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軍
(喀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總目標,依法治疆、團結穩(wěn)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yè)、生態(tài)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1]。文化潤疆作為核心內容首次出現在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中,體現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黨和國家對新疆工作的深遠謀劃和系統(tǒng)把握。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之后,文化潤疆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學者們從文化潤疆的理論內涵、價值意蘊和實踐進路等角度進行了研究。首先是文化潤疆的內涵、概念研究。有學者從“文化”的內容詮釋、“潤”的方式和“疆”的場域三個層面對文化潤疆的理論要旨進行了探討,認為文化潤疆“遵循了以中華文化基因為前提的歷史邏輯和以問題意識為導向的實踐邏輯,體現了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更加注重軟實力的提升、整體視野的培育以及濡化治理的交融浸潤”[2]。有學者認為“潤治互洽”邏輯是對文化潤疆完整意涵的深刻勾勒,它強調情感供給、情感認同和共識共治[3]。也有學者指出,文化潤疆既是一個在新疆地區(qū)持續(xù)建立和通暢中華文化潤澤機制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從人心維度不斷夯實新疆特色文化與中華文化母體、新疆各民族與中華民族共同體之間的深層聯(lián)系,從而為新疆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提供內在文化支撐和持續(xù)性精神動力的過程[4]。其次是文化潤疆的價值意蘊研究。有學者認為文化潤疆不僅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要求,是提升新疆基層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客觀需要,更是新疆各族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向往和訴求[2]。有學者認為文化潤疆是維護新疆各族群眾根本利益的定力、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的動力、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引力、形鑄民族團結石榴籽的合力[5]。再次是文化潤疆的實踐路徑研究。有學者從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和堅定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切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加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研究、持續(xù)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用心講好新疆故事和記錄新疆社會美好幸福生活等層面探討了文化潤疆的實踐路徑[4]。有學者認為要從強調文化法治、深化文化浸潤、提升文化底蘊、著眼文化認同四個方面切實推進文化潤疆[2]。
既有研究為理解文化潤疆提供了重要的知識基礎與啟發(fā),但上述研究也存在不足:一是對“文化潤疆”概念內涵的分析略顯薄弱,對“文化潤疆”中的“文化”“潤”等基礎元素缺少相應的學術界定和分析,容易造成研究對象的模糊化和研究內容的空泛化;二是現有研究側重于對文化潤疆價值意蘊的研究,缺乏對相關時代背景和基本特征的研究;三是現有研究立足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敘事和促進新疆文化繁榮發(fā)展的中觀敘事層面的路徑研究,缺乏“面向生活”的微觀敘事的研究,缺少文化潤疆研究主題的學理性聚焦和現實針對性。研究文化潤疆需要立足于自身的邏輯,即為什么提出文化潤疆、什么是文化潤疆、實現什么樣的文化潤疆和怎樣開展文化潤疆工作等核心主題。
文化潤疆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作為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一項重要內容提出來的。深刻理解文化潤疆的內涵、表現形式是深入認識文化潤疆提出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關鍵,是合理確定文化潤疆的戰(zhàn)略目標、制度體制、技術路徑等的前提。
將文化潤疆首次納入黨中央的治疆方略中,反映和折射出黨中央對新疆工作的精準定位、系統(tǒng)把握、科學規(guī)劃與深層謀劃,蘊含在其背后的時代背景在于,推進新疆團結穩(wěn)定的大好局面向縱深發(fā)展、民族工作領域爭取人心的要求、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民心相通的現實需求,以及推進新發(fā)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客觀需要等,在新疆社會已經扎根延綿。
首先,團結穩(wěn)定的大好局面向縱深發(fā)展需要發(fā)揮文化在思想整合、價值引領、規(guī)范協(xié)調和輿情疏導方面的作用。曾在一段時期內新疆多地發(fā)生大小不等的暴力恐怖事件,甚至還外溢和波及全國其他地區(qū),嚴重影響了各族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新疆黨委和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疆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講話精神,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反分裂國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去極端化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以徹底解決民族、宗教、文化、歷史等領域的深層次矛盾為抓手,探索出了一套切合實際,各族人民群眾支持、擁護并積極參與的常態(tài)化維穩(wěn)機制。2016年以來新疆沒有發(fā)生暴力恐怖案件,社會和諧穩(wěn)定,但目前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和舉措的調整對象和適用范圍有較大的局限性和應急性,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維護社會穩(wěn)定與長治久安的新要求。推進新疆團結穩(wěn)定的大好局面向縱深發(fā)展,就要充分發(fā)揮文化在思想整合、價值引領、規(guī)范協(xié)調和輿情疏導方面的功能,以保障新疆團結穩(wěn)定的局面持續(xù)向好。
其次,做好民族工作,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爭取人心,需要發(fā)揮文化在促進交流、增進共識方面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深刻闡述為開展民族工作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根本遵循,提出了“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6]的重要論斷,而爭取人心的根本在于增強各族人民的中華文化認同,因為“文化認同不僅影響到個人對自己身份的認定、社會群體的角色,還影響到民族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持、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維持與強化、不同的宗教與文明形態(tài)的理解、甚至當代的國際政治格局”[7](8)。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雙泛”(即“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錯誤思潮的影響,新疆一些少數民族文化中出現“去中國化”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歸根結底,這與部分民眾對中華文化認同的缺失有關。因此,做好新疆的民族工作,要立足于中華文化的一體(共性)和新疆民族文化的多元(個性),使中華文化在文化陣地、文藝創(chuàng)作、文化保護、文化人才、文化共建中得到廣泛的布局與嵌入,打破各民族文化的壁壘,密織各民族文化交往互鑒的紐帶,構建各族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格局,凝聚“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共識,為新疆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持續(xù)有力的精神支撐。
再次,深入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需要發(fā)揮文化在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通方面的作用。自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倡議以來,得到了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和支持,也為新疆的發(fā)展注入了新動力。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國新疆與中亞在基礎設施、金融貿易、人文交流領域的合作日益增多,形成了以中國—亞歐博覽會為橋梁和平臺,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以項目建設為依托,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開放格局。持續(xù)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重點工作是促進民心相通,而“深化人文交流互鑒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8]。文化潤疆可以提升和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軟實力,增進沿線國家對中國的了解,并在一些領域達成共識,更好地化解各國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矛盾和沖突。
最后,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之下,文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勢在必行。高質量發(fā)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必然要求。把文化潤疆作為新疆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支點,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重要論述的堅持和實踐?!叭嗣衩篮蒙钚枰找鎻V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盵9](23)從文化層面來看,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空前高漲,使得傳統(tǒng)產業(yè)與文化的關聯(lián)度日益密切,如“文化+金融”“文化+電商”“文化+創(chuàng)意”等文化產業(yè)新模式,文化產業(yè)領域的生產方式、傳播格局和消費模式也以高質量發(fā)展為目標,以新發(fā)展理念為導向,逐步形成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新領域的發(fā)展格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勢在必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總目標,依法治疆、團結穩(wěn)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1],這五個相互關聯(lián)且互為補充的方面構成了新時代治疆方略的核心內容,而文化潤疆的提出既是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進一步豐富與拓展,也是新疆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文化實踐層面的新課題。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文化潤疆,“潤”即滋潤、潤澤、滋養(yǎng),它既關乎現實層面的物質力量,也意指文化層面的精神力量,而文化潤疆就是用中華文化來潤澤和涵養(yǎng)新疆各族人民。具體來說,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把握文化潤疆的內涵。
第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文化潤疆的核心內容?!霸谖迩Ф嗄晡拿靼l(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盵10]中華文化根植于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各區(qū)域之間交流融匯和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實踐中,而文化潤疆的過程不僅是中華文化在新疆廣泛布局和嵌入的歷程,是增強中華文化與新疆文化內在關聯(lián)性的進程,同時也是理順中華民族與新疆各民族深層關系的過程。中華文化作為文化潤疆的主要方面,直接決定著新疆文化生態(tài)的性質,只有在中華文化的統(tǒng)攝和引領下,新疆各族文化之間的交融互鑒才能呈現出和諧有序的文化生態(tài)。進一步來說,文化潤疆的邏輯用意是如何通過中華文化這一介質和載體,使新疆各民族文化根植于中華文化的沃土各得其所、相互貫通,并在此基礎上確立新疆各民族間的對話機制和溝通框架,進而為增強新疆各族人民的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內在文化支撐和持久的精神動力。
第二,“潤”是文化潤疆的重要方式。在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過程中,既要注重新疆各族人民在法治保障、民族團結、經濟發(fā)展層面的需求,更強調以潤澤的方式給予新疆各族人民更多的人文關懷,不斷滿足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通過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將中華民族共有的價值觀念、精神內核、審美志趣、風俗習慣等廣泛嵌入建筑、繪畫、雕塑、器物、曲藝等各類藝術作品中,使中華民族的立場、價值觀涵濡于新疆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符號與中華民族形象的意義生產和表達機制中,使新疆各族人民形成“緊密團結、親和熟稔、意圖相仿、價值一致以及共享的認同感”[11](369),進而深切體認中華民族的共同性。另一方面,“潤”體現了治理過程中的剛柔相濟,是從政策性的管理向互動性的治理的轉變?!霸谡邎?zhí)行過程中,人們通過參加社會事務和國家事務的管理,并通過參與基層組織的活動,可以為政治管理注入不斷的活力,有利于政府政策的順利貫徹?!盵12](227)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有效貫徹及順利運行,需要剛性治理與柔性治理有機結合,充分發(fā)揮文化在思想整合、價值引領、規(guī)范協(xié)調和輿情疏導方面的功能,以全面立體、廣泛深入、持久不懈、精準聚焦、用情用心的方式,在推進廣泛交往過程中親近和睦,在增進全面交流中守望相助,在促進深度交融中命運與共,匯聚起“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家園共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文化潤疆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做好意識形態(tài)領域工作,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盵1]區(qū)別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化治理,文化潤疆是從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高度審視和把握文化治理問題的理論提升。新疆多民族文化不僅使新疆的文化生態(tài)充滿活力,為文化潤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同時也凸顯出做好意識形態(tài)領域工作、確保文化安全的復雜性。伴隨著“雙泛”錯誤思潮的影響可能產生的共同性與差異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民族意識、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內在張力和潛在沖突,勢必會消解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做好意識形態(tài)領域工作,可以賦予文化潤疆宣傳黨的政策主張、了解區(qū)情民意、進行輿論斗爭、疏導社會情緒、動員各族人民、推動實際工作的屬性,營造安全穩(wěn)定、團結和諧的環(huán)境,為新疆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因此,不能簡單地將文化潤疆視作一項常規(guī)性文化建設與管理工作,應當將其理解為新疆發(fā)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黨和國家為了確保新疆社會穩(wěn)定與長治久安、推進新疆各項事業(yè)有序和諧發(fā)展、不斷推動新疆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在文化層面開展的一項系統(tǒng)性事業(yè)。首先,文化潤疆把影響和制約新疆各族人民團結凝聚的因素和變量統(tǒng)一納入中華文化的框架中進行分析和考察,并將之錨定為考察共同性與差異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民族意識、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物質與精神等多種復雜關系之下的規(guī)范性藍本,使之能夠持續(xù)增進共同性,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其次,文化潤疆以潤澤、浸潤的方式建構一種通過中華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而生發(fā)的中華民族形象和符號譜系,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新疆的具體實踐具有可經推敲的學理性闡釋和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再次,文化潤疆是一種實踐邏輯。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文化潤疆的前提保障,文化潤疆則是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對新疆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治理,還是對新疆各族人民的團結凝聚,文化潤疆對新疆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內部機制、運行規(guī)律等進行了初步闡釋并提供了實踐進路。
文化潤疆作為一個集戰(zhàn)略目標、制度體制和技術路徑于一體的系統(tǒng)工程,旨在通過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文化作品的創(chuàng)作及傳播、文化陣地的打造與管理、文化交流的拓展與深入、文化人才的建設及培養(yǎng),形成多元主體協(xié)同共進,使中華文化在新疆得到深度嵌入和廣泛布局,進而實現人心的團結凝聚,增進“五個認同”,為新疆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概括而言,文化潤疆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文化潤疆的內容具有特殊性。文化潤疆是一個文化范疇與政治范疇交互交織的概念,是黨中央治疆方略的深入推進、文化價值功能的轉化提升以及文化成果的共建共享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統(tǒng)一體。文化潤疆的內涵體現了“潤”的內容的特殊性。一方面,文化潤疆要緊密結合新疆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本身的特點,從意識形態(tài)教育到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再到“五個認同”教育,具有較強的價值引領意義;另一方面,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內容推進文化潤疆,凸顯了“潤”的人本性、大眾化、非強制性的原則,與“堅持凝聚人心為根本”的要求相吻合。二是文化潤疆的方式具有多樣性和柔和性特點。就文化潤疆的主體而言,文化的整合導向和規(guī)訓彈性催生多元主體協(xié)調協(xié)商、相互支持、建立規(guī)范等基本行為,增強文化潤疆主體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并實現價值傳播,促使多元主體增進共識、加強合作。就文化潤疆的過程來說,從文化資源、文化載體、文化人才、文化產業(yè)等層面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文化交流互鑒為重要方式,利用符合時代特點的文化基礎設施、文化媒介平臺、文化實踐活動,提升文化的引領意義及品位,加強對中華文化的深度認同。三是文化潤疆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它需要不同領域協(xié)同共進,以“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實踐邏輯,沿著正確的方向,從建立文化權益保障與利益共享體制機制,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fā)與利用,文化產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文化價值觀念的傳播等方面推進文化潤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文化潤疆是一項系統(tǒng)的長期性工程,通過“潤”的對象的特殊性、“潤”的方式的多樣性和柔和性,最終實現理論自覺、主體自覺與實踐自覺的統(tǒng)一。
理論自覺是文化潤疆的靈魂。一方面,時代特征對新疆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自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趨勢增強和敵對勢力煽動民族對立并存,反恐去極端化斗爭成效顯著和錯誤的意識形態(tài)認識尚未從根本上肅清并存,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和區(qū)域間、民族間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并存。因此,文化潤疆的提出從根本上洞悉和把握了新疆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和根基是文化認同,關鍵和根本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方法和途徑是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體現了新時代黨對治疆工作的高度理論自覺。另一方面,以文化潤疆構建新疆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為消解錯誤思想的干擾向世界提供成功實踐的樣本。19世紀末,“雙泛”錯誤思潮成為民族分裂主義煽動民族仇恨、推動宗教狂熱、從事分裂國家的反動思想?!叭蓜萘Α睂χ袊厣鐣髁x文化、新疆各民族歷史文化的歪曲、否定與排斥,使新疆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文化基礎受到沖擊。文化潤疆通過中華文化的深度嵌入和廣泛布局,能有效應對錯誤思潮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消解與解構。此外,文化潤疆是我們黨基于中華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實踐找到的一條符合新疆實際的治理方略,是新疆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依據。
文化潤疆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形成的,它是黨中央治疆方略的豐富和發(fā)展,具有實踐性的基本要求和特征。一方面,文化潤疆援引中華文化的價值基因,使各族人民的思維習慣和價值觀念外顯,是對中華文化所蘊含的價值理念的推崇和對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現實體認。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場域中,文化潤疆通過政策性的宏觀調控和制度性的微觀調整,為新疆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自覺建立一套符合新疆實際的策略和路徑。另一方面,通過文化潤疆的社會整合與動員功能,將中華文化與新疆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進行有機整合、有效融匯,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價值共識和精神動力??傊?,文化潤疆從認知到認同、從整合到創(chuàng)新,可助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觀念形態(tài)轉化為具體實踐。
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僅是“政治共同體”,也是“文化共同體”。根植于中華文化基礎上的文化潤疆,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文化認同上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和辯證的邏輯關系?!皬膰医ㄔO理論上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質上就是培養(yǎng)各民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歸屬、認可和忠誠,屬于政治認同培塑?!盵13]文化潤疆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新疆各族人民的公民身份認同,“因為對于公民來說,最為重要的不是具有相同的民族背景,而是具有民主共和國的公民身份;不是學會在民族文化中生活,而是在政治文化中生活;不是去尋根問祖,而是學會如何批判地查視自己的利益以便進入理性的協(xié)商程序,這就是具有形式普遍性的民主政治文化”[14](137)。身份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前提,有利于重構新疆各族人民的價值共同性和國家屬性,增強他們的歸屬感、自豪感和自信心,進而助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自覺性。
在弄清文化潤疆的內涵、提出的時代背景及其意義的基礎上,將文化潤疆置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語境下,精準把握其實踐路徑,有助于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高度、廣度和深度來理解和把握文化潤疆的工作主線及實踐向度。
受“大一統(tǒng)”思想的影響,新疆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團結統(tǒng)一的文化傳統(tǒng)。從張騫“鑿空”西域到細君、解憂公主遠嫁烏孫,從回鶻助唐平叛到高昌回鶻自稱與宋朝的關系為“甥舅”,從阿古柏的潰敗到沙俄入侵新疆遭遇的強烈抵抗,無不體現歷史上新疆各族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堅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疆經過民主改革,真正實現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團結統(tǒng)一的文化傳統(tǒng)得到了進一步弘揚。庫爾班騎著毛驢去北京看毛主席的故事,感動中國人物阿尼帕家里那口象征民族團結的大鍋,人民楷模布茹瑪汗在中塔邊境的10萬多塊山石上寫下“中國”兩個字等典型事跡,表明各民族團結統(tǒng)一的文化傳統(tǒng)在新疆各族人民的踐行和堅守中延續(xù)著。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疆問題有著深刻的洞察,他指出,“新疆的問題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民族分裂勢力越是企圖破壞民族團結,我們越要加強民族團結,筑牢人民共同維護祖國統(tǒng)一、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鋼鐵長城”[15]。不斷鞏固新疆各民族大團結,首先要加強新疆地方史、民族發(fā)展史、宗教演變史和文化交流史研究,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fā)聲,善于從歷史事實和中華視野中把握和厘清中華民族與新疆各民族的關系,中華文化與新疆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歷史和理論基礎。其次,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新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實現民族團結進步的出發(fā)點與歸宿,也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作為基礎性事業(yè)抓緊抓好。”[16](7)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充分發(fā)揮教育的引導作用,在新疆各族干部群眾中開展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教育、公民與法治教育、反分裂斗爭教育,引導和規(guī)范各族干部群眾的價值準則和行為。
解決好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重點難點問題,特別是事關新疆民族、宗教、歷史、文化等領域的歷史和現實問題,對新疆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增強“五個認同”具有重要的意義?!澳凵鐣沧R、組織動員社會群體、指引社會價值觀發(fā)展,堅持和鞏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17]掌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領導權和話語權,就是要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在輿論引導、政策調節(jié)、價值判斷上的主導和引領作用,對沖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噪音、雜音。
首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意識形態(tài)領域工作走深走實?!皟r值觀和規(guī)范體系共同調整著本民族內部的各種社會關系,可以緩解矛盾,化解沖突,保證整個民族凝聚為一個整體。”[18]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將“多元”格局從價值層面進行調控,達到價值觀層面的相互融合和互補。通過宣傳教育、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實踐養(yǎng)成等方式,推進新疆各民族文化相互吸納和有機融匯,從而生成一種各得其所、相互貫通、和諧有序的文化生態(tài)。其次,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研究,做好重大思想理論問題立論、駁論工作,旗幟鮮明地批駁錯誤思想,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科學理論支持。再次,要圍繞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核心問題,加強新聞出版、文藝創(chuàng)作等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管理與建設,持續(xù)加大對網絡的監(jiān)管力度,加強對非法宗教網絡傳播的治理,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tài)陣地。
共建是基礎,共治是保障,共享是目標。首先,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共建體制,充分發(fā)揮政府與社會的協(xié)同效應。要徹底改變長久以來政府作為文化建設主體的思維慣性,進一步明確黨委、政府、市場、社會、公眾等多主體的角色定位,充分發(fā)揮這些主體在文化潤疆中的優(yōu)勢和作用,實現文化潤疆主體多元參與。其次,創(chuàng)新文化潤疆的共治機制,解決文化領域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文化潤疆要從單向的文化供給轉向雙向的文化互動,從縱向的政策管理向橫向的法治治理轉變,運用大數據技術、信息化手段、融媒體平臺,暢通利益表達渠道,保障群眾的文化權益。再次,健全文化成果共享制度,滿足各族人民的文化需求。文化潤疆的實施,歸根結底就是不斷滿足新疆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讓新疆各族人民共享文化建設的成果。文化潤疆的重點在于下沉到偏遠農村、牧區(qū)、團場、邊境,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文化潤疆的固本之策,讓文化潤疆的成果更多、更廣泛、更公平地惠及新疆各族人民??傊幕瘽櫧邳h委領導、政府負責之下,各類社會主體協(xié)調協(xié)商,共同成為文化潤疆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受益者,確立共同的價值目標和行為規(guī)范,為新疆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一個生機勃勃、安定有序的環(huán)境。
“民族交往是民族關系的具體形式,民族交流是民族關系的具體內容,各民族交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族交往交流的本質要求。”[19]不斷挖掘、豐富、創(chuàng)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內容、載體,從系統(tǒng)協(xié)調、全員參與、科學規(guī)劃、全程融入、統(tǒng)籌推進、全面實施等方面,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落地、落實、落細,開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間,從而實現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1]。首先,充分發(fā)揮“訪惠聚”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018年,全區(qū)共有1.2萬個工作隊、7.6萬名干部參與駐村工作,實現了全區(qū)城鄉(xiāng)‘訪惠聚’駐村工作無盲區(qū)、無縫隙、無空白點?!盵20]“訪惠聚”推動了新疆基層的文化嵌入,拓展了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間和形式。其次,以“民族團結一家親”結對幫扶活動為主要抓手,推動新疆各民族在城鄉(xiāng)、區(qū)域間有序流動,不斷拓展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廣度,構建思想上相和、文化上相美、情感上相融的民族互嵌格局,最大限度地消弭民族間的隔閡和誤解。再次,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升各族人民的文化適應能力,使他們以理解、尊重、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面對各民族文化,提高他們的文化交流與理解能力,形成平等相待、和諧共處、共同發(fā)展的良好局面。
實施文化潤疆,就要堅持緊貼民生,推動高質量發(fā)展,這既是新時代新疆地區(qū)發(fā)展的目標及方向,也是文化潤疆在現階段的具體要求。“高質量發(fā)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fā)展,是體現新發(fā)展理念的發(fā)展,是創(chuàng)新成為第一動力、協(xié)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tài)、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fā)展。”[21](238)文化潤疆是包含著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文化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文化陣地的打造與管理、文化交流的拓展與深入、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與培養(yǎng)的系統(tǒng)工程,為此,要加強頂層設計,加深文化潤疆的中華文化成色與底色,推動文化事業(yè)與文化產業(yè)相向而行,同頻共振。首先,加強文化領域體制改革,從行政性管理向制度性治理轉變,充分發(fā)揮新疆各族人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活力。其次,對新疆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健全現代文化產業(yè)體系和市場體系,培育新型文化產業(yè)和消費模式,推動各族群眾就近就地就業(yè),加大文化產業(yè)的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不斷滿足各族人民的文化需求,增強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再次,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大眾化、下沉化,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受益面,構建一種能夠與現有文化設施配套、契合各族人民生產生活實際、滿足各族人民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綜上所述,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中,我們應準確把握并系統(tǒng)闡述文化潤疆的時代背景、現實語境、內涵意蘊、表現形式、實踐向度和工作主線。首先,新疆團結穩(wěn)定的局面持續(xù)向好,持續(xù)推進這一大好局面向縱深發(fā)展,需要發(fā)揮文化在思想整合、價值引領、規(guī)范協(xié)調和輿情疏導方面的功能;民族工作領域爭取人心的要求需要將中華文化廣泛布局并嵌入各個層面,消弭文化隔閡;“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深入推進中,文化對促進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作用日益凸顯;文化潤疆成為新疆高質量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支點;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潤疆作為黨中央的治疆方略,是新時代黨對新疆工作的精準定位和深層謀劃。其次,文化潤疆的內容具有特殊性,方式具有多樣性和柔和性,過程具有長期性等特點,具有提升理論自覺、助推實踐自覺和促進主體自覺的意義。最后,不斷鞏固新疆各民族大團結是文化潤疆的主體基礎,做好意識形態(tài)領域工作,確保文化安全是文化潤疆的基本保障,打造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格局是文化潤疆的環(huán)境基礎,構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機制是文化潤疆的空間策略,推進文化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是文化潤疆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