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軍
一、案例背景
作為民間傳統(tǒng)曲藝表演形式之一的“洛南靜板書”,自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就在全縣城鄉(xiāng)盛行,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奥迥响o板書”一人可操六種樂器,融彈、敲、打、說、唱于一身,一人頂七人,田間地頭,家庭院落,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即可開演。說唱時只用腳踏梆子打擊節(jié)奏,不加其他樂器伴奏,過門中才動用其他樂器渲染氣氛,唱腔悅耳、道白清晰,故稱“靜板”。據(jù)考證,洛南靜板書這種民間藝術形式,西北五?。▍^(qū))除洛南縣外均未發(fā)現(xiàn),堪稱民間藝術一絕。
二、主要做法
由于傳承人斷層,不斷有老藝人謝世,這一曲種瀕臨消失。針對這一現(xiàn)狀,洛南縣文化局于2004年6月籌備組建了“洛南縣靜板書保護管理委員會”,2005年12月,經上級部門批準,管委會正式掛牌成立,設立在洛南縣劇團。2010年10月,四皓街辦成立了洛南靜板書保護管理工作站,2019年,四皓街辦在音樂小鎮(zhèn)成立了洛南靜板書傳習館。多年來,在省、市、縣各級部門的親切關懷下,在全縣基層文化站的大力配合下,在廣大藝人和管委會的積極努力下,靜板書的挖掘搶救、搜集整理、保護傳承,以及申報“非遺”、舉辦培訓、組織演出、推介宣傳、建檔立案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目前,靜板書藝人隊伍不斷壯大,社會影響力也不斷提高,洛南靜板書已成為陜西省洛南縣民間文化藝術對外宣傳的一張重要名片。為加大保護與傳承力度,展示靜板書藝術風采,多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對傳承項目普查登記、挖掘整理、建立檔案
自2004年5月開始,組織專業(yè)人員下鄉(xiāng)入戶,遍訪民間老藝人近百名,并逐人普查登記、挖掘搜集傳統(tǒng)書目1000多篇,征集靜板書演出器具;同時為60名新老藝人建立了聯(lián)系卡,為50名骨干藝人建立了藝術檔案(包括表冊、音像資料、說唱手抄話本等),從而使洛南靜板書的保護管理工作走上正軌。
(二)組織舉辦座談會、業(yè)務理論培訓會、展演比賽,表彰先進
2005年,組織30名骨干藝人召開了座談會,商討成立“洛南縣靜板書保護管理委員會”,根據(jù)藝人建議修改了章程,經藝人民主選舉產生了由主任、副主任、委員等11人組成的管委會成員隊伍。管委會于2005年12月18日正式掛牌,從此,藝人們有了自己的“家”。為了加強對藝人們的管理,提升他們的業(yè)務理論知識水平與能力,2008年至今,每年邀請省市曲藝專家參加輔導授課,開展業(yè)務培訓、理論研討會,每期培訓藝人40~60名,時間安排均在3~4天。參加培訓的藝人年齡最大的82歲,最小的22歲。培訓內容主要包括靜板書的歷史淵源、發(fā)展過程、書目形式、風格流派、重要價值等。同時,還支持參加培訓的藝人交流表演,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并且借培訓之際為每位藝人錄音錄像,充實個人藝術檔案。還為積極組織開展靜板書活動的四皓、靈口、三要、古城、高耀、柏峪寺六個鎮(zhèn)文化站頒發(fā)了“優(yōu)秀組織獎”;為多年來帶徒傳藝的三名老藝人劉金祥(已故)、席英賢(已故)、王彥才頒發(fā)了“突出貢獻獎”;為參加上海世博會、西安世園會演出的陳保子、李桂存、任銀峰三名骨干藝人頒發(fā)了“特別貢獻獎”;為經常上山下鄉(xiāng)為群眾演唱的代康生、趙海學、楊群山、路西軍、張隨項、張存山六名藝人頒發(fā)了“先進曲藝工作者獎”。根據(jù)藝人居住地成立了六個演出隊,任命了各隊隊長和藝術指導。每期培訓雖時間短,但內容豐富,組織嚴密,學習成效高、效果好。經過多次培訓,藝人們的職業(yè)道德、思想觀念、業(yè)務水平、綜合素質都得到了加強或提高。
(三)制定保護規(guī)劃,履行保護職責
根據(jù)本項目的實際,制定出三年計劃和五年規(guī)劃,內容分別涉及普查登記、建立藝人檔案、搜集整理傳統(tǒng)書目和藝人手抄本、征集演出器具,建立項目數(shù)據(jù)庫,以老帶新傳藝,打破舊觀念,培訓女藝人,組織演出小分隊堅持上山下鄉(xiāng)巡回演出等,受到各級領導部門的好評。同時,還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嚴格要求,每年都要書寫傳承報告,總結其工作表現(xiàn),明確代表性傳承人的權利和義務,促使其為該項目的傳承做出貢獻。其中,四皓街辦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十分注重代表性傳承人的培養(yǎng)工作,先后推薦李桂存、陳保子、任銀峰成為國家、省、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四)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多年來,四皓街辦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作為行動的綱領,積極組織廣大藝人學習,并堅持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開展法規(guī)宣傳和靜板書巡回展演活動。印發(fā)傳單13000多份,制作展板120塊,組織演出150余場,聽眾達80萬人次。
三、主要成效
2008年6月,洛南靜板書被列入省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被列入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積極組織參加國家、省、市各類文化藝術活動,促進民間藝人技藝提升,擴大洛南靜板書的社會影響。
(一)組織活動,擴大影響
多年來,我們積極組織藝人參加各種大型文藝活動,展示藝人技能,擴大洛南靜板書的社會影響。曾先后參加上海世博會、西安世園會、全國第四、第五屆“中華頌”曲藝大賽、全國優(yōu)秀曲藝節(jié)目展演和紀念建黨95周年“向黨匯報文藝晚會”三次進京演出,并應邀參加中國臺灣文化藝術節(jié)民間藝術展演。同時多次參加中國·西安文化博覽會、中國西部經濟貿易洽談會、陜西省首屆民間文化藝術節(jié)、陜西省農民文化藝術節(jié)、陜南“非遺”主題晚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說唱類、天津全國非遺曲藝周展演活動、敦煌文化藝術節(jié)、中國秦嶺生態(tài)文化旅游節(jié)開幕式、第二屆中國鹽都全國鄉(xiāng)村曲藝節(jié)目交流展演、中國西部優(yōu)秀曲藝節(jié)目展演、商洛市農民文化藝術節(jié)等重大演出活動。
(二)繼承傳統(tǒng),不斷創(chuàng)新
我們采用洛南靜板書的藝術形式組織編創(chuàng)了《神州大地黨旗紅》《黨員永葆先進性》《永遠在路上》《抗戰(zhàn)精神鑄國魂》《扶貧花開別樣紅》《法制花開香萬家》《贊合療頌黨恩》《兩學一做鑄輝煌》《重點項目富洛南》《金瓜銀果富商洛》《扶貧攻堅呈亮點》等一大批新書目,既宣傳了黨的政策和路線,又配合黨建、司法、教育、財政、扶貧、衛(wèi)生等部門宣傳了行業(yè)法規(guī),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更重要的是為保護傳承拓寬了新路,為靜板書提供充足的發(fā)展空間。
(三)搜集資料,填補無文字記載空白
洛南靜板書多是藝人口傳心授,從無文字范本,加之藝人舊習傳里不傳外、傳男不傳女。針對這一實際,這些年來,我們堅持搶救挖掘不放松,動員老藝人將所掌握的傳統(tǒng)書目奉獻社會,不能讓其失傳。為此,我們多次拜訪年事已高的老藝人,采用錄音和筆記的方法,把他們說唱過的老傳統(tǒng)書目逐一整理。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共挖掘整理各類大本書、章回書、短篇書、小書帽近千篇,藝人手抄本60多冊。經過認真篩選,先后編輯《洛南靜板書》專輯兩卷、優(yōu)秀傳統(tǒng)書目選兩冊,共收錄各類書目300多篇,累計達150多萬字。靜板書專輯匯編,既為新老藝人學習交流提供了方便,又填補了靜板書文字記載的空白,為后世留下了寶貴財富。
(四)借助新聞媒體,擴大靜板書社會影響
我們在洛南靜板書的挖掘搶救、搜集整理、組織演出、保護傳承方面做出的成績,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先后被中央電視臺、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中紀委網、新華社等眾多媒體爭相報道。
洛南靜板書在全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彰顯了民間文化的藝術魅力。
(洛南縣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