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倩
(溫州理工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0)
對比分析假說、偏誤分析與中介語理論的相繼提出,標志著二語習得成為應用語言學的一個獨立分支。三套理論既互相獨立,又互相聯系,均試圖揭示二語習得的本質,因而被視作是朝向同一目標發(fā)展的三個階段[11],至今仍被廣泛應用于語音、語法、語用、語料庫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之中。鑒于此,文章將簡述這三套理論的概念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闡釋三者之間的聯系,并在此基礎之上,嘗試為外語教學提供一些有益參考。
在研究初期,二語習得主要用以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最具代表性的理論當屬對比分析假說。Morillas[7]采用了兩個公式來總結其主要觀點:“different=difficult”;“2LL=overcoming 1L inference”。首先,對比分析假說將母語和目標語的差異視作預測學習難度的參數,認為語言的差異度和學習的難度呈正相關。其次,第二語言習得必須要克服母語干擾。然而實踐研究證明[1],對比分析假說所預測的學習難點和學習者實際產生的錯誤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緊密的關聯。基于此,偏誤分析繼而被提出,旨在通過錯誤識別、錯誤描述、錯誤解釋、錯誤糾正為學習者在學習策略上提出改進建議[16]。與偏誤分析的觀點一致,中介語理論也不認為語言錯誤是負面的,而是將其視為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目標語的表現[10]。由于受到認知語言學的影響,后續(xù)的研究重點開始從語際遷移轉向學習者的語言系統(tǒng)構建。Nemser[8]采用了“approximative system(La)”,即“漸進系統(tǒng)”來命名學習者的第二語言,這個概念類似于Corder[3]所說的第四類別“idiosyncratic dialect(特異方言)”以及Selinker[9]所提出的“interlanguage(中介語)”。鑒于前兩個術語隱含著以目標語為標準的傾向,而“中介語”顯得更加中立,故后者被廣泛地接受并用來指稱這一概念。
對比分析假說的前提,是通過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系統(tǒng)對比能夠得出促進或抑制學習者掌握外語的關鍵因素[6]?;仡櫰浒l(fā)展,對比分析假說是在教學需求、結構主義和行為主義的相繼影響下形成的,這就解釋了為何對比分析假說在本質上以教學為導向,為何在研究時采用了科學的描述方法,以及為何母語遷移被賦予重要意義。簡而言之,對比分析假說憑借對學習者母語與目標語在各個語言層面上的系統(tǒng)比較,得以預測和分析由母語遷移所產生的學習問題。
該理論對教學的啟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預測學習難度值。依照對比分析假說的推定,語言差異越大,學習難度值就越大,所以教師可以參照對比分析結果來評估、選取和安排教學內容。②解釋語言錯誤。通過對比手段來預測學習難度值的主張被視為“強勢說”;而以語言對比所得出的結論來解釋錯誤產生的原因則被定義為“弱勢說”,在教學中更具可行性和實用性[12]。③改良語言測試。Lado[6]認為語言測試才是對比分析假說最有前景的應用。對照對比分析結果,出題者能夠科學地決定測什么、怎么測、以何種難度測,從而提升測試的效度。
偏誤分析最先由Corder[2]提出,他將“偏誤”和“失誤”進行了區(qū)分,以明確研究對象。偏誤指的是系統(tǒng)地、長期地偏離目標語的表現,能夠反映出學習者當前的、內在的第二語言知識,是在特定學習階段內無法自我修正的錯誤[4]。偏誤分析主張通過識別、描述、解釋、評價來分析學習者的實際偏誤,從而向學習者提供反饋以調整學習策略。
以受益者為分類依據,偏誤分析的應用價值可細分為三類:對于研究者而言,偏誤分析闡釋了語言習得過程的本質、識別了語言學習策略的使用、展示了學習者的認知進程;對于教師而言,偏誤分析能夠反饋學生能力與目標的差距,促進教師合理地調整教學內容和難度;對于學習者而言,偏誤分析能夠幫助他們修正錯誤,調整學習策略。
中介語的建立主要基于兩個理論基礎:心理學上,它采用了認知機制來解釋二語習得過程;語言學上,它利用了轉換生成語法,通過學習者的外在語言表現觀察其內在語言能力。中介語主要具有四個特點:獨立性、系統(tǒng)性、動態(tài)性和石化性[14]。首先,學習者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生成了一種新的語言變體,既區(qū)別于母語,又偏離目標語,是一種獨立的存在。其次,這種新的語言變體與其他自然語言一樣,也有獨立的語法規(guī)則,因而具有系統(tǒng)性。再次,中介語會伴隨學習者的二語習得進程逐步向目標語趨近,呈現出動態(tài)性。最后,石化性指的是學習者的語言能力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綜上所述,中介語可被理解為由學習者基于母語和目標語所構建的動態(tài)語言系統(tǒng),具備獨立的語言規(guī)則,伴隨學習者的能力提升不斷向目標語趨近。
中介語理論的提出改變了學界對學習者語言表現的看法。既然兒童的不恰當語言并沒有被當作是錯誤,那么學習者偏離目標語的表現也不應該被視為錯誤,而是同樣被語言規(guī)則所支配、能夠反映當前學習者能力的依據。此外,交際策略也被視為影響中介語構建的重要因素,因此交際教學法被廣泛應用于外語教學當中。
對比分析假說興起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遭到了廣泛質疑。首先,爭議集中在語言能否被系統(tǒng)對比上。一方面,參照轉換生成語法,句子結構是無法窮盡的,所以對語言結構的窮盡描述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另一方面,并不存在一套普遍適用的理論框架能支持任意兩種語言在句法、語義和語音上的對比[12]。其次,對比分析假說過于強調母語干擾。因為是基于母語和目標語的對比而建立起來的理論,該假說只局限于解釋由母語遷移所引起的語誤。最后,對比分析假說所預測的部分難點并沒有引起實際問題,而觀察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又沒有列在預測的難點當中[11],所以預測能力也遭到了駁斥。
為了彌補缺陷,偏誤分析繼而被提出作為補救方案。首先,偏誤分析的研究對象是學習者實際產生的錯誤,而不是基于對比預測的錯誤,因此并不需要一個普遍適用的理論框架。其次,偏誤分析可以從目標語的角度來解釋學習者的錯誤類型,從而擺脫了對母語干擾的過度依賴。再者,偏誤分析的難點預測是通過總結實際問題得出的經驗,而不是理論上的假設,因此更具針對性、實操性和高效性。
然而,偏誤分析也同樣具有局限性。由于只關注錯誤,卻忽視了學習者正確的語言表達,偏誤分析并不能全面地體現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另外,實證研究證明[5],在使用目標語時,學習者會采用規(guī)避策略來減少錯誤的發(fā)生。因此很多錯誤無法得到合理識別,從而降低了預測的準確性。此外,“error的定義與區(qū)分標準難以確定”[13]。比如,英語存在著諸多語言變種,在界定錯誤時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參照標準。
為了完善對比分析假說和偏誤分析,中介語理論應運而生。首先,中介語擴大了研究范圍。語誤被視作是其中一種線索,但不是唯一的研究途徑,這就使得中介語能夠更全面地評估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其次,對比分析假說和偏誤分析采取的是靜態(tài)研究模式,而中介語將語言學習視作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能夠準確地反映出學習者在不同階段的語言能力。當然,中介語的研究也存在著不足之處:①學習者的能力評估仍舊以目標語作為參照,缺乏學習者自我的語言發(fā)展標準和其他語言變體的標準[13];②關于語言石化現象的性質界定、研究方法尚未達成一致定論;③注重理論研究,缺乏足夠的實證研究,尤其是動態(tài)歷時研究[15]。
文章簡述了對比分析假說、偏誤分析和中介語理論的概念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并以時間為脈絡梳理了三者的進階式發(fā)展關系。盡管后一理論的提出是為了彌補前一理論的缺陷,但這并不意味著先前的理論就應該被取代,而是應該以取長補短的方式來加以綜合應用。比如,基于母語和目標語的系統(tǒng)對比,由母語遷移所引起的學習者偏誤可以得到準確的解釋;得益于偏誤分析的結論,教師能夠間接地觀察到學習者的中介語發(fā)展;借助中介語的理念,教師可以跳出母語遷移的束縛,從語內遷移、溝通策略、學習策略等方面去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
新文科建設呼吁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對比分析假說、偏誤分析和中介語理論的未來發(fā)展也必須借助跨學科的力量,比如從神經科學中獲知大腦認知機制的生物基礎,從計算機科學中獲取收集與分析學習者數據的先進手段,從認知心理學中獲得調整學習策略的科學依據等,使經典理論在未來的外語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