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玲,宗永平
“百年中共黨史是最具有生命的鮮活的教材,記錄著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中華兒女走出苦難,贏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逐漸站起來、逐漸富起來、逐漸強起來的歷史。同時也記錄著無數黨員前輩們不畏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甘于奉獻,敢于拼搏的斗爭精神?!边吔貐^(qū)的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團結,緊緊抱在一起生活。形成了許許多多暖人心的紅色歷史。邊疆地區(qū)高校大學生深入學習百年黨史,帶頭維護邊疆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將百年黨史精神外化于實際行動,共筑美好家園。
研讀歷史能夠使人明曉是非,增長才智,學習黨史,尤為如此。當前大學生加強中國共產黨歷史的學習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有助于發(fā)展壯大學生黨員的隊伍,為黨和人民上交一份滿意的答卷。學習好黨史有助于學生堅定地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有利于促進國家的發(fā)展。疫情下加強大學生的黨史學習,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黨史學習的興趣,回顧從1921 年在嘉興南湖那條看似普通的擁有生命色彩、鮮紅的小船上召開的中共“一大”開始,到今天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從弱小逐漸變得強大的光輝歷史,回顧這100 年來無數優(yōu)秀的黨員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前赴后繼的事跡,疫情下沖在一線的黨員們一個個暖心的愛國事件,激勵邊疆地區(qū)大學生奮發(fā)向上,為祖國的明天添磚加瓦,貢獻力量。因此加強大學生對黨史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高校要重視大學生黨史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從歷史中汲取營養(yǎng),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
學習黨史,增強學生黨員的初心和動力。在學習黨史中深刻地感悟黨史,不忘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要在這100年來的黨史中獲取內生的動力,在不斷前進的道路上,永不忘記這一路是如何走過來的?!皻v史不僅僅是最好的教材,同時也是最有效的清醒劑,要學會接受黨史的洗禮,從黨的歷史中獲取營養(yǎng),滋養(yǎng)黨的活力”,對于每一位大學生黨員來說亦是如此,要不斷在黨史的熏陶下茁壯成長,要在黨史的引領下不斷發(fā)展壯大黨員隊伍,充分發(fā)揮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領廣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不斷進取。
疫情給經濟、政治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國家面臨著各式各樣的挑戰(zhàn),這一特殊時期依托黨史精神攻克難關,對教育和提升大學生黨員的黨性以及政治素養(yǎng)是大有裨益的。在2021年這極不平凡的一年中迎來了黨的百年華誕,受疫情影響邊疆地區(qū)各大高校積極響應防疫政策對學生實行嚴格的管理,全力做好疫情防護措施,為學生營造安全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在這當中無數的黨員同志沖在抗疫一線,防疫一線,絲毫不敢放松警惕,大學生親眼目睹黨員教師一邊擔負著繁重的教書育人任務,一邊“舍小家”“保大家”,完成教學任務之余,自覺主動地為防疫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大學生也親眼目睹除教師黨員外,后勤保衛(wèi)中心的黨員同志,巍然屹立在寒風中,測體溫,查健康碼,認真登記每一位進出校園的人員,以此保障學生們的安全。長夜漫漫,他們不畏嚴寒、不畏艱苦一站站守護神的明燈常亮,暖著學生們的心。大學生黨員也彰顯了青年一代的擔當,他們不抱怨不埋怨,主動幫助其他學生排憂解難,站好每一班“崗”,主動響應學校社會的號召,不聚集不扎堆,在學校中做好學生心目中的排頭兵,以黨員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時刻以黨員的標準衡量自己,審視自己,真真正正得到了學生們的尊重敬佩,身先示范,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加強高校大學生黨史教育的學習,有助于增強校園正氣,弘揚黨史精神,傳承黨的奉獻精神以及黨的斗爭精神。有利于大學生自覺克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有助于大學生在人生重要的轉折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不僅僅記錄著前輩們的豐功偉績,也記錄著拋頭顱、揮灑熱血所換來的豐富經驗及教訓。治亂存亡規(guī)律,讓我們明白把握歷史的興衰更替規(guī)律對于祖國和人民的今天和明天是何等的重要。疫情沖擊世界各國,當今社會正在歷經社會的大變革,世界也在歷經大變局,大學生學透徹、學好黨史這門課程,能夠從思想上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黨性修養(yǎng),從而提升個人政治素養(yǎng),付諸行動,成為一代有理想、有信念、有熱血、有擔當,不怕艱難險阻,勇挑重任的新時代有為青年。青年興則國興,青年一代擁護黨、愛戴黨,對于祖國全面開啟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著非常重要以及深遠的意義。邊疆高校大學生要以史為鑒,知曉黨史,才能夠更好地讓他們明辨是非,邊疆高校學生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黨史,取百年黨史中的精華、棄百年歷程中的糟粕。古為今用,對待黨史中的精華需弘揚需繼承需發(fā)揚光大。
受疫情影響,全球正在遭受著巨大的挑戰(zhàn),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的抗疫實踐,再次彰顯了黨的力量,黨的優(yōu)勢,加強百年黨史學習,大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發(fā)展的眼光看待黨史,在眾多非議聲中能夠辨別真?zhèn)?,用睿智反駁那些破壞和諧的聲音。
邊疆地區(qū)擁有很多優(yōu)秀的黨史教育的基地,例如為紀念在邊疆抗日犧牲的優(yōu)秀黨員同志的邊疆烈士陵園、紅軍西路進疆紀念館、烏魯木齊市駐邊疆辦事紀念館、喬爾瑪烈士陵園、疏勒烈士陵園等。邊疆高校學生要學好用好本土黨史文化,深入挖掘紅色黨員人物身上的精神,挖掘黨史故事背后的意義,將黨史文化自覺地融入自身的素質當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覺悟。高校還要善于運用學生身邊的優(yōu)秀黨員和先進事跡,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向上。例如“帕米爾高原上的雄鷹”拉齊尼·巴依卡,他是普通的牧民護邊員,是自治區(qū)勞動模范,自治區(qū)愛國擁軍模范,同時也是優(yōu)秀的中國共產黨員。2021年伊始,他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托舉著素不相識的溺水兒童,兒童得救了,而他卻長眠于帕米爾高原,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沒有絲毫的猶豫,這正是共產黨人舍己為人、敢于奉獻的大無畏精神,大學生要從身邊的平凡黨員身上學習他們優(yōu)秀的品質,通過身邊的黨史文化不斷加強自身的黨性修養(yǎng)。
1921 年,在浙江嘉興南湖的紅色小船上克服重重困難召開了中共“一大”。當今世界黨面臨著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在這一特殊時期,加強大學生對紅船精神內容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邊疆高校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普通話水平不高,理解能力較弱,易受不良思潮的影響。因此,要重點加強對這部分大學生的教育,要加強培育邊疆高校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紅船精神出發(fā),加強邊疆高校大學生對黨的認同感,對祖國的認同感以及歷史認同,提高他們對信息的辨別度。
當前大學生備受家長的呵護,生活過于舒坦,缺乏一定的奮斗精神。奮斗不止,希望不止,生命便也不止,唯有奮斗,堅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能通向成功的彼岸,加強大學生關于黨史的學習,加強他們在思想上的建設,以馬克思主義黨建的理論為指導,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加強黨史學習,防止享樂、拜金主義、自私自利、利己主義等不良風氣的蔓延滲透,影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當前面對眾多的問題、困難與挑戰(zhàn),大學生需要黨史精神中的奮斗精神、奉獻精神等來武裝頭腦,強化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大學生黨員更是要時刻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自覺地堅定理想信念,自覺地通過努力不斷加強自我教育,不斷地加強自我革命,強化黨性,做好大學生榜樣,發(fā)揮榜樣的作用,帶領大學生共同進步。
黨史教育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同樣也是進行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的關鍵課程。黨史教育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思想意識觀念以及精神風貌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新時代下的大學生終有一天會成為偉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學好黨史,結合實際,實實在在地解決好為誰培養(yǎng)大學生,培養(yǎng)什么樣的大學生,怎樣培養(yǎng)好大學生,讓大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康的心態(tài),成為新時代有責任、有擔當的有為青年,這不僅是邊疆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核心要求,也是培養(yǎng)時代新人振興中華民族的實際需要。邊疆地區(qū)高校教師講好黨史,教育好時代青年,引導他們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紐扣,是現實社會賦予高校教師們的使命,也是大學生們成長成才的營養(yǎng)劑。但邊疆地區(qū)高校在黨史教育中存在一定的困境及難題,具體如下:
據調查研究發(fā)現,當前邊疆高校大學生黨史教育主要以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為主。信息時代,學生運用互聯網的能力較強,理論知識、黨的歷史都可以用手機查過來了解,單純的講授激發(fā)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意識不到學習黨史的重要性。黨史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史實,把握好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利用百年黨史的經驗教訓創(chuàng)造更好的未來,樹立自信心,樹立對黨和政府的認同感,增強對祖國未來發(fā)展的信心。百年黨史有光輝的時刻,有沉重的時刻,有難忘的時刻,有歡笑,有淚水,是一部鮮活的有生命力的教材。因此,在實際黨史教育過程中,需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切實運用黨史知識,用好黨史教育形式,引導和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與問題。然而當前受疫情及課時壓力影響,教師為了完成課前準備的教學任務,在課堂中重點講授史實,忽略了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學習效果不佳。大學生學習黨史內容顯得枯燥乏味,黨史教育的目的及意義實際上并未達到理想的效果。
當前世界正在經受前所未有的大變局,新的國際形勢下,社會中不穩(wěn)定因素,不確定因素,不安全的因素處于活躍狀態(tài),在復雜的背景下,邊疆高校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普通話水平不高,語言理解能力不強,并且大學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缺乏社會歷練,社會實踐經驗不足,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影響,走入錯誤的道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部分大學生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缺乏憂患意識,沉迷于手機,無法自拔。部分大學生在一起討論的多是明星八卦、游戲、沒有營養(yǎng)的段子,渾渾噩噩地度過寶貴的校園生活,精神空虛,虛度光陰。受西方“個人主義”及“功利主義”等不良思想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盲目從眾,辨別信息能力弱,沒有主見,人云亦云。在校園中也受上述不良思想的影響,存在為了拿到獎助學金以及一些優(yōu)秀光榮稱號,采取不光明的手段的現象。
邊疆地區(qū)高校普遍存在黨史教育機制不健全的問題,黨史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需要健全日常教育機制,若缺乏教育機制的任意一環(huán)節(jié),都將會影響黨史教育的實效性。大學生的課程相對于中學而言比較少,自主學習、活動的時間相對較多。黨史教育機制如果不健全,高校不能及時地把握在校大學生近期思想狀況,動態(tài),長久下去,學生學習黨史重視黨史的意識會削弱,對自我的管控力,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自身的約束力都會造成一定的威脅。而上述情況均是由高校的日常黨史教育機制以及工作機制不健全引發(fā)的。造成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是高校對黨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部分高校領導班子認為黨史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輔導員教育的事,但黨史教育實際上需要全校教師及其他工作人員共同努力完成,對學生黨史教育都負有責任,不是單純地依賴輔導員以及思政理論課就能達到黨史教育的目標。高校雖然都有黨團活動,但部分高校黨團活動依然存在重視形式、輕視黨團活動的現象,這使得學生對黨團活動的興趣不夠高,被動地接受黨史教育,學習效率較低,黨團活動的初衷也并未實現。
邊疆地區(qū)高校需要加強專業(yè)教師黨史知識黨史育人的能力,必須重視黨史教師的自身政治素質以及自我黨性修養(yǎng)。在大是大非面前,教師必須涇渭分明站在正確的立場上。高校應對教師個人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對于自身的立場不明確、違反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及違反社會公德的教師高校必須采取一定的手段,態(tài)度堅決地予以處理。高校應在教師入職前,對教師進行專業(yè)系統(tǒng)的培訓,以及各個高校間應明確建立互通用人的機制,共同為大學生的學習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又風清氣正的廉潔環(huán)境。其次,在當今知識經濟大爆炸的時代,不能單純地要求每位黨史課教師僅僅對自身的教育觀念、知識儲備、教學能力進行提升,還需要對當前教師的整體隊伍在年齡、教齡、學歷層次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調整,進而不斷提高高校黨史教育的實效性,全面促進大學生的發(fā)展。
輔導員是高校進行思政教育及黨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學生聯系最多,關系最親密的工作人員,因此,需要全面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高素質以及高水平的輔導員隊伍,是進行高校黨史教育的戰(zhàn)略保障機制。高??茖W地健全黨史教育機制,應同時加強教師及輔導員專業(yè)技能的培訓,促進他們多參加實踐鍛煉,在實踐中感悟黨史,用心教育好每位學生,教學或育人后及時進行反思,共同努力提高黨史教育的育人效果。
校園文化環(huán)境對大學生具有默化潛移的影響,間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及價值觀取向。高校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有利于學生個體健康的發(fā)展。若高校校園文化不突出,沒有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校風學風不端正則不利于大學生個體的發(fā)展,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突出弘揚優(yōu)良作風和正能量,讓學生感受到黨史文化的熏陶,轉變被動學習黨史的消極態(tài)度,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接受黨史涵養(yǎng),主動學習校園文化,學校精神面貌也會煥然一新。學習氛圍,學習熱情高漲,學生也較容易形成高尚的價值觀,學生也會在各方面得到鍛煉,展現良好的精神面貌,陽光積極向上,任課教師也能夠提起工作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輔導員其他工作人員亦是如此。黨史教育需融入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民族文化,百年黨史是中華文化組成的一部分,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各個學科中,一方面,能夠讓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得以繼承,另一方面,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擴展學生學習的知識面,有利于提升對大學生進行黨史教育的效果。邊疆地區(qū)高校選擇本土紅色文化,將紅色人物故事引入黨史教育的課堂,把具有代表性的紅色事例融入課堂教學,多層面展開黨史知識的教學工作。高??赏ㄟ^組織紅色小品大賽、紅色聲音大賽、紅詩會等形式,運用學生喜歡接受能夠自覺積極參與的方式進行推廣教育。疫情下高校可通過騰訊會議、釘釘、學習通等軟件,采取線上活動,以投稿、直播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愛好。
高校教師、輔導員、教學秘書等工作人員都肩負有對大學生進行堅定理想信念的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態(tài)度觀的教育的責任。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價值觀上的引導等舉措是為了預防大學生思想及心理健康問題的發(fā)生,提前防范學生受不良思想的誘導,發(fā)現苗頭及時遏制,防患于未然。保持大學生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全面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而鞏固黨史教育的成果。
針對當前部分高校生缺乏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學習黨史積極性不高的現象,高校在開創(chuàng)更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上下功夫,聯合社會上的紅色教育機構、大型企業(yè)等拓寬實踐基地,讓大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鍛煉自己,磨煉大學生的意志,強化大學生的奮斗意識、在團結協作的實踐活動中讓大學生在鍛煉中一點一滴地凝聚奉獻精神。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方式是多樣的,比如校企合作或政府支持。近幾年,一些高校已經和企業(yè)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許多獨立院校就是由企業(yè)支持開創(chuàng)的,這些高校的專業(yè)正是企業(yè)需要或熟悉的,因此是一種緊密聯系的合作方式。近年來,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勵大學生加強社會實踐,創(chuàng)造高校和社會的聯系空間。寒暑假到政府機關或事業(yè)單位見習,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了一種良好的途徑,在這些單位見習能很好地考驗一個人的道德素養(yǎng),而且能學習到與領導同事的相處方法,以及基本的工作技能,大學生應積極關注,積極參與,在實踐中去鍛煉自己,在實踐中發(fā)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