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 平
知名特級教師池昌斌在他的專著《另一種可能:一個特級教師的跨界生長》中,回憶了他和一個特殊學生小印的故事。
小印很調皮,非常喜歡打架,一天甚至要打好幾次架。因為他學習基礎差,池老師課后將他留下寫作業(yè),留了幾次后,他就大哭。池老師以為他是不想寫作業(yè)才哭的,調查過后才知道,原來小印家離學校很遠,而且要經過一片茂密的山林和墳地。留校后,他就得摸黑回家,每次經過那片山林和墳地,他都無比恐懼?;氐郊宜€要做飯,因為他爺爺干活回來很晚,他媽媽很早就離開了家,他爸爸長年在外打工。當了解了這些之后,池老師感嘆:“在這之前,我沒有試著走近他,也沒有試著理解他的生活和他的世界。我看到的總是他搗蛋、打架,上課不好好聽課,課后不能好好完成作業(yè)。因此我始終覺得他是一個壞孩子,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我一開始就給他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簽?!?/p>
作為鄉(xiāng)村教師,我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也多次遇到類似的學生,有過相似的經歷。我想起了六年前教過的一個學生小董。那年我剛接手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小董就給我留下了深刻而特殊的印象。他每次進教室都是大搖大擺的,臉上是“不可一世”的表情,給人一種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感覺,全然沒有一個小學生應有的文明禮貌。
開學一周后,我就發(fā)現(xiàn)小董有抄襲作業(yè)的行為。在一節(jié)復習課上,我把其他人的作業(yè)本發(fā)了下去,只留下小董的和另一個學生的作業(yè)本作為證據(jù)。因為小董“不可一世”的形象,我斷定他是一個脾氣比較大的學生,所以我決定首先要在氣勢上壓倒他,這樣有利于以后的教學和管理。于是我走近小董,嚴肅中帶著怒氣,問他:“你的作業(yè)是你自己做的嗎?”他不反駁,也不承認,只是一副淡定的表情,眼睛里還透出輕蔑的目光,一臉滿不在乎的樣子。他的傲慢態(tài)度出乎我的意料,我認為這說明他根本沒把我放在眼里。我被激怒了,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但他依然如故,沒有絲毫承認錯誤的意思。僵持了一會兒,我暗自思忖,再這樣下去,可能會把師生矛盾激化到不好收場的地步,還是先“鳴金收兵”,再從長計議吧。于是我趕緊給自己找個臺階下,說:“如果以后還抄襲別人的作業(yè),就叫家長來?!?/p>
不承想,這時旁邊一個學生冷不丁地說:“他一個字也不認識,作業(yè)不抄才怪!”我轉過身,問其他學生:“這是真的嗎?”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是”,然后班上學生七嘴八舌地說開了,于是關于小董的事情,雪花一樣接踵而來。我才知道,小董其他學科的作業(yè)也是抄襲的,他甚至連數(shù)學的乘法口訣也不會背……我的憤怒一下子消失了,這樣一個學生,不抄作業(yè)怎么辦?我開始理解他,開始同情他,同時為我剛才的沖動行為感到懊悔:我沒有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就憑著小董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去武斷地批評他。
當我轉過身來看他的時候,小董剛才輕蔑的目光不見了,轉而變成一種失落的神色,而且眼角隱約有淚光閃現(xiàn)。我想他的內心被某種東西觸動了。
課后,我私下對小董又進行了了解。原來他家以前在離學校很遠的一個村莊,村莊在大山深處,村里只有十幾戶人家,分布遠而且零散,可以說生活處于一種比較原始的狀態(tài)。近些年,由于國家政策,他們一家遷到學校附近的村莊,父母長年外出打工,小董由爺爺奶奶照看。爺爺奶奶都不識字,小董也沒有上過幼兒園。我能想象到,他這樣的學生,從一年級開始,a、o、e這些拼音字母就像一塊塊巨石一樣橫在他學習的路上。生長在這樣一個極度缺乏知識素養(yǎng)和文化氛圍的農村家庭,他一開始在學習上就遇到了極大的阻礙,而要翻越這些阻礙,對他來說是非常困難的。
了解了這些之后,我把小董叫到辦公室,讓他試著讀一段課文,先了解他的學習基礎。開始小董站著不肯讀。我告訴他,能認幾個字就認幾個字,不怕不會,就怕不學;即使一個字都不認識也沒關系,可以一個字一個字地從頭開始學。我還告訴他,我小學的時候學習也很差,一年級讀了三年才升到二年級。也許是我誠懇的態(tài)度和積極的鼓勵影響了他,他內心有所觸動,便放下了防備與對立,開始讀??吹叫《x書的情形,我才相信學生說的話是真的。他不是在讀書,而是在挑字,他挑著他認識的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字讀了出來。他的學習基礎幾乎為零,我感到深深的惋惜,擔憂他的未來。
接下來,每天的早自習,我都會給小董單獨輔導。其他學生都讀整篇課文,小董從識字開始。我讓他認一段、讀一段、背一段。小董每背完一段,我都會拍拍他的肩膀,及時給予鼓勵,肯定他的進步,然后再進行下一段。就這樣,從認一個字,到背一段話,小董以自己的努力償還幾年來的“學習債”。同時,在課堂上我經常會讓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及時表揚。一次,在課堂上,我鼓勵其他同學都向小董學習。學生們都想不通,異口同聲地喊著:“?。俊彼麄兛隙ㄔ谙耄盒《前嗌蠈W習最差的一個,向他學習什么?他有什么好學習的?我告訴學生,小董雖然學習基礎差,但他沒有自我放棄,而是保持自信,每天都在進步,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不值得學習嗎?學生這才明白過來,班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同學們的掌聲,不光響在小董的耳朵里,更響在他的心里。一個因為學習基礎差而長期得不到鼓勵和肯定的學生,內心是寂寞的;全班同學的掌聲,可以點燃他內心的學習熱情。同時,我看到了學生之間淳樸的感情,他們也希望看到同學的進步。
就這樣,一個學期堅持下來,小董進步很大,他竟然能背誦一整篇課文,而且能默寫古詩。更重要的是,他上課非常專注,經常主動回答問題,有不懂的地方就去請教其他同學,人也禮貌了許多。
我相信,在每個教師的教學生涯中,都會遇到像小董和小印這樣比較特殊的學生。這些特殊的學生往往有著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表現(xiàn),但其實他們自身也是受害者。他們并不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什么不對,只是由于家庭背景,他們的思想從小被周圍的環(huán)境侵蝕,才形成了他們現(xiàn)在的不良行為習慣。正如伯恩斯坦的研究結論:家庭的語言方式對兒童早期來說直接影響到他們在學校的成績,這個變量雖然是社會難以控制的,但如果讓兒童自己去負這個責任也是不公平的。同理,家庭對孩子行為性格上造成的不良影響,讓兒童負責也是不公平的。
作為老師,我們要以專業(yè)的方式走近孩子的生活,懷著慈悲心理解他們的行為,用正確的方法去激發(fā)潛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熱情和自信。對于這些學生,教育或許是改變他們不良習慣、幫他們走出人生困境的一次轉機,甚至是唯一轉機。因為原生家庭的環(huán)境已經把他們塑造成那樣,要想讓他們在學習和思想觀念上有積極的轉變,家庭是很難做到的。那么教育就該為這些孩子做一些彌補,這也是教育應有的功能。
走近學生、理解學生、激發(fā)學生,讓我們用自己的專業(yè)和情懷,為孩子們的改變與成長做些努力。這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也是師生最美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