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工業(yè)口述史中家庭記憶的建構與傳遞
        ——以鞍鋼為考察中心

        2022-11-21 11:53:08劉鳳文竹
        貴州社會科學 2022年7期
        關鍵詞:記憶家庭

        劉鳳文竹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一、問題的提出

        自20世紀中葉作為人文社會科學重要方法的口述史學誕生以來,口述方法便迅速地擺脫了個體口述的單元選擇,而開始探求其復雜的主體構成。以哈布瓦赫為代表的“集體記憶”學派著力強調通過家庭記憶找回社會記憶的隱秘鏈條,開辟了口述史研究的新局面。尤其是當我們運用工業(yè)口述史的方法,從家庭記憶建構與傳遞的視角,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進程展開研究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很多官方文獻和正史所未加刊載的珍貴事實,為我們深入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提供重要的史料支持。

        (一)新中國工業(yè)化建設與鞍鋼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經(jīng)濟、社會百廢待興的凋敝境況,恢復與發(fā)展工業(yè)生產(chǎn),建立起中國自己的工業(yè)體系,成為國家建設的重中之重。當時中國共產(chǎn)黨恢復全國生產(chǎn)的策略是,先利用東北已有的殘損工業(yè)基礎建設工業(yè)基地,再以此為基礎盡快恢復國內工業(yè)生產(chǎn)。1948年2月,鞍山解放后,東北局立即作出“逐步恢復鞍山鋼鐵生產(chǎn)”的指示,同年12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批準成立鞍山鋼鐵公司[1]14。在這一背景下,新生的共和國政權憑借強勁的社會動員能力,在全國范圍內集中組織與調動勞動者進行鞍鋼建設。此后,伴隨“一五”計劃的實施,鞍鋼進入大規(guī)模建設和發(fā)展的興盛時期,除提前完成“三大工程”外,基本建設成為我國第一個大型鋼鐵生產(chǎn)基地[2]17。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最早恢復和建設起來的特大型國有鋼鐵企業(yè),鞍鋼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重要基礎。

        快速的工業(yè)發(fā)展給鞍鋼帶來的直接結果,不僅是生產(chǎn)出優(yōu)質的鋼鐵,同時也塑造了共和國第一代社會主義“工業(yè)人”群體。在“為實現(xiàn)中國的工業(yè)化而斗爭”的理念之下,以革命年代“生產(chǎn)戰(zhàn)斗”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為理念,絕大多數(shù)工人被塑造成具有集體主義精神、敢于犧牲奉獻的社會主義勞動者。與此同時,國家強有力的整合與動員能力使其所在家庭不可避免地以各種方式參與到工業(yè)化建設運動之中,導致單位人呈現(xiàn)出明顯的“復數(shù)性”[2],包括個體生命及其所屬家庭的生命史變遷均被導引進工業(yè)化建設的歷史洪流中,使得二者(工人階級和工人家庭)與共和國工業(yè)化進程具有深刻的勾連性與內在一致性。遺憾的是,相比于對鞍鋼工人其人其事的文字書寫不勝枚舉,從社會學學科視角對其生命歷程及家史變遷的口述史研究并未充分展開,而學界現(xiàn)有關于新中國工業(yè)建設的研究也多局限于自上而下看歷史的階段。記憶是口述史研究中的核心議題,在中國工業(yè)口述史研究中記憶同樣是中心問題。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要破解在國家宏大敘事之外,那些被視為對當今工業(yè)發(fā)展起重要奠基性作用的重要歷史,探索具體個體的微觀生活及其表述背后的內在紋理,對這一群體記憶的析出及對其歷史敘事內容展開研究顯得十分重要,極具學術研究價值。

        (二)口述史中的“家庭記憶”

        記憶是口述史研究的核心議題,自19世紀末以來,傳統(tǒng)史學強調歷史研究應框定在明確可考的官方檔案及文獻史料的范圍內的觀點受到激烈抨擊,研究者開始提倡關注在官方歷史檔案等研究資料之外平民大眾的非正式歷史。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社會學開始進入口述史研究領域的。口述史一方面被賦予超越傳統(tǒng)史學過于專注精英史研究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通過尋找普通百姓生活的記錄,并以其特有的生動性與鮮活性被冠以“會說話的歷史學研究”[3]。易言之,作為在既已存在和流傳的事跡與傳統(tǒng)之外的一塊“白板”,口述史自誕生之日起就傾向于在宏大的國家敘事之外,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回視與打撈“沉默”的歷史,對既有歷史進行補白成為其核心追求之一。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現(xiàn)代理論對“元敘事”的摒棄與對多樣性和差異性的推崇,將敘事從科學的獨斷論中進一步解放了出來[4]。這表明,“正統(tǒng)共識”對日常生活的忽視被日漸打破,社會學口述史的補白功能越來越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在這一意義上,家庭記憶由于具有一定的個人化與私密性特征,成為對正統(tǒng)歷史補白的重要渠道。家庭記憶作為集體記憶的一種特殊表達形式,對其概念及內涵界定學界尚缺乏系統(tǒng)性討論。但一種較為公認的觀點認為,家庭記憶的形成與家庭內部的溝通交流有著密切的關系[5]。就其功能而言,德國學者阿斯曼提出,家庭記憶即為“世界歷史的私人通道”[6]51,甚至認為“家庭史是世界史的對立史”[6]70。

        口述史的另一核心追求則表現(xiàn)為對“時間極限”的追索,而這一點往往被學界所忽視。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在運用口述方法搜集材料的過程中經(jīng)常面臨的一種困境,就是因事件發(fā)生的時間距我們較遠,且被訪者受年齡、身體狀況等客觀因素限制,我們可能很難或者無法找到事件的親歷者,導致對其社會記憶的挖掘面臨瓶頸。而面對時間的逼迫,家庭記憶往往可以滿足研究過程中對“時間極限”的追索。所謂“時間極限”,主要是指在通過口述方法回溯個人記憶及歷史事件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將時間前溯,以發(fā)掘到時間更早、更為豐富的口述記憶,并由此建立起時間上的連續(xù)性及因果解釋的體系。換言之,口述史對“時間極限”的追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早期時間最大限度地回視,二是建立記憶連續(xù)性的過程,并據(jù)此進行因果闡述。

        就鞍鋼工業(yè)口述史中的家庭記憶而言,第一,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中國第一批工業(yè)建設者,尤其是活躍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早期工業(yè)化進程中的參與者,如今已逐漸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應當承認,在記憶隨時間進程趨于弱化的背景下,通過與其擁有共同經(jīng)歷的其他社會成員接觸溝通,周期性地對相關記憶進行強化與再鞏固,集體記憶的內容就會被再編碼與再儲存[7]。在哈布瓦赫看來,依靠家庭找回深藏的記憶是最為直接可行的方法,最常見的記憶擴展場域便是家庭,以家庭為根基,包括代際互動、口述、書信、儀式等形式在內的記憶形成路徑在不斷地進行著口語、身體以及文字等社會記憶的實踐,關系較為親密的人(如子輩)往往不僅與當事人生前的交往互動最為密切,可能共同經(jīng)歷與見證了某一刻真實的生活經(jīng)歷和現(xiàn)場情境,對某些細節(jié)也較為熟悉了解,這種不可替代的“在場性”使得其記憶往往具有權威性,且最具時間階段上“極限意義”的向前探索性,以至那些無法窺見的歷史細節(jié),可以通過對其子輩的訪談得到一種延遲性的彌補。第二,如果說正史所注重的是事件發(fā)生的社會結構與意義,那么家庭記憶則更加注重延續(xù)性。阿斯曼認為,個體的生活早就已經(jīng)被嵌入進“超越個體”之上的生活,而沒有這一個體之上的生活,個體生活根本不會出現(xiàn)并獲得發(fā)展[6]51。席勒也同樣指出,個體具有一種“向未來世代繳納它已無法向過去世代所繳納的債務”[6]51-74的責任,此外,施瓦茨曾指出,集體記憶既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的一種累積性的建構,也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的一種穿插式的建構[8],集體記憶具有確保文化連續(xù)性的功能。也就是說,家庭記憶通過個體的形塑與表達,成為世代得以延續(xù)的“鏈鎖”。正如哈布瓦赫所言,“尋找他們所在時期流行的各種類似的情況、通行的觀念,以及一整套觀念。正是這樣,歷史才沒有僅僅局限為再現(xiàn)一個由過去的事件同時代的人們講述的故事,而是一個時期又一個時期地不斷翻新它?!盵9]129本文以計劃經(jīng)濟時期鞍鋼建設與生產(chǎn)的過程為背景,以鞍鋼第一代建設者的子輩的口述記憶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家庭記憶何以建構與傳遞,嘗試解釋這種記憶具有怎樣的特點與主題,以及父輩對生命歷程的意義賦予對后代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等問題。

        二、工業(yè)口述史中家庭記憶的建構與傳遞機制

        長期以來,對于記憶的形成過程和影響機制研究多以心理學視角下個體維度的單數(shù)記憶為主,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其所具有的社會屬性。自哈布瓦赫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集體記憶”這一研究概念起,便將學界對記憶何以產(chǎn)生之研究引向了社會建構的路向。哈氏認為,“正像人們可以同時是許多不同群體的成員一樣,對同一事實的記憶也可以被置于多個框架之中,而這些框架是不同的集體記憶的產(chǎn)物。”[9]93

        (一)尋根機制

        家庭記憶的建構主要發(fā)生在家庭內部日常生活中的代際互動之中,包括交談、共同參與某項事件等。在哈布瓦赫看來,社會上并不存在純粹的個體記憶,人類記憶形成過程中所依賴的語言、邏輯和概念等均是在社會交往的群體情境中實現(xiàn)的,個體利用特定群體(如家庭、社區(qū)等)情境進行記憶或再現(xiàn)過去。[9]129這種家庭記憶在子輩講述個人歷史的過程中自覺轉化為一種“尋根意識”。尋根不僅涉及宏觀層面上對一個國家或民族自身文化、歷史傳統(tǒng)的追索,同時也包含微觀層面上對自身家庭家系史的自覺探尋。通過對被訪者敘述文本的整理分析發(fā)現(xiàn),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個不斷被強調的與那個年代有關的述說主題,其敘事模式通常以時間序列為基準,以時間上的向前追尋為特征,從童年時代家庭境況或更為早期的事件開始其講述,首先實現(xiàn)時間上的“尋根”。此外,在時間上向前追索的過程中,普遍涉及的主題有:家庭的苦難、解放與奮斗以及家風教育三個方面。這幾個主題互相穿插于尋根敘事的整體過程當中,在時間的追索中互相交織。

        1.家庭的“苦難記憶”。家庭記憶往往是以“苦”的記憶為開端,大多數(shù)被訪者以祖輩、父輩苦難的童年經(jīng)歷開始,講述從清末民初到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社會動蕩、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的家庭磨難,具體內容既包括新中國成立前家庭生活的貧苦,也包括新中國成立后工廠工作的辛苦及三年自然災害等特殊時期生活上的艱苦等。個人及家庭的生活之“苦”、生產(chǎn)之“苦”的雙重疊加,成為回溯家庭歷史時揮之不去的一大主題。

        “那時家里沒有做飯的柴火,冬天都得去外頭摟草、摟樹葉,渾身就穿那么一個空心棉襖棉褲,這個集(市)特別遠,得走四十里路……那年老父親19歲,在私人開的小煤礦干活,吃的苞米面做的窩窩頭,都發(fā)霉了……那蚊子、蒼蠅和跳蚤呀,工房里到晚間跳蚤滿腿都是……我們到家以后,就吃野菜,吃糠,最后實在沒錢了,還有僅僅那么一點錢,就把棉花籽買回來磨成面,做成餅子,搓一團一團的,就像吃中藥?!?1)本文主要訪談資料來源于筆者基于南京大學與吉林大學2020年10月合作展開的“新中國工業(yè)口述史”調查。AG03口述,2020。

        “我父親10歲的時候我爺爺就去世了,家里邊就是很困難了,我父親還有兩個妹妹,為了養(yǎng)家,他14歲進到昭和制鋼所,實際上就去做苦工,就是童工……有一次他偷看一眼,當時就挨打了,他不能學技術的,就是干苦力、干苦活?!?2)AG04口述,2020。

        通過敘述回視家庭過往,將這種逝去的“苦難”轉換為一種記憶模式,同時由這種苦難而鍛造出來的家庭成員堅毅的品格得到子輩很大程度上的認同和自豪。

        2.解放與奮斗。在鞍鋼訪談中,除了強調苦難外,“以廠為家”“為工業(yè)中國奮斗”的內容構成了家庭記憶的另一突出主題,其前提是充滿了對黨和國家的感激之情。

        ”就感謝毛主席,感謝共產(chǎn)黨,從火坑里(被)救出來了,就是這種階級感情。(工作的)力量就是報恩,就是要無私奉獻、忘我工作……國家當時提倡全國開展技術革新運動,我爸得以身作則啊,就把這些勞模、先進生產(chǎn)者(組織起來),白天工作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干不完,晚上到咱家來繼續(xù)研究怎么解決……咱家專門騰出來一個房間,我奶奶當時70多歲了,和我媽就給他們燒水,我們這幾個孩子,就跑腿,接這個人來,或者引路,有時候冬天下雪了或者夏天下雨了,咱們這幾個孩子就跑出去幫著看自行車,拿布單、雨具把自行車車座蓋上,不讓它水淋淋的……六十年代正趕上自然災害,晚上人吃完飯馬上就得睡覺,怕餓,但是這些人從不考慮這些,有站的、有坐的,大部分是站著聽、站著說。有一次后半夜兩三點鐘,都餓得受不了了,我媽就把兩個摻苞米面的菜團子拿出來,但誰都不忍去吃,有人想了個辦法,把它搓碎了,多添點水,(放)大鍋里邊熬成糊,這一大鍋大伙一人分一碗粥糊,還真就熬過去了。”(3)AG04口述,2020。

        “我記得(19)53年2號高爐大修,當時爐里有瓦斯,這個爐子就爆炸了,非常危險,先一股紅煙、最后黑煙,爐上的工人就像流水似的都往下跑,這時聽上面有工人喊“救命”,我老父親一聽,放下東西就往那爐子上頭跑,去救人。后期我說‘老爸呀,那時你怎么還上?上面有瓦斯?!f聽著有人喊救命,他就上去了……”。(4)AG03口述,2020。

        從講述中可以看到,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民翻身做主人、工人階級成為統(tǒng)治階級使得百姓對黨和國家充滿感激之情,同時將這種情感轉化為工作的動力,以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為目標,成功塑造了一代甘愿為工業(yè)中國而奮斗的青年形象,這代人普遍具有神圣的使命感和強烈的奉獻意識、感恩意識,這種意識在工業(yè)建設的氛圍下變得更加強烈。而由于計劃經(jīng)濟時期公與私、社會與家庭、國家與社會的高度一體化,城市社會中“國家-單位-家庭-個人”的鏈條使得家庭生活與工廠生產(chǎn)唇齒相依,成為家庭記憶的重要部分。

        3.家風教育。如果廣泛閱讀口述史文本就會發(fā)現(xiàn),子輩對家庭教育的印象尤為深刻,在很多情況下,子輩的敘述中夾雜著對家庭教育的回憶。而父輩為新中國工業(yè)奉獻的狀態(tài)在子輩身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復制和繼承。

        “老父親是勞模,我也受熏陶,我描圖那時候要求寫仿宋體字,我哪會寫?但我也認真,晚上8點多鐘給孩子喂完奶,睡覺了,我就拿那個紙拓,描,一寫寫到半夜……組織給我的任務,我指定干好,能吃苦,能認真干。后來我做審核、校對,就像這個數(shù)字,上頭描的啥樣,我就得去校對。我校對那么長時間,沒出一個事故,父親是我的榜樣,那要是底下是40,上頭你寫個41,就麻煩了,那車床又得重卸、重整,所以說我很仔細、慎重?!?5)AG03口述,2020。

        “‘好孩子永遠不能說謊’,我一直牢記我爸的話,好孩子不能撒謊,這個我堅持幾十年……當時我下鄉(xiāng)我爸就講,‘你得過勞動關、過生活關,姜不吃蒜不吃的,這都不行?!菚r候我剛入這個廠,他沒有說給我講個十分、二十分鐘的,沒有,就說‘那和戰(zhàn)場沒啥區(qū)別,都是鋼鐵?!?6)ZAG04口述,2020。

        借助家庭中那些直接卷入到外部世界集體生活中去的人作為媒介,一個社會的普遍信念能夠影響到家庭成員。哈布瓦赫認為,家庭記憶并不只是由一系列關于過去的個體意象組成的,不僅再現(xiàn)了這個家庭的歷史,還確定了它的特點、品性和嗜好[9]132?!耙粋€家庭所喚起的記憶和它試圖在已離去的成員之中保存的記憶,無疑都會從這些成員的長輩那里汲取力量?!盵9]132在這樣一個工業(yè)化運動極為活躍的特殊時刻,父輩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工作積極性對于子女的生活價值觀塑造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家庭記憶事實上承載著代際間文化傳承的歷史任務,將家風、文化認知等在代際間綿延。

        總之,家庭記憶的尋根機制事實上是在一種歷時性地追索的基礎上,實現(xiàn)情感上的共鳴。被訪者以時間和歷史為經(jīng)線展開尋根問祖式地回憶,在傳達自身生命歷程之源頭、形成歷史上的感知的同時,也本著尋找家庭歷史與特定主題的自覺,通過描述家庭的來源、變遷的過程等,將碎片化的生活細節(jié)加以回顧與整合,生成故事性很強的敘事,也從而尋找構建當下的根據(jù),找到一種光環(huán)和意義,體現(xiàn)為心理上的“尋根情結”,是構建自我認同的材料。

        (二)聯(lián)結機制

        一是過去與現(xiàn)在的聯(lián)結。記憶的每一個瞬間都是連接時空的,認同的時間維度關注的基本問題是認同如何處理自身與某事某物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關系。家庭記憶作為集體記憶的特殊表征,其構建與傳遞具有維持自我過去、現(xiàn)在以及未來連續(xù)性和同一性的功能。

        二是個人與家庭之間的聯(lián)結。家庭記憶的形成與傳遞是子輩與所在家庭構建連接的關鍵。家庭成員間密切的人際互動為記憶在代際之間傳遞和延續(xù)提供了空間和可能性,作為旁觀者或邊緣性的參與者,子輩部分地參與了父輩生命歷程中某些事件的發(fā)生,留下了特定觀察視角下的相關記憶(如以家庭聊天、子輩參與長輩間聚會等形式),這種家庭記憶一方面連接著個人生活經(jīng)歷,另一方面也連接著家庭變遷歷程。應當承認,這種記憶在家庭成員記憶中具有一定重疊性,家庭記憶的敘述圖式被多個成員所接受后,在很長一個時期內就會成為穩(wěn)定的跨越代際的家庭記憶,同時,在傳統(tǒng)“家觀念”的影響之下,形成了榮辱與共的共同體式記憶,這種傳播和認知的機制生成構建起個體與家庭的緊密連接。哈布瓦赫曾提到,記憶的回溯給家庭提供了機會,讓家庭重新確認它的關系紐帶,重新確認家庭的統(tǒng)一感和連續(xù)感。我們保存著對自己生活的各個時期的記憶,這些記憶不停地再現(xiàn);通過它們,就像是通過一種連續(xù)的關系,我們的認同感得以終生長存[9]82。

        三是個體與社會的聯(lián)結。心理學通常強調記憶具有單數(shù)性,將其視為個體心理活動的特征之一,但如果超越這種視點,我們會發(fā)現(xiàn),個體及其記憶無疑是嵌入于整個社會語境當中。在哈布瓦赫的解釋體系中,記憶是一種由社會維持并存儲的符號,這一符號可以被社會成員所獲取,而當記憶在社會環(huán)境中傳遞擴散時,易演變成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集體記憶的內容。正是在社會關系和互動中人們才能進行回憶、識別和對記憶加以定位。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存在著一個所謂的“集體記憶”和“記憶的社會框架”。具體而言,集體記憶最初僅是孤立的記憶,而通過符號互動或敘述,孤立的記憶獲得了獨特的結構,并具關聯(lián)性和連續(xù)性,且與其他記憶信息互相印證并最終嵌入整個社會運行體系[7]。家庭成員通過對家庭記憶的回視,能夠將自身置于社會情境之中,從而完成更大范圍的定位與追索。而根據(jù)記憶信息的社會屬性。記憶依賴于社會環(huán)境,基于集體記憶的符號性與可傳遞性,筆者以為,個人的家庭記憶一方面是存在于家庭共同體中的個體記憶,另一方面亦是可以被社會成員共享與索取的符號系統(tǒng)。

        (三)細節(jié)再現(xiàn)與修復機制

        哈布瓦赫曾經(jīng)提出,家庭記憶對遺失內容的修復事實上是一個“重構的畫面”,在敘事過程中一些細節(jié)被有意識地集合在一起,就是為了能夠有效地喚起對其父母的特殊回憶,并且重構已經(jīng)變得生疏的家庭夜晚的日常氛圍[9]105-106。這實際上是強調口述方法在社會事實的細節(jié)再現(xiàn)和修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對遺失內容的修復。由于時間的限制以及時人對其經(jīng)歷事件價值認識的局限,再現(xiàn)歷史事實變得異常困難,而子輩一代由于其特殊的在場性使其獲得了家庭事件“參與者”或“邊緣配合者”的身份。人對于某一特定時刻的記憶是關于許多個這樣的回憶的集中在單獨的一個場景里,他描述的是對一個時期生活的整體概括[9]104-105。作為那段逝去并被遺忘細節(jié)的見證人,承載著前一代的人生經(jīng)歷,并通過調取相關記憶(有些資料是具有保管記憶意識的子代主動收集而來,并有意識地進行長期保存),能夠將有關家庭的記憶激活并口述出來,從而對缺失的歷史細節(jié)進行一定程度的修補。

        二是對時空轉換后關系的修復。哈布瓦赫認為,修復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重塑機制,每當我們回溯到這些事件和人物,并對它們加以反思的時候,它們就吸納了更多的現(xiàn)實性,而不是變得簡單化[9]107。人通過回憶過往不斷進行反思,在家庭記憶中,一些呈現(xiàn)出矛盾沖突,并造成家庭成員間關系緊張的記憶,在時空轉換后吸收了當下現(xiàn)實性以后,可能有所轉變。

        “當時不理解,他上北京,我住他的房沒能住上半年呢,攆我走,說那個是給他的待遇,不是給我的,‘你住影響不好,老工人住鐵床、睡上下鋪,你給我造成多壞的影響,趕緊出去?!敃r房產(chǎn)部門還不好意思找我,他就追著他們,‘趕緊讓他走,影響不好。’這個不能恨,人家是正面的,可當時是沒法理解?!?7)AG04口述,2020。

        記憶對親密關系具有一定能動作用,因環(huán)境變遷而處在不斷轉化的實踐之中。通過對家庭記憶的析出,人們對其加以反思,某些思想得以修復。這表明,家庭記憶的建構過程之于人并不是一個被“場”所限制的客體,而是能夠影響人及其與周遭的關系,能夠影響其時間和空間的轉換中被重構。

        三、工業(yè)口述史中家庭記憶的價值及限度

        從一般意義上講,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一種重要方法,口述方法業(yè)已為中外學界所廣泛認同。而將此種方法置于新中國為實現(xiàn)工業(yè)化而斗爭的具體進程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口述方法與工業(yè)口述史研究之間高度的契合性,對于我們深入理解單位體制下“復數(shù)單位人”介入到工業(yè)化進程及歷史書寫具有重要的價值。在此意義上,我們有必要對工業(yè)口述史中家庭記憶價值及限度作出進一步界定。

        (一)口述史中的“時間極限”追求

        如前所述,口述史中最為突顯的傳統(tǒng)有二,其一在于對正史不予記錄的邊緣人物話語的描繪;其二在于對社會記憶的時間追索。就前者而言,自口述史誕生之日起便被賦予了此種使命,學界對此已進行系統(tǒng)研究,無須贅述。但就后者而言,仍需進行進一步闡釋。有學者提出時間是一種主觀的選擇,也是一種嵌入在敘事語言內部的“深描”[10],而口述史無疑需要對這種“深描”進行最大限度的探尋,家庭記憶恰恰滿足了這一需要,這是因為:一是將過往相關事件在時間上進行最大限度地回視,表現(xiàn)為時間上的“尋根機制”;二是通過回溯家庭過往、建立連續(xù)性的過程,搭建起因果解釋的體系,表現(xiàn)為“連接機制”及“修復機制”。 家庭記憶是實現(xiàn)歷時性和時間延續(xù)的器官,通過儲存和重建功能,回溯家庭過往、建立起連續(xù)性。在這一過程中,家庭內部的代際溝通成為建構及傳遞的重要方式,宏觀國家社會變遷為其構建與傳遞提供了具體情境和記憶框架。

        (二)價值與限度

        筆者在鞍鋼訪談的過程中,深深地意識到,通過對被訪者家庭記憶的析出,有助于我們挖掘與解釋那段不被人知曉的歷史,豐富現(xiàn)有工業(yè)口述研究資料。許多被訪者是在國家“為工業(yè)中國而奮斗”的制度話語及工人家庭家教的影響下走進國營企業(yè),參與這場工業(yè)建設運動,以個人生命歷程的轉向為代價或結果,其生命體驗與記憶的建構在“為國”和“為家”的交織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此外,家庭記憶作為集體記憶的一種特殊表征,對于進一步理解集體記憶的不同面向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因為它存在于個體與社會之間,不僅能夠關涉?zhèn)€體的生命歷程,同時也能反映出宏觀時代背景。此外,還是特定時代背景下家庭關系的寫照。敘事的心理因素不僅僅是個體性的也是社會性的,其間的“關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們描述和解釋世界的方式是關系的結果??谑鰵v史并非只是為“典范歷史”增枝節(jié)之末,更為重要的是,透過人們的口述歷史記憶,我們可以在各種邊緣的、被忽略的歷史記憶中,了解我們所相信的“歷史”的本質及其形成過程[11],而從社會記憶的視點出發(fā),一個人對“過去”的記憶同時能夠反映出他所處的社會認同體系及相關的權力關系的社會現(xiàn)實[11]。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種反思性理解,記憶不必可避免地存在主觀建構的傾向,對家庭記憶的回溯不僅具有驗證性、補充性,同時也具有再造性。哈布瓦赫曾指出,“記憶并非動物化石中保存完好的脊椎,可以憑之就能重建包含它們的整體?!盵9]82在人們對過往生活和當時場景進行回顧與再現(xiàn)描述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潤飾、削減或隱諱完善,乃至賦予其一種“現(xiàn)實都不曾擁有的魅力?!盵9]91由于時間推移及時空轉換,某些當時無關緊要的事情可能在當下會被再描繪與再理解,甚至將其“放大”,而中國古代儒家傳統(tǒng)文化曾提倡“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主張尊者、賢者、親者的恥辱或不足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孔子認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是一種真實情感,理應受到保護。循此邏輯切入家庭記憶內部,我們會發(fā)現(xiàn),由于家庭記憶具有這種“放大機制”,需要與特定的社會歷史、意識形態(tài)等進行對接,使得“說出來的記憶”帶有一定的選擇性、趨利性,構成了一種“主觀的真實”,且是難以避免的。在這一意義上,集體記憶不是在保存過去,而是借過去留下的儀式、物質遺跡、經(jīng)文和傳統(tǒng),并借助晚近的心理方面和社會方面的資料重構著過去[9]92-93, 其穩(wěn)定性和靈活性受到社會框架的影響。

        (三)家國關系與家庭記憶的建構

        一般而言,宏大歷史時間節(jié)點與微觀個體生命史混合造就了家庭記憶的生成。無論是在傳統(tǒng)中國、集體主義中國還是改革開放時代,家庭始終是連接個人與國家的重要紐帶??v觀中國社會家國關系,“國”始終處在“家國關系”的主導地位,“家”為“國”的無上性提供了基本和首要支持。對于中國人而言,公與私、國與家具有突出的“同構性”。在訪談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被訪者在談及家庭成員的個人命運及有關家庭的記憶時,首先提到的是當時國家與社會正處于哪一時期、發(fā)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并通過此勾連出家庭與個人的相關故事,而這些故事多以服務國家、為國奉獻為主線,“家國命運一體化”及“家國利益共享化”等觀念使得人們普遍建立起一種“一切服從革命利益”的家庭制度和觀念,在大力推進工業(yè)化建過程中設,家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由此合理化家庭位于國家之下的“舍小家,為大家”的價值秩序,塑造了一種家庭記憶的源基因。

        此外,這一群體中工業(yè)生產(chǎn)者是其職業(yè)身份,而工人子女是其代際身份。由于國家在“公領域”建立起一種為工業(yè)化奮斗的氛圍,家庭記憶受此“公領域”的影響,與此同時,在家庭場域中的子輩還通過參與工人家庭的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工業(yè)化建設的浪潮之中,并通過各種正式、非正式的途徑被影響著,從而在家與國之間完成共生與契洽,使得個體“國家人”與“家庭人”的身份相互重疊,進而共同影響著其記憶的建構。可以看出,外部環(huán)境不可避免地具有嵌入性,被訪者的記憶與特殊歷史時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家庭的命運始終與國家的命運緊密交織在一起,不僅影響個體生命軌跡,家庭生活還托舉了社會史,表現(xiàn)出家庭故事與歷史風云形影相隨。

        猜你喜歡
        記憶家庭
        夏天的記憶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海峽姐妹(2017年11期)2018-01-30 08:57:44
        記憶中的他們
        戀練有詞
        端午記憶
        絲綢之路(2016年9期)2016-05-14 14:36:33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22:28:55
        尋找最美家庭
        国产日韩欧美网站| 日本高清视频wwww色|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图图等你|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女教师| 特级毛片a级毛片在线播放www| 亚洲日产乱码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狼人天堂网亚洲av| 亚洲高潮喷水无码av电影| 综合激情网站|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庵| 日韩人妻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国产av旡码专区亚洲av苍井空| 欧美老妇人与禽交| 亚洲AV无码中文AV日韩A| 亚洲女厕偷拍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日韩人妻无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三人同眠| 国产乱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色图综合免费视频| 日韩av免费在线不卡一区| 麻豆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国产乱码一二三区精品|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暴力打 | 女人脱了内裤趴开腿让男躁|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阿v天堂2018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专线视频 |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在线| 伊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日本顶级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嫩交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18禁啪啪无遮挡| 亚洲日产AV中文字幕无码偷拍| 亚洲97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调教在线播放黄| 国产精品av网站在线| 激情综合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