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蓉
[三星法紳貿易(上海)有限公司,上海200042]
色牢度也稱染色牢度,是紡織品服裝檢測的一項重要指標,表明紡織品或服裝在使用或加工過程中在外部因素作用下的褪色程度。外部因素包括擠壓、摩擦、水洗、唾液浸漬、水漬和汗?jié)n等。衣物穿著時若出現(xiàn)掉色、沾色等現(xiàn)象,則說明該衣物的色牢度不佳。色牢度不佳不僅直接影響衣物的美觀,而且對人體健康和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也有一定影響。色牢度佳的服裝和面料在反復穿著和洗滌過程中都不容易發(fā)生掉色和沾色等情況;而色牢度不佳的服裝或面料,其染料或顏料分子等可經(jīng)皮膚吸收進入人體,對人體健康有負面影響。在洗滌過程中,染料褪色對環(huán)境可持續(xù)也有一定影響。此外,色牢度差在洗滌時容易和其他衣物互相染色,出現(xiàn)二次染色的情況。
色牢度的標準和評判指標較多,既有產品標準,也有方法標準。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guī)范》標準中的染色牢度指標有耐水色牢度、耐酸汗?jié)n色牢度、耐堿汗?jié)n色牢度、耐干摩擦色牢度和耐唾液色牢度等。其中,耐水色牢度、耐酸汗?jié)n色牢度、耐堿汗?jié)n色牢度和耐唾液色牢度還區(qū)別變色和沾色這兩項指標。該標準作為紡織產品的基本安全要求,在實際生產和貿易中廣受關注,同時這些指標也是消費者在購買服裝時較為關注的內容。不同類型的產品還有各自的個性化指標,如耐唾液色牢度僅考核年齡≤36個月的嬰幼兒紡織產品。此外,不少戶外產品還有耐光、汗復合色牢度的要求。
摩擦對于織物色牢度影響很大??椢锬Σ辽味确譃槟透赡Σ辽味群湍蜐衲Σ辽味龋锤蓱B(tài)和濕態(tài)條件下織物的摩擦色牢度。摩擦色牢度的影響因素有染料結構、織物結構、織物表面形態(tài)、顏色深淺、浮色等。染色過程中染色與纖維的結合力緊密,摩擦時染料遷移量少,牢度相對就好;織物結構緊密,滑移性小,運動過程中摩擦所受的阻力就小,牢度相對就好;織物表面平整不粗糙,摩擦過程中摩擦阻力小,牢度相對就好。同時,顏色深的織物,染料容易發(fā)生遷移,牢度相對就差。另外,織物表面浮色較多,摩擦色牢度相對較差。
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多次穿著后,服裝不同部位顏色會有差異,肘部、腋下、臀部和膝蓋等容易反復摩擦的部位會出現(xiàn)光澤,偶爾還會出現(xiàn)顏色變淡的情況,表明該服裝的摩擦色牢度較差。
織物洗滌包括水洗、皂洗和干洗等。水洗是在以水為介質的條件下對織物進行洗滌。在測試水洗色牢度時,將紡織品與兩塊規(guī)定的單纖維貼襯或一塊多纖維貼襯組合在一起,浸入水中,擠去水分后置于試驗的兩塊平板中間,施加一定壓力,然后評定試樣變色和貼襯沾色的情況。耐皂洗使用的介質為皂液或肥皂與無水碳酸鈉的混合液。耐干洗色牢度使用的介質為一種溶劑,GB/T 5711—2015《紡織品色牢度試驗耐四氯乙烯干洗色牢度》標準使用的介質為四氯乙烯。不同介質的極性不同,介質與織物上的染料會發(fā)生相似相溶情況,促使染料發(fā)生遷移,從而導致色牢度下降。
日常生活中,衣服標識標簽提供不同護理要求,例如有些高檔服裝對干洗劑等介質的要求還具有明確的規(guī)定。
人體汗液組成成分復雜,分為無機和有機兩種成分。無機成分有氯化鈉、碳酸鈣等鹽類,既有酸性成分,也有堿性成分;有機成分有尿素、乳酸和脂肪酸等。汗?jié)n色牢度的測試主要模擬人體汗液進行變色和沾色的測試,分為耐酸汗?jié)n色牢度、耐堿汗?jié)n色牢度。測試時,將紡織品試樣與標準貼襯進行縫合,于酸性和堿性兩種模擬汗液中浸漬后,置于試驗平板中間施加一定壓力,然后評定試樣變色和貼襯沾色的情況。染料在酸堿條件以及鹽類等物質存在情況下結構會發(fā)生變化,導致牢度出現(xiàn)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人體出汗后,對織物上染料有一定的影響,尤其在光的作用下更容易使染料結構發(fā)生變化,因此不少產品還具有耐光、汗復合色牢度的要求。
服裝在生活中經(jīng)過反復穿著、水洗和摩擦后,其顏色會出現(xiàn)暗淡和褪色等情況。因此,解決色牢度問題是消費者和企業(yè)共同關注的問題。不同色牢度的應對策略也各不相同。
摩擦色牢度的影響因素有染料結構、織物結構、織物表面形態(tài)、顏色深淺和浮色等。不同成分的織物會選擇不同染料和染色工藝。染料質量優(yōu)劣對染色牢度有直接影響。染色后染料小分子和浮色少,織物耐摩擦色牢度好;染料與纖維的結合力強,織物耐摩擦色牢度好。不同染色工藝對色牢度影響也很大。經(jīng)原液著色的纖維在加工后其面料耐摩擦色牢度好;而織物結構松散、表面形態(tài)粗糙的面料因摩擦阻力較大,其耐摩擦色牢度相對較差。
因此,對于面料加工企業(yè),一是要根據(jù)面料成分選擇合適的染料,以及合適的印染生產工藝,盡可能去除織物表面染料小分子和浮色;二是選擇合適的紡織生產工藝;三是設計合適的面料風格和結構;四是選擇可以降低表面張力和摩擦力的整理劑,以及減少摩擦物直接接觸面料表面;五是根據(jù)染料和染色情況進行固色處理。
面料表面存在較多的浮色和小分子,染料分子與纖維之間結合力不強,進行耐洗牢度的測試時,染料小分子會發(fā)生遷移,出現(xiàn)色牢度降低的情況。同時,若染料與貼襯的親和力好,出現(xiàn)極性相似相吸的情況,會發(fā)生沾色。
因此,對于面料生產企業(yè),一是要根據(jù)面料的成分選擇合適的染料,以及合適的印染生產工藝,盡可能去除織物表面染料小分子和浮色;二是選擇合適的水洗工藝,選擇適用的表面活性劑減少織物表面浮色;三是選擇合適的后整理加工工藝。
在壓力、溫度、酸堿條件、鹽、光等復雜外部環(huán)境和因素的作用下進行耐汗?jié)n色牢度測試,染料分子容易發(fā)生結構變化,出現(xiàn)耐汗?jié)n色牢度差的情況。尤其是在光的作用下,染料分子結構的變化更加具有不確定性。
因此,對于面料生產企業(yè),一是選擇合適的染料和助劑,以及生產工藝;二是盡可能去除織物染色、印花的小分子和浮色,因為小分子染料的穩(wěn)定性相對較差,后處理時加入一些特殊功能的助劑,可提升染料分子的穩(wěn)定性;三是選擇合適的水洗工藝,選擇適用的表面活性劑減少浮色;四是對于耐光、汗復合色牢度可進行部分后整理加工工藝,改變光波在汗?jié)n等酸堿條件下對染料的影響。
對于消費者而言,建議采取以下應對措施,以盡量減少或避免衣物在日常使用中因摩擦、水洗和汗?jié)n引起的色牢度問題。
(1)對于因摩擦出現(xiàn)的色牢度問題,可采取兩種措施:一是對衣物進行初步洗滌,以去除浮色和染料小分子;二是在衣物洗滌過程中加入適量的柔順劑,既可改善衣服的手感,也可改善織物的摩擦因數(shù),從而提升織物的耐摩擦色牢度。
(2)對于因水洗出現(xiàn)的色牢度問題,可采取四種措施:一是使用常溫水清洗衣物。水洗溫度過高,染料分子相對運動和遷移則較大,易出現(xiàn)沾色和掉色情況;二是在衣物洗滌時,加入適量的鹽,有利于促進浮色去除和進一步固色,從而提升染色的水洗色牢度;三是對于有特殊洗滌要求的衣物,一定要按照其要求進行洗滌,防止出現(xiàn)掉色和沾色情況;四是將淺色和深色衣服分開洗滌,尤其注意分開洗滌深色和白色衣物,以減少沾色情況。
(3)對于因汗?jié)n出現(xiàn)的色牢度問題,可采取四種措施:一是盡量使用常溫水洗滌衣服,熱水會促進人體汗液中的氨基酸變性固著在衣物上,形成難以去除的污漬;二是沾有汗?jié)n的衣服要及時清洗,防止汗液中水分揮發(fā)后,氨基酸等有機物在鹽等無機物的作用下與纖維結合力加強,難以清除;三是對于衣服上汗?jié)n已經(jīng)發(fā)生蛋白變性泛黃的情況,在衣服上有汗?jié)n或者已經(jīng)泛黃的地方噴灑白醋,再進行清洗可有效去除衣服上的汗?jié)n;四是將有汗?jié)n的衣服浸泡在質量分數(shù)為3%~5%的鹽水中1~2 h,再用清水清洗可有效去除汗?jié)n。
本文重點討論了耐摩擦色牢度、水洗色牢度和汗?jié)n色牢度三種織物特性,在分析了原理的基礎上,為面料生產企業(yè)提供了建議;同時,對消費者日常使用和護理服裝產品也提供了指導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