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慧 湯巧根
(1.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江蘇 南京 210036;2.南京市外國語學校,江蘇 南京 210018)
中學生是國家未來法治建設的后備軍。在國家集中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對中學生的法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中學生是未成年人,他們的認知能力還在不斷發(fā)展階段,處于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是培養(yǎng)法治意識最好的教育對象,而意識啟蒙最好的時期就是在小學、中學階段。國家要推進法治教育,尤其需要解決三觀方面的問題,也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法律意識。加強中學生的法治教育,提升中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有助于提升整個國家的法治素養(yǎng)。
初中法治教育是以學校為教育主體,以樹立學生的法律觀念作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目標,以法治知識作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主要內容,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培養(yǎng)宗旨的教育,其目標在于增強中學生的法律意識,崇尚法律,提高法治素養(yǎng),引領法治行為。目前,中學生接觸法律的主要渠道是通過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看新聞熱點、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因為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因此學校教育對中學生樹立法律信仰起到重要作用,是進行法治教育的主陣地。本文從以下角度探索初中法治教育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
初中階段有三個年級,可以根據(jù)學生不同階段的狀態(tài)設計每個年級的法治活動,潤物無聲地滲透法治教育。
1.七年級設計的活動:活動一,安全紅綠燈,交通法規(guī)伴成長;活動二,實地參觀,人民法院行;活動三,法律進家庭,家長帶成長;活動四,知識競賽,與文明法規(guī)同行。
從社會、家庭、學校幾方面對學生進行法制觀的教育。向學生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guī),培養(yǎng)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讓學生浸潤在法治精神里。
2.八年級設計的活動:活動一,世界那么大,旅游法伴成長;活動二,面對面,和人大代表說句話;活動三,憲法誦讀,憲法伴成長;活動四,青春飛揚,法律護航。
讓學生了解法律,可以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等法律法規(guī),樹立憲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同時對中學生進行公民權利義務教育,提升學生的法治實踐能力。
3.九年級設計的活動:活動一,少年法庭進校園,法律護我行;活動二,文物修復,文物保護伴成長;活動三,德如玉,法如山;活動四,厲害了!中國;活動五,國家安全,與軍人面對面。
讓學生走進法律,可以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讓學生了解與自己密切相關的一些法律法規(guī),增強中學生保護文物的意識,鍛煉學生的法治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第一,從研究視角看,以中學生作為研究目標。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其特殊性,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具有挑戰(zhàn)性。針對中學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教師應對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和措施。第二,從研究狀態(tài)看,用實踐進行探究。突破以往單純理論研究和理論闡述的研究模式,中學生就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的相關問題進行實地調查,通過個案訪談、憲法誦讀、少年法庭進校園、與人大代表說句話、與庭長面對面等方法獲得比較真實和有說服力的實證資料。第三,從研究學科看,跨學科研究。為了將研究付諸實踐,有必要對中學生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進行研究,這也涉及心理學、教育學的內容。這種研究方法可以使中學生的法治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要求,學校、社區(qū)可以開展各種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動,讓學生運用所學法律知識指導日常生活。只有這樣,法治意識才能在中學生的腦中、心中生根發(fā)芽。
1.看似“法海無邊”,實則就在身邊。學生在法治活動中,感受到法律其實就在身邊,并且滲透于日常的點滴中。
2.進行憲法誦讀,增強憲法意識。學生人手一本《憲法》,利用早讀或課堂對《憲法》進行誦讀,正確理解《憲法》,樹立憲法意識。
3.走近人大代表,培養(yǎng)法治精神。充分利用資源,把人大代表請進班級,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浸潤法治精神。
4.活動帶動行動,引領法治行為。引領學生參與法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如紅色旅游、文物保護等,提高法治教育的實效性。
教師在法治教育中,對教學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如專題教學法,教師整理出相應的法律專題知識來進行教學,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并為中學生以后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一提到“法”字,就會給人一種神秘的權威感。事實上,法律就像習俗、道德一樣,為人們樹立了榜樣。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榜樣,社會才會變得有序,人們的正常生活才得到了保障。生活在這個改革開放的時代,大家都看到了中國法制的快速進步。雖然法律制度已經實施很多年,但我們在生活中還是要考慮如何與法律同行。有學生認為:“只要未成年人不滿18周歲,違法就沒有關系,法律根本無法控制未成年人?!边€有學生認為:“只要不殺人不放火,犯點錯誤沒有問題吧?”老師回答說:“不,當然不是。中學生要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不傷害自己或他人,積極做一些對人民和社會有意義的事情,早日踏上與法同行的道路?!?/p>
比如,案例教學法中,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恰當導入有關案例素材,與學生一起探討如何運用法律,培養(yǎng)中學生對案例的分析、理解能力及法治思維。還有小組討論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掌握法治教育內容。學生在討論中學到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法。開展實踐活動,如帶領學生觀摩少年法庭庭審,組織模擬法庭等,使學生在實踐參與中學習法律知識,樹立對法律的信仰。
為了樹立學生的法律信仰,指引學生約束自己的言行,自覺遵守各種規(guī)則,做學法、尊法、守法的好公民,學??梢越M織部分學生到法院接受現(xiàn)場法治教育。學生既能夠現(xiàn)場觀摩庭審過程,又可以了解訴訟服務中心及立案的流程,還可以在法庭現(xiàn)場坐在審判員的位置上感受法律的莊嚴與神圣?,F(xiàn)場法治教育活動可以讓學生明白,要做一名知法、守法的小公民,要從遵守學校規(guī)章制度做起,認真學法、守法,增強法律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遠離犯罪,做一名遵守學校制度和社會秩序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