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連球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點撥,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讓學生在課文理解、問題解讀、語言鑒賞、主旨發(fā)掘、情感認知等方面實現(xiàn)閱讀突破,順利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1]。情感范讀、問題導讀、合作互讀、語言賞讀,都能夠?qū)W生的學習思維形成沖擊,教師要結(jié)合學生的閱讀實際做出理性設計,在閱讀提示和指導中傳授學生閱讀方法,驅(qū)動學生閱讀內(nèi)驅(qū)力,提升學生閱讀效率。教師適時給予學生閱讀點撥,能夠自然為學生閱讀學習提供助力。
學生都有誦讀經(jīng)歷,但因為情感投入不夠,或者技法掌握不到位,誦讀表現(xiàn)一般,從誦讀中獲得的學習體驗也相對有限[2]。為此,教師應適時做范讀展示,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學習的機會。教師無論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配樂誦讀音頻,還是親身進行誦讀示范,都能夠給學生帶來感官沖擊。如果教師能夠適時提出聆聽要求,讓學生主動展開仿讀訓練,其助學效果會更為顯著。
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丁香結(jié)》一課時,教師先做示范誦讀,并設定傾聽要求:“丁香花很美,作者是如何描寫的?將丁香結(jié)與人生做對接,你如何理解這個設計?認真聽范讀,關注誦讀語氣、語調(diào)的把握,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深入思考?!比缓?,教師播放背景音樂,正式展開范讀。學生被氣氛感染,都認真傾聽,并跟隨教師做仿讀訓練。為檢驗學生聆聽效果,教師鼓勵學生做仿讀展示,并讓學生說說對丁香花、丁香結(jié)的認知。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的閱讀體驗比較真切,能做出對應反饋。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做出評價,肯定學生誦讀方法的應用。教師做示范誦讀,并提出思考問題,能啟迪學生心智,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主動展開誦讀訓練,增強閱讀效果。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做示范誦讀,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誦讀對語氣、語調(diào)、語速都有要求,對音變、節(jié)奏、停頓也有設定。教師對學生做方法指導,引導學生深入實踐操作,能夠幫助學生積累閱讀認知。但學生在誦讀中存在一些認知短板,認為大聲讀、有音變就是誦讀,這顯然是不正確的。為此,教師要適時傳授學生誦讀方法,讓學生結(jié)合誦讀體驗內(nèi)化知識,由此其建立起來的閱讀體驗認知會更為完善。
學生都有仿讀的經(jīng)歷,教師要在方法指導方面做出對應設計,讓學生自然進入學習佳境。如誦讀《月光曲》,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配樂誦讀音頻材料,要求學生注意抑揚頓挫的方法應用,然后讓學生進行仿讀,進入文本設計的場景。為激發(fā)學生誦讀熱情,教師設計了分角色誦讀任務,讓學生自行成立小組,對相關人物形象做具體分析,然后做誦讀展示。在學生研讀角色的過程中,教師深度介入,給學生提出一些建議,讓學生從中獲得更多學習體驗。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教師雖然沒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方法支持,但教學引導比較到位,能夠讓學生主動進入閱讀核心,產(chǎn)生更為深刻的閱讀體驗。學生模仿能力很強,教師從這個角度設計教學,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獲得閱讀認知。
教師利用問題做導讀,引導學生主動開展質(zhì)疑性閱讀活動,能夠促使學生自然進入文本核心,展開多種形式的主動性學習和探索,建立起更為鮮活和深刻的閱讀認知[3]。
問題導學的關鍵在“導”,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具有啟迪性,能夠觸動學生的閱讀思維。在設計問題時,教師不能一味借用現(xiàn)成的問題,而是要根據(jù)學生的閱讀實際做出對應設計,引導學生順利進入文本核心,在深度探索中啟動閱讀思維。
例如,在教學《竹節(jié)人》一課時,由于學生對這種特殊的玩具比較感興趣,教師針對學生心理進行問題設計,并在學生初讀時進行投放:竹節(jié)人是作者兒時的玩具,其造型很別致,你能夠理清其制作過程嗎?作者對這種玩具有怎樣的感情?他為什么會對竹節(jié)人留下深刻記憶?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展開深入閱讀和思考,在互動交流中逐漸形成閱讀認知,與作者產(chǎn)生更多情感共鳴。教師針對學生的興趣點做問題設計,順利調(diào)動學生閱讀積極性。問題導學是最常見的方法,如何才能獲得最佳組織效果,是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教師鼓勵學生主動閱讀,提出一些疑惑問題,這就是典型的質(zhì)疑性閱讀。學生對質(zhì)疑性閱讀比較熟悉,但大多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是學生質(zhì)疑意識還沒有形成,不敢質(zhì)疑文章內(nèi)容;二是教師的提示不夠,不能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的動機。如果教師能夠切準學生思維起點,引導學生做個性化思考,其閱讀體驗會更為深刻,問題也會不斷涌現(xiàn)。
例如,《故宮博物院》一課帶有說明文屬性,執(zhí)教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進行初讀感知,然后投放故宮平面圖,讓學生進行對接性閱讀,理順課文說明路線,接著組織學生做質(zhì)疑性閱讀:“說明文閱讀要理清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做梳理性閱讀,請各位同學指出不明白的地方,利用問題展開設計,看誰設計的問題更具有代表性?!痹趯W生做出反饋后,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合處理,形成問題集合,并篩選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討論研究。如有學生提出問題:“故宮博物院宮殿眾多,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說明的?故宮都是一些古老建筑,大家為什么想去這個地方參觀?這是一篇導游詞,導游詞有什么特點?”等。教師讓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進行互動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逐漸釋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學生群體,對學生的問題解讀情況進行觀察,及時給予引導,確保問題討論呈現(xiàn)良性化。
學生對故事性文本有很強的閱讀興趣,教師適時推出一些演繹性閱讀活動,組織學生開展角色誦讀、課堂演繹、話題辯論等活動,能夠?qū)W生形成感官刺激,讓學生獲得更為深刻的學習啟示。
文本閱讀時,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認知情況進行客觀評估,這樣才能及時做出對應指導,讓更多學生順利進入文本核心,在與文本深層對話的基礎上形成學科認知。教材中的文本比較經(jīng)典,其豐富的內(nèi)涵是學生閱讀時需要關注的焦點,但部分學生的閱讀感知能力較弱,難以抵達文本核心。此時,教師要及時進行補白引導,在適時點撥中讓學生矯正思維,形成正確認識。
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前期閱讀,了解作者表達意圖。學生對環(huán)保類文本有一些認知積累,閱讀關注點集中到環(huán)保問題方面。教師根據(jù)學生閱讀情況,適時做出提示:“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介紹人們對地球的破壞的?為什么說只有一個地球?其背后的含義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地球被破壞了,人類將無法生存,我們沒有其他去處。從這個角度展開閱讀思考,我們應愛護地球?!痹诮處煹闹笇?,學生進行深度閱讀,濃厚的課堂學習研究氛圍逐漸形成。教師根據(jù)學生的閱讀情況,對文本留白進行解讀,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效率,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nèi)涵的理解。
由于學生對演繹性學習比較感興趣,教師可梳理文本故事,布置適合的課本劇創(chuàng)編任務,以調(diào)動學生主動演繹的熱情,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角色誦讀、課本劇演繹、課堂辯論等都帶有演繹屬性,教師要做好對接處理,組織學生參與到演繹活動中,使其在深度探索中形成學科認知。
例如,《狼牙山五壯士》講述的是抗日戰(zhàn)爭故事。在設計演繹活動時,教師讓學生自行組建團隊,對文本中的五壯士形象做深入分析,然后設計一個造型,將五壯士視死如歸的豪邁氣概展示出來。學生對課堂演繹活動比較熟悉,但大多沒有參與過單純的造型表演活動,顯得有些緊張。教師深入學生中,給學生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并出示一些雕塑照片,讓學生按照雕像的啟示來形塑這些英雄。學生紛紛進入深度閱讀環(huán)節(jié),對場面和英雄形象進行具體討論,逐漸達成學習共識。經(jīng)過多次修正調(diào)整,各個小組的造型設計逐漸成形。在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借助手機拍攝照片,并在大屏幕上投放,組織學生進行評價,課堂學習進入良性互動環(huán)節(jié)。這是一項很嚴肅的表演,自然有比較高的操作難度,教師從不同角度做出指導和干預,確保了演繹活動順利開展。
語言鑒賞是閱讀的核心任務,教師從學法角度展開鑒賞解讀,能夠適時矯正學生的學習方向。特別是在鑒賞角度選擇、鑒賞程序設定等方面,教師要做出對應設計,促使學生自然進入語言鑒賞環(huán)節(jié),在創(chuàng)造性學習中建立閱讀認知。
學生掌握的語言鑒賞方法有限,特別是在鑒賞角度選擇時,大多數(shù)學生會關注修辭手法和典型詞語的應用,其他角度則很少注意。教師要在這個方面做出積極引導,讓學生從更多方向進行思考,以開闊學生鑒賞閱讀視野。詞語有語體色彩、情感色彩,描寫有方法角度區(qū)別,句式有長短之分,主旨情感有深淺差異,在結(jié)構、表達、寫法等方面還存在一些方法應用,這些都屬于可以選擇的鑒賞角度,教師要適時引導,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
例如,《夏天里的成長》這篇課文有不少精彩的描寫片段。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找出喜歡的片段,并說說喜歡的理由。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很快就找到一些內(nèi)容。如有學生找到這樣一段話:“升級、跳班,快點兒,慢點兒,總是要長?!辈男揶o角度展開思考,但沒有找到明顯的修辭方法。對此,教師則從句式角度進行引導,讓學生對短句子進行分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找到鑒賞的角度。有學生這樣鑒賞:這里將學生生長情況做歸結(jié)性展示,運用一些短句子進行表達,節(jié)奏感很強,帶有靈動性、活潑性,展示學生充滿朝氣的形象特點。從學生鑒賞情況能夠看出,教師的引導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教與學的關系更為和諧。學生找不到鑒賞角度是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教師需要做對接引導,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話語來引導,讓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進行分析,這樣才能贏得教學引導的主動權。
語言鑒賞啟動后,如何進行程序構建,是教師比較關心的。學生大多會選擇“對答”的方式,即根據(jù)問題設計給出答案,簡單化傾向比較嚴重,其答案組織也缺少邏輯性。因此,教師需要從這些方面做出引導,讓學生自然進入鑒賞環(huán)節(jié),在答案整理中建立閱讀認知基礎。
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一課時,教師設計了語言鑒賞任務,讓學生對閏土肖像描寫片段進行鑒賞。學生在鑒賞表達時,有些語無倫次。為此,教師先列出一個基本格式:“第一步,點出方法;第二步,解讀作用;第三步,結(jié)合語境分析效果;第四步,情感對接解讀……”為讓學生有更清晰的理解,教師先做示范操作,給學生提供學習示樣。學生進入獨立操作環(huán)節(jié),進行鑒賞分析:“這段話屬于肖像描寫,從動態(tài)角度做具體描繪,寫出少年閏土活潑、勇敢的個性特點,其典型動詞應用最有特色,同時表達作者對少年閏土的喜愛之情?!弊詈?,教師對學生的鑒賞情況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鑒賞內(nèi)容,組織學生進行延伸思考,使其形成有形鑒賞認知。教師從程序設計角度進行引導,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方法,成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學生的鑒賞學習逐漸步入正軌。
閱讀教學有自身規(guī)律,教師在為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時,要充分做好教情和學情調(diào)查,針對教學需要做出安排,這樣才能給學生帶來有效幫助。教師針對學生閱讀方法短板做出對應設計,從學生學習需要出發(fā)展開設計,能夠產(chǎn)生及時補救作用,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