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波
只一眼,我就被這個班的布置深深吸引了。教室門前走廊上擺放了一張桌子,上面是我喜歡的小清新風格的擺設,課間坐在這里看看景、發(fā)發(fā)呆,想想都是極好的。走進教室,簡直就像置身在一個童話世界里!形形色色、姿態(tài)各異的貓的擺件和圖片幾乎無處不在,給這個溫暖的空間增添了不少生氣……看著如此漂亮的教室,我羨慕不已,忍不住在心里感嘆:這才是教室應該有的樣子??!
某天早上,我突然收到同事發(fā)來的這樣一段文字。這位同事告訴我:她班上的一個女生在偶然間看到我們的教室后,在周記里進行了記錄;學生日記里流露出的羨慕之情,讓她決意要帶著班里的學生一起來參觀我們的教室。我的同事說:“讓他們來學習學習,回去后讓他們也按照自己喜歡的樣子來改造教室?!庇谑?,我得以向另一群孩子和他們的老師詮釋我對于教室空間的認識——在我看來,我們建造的每一個空間都帶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傳遞著我的教育理想。接下來,我將通過三個問題,還原我們這間教室設計和布置的過程。
我們如何看待一間教室,將決定我們如何設計并使用它。
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僅僅把教室看作是一個傳遞知識、組織活動的場所。因此,我們在布置教室的時候,更多采用平面化、單向式的設計,如在黑板報或墻壁上張貼活動照片、師生作品以及班級公約、友情提醒等。
但我認為,教室不只是一個由桌椅、黑板和講臺構成的物質空間,它還是一個師生同在的活動空間、生活空間、信息空間和社會空間,甚至是一個生態(tài)空間。在這里,師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一起創(chuàng)造屬于這個空間的故事?;谶@樣的認識,我認為教室空間的設計應該從墻面布置走向場景設計,從平面展示走向立體架構,從單向呈現(xiàn)走向互動體驗,從零散鋪陳走向系統(tǒng)規(guī)劃。因為教室空間的設計,不僅僅是簡單的環(huán)境布置,也不單純是為了解決審美問題,而是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主動學習的場景,以激發(fā)和釋放每個人的善意和潛能,向學生傳遞一種美好生活的理念和方式。
教室空間,當然可以由教師提前設計并布置好,再以“歡迎”的方式迎接學生的到來。但這樣的設計,少了學生的參與,多了教師的主觀意識,學生不會產生歸屬感。教室空間,需要教師和學生甚至家長共同打造。
2014 年9 月下旬,我們開啟了教室的重建之旅——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貓的國”這個班名的認識和理解來設計教室空間。討論會上,學生小宇說:“既然我們的教室是一個國,那是不是應該有銀行和警察局啊?”話音剛落,就引來許多同學的共鳴:“我覺得還應該有個花園。”“應該還需要一間圖書館?!薄斑€應該有一間蛋糕房和咖啡館?!薄媸且皇て鹎永耍粋€學生的突發(fā)奇想讓大家的想象力無限延展、思維不斷拓寬,每個人都沉浸在對未來生活的想象中。不知不覺間,教室的“墻壁”消失了,教室空間在無限地向外延伸著,直到班長站起來給大家澆了一盆冷水:“怎么可能啊?教室就這么大,怎么可能有你們說的這些地方?!薄熬褪堑?,癡人說夢話呢?!薄白霭兹諌袅税?!”有一小部分人開始附和班長。
小宇的提議,起初其實是個惡作劇,是他對我這個新班主任的挑釁和試探。但我肯定并表揚了他的想法,因為我希望在這間教室里的每個人都愿意并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被聽到并且受到尊重。我接著班長的話說:“‘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可見,能夠有想法就非常了不起。當然,如果要把想法變成現(xiàn)實,肯定會遇到不少困難。我們現(xiàn)在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教室的空間有限,大家可以想一想怎么解決這個問題?!蔽蚁爰ぐl(fā)學生新的想法,并幫助他們把想法變成現(xiàn)實。
在我的引導下,大家開始調轉方向。有人建議把圖書館“建”在原來圖書角的位置,至于蛋糕房,在圖書角邊擺上烤箱、微波爐之類的就可以了;有人提議把花園和咖啡館建在教室門前的走廊上……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當我們把想法告訴家長后,家長們也積極響應號召,全身心投入到教室建設中來,幫助孩子“圓夢”。于是,大家利用國慶小長假收集素材、采購材料,忙得不亦樂乎。
10月7日,小長假最后一天,我們相約來到學校,動手構建心目中理想的“貓的國”——進門處,寫有“貓的國”的木牌替代了原來的三(12)班的班牌;教室前后門口的地面上,都擺放著憨態(tài)可掬的貓頭造型腳墊;進門的衛(wèi)生角擺放著Kitty 貓造型的肥皂盒和餐巾紙盒;墻壁上的陳列柜里是親子制作的各種貓元素的手工作品。在大家的努力下,物理空間有限的“貓的國”有了圖書館、花園、烘焙坊……學生們的想象力不斷被激發(fā),教室的容量不斷地被擴大。前前后后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我們終于完成了教室的空間改造,全新的教室引來了全校師生的圍觀。一個五年級的女生對我說:“老師,你們怎么可以把班級弄成這個樣子,不怕校長罵嗎?”我沒有直接回答她的問題,而是問她:“你喜歡這樣的教室嗎?”女生說:“我好喜歡,可還是感覺有些不可思議,所以才覺得這樣的教室是不會被允許的?!蔽艺f:“你們喜歡是最重要的。你們喜歡,校長也一定會喜歡,因為你們才是這間教室的主人呀!”
在古羅馬文的詞根中,“教室”的原意是指各式各樣、持續(xù)開放的環(huán)境,人們被召喚到這里,共同學習他們周圍的世界。因此,教室不是一個封閉的場所,而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它的容量是無限的。
“貓的國”教室的“空白處”流動著善意,它的邊界在不斷拓寬。為了實現(xiàn)大家擁有“咖啡館”“休閑吧”的夢想,幾位家長去當?shù)氐呐f貨市場淘來了兩套適合放在陽臺上的休閑桌椅,我們在桌面鋪上小清新風格的桌布,椅子上擺上靠墊,這里成了大家課間最喜歡的休閑場所;有家長發(fā)現(xiàn)一些家庭沒有打印機,打印學習資料很不方便,于是就贊助了一臺打印機放在教室里,于是“貓的國”又有了“打印社”;有學生發(fā)現(xiàn)一些老師經常會請學生幫忙取東西,或者是發(fā)放物品,于是提議成立“快遞站”,現(xiàn)在,爭著做“快遞小哥”成了男孩子們的快樂源泉;我們的圖書館里,有學生帶來的書,也有我書房的藏書,有時家長到教室接孩子,會在等孩子的間隙借一本書坐在走廊的“休閑吧”閱讀,有時其他班級、年級的學生也會來我們的圖書館借閱,慢慢地,我們班的閱讀氛圍濃厚了。
“貓的國”教室的“空白處”流動著真實,它的課程在不斷豐富。我們的“銀行”和“醫(yī)院”這些民生工程可不是簡單的擺設,而是實實在在的課程。當學生持有的“貓的國”流通貨幣越來越多時,可供消費的市場、提供保管服務的銀行就應運而生了,于是,我們有了學習如何理財?shù)摹柏斏陶n程”;當同學有擦傷、碰傷或者普通的感冒發(fā)燒時,“醫(yī)院”的“醫(yī)生”和“護士”會幫忙處理,于是,我們有了學習如何簡單護理的“護理課程”;當發(fā)現(xiàn)有一些學生因為父母下班晚沒人接,只能在校門口逗留時,我們的“半小時課程”開設了,一些工作時間相對自由的家長主動到教室陪孩子們讀書、烘焙、運動……
“貓的國”教室的“空白處”流動著美好,它的空間在不斷延伸。教室空間的打造,不必追求一蹴而就,應該隨著教育生活的鋪陳和課程的完備逐漸完善。三年級時在走廊打造的“貓國花園”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需要,于是,到了四年級,我們又開辟了一塊“貓國菜園”,配合農歷課程“循著時令玩種植”,大家一起播種、寫觀察日記、制作美食。五年級,農歷課程升級為“跟著節(jié)律學物候”,學生們的腳步不再局限在校園內、教室里,而是走到更加開闊的社會大舞臺。
當教師的思維方式改變后,當教室的空間改變后,我們會收獲學生意想不到的改變。當然,即使窮盡我們的智慧,也無法抵達一間教室、一個孩子的上限,因為,一間教室的容量實在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