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國酬
別在乎得失
佚 名
①生命邁著激昂的腳步前行,被世界聽見。
②蜜蜂整日在花叢中飛舞采蜜,自己不曾享用,但仍一生辛勤花間,這是看破得失的淡然;老牛每天在田地間辛勤勞作,自己不求功勞,但仍一生任勞任怨,這是看破得失的沉靜;蠟燭終生在火光中燃燒自己,自己不圖光輝,但仍一生點亮火光,這是看破得失的奉獻。
③自然萬物如此,人如何?
④翻開群星閃爍的名人錄,你總能發(fā)現(xiàn)幾顆很亮的星,正向我們詮釋著這一顛撲不破的道理:一個內心完善的人,只有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⑤春秋亂世,越王勾踐曾因一時之錯以致滅國,當他忍辱負重,臥薪嘗膽之時,豈不曾心生悔意?但正是一時的失,給了他機會,給了他沉淀,給了他大敗夫差的勇氣,以三千越甲吞吳復國,失而復得?!疤}卜哥”韓紅剛讓市民免費拔蘿卜,自愿回饋社會,放棄了一年勞作,失去了寶貴收成,即使失去,也獻真情。豈不是所剩無多?但正是一時的失,給了他好口碑,給了他贊揚,給了他在市民幫助下擺起攤子紅薯大賣的機會,因失而得。他們都是內心完善的人,他們在人生無定的起伏得失中,用自己有力的雙手,扶定了搖晃的命運。熙熙攘攘之中,他們都活出了自己的從容淡定!
⑥尼采說:“沒有可怕的深度,就沒有美麗的水面。”反觀南朝后主陳叔寶,整日沉醉于花天酒地,毫無治國之心,保留了歌舞升平,得到了一時歡愉,紙醉金迷,逍遙快活。豈不是得了許多?但正是一時的得,給了他沉醉,給了他迷惘,給了他玉樹后庭花間失了美人、錢財,以致滅國的失。只知圖得,得而復失,陳后主不明得失,因此國破家亡,因得而失。
⑦得與失,本就不是相互對立的,我們唯有看清得失,看透“塞翁失馬,焉知非?!保拍芤砸粫r之失,換來長久之得。當面對一個個使人糾結而煩惱的抉擇時,我們不妨別在乎得失,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計失,不重得,方能看破抉擇,走上人生的正軌。
這里的升格指導,主要是面對考場,因為應試作文必須經(jīng)過“快速閱卷”的審核。這也確定了應試作文的寫作標準:主題必須鮮明,結構必須清晰,用詞爭取準確,造句力爭有辨識度。
這篇《別在乎得失》,有諸多優(yōu)點。排比鋪陳,如水連綿不絕;引用頗多,足見閱讀有功底。歷史鉤沉,頗展胸中氣魄。辯證思考,能顯頭腦靈活。但是,從應試角度看,還存在以下問題。
其一,入題太緩慢。開篇一句,悠悠抒情。然而,與主題何干?第②段,雖云“看破得失”,然而何為得何為失卻不明言。直到第⑤段,才有詳細分辨,何處得,何處失。入題太晚,分辨太慢。
其二,主題不鮮明。此文的核心觀點是“別在乎得失”。全文論述的內容是“有得必有失”,但核心段落(第⑤、⑥段)卻是在論述“失而能得,得而能失”,即“一時之得不用戀,必有失;一時之失不要緊,必有得”。觀點到底是“別在乎一時之得失”還是“別在乎得失”?有偷換概念之嫌疑。
若不在乎得失,則視萬事萬物皆有運行之道,“我”莫能控制,不過恰逢其會,廁身其中,故隨緣自然,法天象地,任意東西,從流而動。若不在乎一時之得失,則修身以德,勤奮以力,否極泰來,時來運轉,無論得失,最后落腳點都在“得”。不在乎得失,無所謂最后之得與失。不在乎一時之得失,雖不在乎,卻是為了最終能贏得。
為人當立正念,為文當有正心。明確概念,方能一擊而中。故升格之文,當選一而為。觀作者之行文,應是想用“不在乎得失”之觀點。那么,我們在升格文中,將從此處入手。
其三,材料不全面。此文材料用了勾踐、陳叔寶和韓紅剛三人的例子。兼顧古今,但缺乏時代青年的身影。當代語文,無論是材料選擇還是作文設計,都講求情境性,作文的材料最好能夠涉及時代青年。作為中學生,視野要廣闊,穿梭古今,涉獵中外,也要落到實處,回歸自身。升格文中,最好能夠展示當代青年的風采。
其四,引用不恰當。第⑥自然段引用名言“沒有可怕的深度,就沒有美麗的水面”,此言想強調的是,人只有達到一定的深度,才能有表面的美麗。內在深厚,才有外在的美顏。得失的關系,在文章中并沒有充分展示。文章要么對這句名言進行充分闡釋,勾連出得失的關系,要么選用一句能直接展示得失關系的名句。
其五,結構不清晰。此文有一個基本結構,從自然界到人世間,用“自然萬物如此,人如何?”完成過渡。人世間,也有第⑤段的“失而得”與第⑥段的“得而失”。但缺少引導句,讓整個文本無法呈現(xiàn)清晰的脈絡。在高速閱卷中,無法給閱卷人清晰的信號。如此,或會失分。
別在乎得失
賴晶悅 林鴻國
都說得到好,失去不成眠。茍得又患失,何如不曾得?茍失又想得,豈不挑花眼?!得失一時耳,赤心證流年。嗨!別在乎得失!
別在乎得失,有得亦有失。南朝后主陳叔寶,得國于父兄,得酒肉于生民,得歡愉于歌女,得快活于宦臣。然而須臾之間,國滅人亡,頓失一切。陳叔寶如此,南唐后主李煜、周幽王何嘗不是得了歡愉享樂,最后亡國?!又如陳涉起于草莽,呼嘯間號令數(shù)萬,得“陳王”之位置。然而,人呼之諢名,則高舉屠刀,令人身首異處。得了王侯地位,失了人性真情。有得亦有失,自來如此。
別在乎得失,有失亦有得。春秋亂世,越王勾踐因一時之錯導致失國。勾踐失去的是國家,同樣失去的是國民對他的容忍,朝野對他的信任,乃至他昔日為君稱王的傲氣。心有所期,臥薪嘗膽十年,方有滅吳報仇,復國而得意。十年前,菜農韓紅剛蘿卜積壓,無路出售。韓紅剛干脆讓市民免費拔蘿卜,卻遭不良人哄搶。蘿卜被搶走,菠菜被踐踏,連晾曬的成捆辣椒也保不住。菜地一片狼藉,韓紅剛卻一心能靜,說:“吃虧是福,沒有人永遠吃虧的?!贝耸碌妹襟w報道,“蘿卜哥”一舉出名,銷售通道瞬間通暢,積壓蔬菜短期賣空。有失亦有得,變易難言。
得失多一時,此心復誰知?患得患失,無有片刻安寧;求得避失,誰云最初丹心?不如放下得失之心,淡然應世。所為,則為愿為;所為,亦為應為。陳祥榕,直面敵軍慨然赴戰(zhàn)場,豈是為成為“戍邊英雄”?于敏,隱姓埋名研究氫彈,豈是為獲得“共和國勛章”?全國道德模范、青年標兵王亮,縱身入水救人,豈是為了獲得“一等功臣”稱號?李子柒,致力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呈現(xiàn)真實又詩意的農村生活,豈是為了席卷國內短視頻平臺?真誠做事,實在做人。勝敗不掛懷,得失不縈心。但行好事,不問前程。
歐陽修說:“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盛衰得失,亦在人事選擇。生命邁著激昂的腳步前行,被世界聽見。腳步的激昂,來自一步一個腳印踏下時的堅定與沉穩(wěn)。被世界聽見,只是客觀的結果,并非主觀的意向。蜜蜂采蜜,發(fā)自天性,而成醇美佳肴;老牛耕作,出乎責任,而成良田萬頃;蠟燭燃燒,本于使命,而成光明一片。本心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無關得失!何談得失?!
別在乎得失,做一個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