響。因此從中可以認識到,缺乏對食品安全正確的認識是造成其犯罪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
2.貪利動機比較突出。犯罪行為人在得知自己所飼養(yǎng)的畜禽患病后,為了盡可能地減少經濟損失,往往會選擇將一些病死的畜禽進行出售,從而構成犯罪行為。還有一部分犯罪行為人則是專門為了從中牟取暴利,從而不計后果、不計代價地實施大量涉及食品安全犯罪的行為。因此,從個人因素上來看,對于經濟利益的不合理追求,是其構成食品安全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3.僥幸心理較強。從當前許多食品安全違法案件中可以看到,很多犯罪行為人在從事違法行為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法不責眾”的錯誤思想,并且食品安全犯罪與其他類型的犯罪行為相比,具有十分明顯的隱蔽性,很多對于人體所造成的危害都是長期性的,并不會在短期內得以顯現(xiàn)。而正是如此,才導致這些犯罪行為人十分容易產生僥幸心理,甚至當其罪行暴露之后,往往還會認為自己是因為“運氣不佳”所造成的。因此,想要對當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施行更為嚴格的治理與防范,就需要盡可能地打擊這種僥幸心理的存在[3]。
從實際情況上來看,我國食品市場以及飲食業(yè)的主體非常多,規(guī)模大小參差不齊,所以在監(jiān)管難度上往往非常大。盡管我國已經逐漸建立了相對比較完善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體系,但是依然在監(jiān)管過程中存在著漏洞。并且相關部門人員的執(zhí)法能力實際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在檢測設備以及技術上還需要進一步得到提高。同時,食品安全保障機制也不夠完善,比如雖然已經建立了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制度,但是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其監(jiān)管難度十分大,從而導致犯罪行為人有機可乘,甚至還會導致部分人群產生一種對法律的僥幸心理。除此之外,在當前很多的食品安全案件中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案件往往很難以追究其刑事責任,往往都是通過行政手段對涉嫌犯罪行為進行規(guī)制,追究食品安全犯罪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情況非常少,從而導致在食品安全方面沒能給犯罪人員形成有效的威懾。并且在實際的處罰過程中,緩刑的比例也相當高,對于其罰金的數(shù)額大小也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上述這些問題都會給食品安全問題的防控產生很大的阻礙[4]。
民以食為天,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上來看,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并沒能得到有效解決,對于食品安全犯罪的打擊力度并不足以產生足夠的威懾。因此,想要更好地維護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就需要強化對食品安全犯罪的治理與防控,通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加強對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下面是對食品安全犯罪防控治理對策的具體分析。
就目前來看,針對食品安全案件,我國《刑法》判罰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很多地方亟待完善。因此,想要利用《刑法》對當前食品安全犯罪行為進行有效的治理與防控,就需要建立更為完善的且更具操作性的食品安全刑事保障法律體系。在這個體系需要由不同的法律、法規(guī)、條例所組成,并且還需要盡可能地做到相互之間彼此銜接[5]。同時,在這一體系的建設過程中,還需要將各法律、法規(guī)中關于食品安全的標準做到與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相一致,并且,在案件的定義以及判罰方面還需要與我國的《刑法》做到統(tǒng)一與銜接。因為一旦其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沒能與《刑法》做到統(tǒng)一與銜接,那么就會導致在具體的判罰上處罰率較低,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出《刑法》對于犯罪行為的威懾性,從而難以實現(xiàn)對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有效治理與防控。
從很多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來看,相關政府部門是存在一定監(jiān)管責任的,并且想要對食品安全犯罪行為實現(xiàn)防控,那么就必須強化政府的監(jiān)管。但是從實際情況上來看,在很多案件中政府的監(jiān)管行為僅僅體現(xiàn)在了事后對犯罪行為人的行政處罰上,從而導致部分犯罪行為人會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一種僥幸心理,也很難達到一種對犯罪行為的威懾。因此,政府對于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不應當僅僅表現(xiàn)在事后的處罰上,而是需要強化對整個可能的犯罪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督與管理,并有效杜絕對應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的,不調查、不移交、不上報,或以行政處罰代替刑罰現(xiàn)象的發(fā)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出《刑法》的作用,對食品犯罪行為實現(xiàn)更強有力的防控與治理。
當前,從打擊食品違法犯罪活動的監(jiān)管行為來看,依然是行政處理較多,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較少,并且所查處的基本上都是一般的犯罪行為人,由于是行政處理,也無法對案件展開深層次的調查,很少會去追究幕后的主犯、共犯,因此并不能從根本上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甚至還會助長一些違法分子的氣焰,這對于我國食品行業(yè)的發(fā)展以及人民的身體健康都是十分不利的,就拿此前轟動一時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來說,其發(fā)生并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我國整個奶制品監(jiān)管體系的失控,即便是一些知名的奶制品企業(yè)也無一幸免。因此,從這一事件上來看,食品違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部分企業(yè)的管理漏洞以及個人對利益的貪戀,但是相關的食品監(jiān)管部門是不是也應承擔一部分的責任,否則不僅會使我國的食品監(jiān)管形同虛設,而且還會成為醞釀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新土壤。所以,想要對當前我國食品違法犯罪行為實現(xiàn)更好的管控與治理,就需要對涉及食品安全犯罪的公職人員進行嚴厲的打擊,這樣才能更好地為人民守住食品安全中最重要的關卡。
從我國刑事法律上來看,違反食品衛(wèi)生法律法規(guī)的刑事責任行為是一種相當嚴重的犯罪行為,與行政以及民事案件是存在著很大區(qū)別的,所以在對待食品安全犯罪行為這件事上,有關的行政部門必須予以高度的重視,對于在處理食品安全案件過程中謊報、授意他人隱瞞的有關部門人員,應當給予降級以及撤職的行政處罰;如果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對人民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的,并構成犯罪行為的,不僅需要在行政上進行處罰,還需要依法對其行為追究刑事責任[6]。
與其他明顯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相比,食品安全犯罪具有十分強的隱蔽性以及分散性。因此,往往想要及時地對其犯罪行為進行打擊,對案件進行查處,僅僅依靠執(zhí)法機關的力量是很難做到的。為此,就需要充分調動社會上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參與到食品安全監(jiān)督過程中來。具體來說,需要在各地逐漸建立相應的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舉報機制,并借助于有獎舉報的方式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力度,通過廣告、新媒體以及廣播等傳播渠道讓更多人了解與熟悉舉報電話,從而讓有獎舉報制度的作用得到更為充分地發(fā)揮,讓食品安全犯罪行為“人人喊打”。
想要對當前的食品安全犯罪行為實行更為有效的防控,政府部門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于食品安全意識以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力度。具體來說,可以通過當前的新媒體渠道進行宣傳,也可以通過發(fā)放手冊以及組織相關個體經營戶參與培訓等方式。這樣一來,就能讓更多的食品生產者以及銷售者意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也能從中了解到實施食品安全犯罪所需要承擔的后果。以此來讓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法律意識不斷得到加強,從而盡可能地減少一些因為無知以及無良所實施犯罪的概率。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以來是社會所關注的熱點,但是直到如今,這種問題一直都沒能得到有效解決。而想要對食品安全犯罪行為實現(xiàn)更為有效的治理,除了上文所說到的幾條措施以外,還應當強化對食品質量的監(jiān)測,并確保每一項監(jiān)測措施都得到有效落實。這樣一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對食品安全犯罪行為形成一種遏制,對食品生產以及銷售環(huán)節(jié)進行規(guī)范,從而讓市場上質量不合格的產品難以得到正常的流通,從源頭上對危害人體健康的食品進行排查,從而保衛(wèi)人們“舌尖上”的安全。
綜上所述,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的市場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但是食品安全問題卻悄悄“抬頭”。為了更為有效地對食品安全犯罪行為進行治理與防控,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具有操作性的食品安全刑事保障法律體系;重視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責任;完善檢舉制度,協(xié)同防控犯罪;強化食品安全意識以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與教育。只有這樣,才能規(guī)范食品市場秩序,減少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發(fā)生,維護消費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