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學 林飛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高中地理教學也進行了一定的改革,教師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在實踐當中,從而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他們提高綜合素養(yǎng)。
設計實驗要求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思維,并且在設計實驗之前,要對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情況進行預設。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提升實驗設計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jié)《水循環(huán)》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地表徑流和下滲的因素展開思考,并進行大膽猜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猜想,進一步確定實驗的理論基礎。然后,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進行提問:出現(xiàn)地表徑流和下滲現(xiàn)象的地面條件是什么?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地表物質會發(fā)生改變,從而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接下來,可以讓學生以本城市的下墊面來設想相關實驗。在城市中,綠化面積不夠大,而如果通過多種樹和草來增加綠化面積,加上鋪設透水綠磚等,情況會有怎樣的改變?學生在思考以上問題時,就會對如何模擬這一現(xiàn)象展開具體思考,從而對實驗產生了初步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控制變量法來設計具體的實驗方案,并且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研究。而通過這樣的引導過程,高中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并且能提高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同時能在合作探究中不斷完善實驗方案。
要想培養(yǎng)高中生的地理考察能力,就要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和信息記錄能力。不管是觀察地理模型,還是觀察地圖,或者是辨別巖石、礦物土壤類型,觀測自然地理現(xiàn)象等,教師都要教給學生具體的觀測方法和觀察方法。另外,在進行實地考察時,學生必須分析大量的資料。這時,教師也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合理整理相關資料,進行必要的信息篩選,從而鍛煉他們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河流的特征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歸納和整理,如可以對自己所在地區(qū)的河流進行考察,明確河流的源頭、上游、中游等方面的信息,并了解河流入江口的地貌特征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察并記錄各個河段的主要特征。在考察的過程中,要詳細地記錄有效信息,并將這些信息進行條理化整理,對搜集的一手資料進行進一步分析。通過分析,學生能掌握河流水流速度變化的信息,以及河流徑流量變化的信息。掌握了這些重要信息以后,他們就能具體分析河流含沙量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接下來,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相應的地理現(xiàn)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深度探究資料的能力。通過以上過程,高中生的信息記錄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都能夠得到提升。
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了解自己所調查的問題具體涉及哪些地理知識。而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能認真思考調查的領域和主要調查對象,從而明確具體的調查范圍和調查主題,并結合自己所掌握的地理知識,探究解決問題的具體途徑。
例如,在介紹交通條件變化對某地產生的影響的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在進行深入調查之前,必須要了解當?shù)氐哪男┬畔??通過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接下來,讓他們針對問題展開具體思考,知道要對當?shù)氐闹攸c產業(yè)的產業(yè)結構、工業(yè)布局、交通運輸布局以及農村環(huán)境現(xiàn)狀等進行充分研究,這樣就能取得良好的調查效果。而這樣的引導能更好地培養(yǎng)高中生的社會調查能力。
總而言之,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講,提高地理實踐能力十分重要。學生只有具有一定的地理實踐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地理核心素養(yǎng)。因此,地理教師要加強重視,在教授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的地理實踐能力,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